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

活动中心17653708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不同,表现出来的能力让人感觉也不同,优秀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往往不在方法和技巧上,而在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上。

相信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自己辛苦的付出,但却不被领导认可的情况,偶尔一两次还好,但是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时,这个时候你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一下了,再好的方法和技巧在没有正确思维方向的引导下的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呢?微小憩教各们小伙伴一些我们常用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帮助。


目标导向思维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在职场中或者生活里,很多小伙伴都是做一个行为驱动者,遇到事情时都希望能够赶紧想出解决的办法,并且马上去执行,以行为导向为准。这种想法不是说不好,但这种想法是站在自我视角考虑问题,只会知道自己当下的目标是什么,需要怎么样去做,而会导至看问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如果我们可以站在他人视角考虑问题的人,做一个目标驱动者,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输出产物希望利益相关者知晓后有哪些反馈或行为。

从做事情的目标,咱们可以延伸到做人的目标,你想想,十年以后的你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当我们有很强的目标感时,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目标,这目标也是我们的内在驱力,也是必须努力的根本理由。


利他思维

一个利己者常常对人黑着脸、思维闭塞、蛮横霸道且抠门,有好东西只会独享,周围人敬而远之,从表面上来看,他做了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事。但如果从长远的角度去看,我们都知道利他就是为了更好地利已,只有建立在利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得到长期的收益。咱们想下自己身边那些愿意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价值的人,他们是不是也会常常得到他人提供的价值。


由内而外思维(黄金圈法则)

什么是由内而外的思维?相信各位小伙伴都知道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大众的思考方式大多是先考虑做什么事,然后再想如何做,我们应该更改成先思考为什么做。

优秀者能不仅能全面地看到What的表象,还能掌握How的方法,更能参悟到做这些动作的背后的根本原因Why。由内而外的思考问题,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迭代思维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机从以前的几年一换到现在的一年一换;我们应该一直保持危机意识,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如果自己不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适应能力,稍不注意便会落后于他人。人如果不学会迭代自己、更新自己、改良自己,失败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们要养成每天都在对自己进行迭代更换,不断去学习,不断去优化自己的日常工作,通过日积月累的迭代,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成为优秀者。


整合思维

整合思维是成功者和平庸者的分水岭。优秀的人在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什么是整合?就是从外部的信息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优秀的人不会排斥外部的信息,他们能够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适应外面的世界,从外面的世界提取新的知识,通过尽量不作“二选一”类型的决定。通过对更深层因素的洞悉探索,勾勒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把问题作为整体放在大背景下考量,他们能够解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从而开发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今天,拥有一个好的思维习惯,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在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微小憩上面所提到的5种思维,希望小伙伴们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从而提升我们思维能力。

微憩,让你职场升职加薪更容易。

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留言讨论,让你我相互进步;关注我,让你我不断成长!

微憩,让你灵魂不再荒芜!


微憩


想要提高思考能力,前提是提高思考质量。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也愿意花时间去读书,但是读书之后的收获却是个问题,总有种感觉读一本书读跟没读没什么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这样回答:

你所说的“收获”,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读完一本书之后,我还明显记得书中的某一些东西?

换句话说,如果你读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人问你关于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你能够跟别人讲出来,是不是就是“收获”?

那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背诵?

读完把笔记整理出来,把重点内容给归纳出来,该记的地方记,该背的地方背,背《论语》孔子跟你一辈子,背了《道德经》老子跟你一辈子,难道这些还不及你所言的“收获”吗?

当然我的这个回答有点牵强,因为我知道“收获”远不止于记住,但我之所以这么回答他,是因为我知道:“收获”远不止于记住,但“记住”一定是任何其他“收获”的第一步。

我对自己的理想要求是,今天无论我是看了什么书什么视频什么文章,只要是我有勾画了重点,到了一天晚上的时候,我就得把这些重点给汇聚起来。

背出来。

背出来,你不是吓唬我,一天看过的东西那么多,你能背下来吗?!

