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目前最早关于夏朝记录的文献是哪一个,是哪个时期的?

叶飘刀


关于夏朝最早的文献记录应该是清华简里面的一篇“尹诰”清华简里面的尚书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竹简。真实性应该比后世新编尚书要高很多了。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而这批战国时期的真实《尚书》恰恰也记载了夏朝。

清华简里“尹诰”释文如下:惟尹,既济。汤感:“有‘一’,得!”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日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汤信任伊尹,伐夏,取胜。汤感叹:“与民同心,乃得其位!”伊尹念及天之亡夏,曰:“夏乃自绝于天下。君王若不爱民,谁愿为其守城?桀邪僻害民,众叛亲离,我遂能迅捷灭夏。今天子鉴之!”又诚恳的对汤说:“我若真心助人,人遂以我为友——今与民同心,则天下归服。”汤曰:“呜呼!我该怎样做而树立威信?”伊尹说:“把夏桀搜刮来的金玉分赐给众人;废弃日邑;善言教导、安抚百姓。”于是汤把众人都召集到亳中邑。

如下图一就是“清华简里”就提到了商汤“败西邑夏”。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目前证明夏朝真实存在比较权威的史料了吧。

到目前为止关于夏朝人物“大禹”有记载最早的文物则是“遂

公盨[xǔ]”。

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国家一级文物。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这件约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名为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专家们认为,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文末图二就是遂公盨。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铭文并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这就表明在西周时期,夏朝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文末图三就是遂公盨铭文。





随性小王爷vlog


作为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大禹治水就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据司马迁陈述:“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褒氏、辛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名号,因为“夏后”是老大,所以建立的王朝自然以它部落名“夏”为国号《史记·夏本纪》。

夏朝建立前,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争夺联盟首领的战争,并把他们的祖先追溯到传说中的颛顼。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鲧(gǔn),就被称为颛顼之子(《大戴礼记·帝系》),也有一些文献说鲧是颛顼的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父。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

鲧和其子禹的治水故事,更详见于《尚书·尧典》《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等文献中。《墨子·非攻》还记载了禹治水有功后,被舜帝派去讨伐三苗。凭借战功,禹成功地从年老的尧手中接过王位。最有意思的是《左传》记录的一个细节:禹当王之后,召集各部落参加涂山会盟,防风氏的首领就因为迟到被处死。

禹死后,据说其子启也想当王,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用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山海经·海外西经》就说启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也都称启是其原作者。启的儿子太康玩物丧志,被擅射的后羿所灭,立了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中康死后,其子又继位,最终在后羿的荒淫管理下亡国。直到后代少康复国,实现中兴,但没过几十年,又在桀的手中玩完。就这样,一共历经13世、17王,历时472年的夏朝,在公元前1600年灭亡。


品茶谈子午


夏代最为我国最早的朝代,关于它的文献记载很少,主要分布于尚书和诗经的一些篇章中。关于它的考古资料则更少,二里头被普遍认为是夏文化遗址,不过尚待详细考证。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所涉及的年代,起自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迄至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时代,为时约一千四百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文献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向臣下或民众发表的训令和军队的誓师词,还有大臣们向君王提出的建议和规劝,小部分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尚书》的文体分为“典”(即经典)、“漠”(即谋议)、“训”(即教训)、“浩”(即告谕)、“誓”(即誓师词)、“命”(即命令)六种。《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成于一时,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最后成书。   《尚书》本身有过一段离奇曲折的经历。曾任秦博士的伏生(也叫伏胜),在汉文帝时向晁错传授《尚书》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孔子旧宅,从墙壁里发现用蝌蚪文字(先秦的一种古文字)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以后,《古文尚书》散佚了。晋代,有人向朝廷献上一部据说是孔子的后裔、西汉人孔安国作注解的《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另有书序一篇),但经后代许多学者的考证,认为是伪作,故称为《伪古文尚书》。现今通行的《尚书》,共五十八篇及书序一篇,不算二十五篇伪作和书序,还余三十三篇,经过合并,成为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比较可靠的材料。   《尚书》保存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的历史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先秦历史的人来说。它更是一部必读之书


无韵诗翁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然而,对于这几百年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

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术界检讨上古史事,开启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但夏朝是真正存在的,二里头遗址文化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尽人事知天命


目前关于夏朝的最早纪录是《尚书》中的《五子之歌》。

夏启病逝后,长子太康继位共29年。但实际上掌握政权的时间只有2年。由于贪玩,被后羿夺去国政。这就是“太康失国"。

太康的五个兄弟左等右等不见王兄归来,就联口做了《五子之歌》。歌中唱到:我们祖先大禹曾经教导我们,百姓是国家之本,本稳固了,国才安宁。君王应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国家。倘若贪恋酒色、好游猎,大兴土木地盖宫殿,那么迟早会失民心,导致亡国。想想大禹,身为万邦之长,将天下治理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他是多么伟大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恨我们,使祖先基业被人颠覆,让我们陷于凄苦之地。太康啊!你酿成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伤痛!

《五子之歌》公私分明、爱憎分明,唱出了对大禹的无限怀念丶对太康的无比怨恨。

后羿后又被小人寒浞杀死。直到少康才夺回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夏雨风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

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深信不疑。直至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夏代最为我国最早的朝代,关于它的文献记载很少,主要分布于尚书和诗经的一些篇章中。关于它的考古资料则更少,二里头被普遍认为是夏文化遗址,不过尚待详细考证。


雲琴爱喝茶


关于夏的记载很多,出土实物却是没有。夏作为早期中原部落邦联文化是一直被认可的。作为朝代还需要更多的实物来支撑。


遨游的郭大侠


《尚书》记载有尧舜禹三代


江东史话


大禹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