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五代十國時期誰為正統?

唐朝部隊


正統,說白了就是各個政權給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找各種各樣的說法罷了。很多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都會號稱自己是正統。我把五代十國各自所謂的“正統”列一下,看看就好,我們作為現代人,何必要去承認究竟哪家算是真正的正統呢?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楊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漢。並不是所有人都號稱自己是正統。其中有十一家稱帝,四家最終只是稱王。所以,四家稱王的也就談不上正統理由了。十一家稱帝的“正統”理由如下:

後梁:唐朝“禪讓”。


唐朝末年,經歷黃巢之亂,軍閥割據進一步加劇。朱溫與李克用是最大兩大軍閥,互相攻擊。最後朱溫利用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受崔胤之託入朝支援,藉機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遷都洛陽,毒殺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禪讓(不久後也將其殺死),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所以後梁的所謂“正統”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禪讓。當然了,古來多少亂臣賊子都是用這招奪天下。所謂的“合法”正統,其實就是他謀朝篡位的證據。

後唐:唐朝“宗親”身份和滅梁為唐朝報仇。



朱溫建立後梁後,晉王李克用為朱溫死敵,拒不承認其地位。後來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敗梁軍,自立為帝,國號唐,最終滅亡後梁。李存勖以唐為國號,因為他是唐朝“宗親”,其實並沒有血緣關係,他們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幫助唐朝作戰有功,被賜姓李,改名李國昌,入了唐朝宗譜(之後因抗旨被剝奪),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黃巢的戰功恢復宗親身份,並被封晉王。所以,李存勖就用這個所謂的宗親身份給自己的政權加上了唐國號。當然,他倒也確實滅後梁,為唐朝報了仇,不過他家跟唐朝實際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以繼承唐朝名義稱帝還不是找個藉口罷了。而之後李存勖還被李嗣源策動伶人殺死奪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養子,跟他們家也沒血緣關係,跟唐朝就更沒關係了。

後晉:契丹的承認。


如果說後梁至少“合法”,後唐至少名義上有宗親關係,後晉則是真正的卑鄙無恥了。創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後唐大將,也是李嗣源的女婿。與後唐末帝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後向契丹求救,割讓燕雲十六州,進而自立為帝,尊契丹王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也就是說他的“正統”要靠契丹的保護。同時,國號中的晉是李克用最早的封號,也是唐朝和後唐發源地。用這個國號顯然是表達他自己才是正宗繼承人,不承認後唐地位。但是,其割地賣國,自降身價的無恥行徑,為千古唾罵。

後漢、北漢、南漢:跟漢朝強行扯關係。


五代的第四代後漢,還有十國中的南漢、北漢。他們國號都是漢,君主都姓劉(後漢創始人劉知遠、南漢創始人劉陟、北漢創始人劉崇)。顯然他們是想跟漢朝扯上關係,希望從漢朝那裡找到自己的“正統”說辭。實際上呢,他們跟完全沒關係。後漢劉知遠、北漢劉崇(他們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壓根沒有的事都不是漢人。冒姓劉,就是想讓別人以為他們跟漢朝宗室有關係。劉知遠是後晉重臣,在後晉靠著契丹人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后,漸漸失去人心。他找準機會,積聚實力,最後後晉作繭自縛,反被契丹所滅,劉知遠乘勢而起,以光復中原的姿態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後漢。而劉崇是在後漢被後周所滅後繼承哥哥衣缽,又以漢為國號稱帝。而南漢,本是唐朝藩鎮節度使,後來投靠朱溫,獲後梁冊封為南海王,後自立為帝,最初國號大越,後來為了加強自己的所謂“正統性”,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後周: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


後周創始人郭威,本是後漢重臣,手握兵權,在後漢後期不得人心時乘機擴展勢力,最終滅北漢自立。他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比後漢還絕,居然找到了周朝的關係,說自己是周朝虢叔後裔,幾千年前的事張口就來,反正死無對證。