一天的内容过多,背不下来的情况当然有,但是更多的时候,你还是别以为任务很重——这太高估自己的生命质量了,有时候你会发现你所需要背诵的东西少得可怜,也就说你平平常常的一天,通过知乎,通过微信公众号,通过微博,通过书本收取的精华内容不过尔尔。


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每天得面对汹涌而来的大量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被严重稀释,所以,别以为你一天看了很多东西,其实在夜里反思总结的时候,会发现真正值得记忆的内容十分稀少。

当你看的这些精华内容如此之少的时候,你肯定已经能够明白自己的成长速度为什么这么慢了。这些值得背诵的精华内容的多少,已经可以成为检验你一天生命质量的一个指标。

当你发现一天之中没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没有什么值得背诵下来的东西,你会觉得尴尬。

回想你今天看过的书、看过的文章、看过的视频、信息、经历过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看一看它们有多少是值得你背诵的?

如果你发现你一天中看的这些书、这些文章,那些值得被你背下来的东西太少,那么请你尴尬的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看的那些东西有效信息含量太低,以至于能够提升生命的精华含量太少?

你还记得上午看了什么文章吗?你今天刷知乎刷微博的时候,有遇到什么真正值得你庆幸的事情吗?你今天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记住并且背下来的?

以上三个问题,可以提高你每日的思考质量。

持之以恒,每日思考质量的提高必然带动思考能力的提升!


白诗诗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神经大条的我,没少挨骂,上班没动力,下班没激情,也看逐渐埋没在裁员的大潮里。


一年的工作环境,让我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我的思考能力,逐渐在抛弃我,只要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分心,我尝试了很多次,都已失败告终。

后来我尝试花三天的时间,详细的读完这本书《零秒思考》,其中,做笔记的方法,却很值得学习。只要坚持每天十分钟,30天就可以看到效果,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你逐渐理清头绪,同时在生活中遇到诸如问题,也会变得自信,心平气和的看待问题。


具体的方法:

1.将A4纸横放,左上角写标题,右上角写日记。并在标题下划一道横线。

2.书写4~6行,每行8~12个字

3.标题,日期、正文要控制在1分钟之内完成。

4.每一行用连接号“-”开头,从左往右开始写。

5.每天写10页,每页一分钟,也就是十分钟的时间。


注意事项:

1.标题注意事项

  • 最好是疑问句
  • 标题可以写很多次
  • (PS:明天脑海中继续写类似标题时,不要看昨天写的内容)


积累标题的方法:

  • 在一张横放的A4纸上等间距地画上3道左右的竖线,从一端开始,标题一一写下来。
  • 当我们想到一个标题时,还可以从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问题。
  • 比如当与XX交流时,我们会想到,当XX不开心时,我们怎么与XX交流,当XX请我们帮忙时,怎么与XX交流,讲这些标题整理于A4纸上,我比较倾向于,回顾于今天所学的,比如说今天学了一节课程,如何做笔记,就顺着这个标题写内容。
  • 当我们某天发现,没有标题时,可以参照标题列表。

标题例子:

<有关工作的标题>

  • 怎么做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 什么时候工作会被打断?
  • 怎样才能尽快归纳整理企划书?
  • 和上司交流的方法
  • 怎样才能改善和其他部门的交流?
  • 自己的强项是什么?怎么才能加强?


<有关英语学习的标题>

  • 怎么做每天才能坚持30分钟的英语学习?
  • 怎样才能练好自己的英语发音?
  • 怎样才能扩大词汇量?
  • 记住3000个单词就可以了吗?
  • 如何在短期内强化听力?


<有关将来的标题>

  • 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 自己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 自己适合哪个领域?是否真能胜任?
  • 如何区分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和为了将来做准备的事情?
  • 为了将来,现在怎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
  • 如何整理未来的蓝图?
  • 为了将来,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 为了跳槽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 跳槽的好处与坏处?


<有关阅读的标题>

  • 想读什么样的书?
  • 怎样让阅读的书之间保持平衡?
  • 未来1年打算读什么样的书?
  • 读后怎么才能让其发挥作用?
  • 读后如何整理感想?如何灵活运用?
  • 如何将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至少一半的效果?


<有关利用时间的方法的标题>

  • 到下个星期前要做到的事情
  • 这个月必须要做的事情
  • 怎么做才能将下决心要做的事付诸行动?
  • 如何将事情排出优先顺序?
  • 为了不浪费时间应该怎么做?
  • 工作麻利的人是怎么节省时间的?


