03.04 五代十国时期谁为正统?

唐朝部队


正统,说白了就是各个政权给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找各种各样的说法罢了。很多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都会号称自己是正统。我把五代十国各自所谓的“正统”列一下,看看就好,我们作为现代人,何必要去承认究竟哪家算是真正的正统呢?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杨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其中有十一家称帝,四家最终只是称王。所以,四家称王的也就谈不上正统理由了。十一家称帝的“正统”理由如下:

后梁:唐朝“禅让”。


唐朝末年,经历黄巢之乱,军阀割据进一步加剧。朱温与李克用是最大两大军阀,互相攻击。最后朱温利用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受崔胤之托入朝支援,借机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迁都洛阳,毒杀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禅让(不久后也将其杀死),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所以后梁的所谓“正统”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禅让。当然了,古来多少乱臣贼子都是用这招夺天下。所谓的“合法”正统,其实就是他谋朝篡位的证据。

后唐:唐朝“宗亲”身份和灭梁为唐朝报仇。



朱温建立后梁后,晋王李克用为朱温死敌,拒不承认其地位。后来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败梁军,自立为帝,国号唐,最终灭亡后梁。李存勖以唐为国号,因为他是唐朝“宗亲”,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帮助唐朝作战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入了唐朝宗谱(之后因抗旨被剥夺),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黄巢的战功恢复宗亲身份,并被封晋王。所以,李存勖就用这个所谓的宗亲身份给自己的政权加上了唐国号。当然,他倒也确实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不过他家跟唐朝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以继承唐朝名义称帝还不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之后李存勖还被李嗣源策动伶人杀死夺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跟他们家也没血缘关系,跟唐朝就更没关系了。

后晋:契丹的承认。


如果说后梁至少“合法”,后唐至少名义上有宗亲关系,后晋则是真正的卑鄙无耻了。创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后唐大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与后唐末帝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后向契丹求救,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而自立为帝,尊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也就是说他的“正统”要靠契丹的保护。同时,国号中的晋是李克用最早的封号,也是唐朝和后唐发源地。用这个国号显然是表达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人,不承认后唐地位。但是,其割地卖国,自降身价的无耻行径,为千古唾骂。

后汉、北汉、南汉:跟汉朝强行扯关系。


五代的第四代后汉,还有十国中的南汉、北汉。他们国号都是汉,君主都姓刘(后汉创始人刘知远、南汉创始人刘陟、北汉创始人刘崇)。显然他们是想跟汉朝扯上关系,希望从汉朝那里找到自己的“正统”说辞。实际上呢,他们跟完全没关系。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他们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压根没有的事都不是汉人。冒姓刘,就是想让别人以为他们跟汉朝宗室有关系。刘知远是后晋重臣,在后晋靠着契丹人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后,渐渐失去人心。他找准机会,积聚实力,最后后晋作茧自缚,反被契丹所灭,刘知远乘势而起,以光复中原的姿态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而刘崇是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继承哥哥衣钵,又以汉为国号称帝。而南汉,本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后来投靠朱温,获后梁册封为南海王,后自立为帝,最初国号大越,后来为了加强自己的所谓“正统性”,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周: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


后周创始人郭威,本是后汉重臣,手握兵权,在后汉后期不得人心时乘机扩展势力,最终灭北汉自立。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比后汉还绝,居然找到了周朝的关系,说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几千年前的事张口就来,反正死无对证。

南唐:杨吴“禅让”及号称自己是唐朝宗亲。


和后唐一样,南唐也是扯唐朝的关系。后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还确实被唐朝赐姓,有据可查,南唐就真靠一张嘴了。创始人李昪是个孤儿,本姓李,他父亲失踪于战乱,被十国之一杨吴奠基人杨行密收养,结果跟人家亲生儿子处不好关系,又被杨的重臣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就用这个名字在杨吴做官,逐渐掌权,拥立杨溥称帝,独揽朝政,最终又逼迫杨溥“禅让”,自立为帝,初国号大齐,后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统”,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实际上,唐朝已灭,他自己又是个孤儿,谁能证明他真是唐朝宗室?