南唐:楊吳“禪讓”及號稱自己是唐朝宗親。


和後唐一樣,南唐也是扯唐朝的關係。後唐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至少還確實被唐朝賜姓,有據可查,南唐就真靠一張嘴了。創始人李昪是個孤兒,本姓李,他父親失蹤於戰亂,被十國之一楊吳奠基人楊行密收養,結果跟人家親生兒子處不好關係,又被楊的重臣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就用這個名字在楊吳做官,逐漸掌權,擁立楊溥稱帝,獨攬朝政,最終又逼迫楊溥“禪讓”,自立為帝,初國號大齊,後為了進一步強調“正統”,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實際上,唐朝已滅,他自己又是個孤兒,誰能證明他真是唐朝宗室?

前蜀:因為不承認後梁正統。


前蜀創始人王建本是唐朝西川節度使。朱溫代唐稱帝后,他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割據四川自立為帝。所以他的正統來源於否定後梁的正統,說白了,因為你不是正統可以做皇帝,所以我不承認你我就也可以做皇帝。

楊吳、後蜀:沒什麼理由,就是想稱帝了。

楊吳、後蜀也都是割據政權,他們一開始只是稱王,後來野心大了,也就稱帝了。但是無論地域位置、皇位來歷,都算不上正統,所以只能說就是那種“老子也想過過做皇帝的癮”。

吳越、南楚、南平、閩國,只是割據一方,未稱帝,談不上正統。


伊耆角木


要非分一個正統的話,那其實後梁最接近正統了。唐末天下大亂,朱溫逼迫末帝禪位完成篡唐,從法統上來看,朱溫所建立的後梁無疑就是繼承唐王朝的下一個正統。

只不過大家都會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就是了——因為朱溫的吃相難看,而且是非常難看的那種吃相。以至於本來後梁不管是從什麼角度都能屬於正統的政治優勢,愣是一點都沒能留下多少。



那麼,朱溫的吃相到底有多難看呢?首先是對待唐王朝的宗室,以及對待禪位後的唐皇的方式——斬盡殺絕。朱溫篡唐的整個過程當中,對待唐王朝的宗室就是一個原則:殺光。據說唐昭宗本人以及生下來的所有的兒子也都是死在朱溫手上的。


其次,朱溫對待唐王朝留下來的大量世家老臣的態度極不友好,朱溫對這些世家大族的老臣就是一個發洩報復的態度——“爾輩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永為濁流”。朱溫不但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真的下令將這些世家大族的老臣全部丟進黃河當中淹死了。

再次,朱溫還多次對唐王朝的文武百官進行肉體毀滅式的大清洗,這種大清洗甚至還延續到了自己建立梁朝之後,動輒對待臣屬打罵以及誅殺,且經常性的凌辱大臣的妻女。



最後,朱溫篡唐這件事給予了另一個沙陀人首領絕佳的機會和藉口,本來好端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朱溫,則徹底在政治上處於絕對劣勢,反倒是沙陀人乘機恢復大唐旗號取得了一定的正統。


戴老師講歷史


誰是正統王朝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至今也沒有完全定論。比如中國歷史上秦朝、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是絕大多數史家公認的正統王朝。但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雖然是大一統王朝,卻沒有被大多數史家認為是正統王朝。曹魏與蜀漢,金朝與南宋,尤其是南北朝誰是正統一直爭議很大。

至於五代十國時期公認五代是正統,而十國是割據政權。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是指:楊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漢。其實還有北京一帶的劉燕等割據政權,連十國都沒有被列入。

十國中並不是所有政權都號稱自己是正統。其中有六個政權稱帝,沒有稱帝的政權也就談不上正統理由了。五代的正統理由如下:

一、後梁:取代唐朝。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由於黃巢起義,藩鎮割據進一步加劇。朱溫消滅秦宗權、時溥、朱瑾、朱瑄等群雄,成為中原霸主,與山西軍閥李克用等互相攻擊。最後朱溫消滅宦官藉機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遷都洛陽,殺害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禪讓,滅亡唐朝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所以後梁的正統地位是五代中應該是最強的,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禪讓而取代唐朝。