<有关健康管理的标题>

  • 怎样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
  • ·怎样才能戒掉不吃早饭的习惯?
  • 怎样才能真的减肥成功?
  • 这个星期的晚饭菜单
  • 预防感冒的好办法
  • 怎样保证睡眠时间?
  • 几点睡、几点起才是最有效果的?


<有关私生活的标题>

  • 怎样才能跟他(她)更好地交流?
  • 他(她)对什么感兴趣?
  • 怎么做才会让对方更注意我?
  • 怎样说话对方才能更好地理解?
  • 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对方的烦恼?
  • 这个周末一起去哪里?


2.关于正文

  •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拘泥于思考,也不用想得太复杂,把最原始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也不需用考虑笔记的构成、格式、遣词造句、随时想到随时写。
  • 每页保持格式,无论是烦心事也好,开心事也罢,就这么一直写下去,你会发现,大概写个20~30也就发现没什么好写的啦。
  • 不要超过6行,容易写主题之外的侧重点。(容易产生 A A1 A2 B B1 B2 C C1C2 D D1D2)

举个栗子:

例:做笔记的方法 2018-01-10

-将A4纸横放,左上角写标题,右上角写日记。

-在标题下划一道横线。

-书写4~6行,每行8~12个字

-标题,日期、正文要控制在1分钟之内完成。

-每一行用连接号“-”开头,从左往右开始写。

-每天写10页,每页一分钟,也就是十分钟的时间。


3.关于纸张:

推荐用办公室用完的A4纸,在背面书写。

或者直接买A4草稿纸,去某宝,十几元可以买400多张。这样正反面都可用。

(经过作者反复筛选,A4纸是最适合这种方法的)


4.随时携带笔记,方便积累问题,也方便随时练习


充分利用笔记:

1.作者还建议我们有所成长,每天利用30分钟的时间,在网上搜集资料,收集信息,等等,可以是看文章,新闻等等。我比较喜欢白天听公开课,网上利用10分钟时间总结,十个小重点。

2.关于情绪的笔记,针对不同的情绪,提出不同的标题。

作者列举了,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PS:达到最高阶段,估计都是王者,努努力,上钻石是OK的)


①这个箭头,代表了抹杀掉情感的一类人。一旦将情感抹杀,那么就很难再产生情感。并不是说这个人完全没有一点情感了,而是处于一种情感被抑制的状态。②这个箭头,则代表了不思考的人。这类人虽然很容易将情感表现出来,但是却不会浮现出什么想法。③这个箭头,则代表普通人。这类人在某种程度上会浮现出一些想法。④这个箭头,代表的则是努力思考,某种程度上可以整理思考的人。⑤这个箭头则代表了经常思考的人。这类人脑海中会将某个想法以语言的形式浮现出来。⑥这个箭头代表的则是努力从广泛的视角进行考虑,并且经常打算做笔记的人。这类人的思考相当深刻。⑦这个箭头代表的则是思绪经常得到整理,能够当场做笔记,并且立刻着手解决问题的人。这类人的成长非常之快,而且工作做得也很出色。(也就是王者,大神)

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会遇到三个时期,反抗期,不稳定期,还有疲倦期,面对不同心情,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梳理,达到自我调节的方法。


3.拆分问题,多角度的回答一个问题。

将4~6行的正文分别作为标题,再写一个4~6行的笔记,这样会把问题不断地深挖,你的思考也会更深刻。

举个栗子:

标题:为什么克服不了拖延症? 2018-01-16

- 没有详细的计划及安排

-老是期待明天能做好

-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反馈

-三分钟热度,很快就没了

把这四行,分别作为标题(比如为什么没有详细的计划及安排),深入分析,再写4~6行(如果不够细化,就再分),这样不仅会理清大脑的思路,而且还会测测进行筛选,找到问题的关键,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树“。

就像作者书中讲的这样。


4.笔记的拓展(比较深层次的,坚持写完几百页之后,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分成左右两部分,写上副标题,分别表示“目前为止的努力”和“今后”的内容。

除此之外,可以作为一对副标题的还有:
  • “现在的问题”和“对策”
  • “现象、症状”和“本质的问题”
  • “追赶其他竞争公司”和“本公司的努力”
  • “强项”和“弱项”
  •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
  • “总公司的努力”和“事业部的努力”
  • “上司的职责”和“下属的职责”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可以作为副标题的组合,只要结合大标题考虑最合适的副标题就可以了。写过几百页笔记之后,就能做到像这样分左右做笔记的形式了。当然,分成左右两部分写时,写一页需要的时间将变成2分钟。

