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皇帝上朝,听不懂各地方言怎么办?

用户59773285537


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古代人自然也会意识到交流问题。从先秦开始,政府推行民族共同语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就包括

“正音”

最早关于标准音的记载,出现在《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主流观点认为,“雅言”指的就是西周时代以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一带)语音为标准音的华夏民族共同语。

随着朝代变迁、民族融合、经济重心转移,标准音也会有所变化

▲《论语》

在“正音”这件事上,贡献过心力的皇帝有许多,但最有激情的恐怕还是雍正帝。他对交流障碍这事,可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他曾经吐槽,每次引见大臣的时候,闽广官员带着乡音的官话根本就听不懂。这要是安排到别的省去做官,读个训谕、判词,能说明白吗?

▲《步步惊心》吴奇隆饰演雍正

于是,雍正就让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聘用能讲标准“官话”的教官在各省从教,建立正音书院,还要求童生秀才举人们八年内学好官话,否则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一声令下,掀起了清帝国大规模学习官话的热潮。官话不仅和乌纱帽挂了钩,连做官无望的百姓也不得不学。

康熙曾经颁布过十六条《圣谕》,教导百姓如何做良民。雍正把《圣谕》十六条扩写为上万字的《圣谕广训》,要求各地设立宣讲场所,每月两次由地方官员向百姓讲解。

由于清代官员任职要回避本省,所以地方官都是外省人,不通当地方言,宣讲时只能用当时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官话

因此《圣谕广训》所到之处,百姓也懂官话。

▲《圣谕广训》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官话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1867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提到:“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其实,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有标准音,但并不强求百姓学习。

所以四爷这次的推广“普通话”的热潮,大概是先秦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一次正音行动了。


视知TV


再最早的时候,国家都比较小,各国人才流动较少,国君身边主要是本国人,不存在语言障碍。如果是远方的人来当官,他可以学习本地语言。

秦汉之后,出现中央集权帝国,这时候方言问题出现了,不过大家如果都当到了见皇帝的官,那么完全可以抽时间学习朝廷的官方语言,即所谓官话。官话往往就是皇室成员籍贯的方言。

就算有些人学不会方言,语言不通,其实也没太大问题。还可以写奏章嘛。事实上古代皇帝治国,主要是看奏章批奏章,而不是听官员口述,毕竟落笔为实。这时候,就凸显出秦始皇书同文的价值了。就算你听不懂我的话,但我们写的字是统一规格的……


巴山夜雨涮锅


过去,有标准音。

汉代后,明代以前,中国以洛阳话为普通话,当时称雅言,大多数官员都得说。当然,各时期的洛阳话与今天的洛阳话,汉代洛阳话,唐代洛阳话,区别很大。

明代,朱元璋明确规定以南京话为官话。清代,雍正规定以东北话为正音。解放后,普通话的标准以河北北京话为准。


四川達州


大家现在看电视剧都会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人说话跟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历朝的皇帝家乡出身都不一样所以其实说话的口音也不相同!

就拿明清两朝的皇帝来举例,明清两朝的都城都在北京所以想当然明清的皇帝们都是操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康熙爷却是一口赵本山的口音,每天都操着一口东北话上朝议政。而康熙大帝有东北口音的证据则是他的奏折批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这些说着家乡话的古代皇帝们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f9a2c40a299fad90cbe7d0d8d8e9d0e\

看鉴


秦朝开始,嬴政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在这时期,已经开始体现语言的的统一性。当时的地域不大,而且基本都是华夏民族的人,语言沟通障碍其实不太大。包括书同文的这一规定其实对语言沟通已经降低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朝廷官员。而且后面的元朝,明朝入关,有被汉化,也有国家提倡的民族融合,文化一统的规定。

关于皇帝上朝,听不懂地方方言,其实已经很少了。

第一能够上朝的官员,大多会是留守京城的官员,这些官员平时也会研究皇帝的喜好去学习与皇帝沟通的语言文字艺术。所以这类官员和皇帝沟通没有太大问题。

第二外官,皇帝召唤外部的将领官员回京面圣,这类官员很少,除非是高升。武将只有在战事或者遇到需要武力解决的外交问题的时候,才会发言。文官日常的琐事,会备有奏折,奏折会把自己的意思大概表达出来。

地方官员其实面圣机会比较少,然后像元或者清朝,统治初期肯定会有元或清的民族人员与汉人同治,上表的机会也大都在自己人手里。

最后文化一统,学习汉族文化,为了更好的治理汉人。这是对当时的情况一个大致分析。


清枫阁


古代真的没有“普通话”吗?

