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__满脸阴霾


刘邦去世前,吕后到刘邦的病床前问刘邦,萧何去世后,应该选谁当宰相(指右丞相)?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去世后呢?刘邦说王凌。

(吕后剧照)

萧何去世的时候,刘盈问他,该选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萧何也只是推荐了曹参一人。

其实,说起来,陈平显然更有智谋,水平更高。但是无论是刘邦,还是萧何,却都只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且,吕后最后竟然也真的就让曹参当宰相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为什么会说吕后让曹参当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当刘邦把韩信迁封到楚地,把齐地给了他的长子刘肥以后,就封曹参为齐地的宰相(先叫相国,后来叫丞相),曹参跟着齐王刘肥多年,与刘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说,曹参是刘肥的人。吕后用刘肥的人为宰相,她竟然没有意见,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再一点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是,曹参当了宰相以后,竟然什么事也不做,“不作为”。但是朝堂上下的人,包括吕后,对他都还很满意。

明明曹参“不作为”,为何大家对他还那么满意,还对他一致称赞呢?

我认为,曹参之所以能够获得各方肯定,恰好在于他“不作为”这一点上。

(刘邦剧照)

一、为什么刘邦要选择曹参?

刘邦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他死后,国家会乱,他刘家的江山会像大秦江山一样灭亡。因为他的儿子刘盈太仁弱,狠不下心来,不敢杀人,也镇不住功臣们。为此,刘邦为了江山永固,还一度想撤换刘盈。但是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没能撤换成功。没能撤换成功,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子放心了。事实上,他更加不放心。因此,为儿子选择一个恰当的宰相来辅佐,就是刘邦最大的心愿。

曹参为什么会成为刘邦的不二人选呢?

一是曹参没野心。他不会像韩信、英布那些人那样,会夺刘盈的权。

二是曹参有威望。曹参在朝中是拥有巨大威望的。当刘邦建国后,他让大臣们商量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说曹参的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不过刘邦却说萧何的功劳最大,他把萧何排在第一。由此可见,曹参是很有威望的。他没有野心又有威望,因此能帮刘盈镇住朝中大臣。

三是不折腾。不折腾,就不会给刘盈乱出主意。不给刘盈乱出主意,刘盈就不会乱政,因此国家就不会乱。陈平可就不行,他太有智谋。一个太有智谋的人,让他一点儿主意也不出,是会让他憋得难受的。

四是曹参是齐相。曹参当过齐国宰相这一点,也是刘邦选他为汉朝宰相的重要原因。当年胡亥当了皇帝以后,就杀光了他的兄弟们。刘邦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所以,他把刘肥的宰相提拔为汉朝的宰相,就是有着这样的考虑。

(萧何剧照)

二、为什么萧何要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会说,萧何之所以选择曹参,是因为之前刘邦去世前提过这个话,因此萧何顺水推舟。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邦在临终前和吕后说过的话,肯定是不会流传出来的。尽管当时有史官做记载,但是史官也不会把这话流出来。毕竟如果刘邦说的“萧何过了是曹参,曹参过了是王凌”这话让曹参、王凌知道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从萧何死后,曹参立刻对家人说,你们赶紧给我做准备,我要进京当宰相了,而当时他的家人都不相信这件事来看,也说明刘邦的话,确实没有流出去过。

如果萧何并不知道刘邦说过那样的话,他为什么要选择曹参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参能够延续他的政策。

我们知道,每一任领导下课前,都想要选个合适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延续他的政策。而曹参肯定是能够延续他政策的人,因此,他才选曹参。

而事实上,萧何的眼光是对的,“萧规曹随”的故事,就发生在曹参身上。

(曹参剧照)

三、为什么吕后会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刘邦去世前,给吕后交代过这个话。

但是要知道,刘邦给吕后交代的话多着呢,但吕后上台后,基本上都反对了。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刘邦的儿子们,吕后相想杀就杀,她怎么还会顾忌刘邦?何况,曹参当过刘肥的宰相,她难道不担心她去世后,曹参会帮助刘肥欺负刘盈吗?(她也不知道刘盈会死在她前面啊!)