笔记整理:

1.笔记存放:

作者建议用透明的文件夹进行统一整理,按不同分类进行标记,写了5到10天,就按照5到十个类别进行分类。在每个类别的档案袋上贴上小标签。

当然你也可以用照片拍照,并添加好标签,上传到有道云,或者是印象笔记,方便查阅。

2.笔记分类

当写多了之后,发现文件分类有点模糊,有的既有交集,又有不同点,这时候要根据标签归类。

比如一开始写的是团队管理,还有一个是团队领导能力, 这时候可以将两个标签归为一类,领导能力,方便日后查看。

当然如果你觉得不够细致,可以继续往一个标签里深入挖掘,团队管理文件夹里还有更细分的领域,比如说,下属管理,项目管理等等,进行细分,将相关的笔记放进去。

如果再觉得麻烦,就再另起一个。文件夹多了,就相关领域的合二为一,重新命名。

3. 3个月后进行一次大的整理

粗略的泛读,3个月进行一次整理,为了更好的清楚自己的成长历程,最好三个月回顾一下笔记。

4.6个月后再回顾一遍笔记。

这时候你的脑子就会非常的清醒,回顾一下,当时的想法。


当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直写下去,思考能力越来越灵活,我们目前缺的不是更好地工资,而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间不痴迷


这个问题我也深思熟虑,但是我的回答不专业,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因为我也没能像专业的人士那样把文章写得很深奥,非得要认认真真才看得下去,下面我要用直白一点的方式做个表达。


1.每一天迷迷糊糊的人,一定不知道他上一秒做过了什么事。以前我老是觉得我的记忆力不好,总是忘东忘西,没思考这个问题前,我总会把问题归结于记忆力不好,通过跟朋友接触,我了解到,原来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个,我总结了一下:每个记忆力好的人,他们对每天所做的事都很清晰,目的性很强,这是一个细节习惯问题,后来,我在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很刻意地去回忆当天我做过什么事,从头到脚的回忆了一下。最后发现,记忆力有所提升。

2.说到思考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习惯,一个想法比较超前的人,他是比较有阅历的,或者说他阅读习惯很好,或者说他道途听说的事情也多。不说侥幸的东西,我倒觉得阅读可以让人把思考能力提升上来,因为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浓缩,这句话是不会偏差太大的,一个人如果从小有培养好比较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正确的书籍,我相信他的思考能力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阅读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到争取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的。

3.创新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否认自己,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建立需要在每个问题上不停地反问自己,问题是什么?处理方式得当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管别人会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等等,当然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需要坚持行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业,记住这一句话。

4.每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和结果都有一个大众评判标准,这个问题在你的角度跟别人的角度处理方式有没有不同,你要不断地总结,并把好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者分享出去,因为这样你会比较深刻,把处理欠妥的方式进行改善,而不能一意孤行,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5.最后我在强调一下,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把你当天做过的事回忆一下,并明确学到了什么,处理问题妥否?坚持一段时间你会有感觉的,这个是亲身经历,感谢支持。

【专注教学咨询】关注头条号:雷明老师


印象派英语


学会心智模型,让你的思考能力呈直线上升。

在解释什么是心智模型之前,先来试着解决一个问题。

我把一份数据交给小张,让她下午下班前做一份表格出来。

小张答应得很痛快,说没问题。

快要下班了,小张居然毫无声息。

我去找她,说表格做好了没有。

小张一脸慌张,说还没开始做。

什么?我强忍着怒火没有发作,问她为什么还不做?

小张怯懦地推了一下眼镜,说产品部的李总让她先把产品数据做出来。

什么?!我一下子就火大了,质问她说,你是运营部的员工,为什么优先做产品部的活儿!

小张不止一次是这样了,分不清自己该干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张的同事,你该如何解决小张乱接活的问题?

先不着急看下去,请你先思考3分钟。

估摸着大多数人是这样解决的。

明令告诫小张,不要乱接其他部门的活儿。

这个方法不错,但显然治标不治本。

因为小张只是个螺丝钉,她是没有能力抗衡产品部李总的。

她也知道产品部的活儿不能乱接,可是面对强势的李总,她有什么办法呢?