是有的,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且每个朝代说的‘普通话’还不一样,比如先秦的“雅言”、明清的“官话”、现代的“普通话”,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还有个特点,就是“以首都方言为基准”。什么意思呢?能说一口正宗的王都话,那才叫厉害,可以参见一个例子,如下:

北齐文学家,琅琊颜氏一宗的家主颜之推写过一本比《曾国藩家书》还早的家训——《颜氏家训》,说,“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里面介绍过,当时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是说着一个以南京音和洛阳音两相妥协的字音。并强调“共以帝王都邑”,王都洛阳的语音,就是当时的“雅音”,正宗的官话语音标准。

所以,古代也是有“普通话”的,这种通用语言称为“雅言”、“正音”,不同朝代的标准还不一样。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汉代到晋代以洛阳话(非现在的洛阳话)为正音,南北朝时代是以金陵雅言为正音,隋唐的正音融合了多地语言,以洛阳话和长安话为主,称为“汉音”,元代国语以蒙古语为正统,汉语以元大都话为准,明代官话有南京话、北京话两说,因为《西儒耳目资》记载的汉语音系较接近今天的南京话;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清王朝虽说是满人入关,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满文也是当时的官方语言,但日常生活还是以汉语为主要官方语言。

那么,各朝代的不同人群究竟是怎样进行具体交流的呢?

具体说来,或许是,我天朝泱泱大国,相对强势,不说汉语的周边人群,也逐渐开始换说汉语,方便文化交流、做生意。在境内,又有“首都方言>地方强势方言>各具体方言”的层级模式,知识分子、当官的肯定要说以王都为准绳的“雅言”,显得高大上,老百姓交流,就说自己熟悉的地方方言,聊天儿方便。


柏恩先生


古代也有通用语言,称为“雅言”、“正音”,不同朝代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汉代到晋代以洛阳话(非现在的洛阳话)为正音,南北朝时代是以金陵雅言为正音,隋唐的正音融合了多地语言,以洛阳话和长安话为主,称为“汉音”,元代国语以蒙古语为正统,汉语以元大都话为准,明代官话形成,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清代以满语为正统,汉语先是以南京官话为主,后以北京话为主。
上朝是听不懂的话是有人在旁翻译转述的,或者直接使用“汉字笔谈”的形式。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因不会说官话,第一次见光绪皇帝,他们仨就在那里怵着,羞羞哒哒的 补充一点,在朝廷供职的仕人都被要求会说官话的。

正能量满满的


欢迎点击右侧关注呦 →

打开今日头条搜索

发兔可以观看视频介绍哦


语言是世间最伟大的发明,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枢纽,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的底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历经数十个朝代,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都有变更,而且国内方言极多,若是将中国的方言加起来,简直就是一部语言天书,任何老外来了都得懵逼吧。那么古代方言繁多,村村有差异,乡乡都不同,古代的皇帝是怎么与大臣交流的,难道有专职翻译或者皇帝精通各地方言?

要知道在古代能读书的人并不多,历朝历代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识字,剩下的有百分之十略懂皮毛,真正精通文字语言的不足百分之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力,从先秦开始,朝堂就一直推行“民族官音”的举措,从未停止过。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热衷于推动“官音”,有些可能更喜欢畅游在花丛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

语言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语音、字词、语法,其中语音变化的最快,对于交流的影响也最大。而施行“民族官音”的提前便是规定标准音,虽然推动这项举措的皇帝有不少,但对这方面最为热衷贡献最大的当属雍正皇帝了。

在朝堂时雍正皇帝最反感大臣用方言交谈,他认为这是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所以颁发政令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学会“官音”,也就是普通话,并且要求各省建立正音书院,让所有就读的学员必须学会官音,不然任你文惊天人也不会让你参加科举,也正是这一举动,让全国上至权贵下至平民也学起了官话,算得上是一位具有远见的皇帝。


发兔冷知识


自周公营建成周,制礼作乐,官话也称为很重要的一项,所谓官话周时称为中原雅音。难不成诸侯会盟,觐见天子各持方言还要带翻译?各诸侯国,贵族都是要学习官话的,这本就是周礼的一部分。嬴政从小外做质子,后回秦归大位,直到统一天下,方言会几种不得而知,官话是一定精通的。秦一统,统一度量衡,恰恰语言无需统一,因为各地都会讲官话。

汉承秦制,直至北宋。数次变迁和融合,中原雅音融合关中方言和部分胡语一直都是官话主体。北宋官话又称河洛读书音,资治通鉴中有载。

南宋后元明政治经济中心迁徙,中原音也就不再作为官话。


拿史实讲证据


\n

{!-- PGC_VIDEO:{"video_md5": "10f3900d55bce45822da37572b0378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