我觉得,吕后之所以也选择曹参,恰好是因为曹参不多做事。说曹参是懒也好,说他是没能力也好,说他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好,说他是大智若愚也好。总之,曹参“不作为”这一点,非常符合吕后的调性。吕后因此可以放手一搏,为所欲为。所以最后她才实现了把权力从刘家,转移到吕家手里。

曹参上任后,刘盈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有所作为。但是曹参一句“我不如萧何,你不如高祖”的话,就破了他所有的梦想,最后只得自暴自弃,过早掏空身子去世。

曹参的“不作为”,虽然让刘邦的爱妾和儿子被杀,没能帮到刘盈。但是,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老百姓是有用的,最历史是有贡献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陈平的确比曹参有能力有计谋,但是政治是复杂的,有时候用谁不用谁,完全不是按照能力来的,有时候往往是能力比较差的反而能胜出。

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的成语,曹参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按照萧相国留下来的各种制度严格执行就行了。这就是一名好宰相,最好宰相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尤其是在汉初奉行黄老学说,统治者推行的是无为而治,曹参这种老实人正好符合执行这种策略的人选,因为这样的人不会没事找事,只会老老实实按照既定政策执行。陈平能力智谋超群一定不会墨守陈规,一定会做出什么“政绩”的,但这正是统治者最不想看到的。所以陈平败就败在他能力太强了,政治并不是能力强者胜出。


昭烈名臣


刘邦病重以后,他自觉不久于人世,亲自安排了此后的丞相人选次序,《史记》载: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刘邦没有说为什么要让曹参接任相位的原因,但是他说了陈平的不足,那就是难当大任,也就是说陈平没有足够的威望,或者说平衡各方的能力。

反过来我们就可以推出,曹参是符合作为一个丞相的标准的。

为什么呢?

1、亲近程度

曹参跟陈平相比更是刘邦中心可托的的心腹,萧何和曹参都是沛县人,都是刘邦的老乡,也就是自己人。而且在当时曹参任沛县狱掾,而萧何为主吏,他们当时的关系就特别好,曹参也是当初最先推举刘邦为沛公的心腹之一。

2、有过当丞相的经历

曹参在高祖二年就以“假左丞相”(即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北进关中,开始率领汉军出征。当时汉军在北方开疆拓土的就是韩信和曹参,在攻破赵国后,韩信被任命为相国,东进击齐,曹参以右丞相作韩信的副手,同时也制约韩信。总之在战时,曹参的官位就已经做到了丞相。

在国家平定以后,韩信被调离齐地,这片东方大地交由高祖长子刘肥控制,而由曹参担任齐国国相,成为实际的齐国管理人,可以说曹参有着丰富的丞相经验。

3、战功最大,力压群臣

刘邦在称帝后和诸将宴饮中讨论开国功臣,在刘邦确定“三杰”之前,诸将推举的首功就是曹参。《史记》载:

众臣:“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也就是说,在整个战争中萧何用心为多,但是战场上拼杀,曹参的功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所有人都敬服的。

其实曹参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曹参就被刘邦封侯了。在战争汉中曹参的功劳是: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曹参的功劳是谁也比不过的,由曹参担任丞相,是众望所归的一件事情,因此曹参要比陈平合适得多。

汉初的丞相基本都是由功臣担任的,大致也是按照刘邦的遗命进行,次序如下:

陈平在和周勃平定诸吕后才真正成为丞相。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孝陵卫小校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

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属,并开始准备赴任了。果然没几天,朝廷就派人过来宣布任命状。