小张乱接活的问题如何解决?

这时心智模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心智模型待会儿再解释。

遇到问题,首先分析问题的根源。

小张乱接活,问题是出在小张身上吗?

小张是做得不对,但这显然不是问题的根源。

产品部李总把活儿交给部门的人,问题的根源是他吗?

显然也不是,关键在于,为什么李总会把活儿交给其他部门的人?

核心问题,就出在组织架构上。

组织架构的不清晰,导致了权责不明确。

所谓权责,就是有什么权力,要负责好什么事。

按理说,产品部的李总,他只能管好产品部,是不能对其他部门指手画脚的。

因为权责不明确,导致李总把手伸到了运营部。

也就是说,产品部是李总的地盘,他居然把手伸到别人的地盘了。

分析清楚问题的根源,一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80%。

接下来,问题的解决就很简单了,既然是权责不明确引起的问题,那就明确各自的权责。

具体来说,你可以跟上级反映情况,指出权责不明确的问题。

上级去跟李总谈,或者上级跟大老板谈,以此明确各自的权责。

一旦明确权责之后,李总知道自己不能把手伸到别人的地盘,就不会把活儿交给小张。

小张乱接活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什么是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先举个例子。

打棒球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技术。

投球手投出来的球非常快,球速甚至可以高达时速百里,一般人根本反应不过来。

棒球手必须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判断球会怎么飞来,还要确定往哪里打。

棒球手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经过大量的训练之后,棒球手可以根据一些特定的细节,判断球飞来的方向。

在确定球怎么飞来之后,棒球手再根据对场上的判断,做出往哪里打的决定。

如此复杂的思考过程,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心智模型,是把关键知识联结起来,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用于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例如棒球手,他在学习球路的时候,会总结出球路变化的种种特征:曲线球、直线球、弧线球等等球路的变化特征是什么,这些就是关键知识。

针对每种球路,训练击球方法:身体如何发力、挥棒的力度、挥棒的姿势、击球的方向。这也是关键知识。

确定球路之后,决定采用哪种击球方法,这就是把关键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成一个高效的心智模型。

棒球手利用高效的心智模型,就能优秀地打出想要的效果。

用心智模型解决小张乱接活的问题也是如此。

提高思考能力,心智模型是最值得训练的能力,它让思考能力有质的飞跃。


缔造大师护肤品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这是个好问题。如今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辛辛苦苦学的技术可能不久后就过时了,只有快速学习的能力、思考能力才能提高你的不可替代性,思维制胜说得就是这个理。那思考能力怎么提高呢?什么5W1H、黄金思维圈、第一性原理我就不讲了,资料很多自行搜寻。我只说目前我实践过的最有用的提高思考能力方式——画思维导图。

画思维导图有什么好处?

1、激发联想

思维导图以线条、文字、图像为主,通过一个关键词可激发出更多的相关词汇。

2、系统性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本质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进行系统的分析,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解决遇到的难题。

3、高效学习

很多人都知道学习时要记笔记才能加深理解记忆,而传统的笔记不仅很费时间,还很容易造成一种你记下来就代表你学会了的假象。但如果你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不仅速度快还可以建立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有哪些用处?

思维导图的用处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单罗列出几个点:

1、计划安排

新的一年开始,想必有不少人在立年度Flag了。用思维导图来规划年、月、周、日计划再合适不过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进行决策

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确实,方向一旦错了,再怎么奋力往前走也是南辕北辙。在进行决策时,使用思维导图画出所有可行的方案以及优缺点,有助于我们做出有效、正确的决策。

3、知识管理

这点其实上面提到过了,跟高效学习、做笔记是一个理。举个栗子,在看完一本书后,可以用思维导图将书中的核心观点罗列出来,并仔细思考各观点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保证大大增加你对书的吸收率。

好了,关于思维导图我就说到这了,用不用随你。最后,如果你对思维导图感兴趣,想知道怎么画思维导图?其实,画思维导图非常简单,市面上有很多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我自己在用的是一款叫做“迅捷流程图制作软件”的,原因是它操作简单,而且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和图表模板。

OK,关于如何提高思考能力我们就说到这,觉得有用的帮忙点个赞哈,谢谢~


办公技巧小达人


其实就三大步骤:

  •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再对它进行细化,就形成了五个步骤和流程,见下图:

这个方法也叫“DMAIC”方法,最开始是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与精髓,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绩效改进。当然,其实它是可以用于方方面面的。

举个例子,假设这样一个情形:“你是某房地产公司销售经理,你亲自招聘的某下属绩效一直不佳,你打算怎么办?”