但後梁的正統地位卻不被後世很多史家承認,被稱為“偽梁”。甚至明太祖朱元璋與梁太祖朱溫都是安徽人,但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有人勸朱元璋認朱溫為祖先卻被朱元璋殺了。原因在於朱溫比較殘暴,殺光唐朝皇室,而且朱溫與後梁的結局都比較悲慘。

二、後唐:恢復唐朝。

朱溫建立後梁王朝後,山西一帶的晉王李克用是朱溫死敵,拒不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後來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敗梁軍,自立為帝,最終滅亡後梁,恢復唐朝,史稱後唐。


其實李存勖與唐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幫助唐朝作戰有功,被賜姓李,改名李國昌,入了唐朝宗譜,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黃巢的戰功被封晉王。所以,李存勖就用這個所謂的唐朝宗親身份恢復唐朝。當然,他倒也確實滅後梁,為唐朝報了仇,而之後李存勖還被李嗣源策動伶人殺死奪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跟他們家也沒血緣關係,跟唐朝就更沒關係了。

三、後晉:遼朝的兒皇帝。

後晉創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後唐大將,也是李嗣源的女婿。與後唐末帝李從珂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後向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求救,割讓燕雲十六州,進而自立為帝,認遼朝皇帝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也就是說他的“正統”要靠遼朝的保護。同時,石敬瑭國號中的晉是李克用最早的封號,也是唐朝和後唐發源地。石敬瑭用這個國號顯然是表達他自己才是正宗繼承人,不承認後唐的正統地位。但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給遼朝對中原王朝是巨大的隱患,影響了以後幾百年的政治格局。

四、後漢:恢復漢朝。

五代中的後漢還有十國中的南漢、北漢。三個政權的國號都是漢,君主都姓劉(後漢創始人劉知遠、南漢創始人劉陟、北漢創始人劉崇)。顯然他們都以劉邦的漢朝後代自居。實際上都跟漢朝完全沒關係。後漢劉知遠、北漢劉崇(他們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都不是漢人,冒姓劉。劉知遠是後晉重臣,在後晉靠著遼朝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后,漸漸失去人心。最後後晉作繭自縛,反被遼朝所滅,劉知遠乘勢而起,以光復中原的姿態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後漢。而劉崇是在後漢被後周所滅後又在山西以漢為國號稱帝。而南漢本是唐朝藩鎮節度使,後來投靠朱溫,獲後梁冊封為南海王,後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史稱南漢。位於現今天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存在54年。

五、後周:恢復西周。

後周創始人郭威,本是後漢大將,手握兵權,在後漢後期乘機擴展勢力,最終滅後漢自立。郭威對外宣稱是西周虢叔的後人。虢叔是周文王弟弟的兒子。郭威認兩千年前的虢叔為祖,不用說也知道非常扯淡。但他要的只是一個過得去的說法。必竟周朝八百年。


厚德載物49847


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統,貫穿五代十國時期,先後佔據中原地區的梁唐晉漢周也只是勢力範圍大一些,如果佔據中原地區政治中心可以當做正統的話,那也只算是名義上的正統。我們現在稱呼他們前面都要加一個後字。第一是因為這幾個國號在我國曆史上被多次使用過,為了區分,第二是因為我們一直都發自內心的不認可他們是正統。但如果依據法理的話,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是接受唐朝最後一個皇帝禪讓後建國,後梁之後的後晉後漢後周也都是接受的前朝禪讓,直到最後後周禪讓給了宋,姑且可以算是正統吧。

梳理下五代:

第一個政權後梁907-923年

第二個政權後唐923-936年

第三個政權後晉936-947年

第四個政權後漢947-950年

第五個政權後周951-960年

以上是中原地區先後建立又被滅亡的五個政權,十國主要位於南方(其實北邊還曾有個北漢),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軍閥,遠離政中原,而且勢力都不大,也沒有多麼大的野心,局勢相對穩定,通稱為十國。

