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宋朝也不例外,他们那些文人雅士喜欢借梅抒情,那么宋代文人为何独爱梅花,甚至产生梅花崇拜现象,他们借梅花抒发什么?梅花被宋人崇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梅花被广大文人崇拜的原因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颇不平静的朝代,像是和历史开了个玩笑,明明繁荣到极致却又如山崩地裂的走向灭亡。

自宋朝960建立起,至今一千多年,而从建国后,赵匡胤恐惧自己权力被窃取,因而更改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里,人们不能用刀枪剑戟来展示自身力量,而只能使用笔墨纸砚来书写自身智慧。

宋朝的政治制度规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宋人的性格。强生健体,戎马一生,建功立业不再是宋人的愿望。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因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想建立功业,到头来还不如一个文官来的风光体面。所以宋代男人开始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埋头于在案头书牍之中,在日复一日的浅唱低诵中积累美学的文化素养,情思多发而身体愈发羸弱。

正如宋朝之前的词人喜爱将自己的依托寄寓在身边的小事物上,所以梅花就恰好成为了那个幸运的象征。梅花,我们大家都熟悉,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有清秀俊逸的风度,还有坚韧不屈的傲骨。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之春,因而梅花又象征着好运的象征。就像现代人类喜爱用锦鲤祈福一样,梅花身上的担子不比锦鲤轻。

其实,除了宋朝政治原因和梅花的自身原因外,梅花在宋朝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真正成为象征文人精神传统和理想人格的图腾,还有思想和经济的原因。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首先从经济因素来解释这一现象。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成为繁荣中心地带。正所谓,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在有了钱以后,就开始寻求娱乐活动了。宋代时期,赏梅活动丰富,隔三差五的,每每几人就常常约着一起品茶赏梅。

而越赏梅,越觉得这梅有韵味可赏,也就越表达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其次就是思想上的原因了,思想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显出了独特的审美文化。

二.古人喜爱借物抒情,宋朝独爱借梅花表现意象

古人都喜爱借代和比喻等各种手法的应用,梅花所代表的意象也是数不胜数,这里也就列举几项。

像宋朝之前的朝代,词人偏爱用香草、花朵借代比作美人或仙子,宋代也不例外。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描绘出一幅雪中冰清玉洁的美人形象。

文人李清照《渔家傲》中的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把梅花比作刚刚出浴的美人,让人不觉之中感受到一种清冷洁净的感觉。

同时,由于梅与竹、菊共同拥有“岁寒三友”的称谓,所以,梅花免不了被用来比作“君子”之象。

苏轼的《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中写道: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人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啤开。”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和他的《梅花》中的: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诗文句里行间都展现出苏轼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不在俗世中迷失自我也不愿意与不屑之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这体现了梅花和诗人共有的“君子情怀”。

而宋代同时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属王安石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这首《梅花》应该是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中表现出梅花即使处在困难和挫折的恶劣环境当中,也不畏惧风寒,仍然用自己的芳香让人觉得舒爽,这象征着,一种高洁的操守,是一种君子的形象。

三.净土信仰文化和隐逸审美文化都属于宋代梅花诗意蕴的原始基因

宋朝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家的入世精神、佛家出世精神、道家的超世精神这三种精神在某种作用下协调共生,对宋代文人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一)净土信仰文化

宋朝社会后期战乱频繁,奸邪当道,民不聊生,人们生活的如此痛苦,正是净土信仰快速传播的一个必要条件。正是表达了一种对救世主的信仰和对一种对世外净土的向往,他们想要在思想的领域中找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净土信仰在宋代传播极快,且宋代梅花诗和净土信仰就有很深的羁绊。净土信仰是宋代梅花诗意蕴的原始基因之一,许多文人在创作梅花诗时,也经常表露出与净土信仰相类似的情感倾向。

林通《山园小梅》诗写道: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只愿意和与世无争僧人共同观赏这梅花,而不愿意让俗世中的看客污染了梅花的清新洁净。在他的诗中,梅花就像是天池旁边的一株圣洁的净土,与世间俗事格格不入,与俗人相背。

但对于净土信仰,还有另外一个理解。所谓“净土”是指内心中未被俗世侵染的地方,是一种对于高洁操守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提高。丰子恺说过“如果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净土信仰也是一种自我的升华。并不是对于外界类似桃源般时空的追求,而是更注重自己内心的炼化,是对自己的不断要求。

梅花诗正是一种净土信仰的表现。宋代,写梅花最突出的文人大底就非林和靖莫属了。史料记载,林和靖家居住在杭州西湖的孤山,而当时的杭州正是净土宗心里的圣地,净土宗的代表人物省常更是是他的挚交好友 , 因而他的梅花诗对于净土信仰的审美文化体现得尤为突出 。

对于我们来说,对他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他的《山园小梅 》: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押 , 不须檀板共金蹲 。”

诗中颈联“ 疏影横斜水清浅”不明写梅花的洁净,而写梅花在水中的倒影,水本来就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再加上梅花的剪影,给人一种心灵都被洗涤干净的感觉。

由此可见诗人在歌颂梅花的洁净的时候联系上净土信仰就更显的更加超然物外。

(二)隐逸审美文化

刚刚所说的那种对净土世界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现实世界的隐逸心理。就像是通俗来说的“打不起我还能躲不起吗?”的这种想法。

隐逸思想在某些宋代文人心里扎根。隐逸文化,顾名思义,可以分成“隐”和“逸”来分开解释,“隐”可以从本心和外物两方面来叙述。

首先是本心上的隐,陶渊明曾经说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这句诗中所说的“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意思,只要心中有隐的意愿,无论在哪里都会怡然自乐。外物的“隐”就是距离上的远,就像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小石潭记里的小石潭,无人而及视为远,无能可见视为隐。

而“逸”的意思就是追求内心上的宁静平和,不是安逸无所事事,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同时,因为宋代是文官政治制度和某些特殊原因,统治者和社会豪门大族对隐士的态度很好,所以这也促成了宋代隐士规模扩大,隐逸审美的改变以及隐逸文化的勃兴。

提起隐逸文化,李少云《梅花落》: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

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零落此山中”正表现出一种隐逸心理。

除此外,王安石还有另外一首《梅花》,其中写到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这首诗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梅花,更是王安石自身的写照。在变法受到阻挠之后,王安石将内心的沉静和稳定都寄寓在梅花的身上了。“只有春风最为怜惜,每年都会按时到来”借梅和春风将自身情感徐徐道出。一位士大夫,若是没有一种超然隐逸的情怀,怎能在终日忙碌中对一束梅花进行情感的抒发呢?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由此也可见得,宋代的隐逸审美文化不同于陶渊明那样真的“大隐”,他们更偏向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而在这种生活中,他们有情有味,有为自己理想献身的的大志,也有闲看庭前落花的雅致,如此生活,倒真是个超然的乐趣。

总之,梅的审美情趣在宋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人把案牍劳形、纷扰俗事、七情六欲都揉碎,细细涂抹在梅花的每一瓣叶上,让梅花的清冽留下心里诗意的清明。宋代梅花诗不仅是当时词人心里的白月光,也是现在我们心里的苍茫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