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皇帝上朝,聽不懂各地方言怎麼辦?

用戶59773285537


中國幅員遼闊,口音雜異,古代人自然也會意識到交流問題。從先秦開始,政府推行民族共同語的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就包括

“正音”

最早關於標準音的記載,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主流觀點認為,“雅言”指的就是西周時代以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一帶)語音為標準音的華夏民族共同語。

隨著朝代變遷、民族融合、經濟重心轉移,標準音也會有所變化

▲《論語》

在“正音”這件事上,貢獻過心力的皇帝有許多,但最有激情的恐怕還是雍正帝。他對交流障礙這事,可是有著切身體會的。

他曾經吐槽,每次引見大臣的時候,閩廣官員帶著鄉音的官話根本就聽不懂。這要是安排到別的省去做官,讀個訓諭、判詞,能說明白嗎?

▲《步步驚心》吳奇隆飾演雍正

於是,雍正就讓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聘用能講標準“官話”的教官在各省從教,建立正音書院,還要求童生秀才舉人們八年內學好官話,否則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雍正一聲令下,掀起了清帝國大規模學習官話的熱潮。官話不僅和烏紗帽掛了鉤,連做官無望的百姓也不得不學。

康熙曾經頒佈過十六條《聖諭》,教導百姓如何做良民。雍正把《聖諭》十六條擴寫為上萬字的《聖諭廣訓》,要求各地設立宣講場所,每月兩次由地方官員向百姓講解。

由於清代官員任職要回避本省,所以地方官都是外省人,不通當地方言,宣講時只能用當時全國通行的“普通話”——官話

因此《聖諭廣訓》所到之處,百姓也懂官話。

▲《聖諭廣訓》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中國已經相當普及。1867年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在《語言自邇集》中提到:“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不只是屬於官吏和知識階層,而且屬於近五分之四的帝國民眾”。

其實,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有標準音,但並不強求百姓學習。

所以四爺這次的推廣“普通話”的熱潮,大概是先秦以來波及面最廣的一次正音行動了。


視知TV


再最早的時候,國家都比較小,各國人才流動較少,國君身邊主要是本國人,不存在語言障礙。如果是遠方的人來當官,他可以學習本地語言。

秦漢之後,出現中央集權帝國,這時候方言問題出現了,不過大家如果都當到了見皇帝的官,那麼完全可以抽時間學習朝廷的官方語言,即所謂官話。官話往往就是皇室成員籍貫的方言。

就算有些人學不會方言,語言不通,其實也沒太大問題。還可以寫奏章嘛。事實上古代皇帝治國,主要是看奏章批奏章,而不是聽官員口述,畢竟落筆為實。這時候,就凸顯出秦始皇書同文的價值了。就算你聽不懂我的話,但我們寫的字是統一規格的……


巴山夜雨涮鍋


過去,有標準音。

漢代後,明代以前,中國以洛陽話為普通話,當時稱雅言,大多數官員都得說。當然,各時期的洛陽話與今天的洛陽話,漢代洛陽話,唐代洛陽話,區別很大。

明代,朱元璋明確規定以南京話為官話。清代,雍正規定以東北話為正音。解放後,普通話的標準以河北北京話為準。


四川達州


大家現在看電視劇都會產生一個誤區,那就是古人說話跟我們今天沒有什麼區別,也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歷朝的皇帝家鄉出身都不一樣所以其實說話的口音也不相同!

就拿明清兩朝的皇帝來舉例,明清兩朝的都城都在北京所以想當然明清的皇帝們都是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康熙爺卻是一口趙本山的口音,每天都操著一口東北話上朝議政。而康熙大帝有東北口音的證據則是他的奏摺批文。下面就讓我們通過視頻來看看這些說著家鄉話的古代皇帝們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f9a2c40a299fad90cbe7d0d8d8e9d0e\

看鑑


秦朝開始,嬴政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在這時期,已經開始體現語言的的統一性。當時的地域不大,而且基本都是華夏民族的人,語言溝通障礙其實不太大。包括書同文的這一規定其實對語言溝通已經降低了很多的問題。尤其是朝廷官員。而且後面的元朝,明朝入關,有被漢化,也有國家提倡的民族融合,文化一統的規定。

關於皇帝上朝,聽不懂地方方言,其實已經很少了。

第一能夠上朝的官員,大多會是留守京城的官員,這些官員平時也會研究皇帝的喜好去學習與皇帝溝通的語言文字藝術。所以這類官員和皇帝溝通沒有太大問題。

第二外官,皇帝召喚外部的將領官員回京面聖,這類官員很少,除非是高升。武將只有在戰事或者遇到需要武力解決的外交問題的時候,才會發言。文官日常的瑣事,會備有奏摺,奏摺會把自己的意思大概表達出來。

地方官員其實面聖機會比較少,然後像元或者清朝,統治初期肯定會有元或清的民族人員與漢人同治,上表的機會也大都在自己人手裡。

最後文化一統,學習漢族文化,為了更好的治理漢人。這是對當時的情況一個大致分析。


清楓閣


古代真的沒有“普通話”嗎?