前蜀:因为不承认后梁正统。


前蜀创始人王建本是唐朝西川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后,他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割据四川自立为帝。所以他的正统来源于否定后梁的正统,说白了,因为你不是正统可以做皇帝,所以我不承认你我就也可以做皇帝。

杨吴、后蜀: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称帝了。

杨吴、后蜀也都是割据政权,他们一开始只是称王,后来野心大了,也就称帝了。但是无论地域位置、皇位来历,都算不上正统,所以只能说就是那种“老子也想过过做皇帝的瘾”。

吴越、南楚、南平、闽国,只是割据一方,未称帝,谈不上正统。


伊耆角木


要非分一个正统的话,那其实后梁最接近正统了。唐末天下大乱,朱温逼迫末帝禅位完成篡唐,从法统上来看,朱温所建立的后梁无疑就是继承唐王朝的下一个正统。

只不过大家都会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就是了——因为朱温的吃相难看,而且是非常难看的那种吃相。以至于本来后梁不管是从什么角度都能属于正统的政治优势,愣是一点都没能留下多少。



那么,朱温的吃相到底有多难看呢?首先是对待唐王朝的宗室,以及对待禅位后的唐皇的方式——斩尽杀绝。朱温篡唐的整个过程当中,对待唐王朝的宗室就是一个原则:杀光。据说唐昭宗本人以及生下来的所有的儿子也都是死在朱温手上的。


其次,朱温对待唐王朝留下来的大量世家老臣的态度极不友好,朱温对这些世家大族的老臣就是一个发泄报复的态度——“尔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永为浊流”。朱温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真的下令将这些世家大族的老臣全部丢进黄河当中淹死了。

再次,朱温还多次对唐王朝的文武百官进行肉体毁灭式的大清洗,这种大清洗甚至还延续到了自己建立梁朝之后,动辄对待臣属打骂以及诛杀,且经常性的凌辱大臣的妻女。



最后,朱温篡唐这件事给予了另一个沙陀人首领绝佳的机会和借口,本来好端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朱温,则彻底在政治上处于绝对劣势,反倒是沙陀人乘机恢复大唐旗号取得了一定的正统。


戴老师讲历史


谁是正统王朝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至今也没有完全定论。比如中国历史上秦朝、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是绝大多数史家公认的正统王朝。但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虽然是大一统王朝,却没有被大多数史家认为是正统王朝。曹魏与蜀汉,金朝与南宋,尤其是南北朝谁是正统一直争议很大。

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公认五代是正统,而十国是割据政权。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是指:杨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其实还有北京一带的刘燕等割据政权,连十国都没有被列入。

十国中并不是所有政权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其中有六个政权称帝,没有称帝的政权也就谈不上正统理由了。五代的正统理由如下:

一、后梁:取代唐朝。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由于黄巢起义,藩镇割据进一步加剧。朱温消灭秦宗权、时溥、朱瑾、朱瑄等群雄,成为中原霸主,与山西军阀李克用等互相攻击。最后朱温消灭宦官借机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迁都洛阳,杀害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禅让,灭亡唐朝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所以后梁的正统地位是五代中应该是最强的,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禅让而取代唐朝。

但后梁的正统地位却不被后世很多史家承认,被称为“伪梁”。甚至明太祖朱元璋与梁太祖朱温都是安徽人,但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有人劝朱元璋认朱温为祖先却被朱元璋杀了。原因在于朱温比较残暴,杀光唐朝皇室,而且朱温与后梁的结局都比较悲惨。

二、后唐:恢复唐朝。

朱温建立后梁王朝后,山西一带的晋王李克用是朱温死敌,拒不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后来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败梁军,自立为帝,最终灭亡后梁,恢复唐朝,史称后唐。


其实李存勖与唐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帮助唐朝作战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入了唐朝宗谱,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黄巢的战功被封晋王。所以,李存勖就用这个所谓的唐朝宗亲身份恢复唐朝。当然,他倒也确实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而之后李存勖还被李嗣源策动伶人杀死夺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跟他们家也没血缘关系,跟唐朝就更没关系了。

三、后晋:辽朝的儿皇帝。

后晋创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后唐大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与后唐末帝李从珂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后向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求救,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而自立为帝,认辽朝皇帝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也就是说他的“正统”要靠辽朝的保护。同时,石敬瑭国号中的晋是李克用最早的封号,也是唐朝和后唐发源地。石敬瑭用这个国号显然是表达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人,不承认后唐的正统地位。但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给辽朝对中原王朝是巨大的隐患,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的政治格局。