开除?

那就说明你真的头脑太简单了!

怎么办呢?

1.界定/描述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绩效不好,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数据来支撑。

2.测量/评估

绩效不好,到底是有多不好?离目标差距有多大?问题是否严重?

这两步(界定/描述与测量/评估)是前提,首先必须确定它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比如你的这个信息源是其他员工,万一是有人恶意告状、搬弄是非呢。

3.分析

这一步是重点,我们需要借助结构化思考。

啥意思呢,我再举个例子,看下图这些你能记住多少?

假设我们对它进行梳理和优化,见下图:

有感觉吗?是不是瞬间清楚了很多?

这就是结构化思考的方法

回到员工绩效问题的案例: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绩效不佳呢?

  • 外部环境因素or内部组织因素or员工个人因素?

  • 如果是外部环境因素,员工自己能不能控制?

  • 如果是内部因素,是激励机制的问题,还是资源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流程方面有障碍,等等;

  • 如果是自身的因素,是动机和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能力问题的话到底又是哪些方面能力不行?

4.改进

界定了问题,明晰了原因,接下来就是对策与改进了。

改进方案肯定是要根据原因来确定: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很不错了吧。

但是,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哦。

既然绩效不佳,说明我们之前没做好,哪个环节可以监督、控制和改进呢?

5.控制

这人是我亲自招来的,但是绩效不好,说明我的招聘工作没做好,没能选一个优秀的人过来,而是找个不合格的人过来。

所以,需要回头对招聘的过程、环节、人才评价的标准和面试评估的方法进行反思改进。

不能百分百保证,但要尽可能提升嘛。


整个分析思考流程,见下图:


这个分析思考方法是通用的哦,几乎可以用于任何问题的分析;

一旦你熟练运用和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你持续不懈地努力,艰苦的信息检索和时间、精力的投入了。



冯起升


思考能力在当今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人,往往在生活,工作各个领域都比较成功。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 就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籍,作者大岛 祥誉提到的笔记思考法,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



所谓笔记思考就是,“使用笔记进行思考”和以取得成果为目的进行思考。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共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 用来找出真正问题的笔记

关键思考问题所在,并写出原因和对策,主要使用横线笔记和方格笔记。

首先,通过了解问题的基本情况、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和读报告来收集资料。然后将信息分类整理到问题、原因和对策,再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论点就显而易见了。

步骤二 用来建立假设的笔记

关键一在于使用“方格笔记”对“事实”“解释”“行动”分组,然后对应做出标签。标签一般是用问题来表示。 关键二在于用故事线来解决问题脚本。

所谓故事线,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概括解决问题过程的“起承转合的脚本” 书中举了个例子,比如大团圆结局的电影剧本,首先是登场人物之间发生的事(起),然后是由此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承),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转),登场人物开始新的路程(合)。其实解决问题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步骤三 用来验证假设的笔记

关键是事前在横线笔记上做好提问列表。针对问题、原因和对策各提出问题来验证假设,如果得到的回答没有矛盾,就可以执行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有效的验证假设呢? 首先是要提出优秀的问题,然后不断的追问,这里的追问是针对得到的答案做出“这是为什么的追问”。最后再一步一步加强验证。

步骤四 用来取得成果的笔记

关键点在于,经常建立概要笔记,主要使用“麦肯锡笔记法”和“方格笔记”。这里所说的概要笔记是将信息用简单易懂的形式综合起来,使其能够传达给对方。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


夕月和晨风


点赞超600了,为了回报大家的支持和关注。文末对本文章进行了深化,补充了关于分析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知识。更新于2018年1月10日,原文章看过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最新更新内容。另外强烈推荐一下我的另一篇关于营销的文章——《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消失,我们如何做营销?》这篇文章写于一个月前,也是首页文章,点击量近20W,莫名其妙就被河蟹了,我又重发了一次,可是再也推不了首页了,不知道为什么。满篇干货,比这篇更详细更实在,希望大家能移步支持。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5921721848168717/