是有的,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且每個朝代說的‘普通話’還不一樣,比如先秦的“雅言”、明清的“官話”、現代的“普通話”,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還有個特點,就是“以首都方言為基準”。什麼意思呢?能說一口正宗的王都話,那才叫厲害,可以參見一個例子,如下:

北齊文學家,琅琊顏氏一宗的家主顏之推寫過一本比《曾國藩家書》還早的家訓——《顏氏家訓》,說,“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

裡面介紹過,當時他們這些知識分子是說著一個以南京音和洛陽音兩相妥協的字音。並強調“共以帝王都邑”,王都洛陽的語音,就是當時的“雅音”,正宗的官話語音標準。

所以,古代也是有“普通話”的,這種通用語言稱為“雅言”、“正音”,不同朝代的標準還不一樣。

周朝分封的時候,因為採取的是封建周王親戚到邊遠地區管理當地土著居民的武裝殖民政策,所以各國交往需要規定通行語言,這種語言就叫做“雅言”,應該是當時的關中方言;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有“通語”,也應該是關中方言,之後作為通行語言的“通語”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陝西關中方言交替;漢代到晉代以洛陽話(非現在的洛陽話)為正音,南北朝時代是以金陵雅言為正音,隋唐的正音融合了多地語言,以洛陽話和長安話為主,稱為“漢音”,元代國語以蒙古語為正統,漢語以元大都話為準,明代官話有南京話、北京話兩說,因為《西儒耳目資》記載的漢語音系較接近今天的南京話;到了清朝的官話,應該就是現在的北京方言了,清王朝雖說是滿人入關,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滿文也是當時的官方語言,但日常生活還是以漢語為主要官方語言。

那麼,各朝代的不同人群究竟是怎樣進行具體交流的呢?

具體說來,或許是,我天朝泱泱大國,相對強勢,不說漢語的周邊人群,也逐漸開始換說漢語,方便文化交流、做生意。在境內,又有“首都方言>地方強勢方言>各具體方言”的層級模式,知識分子、當官的肯定要說以王都為準繩的“雅言”,顯得高大上,老百姓交流,就說自己熟悉的地方方言,聊天兒方便。


柏恩先生


古代也有通用語言,稱為“雅言”、“正音”,不同朝代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漢代到晉代以洛陽話(非現在的洛陽話)為正音,南北朝時代是以金陵雅言為正音,隋唐的正音融合了多地語言,以洛陽話和長安話為主,稱為“漢音”,元代國語以蒙古語為正統,漢語以元大都話為準,明代官話形成,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清代以滿語為正統,漢語先是以南京官話為主,後以北京話為主。
上朝是聽不懂的話是有人在旁翻譯轉述的,或者直接使用“漢字筆談”的形式。廣東人康有為梁啟超因不會說官話,第一次見光緒皇帝,他們仨就在那裡怵著,羞羞噠噠的 補充一點,在朝廷供職的仕人都被要求會說官話的。

正能量滿滿的


歡迎點擊右側關注呦 →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

發兔可以觀看視頻介紹哦


語言是世間最偉大的發明,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樞紐,象徵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的底蘊。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自古以來歷經數十個朝代,無論是文字還是語言都有變更,而且國內方言極多,若是將中國的方言加起來,簡直就是一部語言天書,任何老外來了都得懵逼吧。那麼古代方言繁多,村村有差異,鄉鄉都不同,古代的皇帝是怎麼與大臣交流的,難道有專職翻譯或者皇帝精通各地方言?

要知道在古代能讀書的人並不多,歷朝歷代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識字,剩下的有百分之十略懂皮毛,真正精通文字語言的不足百分之十。所以為了鞏固皇權,加強統治力,從先秦開始,朝堂就一直推行“民族官音”的舉措,從未停止過。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熱衷於推動“官音”,有些可能更喜歡暢遊在花叢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

語言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分別是語音、字詞、語法,其中語音變化的最快,對於交流的影響也最大。而施行“民族官音”的提前便是規定標準音,雖然推動這項舉措的皇帝有不少,但對這方面最為熱衷貢獻最大的當屬雍正皇帝了。

在朝堂時雍正皇帝最反感大臣用方言交談,他認為這是能力不足的一種體現,所以頒發政令要求所有官員必須學會“官音”,也就是普通話,並且要求各省建立正音書院,讓所有就讀的學員必須學會官音,不然任你文驚天人也不會讓你參加科舉,也正是這一舉動,讓全國上至權貴下至平民也學起了官話,算得上是一位具有遠見的皇帝。


發兔冷知識


自周公營建成周,制禮作樂,官話也稱為很重要的一項,所謂官話周時稱為中原雅音。難不成諸侯會盟,覲見天子各持方言還要帶翻譯?各諸侯國,貴族都是要學習官話的,這本就是周禮的一部分。嬴政從小外做質子,後回秦歸大位,直到統一天下,方言會幾種不得而知,官話是一定精通的。秦一統,統一度量衡,恰恰語言無需統一,因為各地都會講官話。

漢承秦制,直至北宋。數次變遷和融合,中原雅音融合關中方言和部分胡語一直都是官話主體。北宋官話又稱河洛讀書音,資治通鑑中有載。

南宋後元明政治經濟中心遷徙,中原音也就不再作為官話。


拿史實講證據


\n

{!-- PGC_VIDEO:{"video_md5": "10f3900d55bce45822da37572b0378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