四、后汉:恢复汉朝。

五代中的后汉还有十国中的南汉、北汉。三个政权的国号都是汉,君主都姓刘(后汉创始人刘知远、南汉创始人刘陟、北汉创始人刘崇)。显然他们都以刘邦的汉朝后代自居。实际上都跟汉朝完全没关系。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他们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都不是汉人,冒姓刘。刘知远是后晋重臣,在后晋靠着辽朝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后,渐渐失去人心。最后后晋作茧自缚,反被辽朝所灭,刘知远乘势而起,以光复中原的姿态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而刘崇是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又在山西以汉为国号称帝。而南汉本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后来投靠朱温,获后梁册封为南海王,后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史称南汉。位于现今天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存在54年。

五、后周:恢复西周。

后周创始人郭威,本是后汉大将,手握兵权,在后汉后期乘机扩展势力,最终灭后汉自立。郭威对外宣称是西周虢叔的后人。虢叔是周文王弟弟的儿子。郭威认两千年前的虢叔为祖,不用说也知道非常扯淡。但他要的只是一个过得去的说法。必竟周朝八百年。


厚德载物49847


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统,贯穿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占据中原地区的梁唐晋汉周也只是势力范围大一些,如果占据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可以当做正统的话,那也只算是名义上的正统。我们现在称呼他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后字。第一是因为这几个国号在我国历史上被多次使用过,为了区分,第二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发自内心的不认可他们是正统。但如果依据法理的话,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是接受唐朝最后一个皇帝禅让后建国,后梁之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也都是接受的前朝禅让,直到最后后周禅让给了宋,姑且可以算是正统吧。

梳理下五代:

第一个政权后梁907-923年

第二个政权后唐923-936年

第三个政权后晋936-947年

第四个政权后汉947-950年

第五个政权后周951-960年

以上是中原地区先后建立又被灭亡的五个政权,十国主要位于南方(其实北边还曾有个北汉),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远离政中原,而且势力都不大,也没有多么大的野心,局势相对稳定,通称为十国。

后梁的第一个皇帝朱温,开始跟着黄巢造反,后又背叛黄巢投靠唐朝,逐渐发展成势力很大的节度使后叛乱建国。这个人很没节操。

后唐在后梁建立的时候就是已经是河东的军阀,不过他一直奉唐朝为正统,不承认后梁。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是沙陀族,他父亲当年打黄巢也立下大功。朱温建国后李存勖不服气,没几年就把后梁给灭了,顺手还灭了前蜀等几个小国。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史称儿皇帝,因为这人认了个小他十一岁的契丹干爹,这个人非常的坏,为了能当皇帝去北边契丹找帮手,为了能获得帮助答应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幽云十六州是啥地方啊,我们的长城所在地啊。这就是这坏家伙干的事。

后汉的建立就是因为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结果契丹南下一通劫掠还建了个大辽,被另一个节度使刘知远也就后汉的开国皇帝给打回了草原,建立后汉。

后周是五代最后一国,开国皇帝郭威原本是刘知远的部下,是后汉的开国功臣,这刘知远建国后忌惮郭威,要灭他满门,结果逼得郭威举兵造反灭了后汉。郭威死后将皇位传给柴荣,后周还是很不错,如果柴荣多活几年,可能中国历史就成了四代十国了。柴荣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接受后周禅让建立宋朝。


景玉镖局


五代十国时期自然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五代(梁、唐、晋、汉、周)为正统。

五代十国那么多割据军阀,这些军阀既然搞割据,那么肯定都有称王称霸的野心,自然奉自家的政权为正朔,为此他们还相继发动战争相互攻伐吞并,但很可惜,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实力势均力敌,所以并没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摧枯拉朽再造统一,反倒衍生出了许多自封的帝王将相。


五代十国初,唯一一个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政权就是朱温建立的后梁,但是后梁却受制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因而无力持续南下,但却也是当时一枝独秀的强国,普遍得到了当时各国和后世的正统认可。