後梁的第一個皇帝朱溫,開始跟著黃巢造反,後又背叛黃巢投靠唐朝,逐漸發展成勢力很大的節度使後叛亂建國。這個人很沒節操。

後唐在後梁建立的時候就是已經是河東的軍閥,不過他一直奉唐朝為正統,不承認後梁。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是沙陀族,他父親當年打黃巢也立下大功。朱溫建國後李存勖不服氣,沒幾年就把後梁給滅了,順手還滅了前蜀等幾個小國。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史稱兒皇帝,因為這人認了個小他十一歲的契丹干爹,這個人非常的壞,為了能當皇帝去北邊契丹找幫手,為了能獲得幫助答應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幽雲十六州是啥地方啊,我們的長城所在地啊。這就是這壞傢伙乾的事。

後漢的建立就是因為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結果契丹南下一通劫掠還建了個大遼,被另一個節度使劉知遠也就後漢的開國皇帝給打回了草原,建立後漢。

後周是五代最後一國,開國皇帝郭威原本是劉知遠的部下,是後漢的開國功臣,這劉知遠建國後忌憚郭威,要滅他滿門,結果逼得郭威舉兵造反滅了後漢。郭威死後將皇位傳給柴榮,後周還是很不錯,如果柴榮多活幾年,可能中國歷史就成了四代十國了。柴榮死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接受後周禪讓建立宋朝。


景玉鏢局


五代十國時期自然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五代(梁、唐、晉、漢、周)為正統。

五代十國那麼多割據軍閥,這些軍閥既然搞割據,那麼肯定都有稱王稱霸的野心,自然奉自家的政權為正朔,為此他們還相繼發動戰爭相互攻伐吞併,但很可惜,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各國實力勢均力敵,所以並沒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摧枯拉朽再造統一,反倒衍生出了許多自封的帝王將相。


五代十國初,唯一一個有希望一統天下的政權就是朱溫建立的後梁,但是後梁卻受制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威脅,因而無力持續南下,但卻也是當時一枝獨秀的強國,普遍得到了當時各國和後世的正統認可。

五代十國中原地區政權的出現可追溯到唐末的藩鎮割據時代。藩鎮割據形態下,晚唐政府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各路割據一方的節度使。提領中原的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同時朱溫也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曾一度把勢力範圍延伸到了關中,廢掉了傀儡的唐王朝,建立起了後梁政權。


後梁雖然並不能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統一政權,但是卻是大唐王朝的終結者。其勢力範圍也涵蓋到了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等省,擁有的地盤也是各國中最大的,堪稱五代十國中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雖然其後中原政權更迭,國土也有縮水,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在後梁的基礎上繼承衣缽,相對其他小國,中中原政權都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大國強國。

此外,在南宋之前,在中國北方,尤其是中原腹地長期以來都是全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基礎遠高於南方地區,所以中原政權在經濟上有相對優勢,到了後周世宗時期,中原更是迎來了盛世,為趙匡胤建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亂世奠定了物質基礎。反觀那十個小國,自唐朝崩潰後趁亂分裂,自身經濟薄弱,軍事羸弱,都只能夠偏安一隅,而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
所以,中原政權能夠視作五代十國的正統,一方面是因為正統的唐王朝是被朱溫所滅亡的,朱溫從大唐手中拿下了改朝換代的接力棒,自然也就可以算是名義上的繼承者,後梁也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朝代。另一方面,中原政權先天優勢明顯,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足夠強,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國,自然能夠在亂世中被奉為正統。