思考其实本质是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归类,并与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相结合,开展丰富的联想,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思考能力不强,一个是因为自我本身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这个因素没有什么太好的技巧可以改善,唯有勤能补拙,多想多读多看多做可破。

另一个是因为思考的时候完成了丰富的联想,而缺乏一个体系化的分析并把联想变成完整思维框架的能力,想得越多,脑子里越乱,没有个主骨架,也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任何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有清晰地思考问题的思路,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在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

这里我推荐5H2W分析法进行辅助逻辑思维分析,看似高大上,其实十分简单,稍加记忆便可在生活中运用



1.步骤一:WHTA?(什么?)

遇到了什么事?做什么工作?怎么办?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关系?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事情?什么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步骤三:WHY?(为什么?)

为什么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这些原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做这种选择?......

3.步骤四:WHEN(何时?)

何时做?何时做完?何时最合适?何时最不合适?何时产量最高?需要多久?什么时候时机最适宜?......

4.步骤六:WHO?(谁?)

谁干的?谁干合适?是谁的东西?谁的理论?谁会受益?谁会喜欢?由谁来做?谁做合适?谁是领导者?谁是顾客?.....

5.步骤五:WHERE(何地?)

何处适合?在何处做?何处有?何处没有?何处危险?何处安全?何处能满足条件?......

6.步骤二:HOW?(怎样?)

怎样做?怎样改进?怎样最好?怎样最快?怎样效率最高?怎样降低风险?怎样省力?怎样是对的?......

7.步骤七:HOW MUCH?(多少?)

多少人去做?多少人获利?成本多少?亏损多少?利润多少?风险多大?效率多高?客户群体多少?潜在客户多少?竞争者多少?......

这个分析法只是一个思维框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套用进行思考,慢慢的就会增加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再推荐一个相关的工具——思维导图

也是看似高大上,其实非常简单。而且我们在中学时就接触过。

其实就是把你思考的问题具象化,按照逻辑脉络梳理出来而已,可以在纸上画,也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画。

这里在推荐三款比较有名的PC端软件,附上他们的对比,图方便的话可以使用百度脑图。

5W2H分析法配合思维导图使用,有效、方便、易于理解、使用方便。稍加练习便可完全掌握,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多运用,可以帮助你准确界定、清晰地思考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让你有效的掌握事情的本质,完全的抓住任何事情的主骨架,了解问题的根源,把问题打回原形进行思考,提高思考能力。慢慢的就可以帮助你构建一套你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

最后再推荐几本关于逻辑思维和思维方式的书籍

《未来的冲击》、《科学与方法》、《思考的技术》、《麦肯锡意识》、《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2018年1月10日第一次更新

这篇文章写完到现在,陆续的收到了一些朋友的私信。大部分是说看了这篇文章有一些启发,但是还是有些不得要领的感觉,依旧没办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用于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思考。今天这一次更新就从理论与实践这一方面来聊聊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于理论与实践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过于侧重于其一,而导致理论脱离了实践。比如过分追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经验积累或者过于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落下了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应该是: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是经过总结和条理化了的经验。

  •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理论脱离实践的主要原因:

所以不管以任何形式的学习时,我们不仅要知晓理论内容,还要了解理论适用前提和运用方法。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易理解易处理的理论问题。

  2.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阐述设计思维框架(这里就可以运用之前提到的5H2W分析法和思维导图相结合辅助自己梳理思维框架)

  3. 按照思维框架进行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调研。

  4. 根据分析结果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四个步骤看似高大上,很复杂。其实稍加掌握将它运用到实际中也很容易。下面我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

还有要注意的是最主要的整个思考的方法和套路,而不是结论。面对同类问题思考的套路和方法是一样的。但结论一定是个性化的,不同情况结论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过于追求结论,思路一定要清晰,整个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以理论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验证的过程,问题的结果会在整个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被推导出来。

案例:某传统行业生产厂家,因为市场需求去产能后的恢复性反弹。某段时间订单量大量增加,但这一现象不会持续太久,为了提高效益的同时节约成本,如何在不增加更多设备和人力的前提下完成这短期内激增的订单量?