五代十国中原地区政权的出现可追溯到唐末的藩镇割据时代。藩镇割据形态下,晚唐政府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各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提领中原的是宣武节度使朱温,同时朱温也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曾一度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关中,废掉了傀儡的唐王朝,建立起了后梁政权。


后梁虽然并不能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政权,但是却是大唐王朝的终结者。其势力范围也涵盖到了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省,拥有的地盘也是各国中最大的,堪称五代十国中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虽然其后中原政权更迭,国土也有缩水,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在后梁的基础上继承衣钵,相对其他小国,中中原政权都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大国强国。

此外,在南宋之前,在中国北方,尤其是中原腹地长期以来都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基础远高于南方地区,所以中原政权在经济上有相对优势,到了后周世宗时期,中原更是迎来了盛世,为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乱世奠定了物质基础。反观那十个小国,自唐朝崩溃后趁乱分裂,自身经济薄弱,军事羸弱,都只能够偏安一隅,而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
所以,中原政权能够视作五代十国的正统,一方面是因为正统的唐王朝是被朱温所灭亡的,朱温从大唐手中拿下了改朝换代的接力棒,自然也就可以算是名义上的继承者,后梁也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朝代。另一方面,中原政权先天优势明显,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足够强,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国,自然能够在乱世中被奉为正统。


纳兰谈史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从后唐时代开始形成的五代正统观,是把朱梁排斥在外的,直到后周太祖才宣称承认朱梁正统。宋人对于五代正统的认识,因应着时代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变化过程。北宋前期,宋人对五代的历史地位总体上倾向于肯定,但在如何看待朱梁的正统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北宋中叶的儒学复兴运动彻底颠覆了五代正统论,以致后来人们连“五代”一名也不肯认同。但南宋以后,十国之一的南唐却因为某些机缘很受后人看重,甚至被视为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正朔之所在。 传统的五代史观很少强调五代诸国的华夷之别,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其一,在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中,华夷界限通常是文化而不是种族;


论经典


唐朝灭亡后天下分裂为五代十国。五代指的是占据中原的先后交替的五个朝代国家。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除五代地盘外的其他割据政权。即: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武平。五代十国之外还有一些割剧政权,因为时间短和小所以并没有编入。五代和十国都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史家是以五代为正统。宋朝修有新旧五代史,其意就是以五代为正统。因为宋朝江山是得自五代之一的后周。自然要把五代奉为正统。


中国正统朝代是:夏、啇、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历来正统有多种依据: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就是说以地盘大小、存在时间、前朝血脉所建立、前朝首都所在地、后朝所承认者、中国人建立。这些来判定是不是正统。下面列下五代十国标榜正统的原因。

后梁: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唐朝皇帝禅让给朱温。虽然谁都知道是逼迫的。但至少法理上说的过去。这跟魏、晋、隋、唐等朝代是一样的。

后唐:请帝绍唐帝位。后唐是打兴复唐朝为名义。在唐昭帝禅让给后梁后,李存勖继续用昭帝年号。虽然他姓李,但并不是李氏后人。本姓硃耶氏,唐初赐姓李。这跟蜀汉、东晋、南宋是一样的,即不承认北方政权的合法性。他们都是前代血胤。

后晋:欲徇蕃汉群议,册尔为天子。石敬唐是由契丹汗所册立的皇帝。这是最站不住脚的。皇帝那能轮到别人册立,何况还是由蕃邦所册立。

后汉:刘知远称帝,国号汉。不用说也是奉汉朝正朔。汉朝虽然灭亡很久,但在古代人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刘知远祖上原本是突厥人。刘知远对外宣称爷爷的爷爷是东汉明帝刘庄的第八子淮阳王刘昞的后人。都隔了九百年,比刘备宣称的中山靖王之后更不靠谱。湍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昞之后。

后周:奉西周正朔。后周太祖郭威对外宣称是西周虢叔的后人。虢叔是周文王弟弟的儿子。郭威认两千年前的虢叔为祖,不用说也知道非常扯淡。但他要的只是一个过得去的说法。必竟周朝八百年。周虢叔之后。