納蘭談史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五代”更偏向於這五個位於中原的王朝,正統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央王朝。五代並不是一個指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中國古代以正統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於中原地區,佔據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以正統自據,故後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餘政權被稱為割據勢力。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從後唐時代開始形成的五代正統觀,是把朱梁排斥在外的,直到後周太祖才宣稱承認朱梁正統。宋人對於五代正統的認識,因應著時代的需要,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變化過程。北宋前期,宋人對五代的歷史地位總體上傾向於肯定,但在如何看待朱梁的正統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北宋中葉的儒學復興運動徹底顛覆了五代正統論,以致後來人們連“五代”一名也不肯認同。但南宋以後,十國之一的南唐卻因為某些機緣很受後人看重,甚至被視為五代十國時期天下正朔之所在。 傳統的五代史觀很少強調五代諸國的華夷之別,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 其一,在中國人傳統的華夷觀念中,華夷界限通常是文化而不是種族;


論經典


唐朝滅亡後天下分裂為五代十國。五代指的是佔據中原的先後交替的五個朝代國家。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指除五代地盤外的其他割據政權。即: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五代十國之外還有一些割劇政權,因為時間短和小所以並沒有編入。五代和十國都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統。史家是以五代為正統。宋朝修有新舊五代史,其意就是以五代為正統。因為宋朝江山是得自五代之一的後周。自然要把五代奉為正統。


中國正統朝代是:夏、啇、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歷來正統有多種依據:以得地多者為正,以居為久者為正,以前代血胤為正,以居前代舊都為正,以後代所承者為正,以中國種族為正。就是說以地盤大小、存在時間、前朝血脈所建立、前朝首都所在地、後朝所承認者、中國人建立。這些來判定是不是正統。下面列下五代十國標榜正統的原因。

後梁:唐昭宣帝降御札禪位於梁。唐朝皇帝禪讓給朱溫。雖然誰都知道是逼迫的。但至少法理上說的過去。這跟魏、晉、隋、唐等朝代是一樣的。

後唐:請帝紹唐帝位。後唐是打興復唐朝為名義。在唐昭帝禪讓給後梁後,李存勖繼續用昭帝年號。雖然他姓李,但並不是李氏後人。本姓硃耶氏,唐初賜姓李。這跟蜀漢、東晉、南宋是一樣的,即不承認北方政權的合法性。他們都是前代血胤。

後晉:欲徇蕃漢群議,冊爾為天子。石敬唐是由契丹汗所冊立的皇帝。這是最站不住腳的。皇帝那能輪到別人冊立,何況還是由蕃邦所冊立。

後漢:劉知遠稱帝,國號漢。不用說也是奉漢朝正朔。漢朝雖然滅亡很久,但在古代人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劉知遠祖上原本是突厥人。劉知遠對外宣稱爺爺的爺爺是東漢明帝劉莊的第八子淮陽王劉昞的後人。都隔了九百年,比劉備宣稱的中山靖王之後更不靠譜。湍為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昞之後。

後周:奉西周正朔。後周太祖郭威對外宣稱是西周虢叔的後人。虢叔是周文王弟弟的兒子。郭威認兩千年前的虢叔為祖,不用說也知道非常扯淡。但他要的只是一個過得去的說法。必竟周朝八百年。周虢叔之後。

北漢:奉漢朝正朔。劉崇是劉知遠弟弟。在後漢被後周聯代,在北方一小塊地盤建立北漢。

南唐:奉唐朝正朔。以李氏後人身份繼統。

前蜀、後蜀、南漢、吳越、南吳、閩、楚、南平(荊南)、武平等則不承認五代為正統,認為後梁篡位。有的還用唐昭帝年號。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就更不是正統,扯上千年前的祖宗也沒有。所以五代都是偽政權,怎麼能服事偽政權。但現在唐朝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那就只得由我來承擔起這個責任了。中原多故,誰為真主,安能萬里梯 航而事偽庭乎!這種做法跟東吳一樣。這樣的做法,往往是不被人所承認。除非統一了天下。南朝也是這樣的做法,但被人所承認。因為南朝是中國種族所建立。但又把北朝非中國種族所建立的也奉為正統。因為唐朝是隋朝禪讓,而隋朝又是北周禪讓,北周又是西魏禪讓。所以也南北朝併為正統。

