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湿热、温病、戾气都是怎么分?湿热致病到底多严重?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湿热、温病、戾气都是怎么分?湿热致病到底多严重?

湿热内结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湿热证是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其临床症状表现,既有湿的特征,亦有热的现象,性质上属湿热相兼。如病人表现身体重着疼痛,胸脘痞闷,倦怠乏力,浮肿,口中黏腻不渴,身热不扬,或午后加重, 脉滑数,或濡数,苔黄腻等征象。其病理机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湿热之邪, 直中人体。如春夏两季,湿和热较盛,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湿热交蒸,侵袭人体。加之人体素质脾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便会郁遏机体而发生病变。

2.人体正气虚弱,外感湿邪。卫阳不能鼓荡湿邪外出,反被湿邪阻遏,郁久化热。如久卧湿地,雨淋露寝,或贪凉饮冷, 寒湿之邪内阻,阳气被郁,郁而化热,故发为湿热证。

3.人体脏腑受损,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阻,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如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停留,湿郁阳阻,久必化热,而成湿热证。


湿热、温病、戾气都是怎么分?湿热致病到底多严重?

湿热互结于体内


从以上看出湿热证的湿邪是其关键,外湿和内湿都可以引发湿热证,二者又往往相互搏结。内湿常招致外湿,素有内湿者说明其人体内脏腑功能受损,一旦感受外湿,就易于发病。湿热病邪所产生的湿热病证,其中也包含一些温病,和疠气产生瘟疫一样,因而湿热病邪与疠气的关系,可通过温病与瘟疫的关系,加以分析。吴又可曾说:“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沿门阖户,如淫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而雷丰却说:“温热本四时之常气,瘟疫乃天地之疠气,岂可同年而语哉。”两位温病学家的分歧点,显然在于温病传染性之有无。其实由于历史条件之限制,均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从现代观点看:温病的病邪,虽含有气候变化的物理性致病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包括有致病的细菌或病毒在内,因而温病大多数具传染性。而瘟疫则是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别强烈的一类温病。因此为了对瘟疫防治上高度重视,将其与一般温病加以区别,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单以传染性之有无,而将两者截然分开。既然如此,可以说:湿热病证也可能包括有部分温病,或包括某些瘟疫。也就是说,湿热病邪,也可能包含某些疠气,但湿热病邪范围比疠气要广泛得多,两者之间,同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易患疔疮之类的疾病。《读医随笔》中说:“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即湿热体质者体内湿气较重,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有血燥热、气机不畅的现象。《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湿热、温病、戾气都是怎么分?湿热致病到底多严重?

嗜酒生内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