北汉:奉汉朝正朔。刘崇是刘知远弟弟。在后汉被后周联代,在北方一小块地盘建立北汉。

南唐:奉唐朝正朔。以李氏后人身份继统。

前蜀、后蜀、南汉、吴越、南吴、闽、楚、南平(荆南)、武平等则不承认五代为正统,认为后梁篡位。有的还用唐昭帝年号。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就更不是正统,扯上千年前的祖宗也没有。所以五代都是伪政权,怎么能服事伪政权。但现在唐朝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那就只得由我来承担起这个责任了。中原多故,谁为真主,安能万里梯 航而事伪庭乎!这种做法跟东吴一样。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不被人所承认。除非统一了天下。南朝也是这样的做法,但被人所承认。因为南朝是中国种族所建立。但又把北朝非中国种族所建立的也奉为正统。因为唐朝是隋朝禅让,而隋朝又是北周禅让,北周又是西魏禅让。所以也南北朝并为正统。

宋朝人编写的新旧五代史,就说明五代为正统。必竟宋朝是承继于后周。旧五代史中把十国编入僭伪列传。僭伪指的是他们是非正统的王朝政权,就是伪政权的意思。新五代史把十国编入世家。比如史记把除秦国外的其他国家编入世家。而夏、商、周、秦编入本纪。新旧五代史也是把五代的皇帝编入本纪。


小鸿哥


孟子曾言:“春秋无义战。”这句话对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同样适用。

自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称帝,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不过短短五十余载,天下不断更替,竟经历了五个朝代、十余个割据政权!其中大多是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趁乱夺取政权,建立基业。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有野心的人都想过一把“皇帝瘾”,但这些人要么为了实现野心霸业,要么为了荣华富贵,从来没有谁是为了匡扶正统、为了恢复李唐神器、为了天下百姓而建国立业!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人伦纲常混乱,谁都想把政权据为己有,为了权力父子兄弟骨肉相残者屡见不鲜,个个都是残忍的利己主义者!无论是“禅让继位”的朱温,还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或是“取而代之”的李存勖,亦或是只会吟诗作对的李煜,都不过是找一堆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说不得是正统明君。

所以,五代十国时期没有谁是所谓的正统或正义,只是一群把天下搅得乱七八糟,让百姓深受战乱之苦的疯狂野心家而已!











壳飞文化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从后唐时代开始形成的五代正统观,是把朱梁排斥在外的,直到后周太祖才宣称承认朱梁正统。宋人对于五代正统的认识,因应着时代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变化过程。北宋前期,宋人对五代的历史地位总体上倾向于肯定,但在如何看待朱梁的正闰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北宋中叶的儒学复兴运动彻底颠覆了五代正统论,以致后来人们连“五代”一名也不肯认同。但南宋以后,十国之一的南唐却因为某些机缘很受后人看重,甚至被视为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正朔之所在。 传统的五代史观很少强调五代诸国的华夷之别,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其一,在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中,华夷界限通常是文化而不是种族;


渊源历史小课堂


一般把中原地区政权尊为正统。

五代十国中,后/梁唐晋汉周这几个朝代位于中原地区,且这几个朝代前后更迭,联系紧密。

后梁朱温先为黄巢手下,后面叛变投唐封为节度使,唐朝末年皇帝已经只具备象征意义。后朱温灭唐自立为梁太祖。

此时盘踞太原的李存勖原属于沙陀族豪强,后于唐有功赐姓李,也是势力强大,与朱温后梁多次攻伐,后存勖子李克用灭梁建立后唐。

后唐庄宗时期沉溺于伶人以至于误国,石敬瑭引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尊称比自己小很多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献出了遗害后世多年的幽云十六州。

后晋后期,朝政内乱,刘致远取而代之,是为后汉。

致远死后,猜疑大将郭威。以至于郭威揭竿而起是为后周。郭威无子,便将妻侄柴荣作为继承人,柴荣即使历史有名的后周世宗。柴荣文武双全,有大志,继位后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事实上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只可惜世宗半路染病离世。才有了后来的陈桥驿黄袍加身。

这五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比较深远。比如石敬瑭的献出的幽云十六州让中原地区直接地呈现在契丹,金的骑兵面前,造成了后世中原政权无法言语的疼。

后周世宗柴荣是历史上有名的英才雄主,可惜英年早逝。

此时南方四川还有一些割据政权,比如蜀,李后主家的南唐,南汉,南平等。但是这些政权更多只是满足于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自然不会被史学家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