宋朝人編寫的新舊五代史,就說明五代為正統。必竟宋朝是承繼於後周。舊五代史中把十國編入僭偽列傳。僭偽指的是他們是非正統的王朝政權,就是偽政權的意思。新五代史把十國編入世家。比如史記把除秦國外的其他國家編入世家。而夏、商、周、秦編入本紀。新舊五代史也是把五代的皇帝編入本紀。


小鴻哥


孟子曾言:“春秋無義戰。”這句話對分裂動盪的五代十國同樣適用。

自公元907年梁王朱溫篡位稱帝,到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不過短短五十餘載,天下不斷更替,竟經歷了五個朝代、十餘個割據政權!其中大多是少數民族入侵中原,趁亂奪取政權,建立基業。

五代十國時期,天下有野心的人都想過一把“皇帝癮”,但這些人要麼為了實現野心霸業,要麼為了榮華富貴,從來沒有誰是為了匡扶正統、為了恢復李唐神器、為了天下百姓而建國立業!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禮崩樂壞,人倫綱常混亂,誰都想把政權據為己有,為了權力父子兄弟骨肉相殘者屢見不鮮,個個都是殘忍的利己主義者!無論是“禪讓繼位”的朱溫,還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或是“取而代之”的李存勖,亦或是隻會吟詩作對的李煜,都不過是找一堆理由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說不得是正統明君。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沒有誰是所謂的正統或正義,只是一群把天下攪得亂七八糟,讓百姓深受戰亂之苦的瘋狂野心家而已!











殼飛文化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從後唐時代開始形成的五代正統觀,是把朱梁排斥在外的,直到後周太祖才宣稱承認朱梁正統。宋人對於五代正統的認識,因應著時代的需要,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變化過程。北宋前期,宋人對五代的歷史地位總體上傾向於肯定,但在如何看待朱梁的正閏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北宋中葉的儒學復興運動徹底顛覆了五代正統論,以致後來人們連“五代”一名也不肯認同。但南宋以後,十國之一的南唐卻因為某些機緣很受後人看重,甚至被視為五代十國時期天下正朔之所在。 傳統的五代史觀很少強調五代諸國的華夷之別,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 其一,在中國人傳統的華夷觀念中,華夷界限通常是文化而不是種族;


淵源歷史小課堂


一般把中原地區政權尊為正統。

五代十國中,後/梁唐晉漢周這幾個朝代位於中原地區,且這幾個朝代前後更迭,聯繫緊密。

後梁朱溫先為黃巢手下,後面叛變投唐封為節度使,唐朝末年皇帝已經只具備象徵意義。後朱溫滅唐自立為梁太祖。

此時盤踞太原的李存勖原屬於沙陀族豪強,後於唐有功賜姓李,也是勢力強大,與朱溫後梁多次攻伐,後存勖子李克用滅梁建立後唐。

後唐莊宗時期沉溺於伶人以至於誤國,石敬瑭引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是歷史上有名的兒皇帝,尊稱比自己小很多的契丹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獻出了遺害後世多年的幽雲十六州。

後晉後期,朝政內亂,劉致遠取而代之,是為後漢。

致遠死後,猜疑大將郭威。以至於郭威揭竿而起是為後周。郭威無子,便將妻侄柴榮作為繼承人,柴榮即使歷史有名的後周世宗。柴榮文武雙全,有大志,繼位後北伐意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事實上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只可惜世宗半路染病離世。才有了後來的陳橋驛黃袍加身。

這五朝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比較深遠。比如石敬瑭的獻出的幽雲十六州讓中原地區直接地呈現在契丹,金的騎兵面前,造成了後世中原政權無法言語的疼。

後周世宗柴榮是歷史上有名的英才雄主,可惜英年早逝。

此時南方四川還有一些割據政權,比如蜀,李後主家的南唐,南漢,南平等。但是這些政權更多隻是滿足於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自然不會被史學家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