曹参有足够的资历,而陈平是半路来投

萧何与曹参是旧相识,两人关系一直良好。早年在沛县,他们与泗水亭长就是“狐朋狗友”。后来,刘邦起兵,萧何与曹参一同辅佐,一文一武,一个坐镇后方一个前线打拼,各尽其职,为大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在功臣排行时,萧何与曹参为了第一曾暗中较劲,产生过一些误会。当时许多功臣都推举曹参为功臣第一,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自从沛县起兵,无论是对抗秦兵、楚军还是后来随韩信开拓北方战场,平定魏、赵、燕、齐,曹参总是一马当先,“身披七十创”,立下很大战功。曹参的战绩,司马迁有过详细记录: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这份成绩单,除了韩信、英布等独挡一面的异姓王将领外,樊哙、周勃等人都比不上,陈平就更难望其项背了。

大汗王朝建立后,曹参有参与平定异姓王的战争,立下新功。

陈平早年是追随项羽,后来得不到重用才投奔刘邦。到了大汉阵营,陈平的作用主要是出谋划策,更像是一个顾问。他曾献计刘邦,离间西楚君臣;诈游云梦,智擒韩信;解刘邦的白登之围。功劳不小,但比起曹参,陈平还隔着一个樊哙。

当时,许多大汉功勋还在世,就两人的资历相比较,曹参确实比陈平威望高,当丞相要更加合适。

曹参有足够工作能力

刘邦有个儿子叫刘肥,是当年与一个姓曹的女子合作的私生子。刘肥能力平平,却被刘邦任命为齐王。刘邦将最大的诸侯国交给阿肥,也是无奈之举,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稍长。因此,刘邦担心刘肥治理不好齐国,为他物色一位得力干将就非常必要。

经过斟酌,刘邦选定了曹参。曹参上任后,邀请齐国的“长老诸生”,共商治国之道,最后,曹参确定以黄老学说为治国理念,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齐国很快就发展成强国,曹参也完成由将军到文臣的转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朝的封国,就如同一个小朝廷,能做好齐国的国相,就有能力治理好大汉江山。尤其是曹参的无为而治,与大汉朝廷的国策不谋而合。反观陈平,鬼点子不少,做人也喜欢左右逢源,当个顾问还行,治国理政并非最佳人选。

丞相是帝国的百官之首,位高权重,要辅佐皇帝治国理政。萧何公忠体国,从长远着眼,从大局出发,举荐曹参是为国举贤。曹参也对得起萧何的举荐,沿着萧何的路线继续发展,还留下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


秋媚读史


说到萧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是刘邦夺得天下或不可缺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说不是武将,但是他起着比武将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替刘邦谋天下。而且他自从汉朝建立到他死去,他都担任着汉朝的丞相,在他将死的时候,汉惠帝问他谁能接他的班,他说选曹参,还说选曹参为相,即使自己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可当时朝廷中还有陈平,为什么萧何不选陈平当相?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一是在于他们俩交情深,他们俩在沛县时就一起为官,还是上下级的关系,算得上是至交,而且萧何对曹参的脾性自然是了解,知道曹参会依照自己的治国方针,并且汉朝初年就需要一个遵循萧何制定的方针,所以萧何会推荐曹参当丞相,因为他需要政策的稳定性。二是陈平虽说对刘邦夺天下起了不小作用,可是陈平每次使用的策略都比较阴,算是不入流的办法,萧何对这种办法是嗤之以鼻的,连刘邦都说他“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而且陈平用的方法都不会遵循萧何的策略,他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萧何当然是要选一位能够服从自己政策的人。

萧何推荐曹参当丞相,可以说是个英明的决定,因为曹参绝对的执行了萧何的政策,成语“萧规曹随”就是说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的故事。曹参的做法也对,汉朝初年就需要休养生息,因为百姓们经历了太久的战乱,不应该再劳民伤财了。


历史百家争鸣


萧何,西汉第一任丞相,他为刘邦提供的帮助可不仅仅在于微时所给予的小恩小惠,月下追韩信,让韩信能有施展的舞台,刘邦也得了一位好帮手,当然刘邦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多年,萧何死后接替他的是曹参,为什么不是陈平?不妨一起来看看。

刘邦身前已经安排好

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在刘邦即将离世之前,吕雉问过刘邦,丞相的位置至关重要,如果萧何去世,该由何人接替?刘邦告诉她曹参可以。吕雉是这么听的,也是这么执行的,在刘邦分封各皇子后,曹参被分到了齐地,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地界,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他是齐地的丞相,事实上他还蛮称职的,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在齐地得到高人指点,用黄老无为之术,在齐地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曹参可以,为什么陈平不可以?

