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农历腊月八日,又称腊日、腊八。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来了,年就不远了。腊八节的习俗是腌腊八蒜、煮腊八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腊八这一天熬煮腊八粥。陆游曾有诗句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人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八这一天,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又是一年腊八

这里的“佛粥”,即腊八粥。腊八粥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呢?

腊八节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依据佛教的说法,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在经过6年苦修后,体力不支,身形消瘦。这时,有牧羊女奉上了乳糜,太子恢复体力后,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一天被确认为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腊八遂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属于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天下的佛寺,在这一天都要熬腊八粥,施赠于信众和百姓,共同庆祝悉达多太子的成佛,以庆祝佛教的诞生。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腊八粥与佛教密切相关

腊八粥与佛学教义密切相关,民间也将腊八粥称为“佛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

“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里说:

“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腊八节,寺庙施粥

其中提到的腊八粥,由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七种材料熬制而成,所以称之为“七宝”,这七种材料一共有五种味道,所以称之为“七宝五味”。如今,腊八粥的材料各地都有不同,南方是甜粥,北方是咸粥。材料一般为大米、小米、糯米、粘黄米、高粱米、红小豆、莲子、桂圆、花生米、栗子、红枣。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腊八粥的原材料

在古代,佛教寺庙常有扶贫济困、开粥场赈灾民的传统。对寺庙而言,向信众化缘,是一个重要的物资募集渠道。化缘所得的粮食种类杂多,且每笔量小,采用混煮的方式与把稻、麦、粟等单一性的制粥食材来得廉价——这大概是佛教寺庙腊八粥的雏形。

民间关于腊八粥,也有不少传说与一番来源。

有一个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来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给地主家放牛。有一天牵牛回家,过桥的时候,牛跌下桥,摔断了腿。地主一生气,就把他锁起来饿着,朱元璋饿得够呛。

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朱元璋在屋里发现了一个鼠洞,是老鼠的粮仓,有老鼠平日存贮的米、豆、枣等。朱元璋就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为恰逢腊八,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将之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民间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需要指出的是,“腊八粥”之名,最初是出现在《东京梦华录》里,但是“腊八”之名,却早得多。南朝梁代的《荆楚岁时记》载: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虫生’,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从这里可以得知,腊八节与腊八粥的习俗产生,很可能与民间驱逐疾病有关。古人于腊日前一天,腊鼓鸣告诉村众春天来了,村人们就系起腰鼓、戴上胡公面具、作金刚力士,把瘟疫赶走。中国河南濮阳和湖南新化一带还有腊月击鼓驱疫的古俗。

由此看来,“腊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早于佛教传入中土。在中国诗文中,清代之前各朝腊祭的记事诗也都用“腊日”而不用“腊八”。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腊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早于佛教传入中土

腊八粥以七八种食物合在一块,下锅煮在一起,意思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这么多食物,味道、材质、颜色千差万别,但是却在大火煮沸的水中,历经翻滚磨难,终成一锅“和和美美”的腊八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与生俱来的包容一切、兼收并蓄的气度。要想万事周全,就得有尊重不同,接纳不同,吸收不同的胸怀。

在古代,粮食包含着人们对饥饿的恐惧和对丰收的期盼。面朝黄土背朝天,求的就是一个丰收富饶。而腊八粥本来的含义,就是祭祀五谷之神,祈求来年的丰收。人们用当年新收的谷物熬制成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进行祈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可以丰足富饶,免受饥寒之苦。

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祈愿富足的心情不变,腊八节,去喝一碗腊八粥吧!

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