这里先留一点大家思考的空间,如果你是相关领导,你会怎么做?








有的人可能会说加大奖励力度,让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干。这个想法是大家普遍会想到的一点,适用于个别情况,且对问题的缓解效果有限;有的人可能会说将完成不了的订单外包出去。这个就属于没有想清楚问题的本质,案例中明确的阐述了是去产能后的传统行业生产厂家,面对市场的恢复性反弹,这类厂家本身就少,这是很可能很难找到代工厂帮忙代工。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一定要理性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1.首先根据上述第一点进行思考:

把这个案例简化成一个实际的问题:厂子订单激增如何在不增加人力和设备的前提下完成订单?其实就是不想提高成本,还想扩大产量,那么说白了不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呗~ 那么将其抽象为理论问题即为:如何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这时候我们就要将理论问题与自己的理论知识挂钩,找出问题的本质。而这个案例的本质其实就是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

2.结合第二点梳理思维框架:

通过第一步的思考我们已经得出了问题的本质。那么现在就要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梳理出思维框架。到这一步其实理论知识不够丰富也没关系,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知识分享平台这么多,有什么不懂的上网一搜就起码能知其大概。这个案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最后得出,影响生产效率的无非五大因素:人、机、料、法、环。这样,围绕这五点,我们基本的思维框架就有了。

  • 人:

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否达标?员工结构是否合理?员工稳定性如何?员工士气是否高涨?纪律是否详细严明?等等

  • 机:

设备维护保养是否合格?设备故障率是否达标?设备是否老化损坏?是否有效率更高的新型设备可以替换?机器日常的使用操作是否得当?等等

  • 料:

原料供应是否充足?仓库与收发衔接是否得当?供应链是否完全掌握?配料效率如何?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高不高?是否有待料问题?物料整理是否合理?物料标识与编号是否明了?等等

  • 法:

生产工艺、方法是否合理?生产工艺、方法效率如何?生产工艺、方法品质标准是否合格?先进的方法、工艺、经验总结推广效果如何?等等

  • 环:

生产环节是否环环相扣?工作人员岗位安排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现场管理是否合理?工作场所与工作台是否整洁?任务分解是否合理?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是否有效工作?等等

通过上述方法梳理出详尽的思维框架,然后按照第三点按照思维框架进行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调研。对各个环节和问题进行体检式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之后按第四点根据分析结果便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整个思路用XMind简单的做了个思维导图如下:

科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科学思考分析的基本方法:

先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理论问题,在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判断问题的本质,并得出相应分析结论。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为什么。分析时要以理论为假设,以事实为依据


个人原创,纯手打,欢迎点赞评论和转载,但转载请附上链接注明出处。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评论或私信我,不定时回复。喜欢我的文章的话也可以看看我的其他文章,干货和段子都有,满足你的各种需求。

最后把我推荐的精品文章链接再贴一遍,想看的话不用再往上翻啦,点击链接跳转。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消失,我们如何做营销?》——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5921721848168717/

菠萝熊PANDA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研究证实,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包括各种文字、数字、符码、味道、食物、线条、颜色、公式、声音等,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海量的资料,这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如何提取出来呢?就像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很科学的检索系统,很容易导致数据无法读取,甚至系统崩溃。

而如果以类似牛顿、达芬奇等人的辅助记忆方法来看,他们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等的使用,将庞大的信息量汇聚到一张图上,极大的提高了记忆效果。经过现代科学反复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将不同元素融合到一张图上,不但能提升记忆力,改善思维,还能协调左右脑的功能,因此,这张图被科学家称为"思维导图"。

目的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方法

从现代很多的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分类的能力也是衡量婴幼儿智力的一个标准。所以,区分类别对于婴幼儿的思维发展甚是重要。无论是从小孩长大之后学习推理能力、辩论能力或者是数学学习能力来说,从小掌握分类都是对这些影响很大的。因此,在婴幼儿早期教育阶段如果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分类,其实在一定的角度说是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

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金海豚给出的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 “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四是思维的结果是不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

专家提醒,首先,平常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能够把知识真正活学活用,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表面;其实,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只有知识形成体系后,才能真正被吸收和消化。

方法介绍

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东西逐渐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又如,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虽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又如,在讲“DNA分子结构多样性”时,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得当。

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