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 这是刘邦对陈平的评价,也就是说玩点阴谋权术陈平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好国家的丞相,就难以单独担任了,所以在吕雉问曹参之后该由谁接替时,刘邦想到了昔日混日子时的老大-----王陵,所以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意思是王陵还是可以的,但是王陵也有不足,需要和陈平搭档使用,为什么曹参能受到刘邦的器重?看看刘邦论功行赏时,各位功臣对曹参的评价,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其实“皆曰”就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来曹参的累累军功,是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同的,加上齐地为相时的政绩,舍他其谁?


  • 陈平的短板。为人过于圆滑,对于人心的猜测可以说道行很深,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这点他自己也很清楚,治理国家和谋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把曹参和陈平放在一起对比下,人品没有曹参好,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这些都是陈平的弱项。还有一点就是,曹参的黄老之术与萧何的于民休养政策不谋而合,能很好执行下去,这便是“萧规曹随”。

总结:曹参能接替萧何成为丞相,不仅仅是军功卓著,是刘邦的老班底成员,重要的是他有实在的人品与卓有成效的政绩支撑,当然了,也少不了刘邦的叮嘱,萧何的推荐,汉惠帝的重视,试问这样的人员安排,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曹参继任为相呢?

相关资料:

1.《史记·三十世家·萧相国世家》

2.《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3.《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农夫说历史


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前,曾经指定曹参作为萧何的接班人,曹参之后是陈平和王陵,这样的安排是有原因的。

刘邦病重,吕后问及相国人选,刘邦说了:萧何之后曹参,曹参之后王陵和陈平,再往后就不知道了。

有了这个事,大家原则上是遵从刘邦的遗嘱,就像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一样。

至于萧何一死,曹参立马就知道要回中央当相国了,说明他是知道刘邦临死前说的话。

至于刘邦为什么这么安排,我想原因还是从曹参的声望上来看的。击败项羽后大封功臣,刘邦心里认为萧何功第一,众人认为曹参功第一。为此相持不下,刘邦抛出萧何功人,曹参和众将功狗的言论也不能让众将信服。直到有个人说萧何的功劳是万世之功,曹参的功劳只是一时救急的功劳,如此一分,萧何才得到第一功。

曹参的功劳仅次于萧何,而且处事方法独到。文帝的时候,整日不办公,只是喝酒游玩。

文帝看不惯,就问曹参:你位居相国,为什么没看到你干任何一件事情呢?

曹参反问文帝:陛下您跟高皇帝相比,如何?

文帝:自然比不过高皇帝。

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和萧相国相比如何?

文帝:那你也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对,既然陛下比不上高皇帝,臣也比不上萧相国,所有的规定都是萧相国制定好的,我们只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就行了嘛。

文帝无语,细想又觉有理。

至于陈平,智有余不假,就是会破坏规矩,玩阴谋诡计的就不能守规矩,所以要用坚持原则的王陵跟他一起干相国。

以上搞错了,我也不改了,我再附上史记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

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乙丙丁6


曹参代替萧何顺理成章,陈平不够资格。就算在诛诸吕拨乱反正文帝上位时,陈平的丞相位也在周勃之下,文帝问“天下岁决狱几何”时,周勃应答不出来,陈平善变以有司负责推托,因此周勃惭愧而辞相,陈平独任右丞相,纵然是其时,也未必是文帝刘恒对陈平的肯定,更可能是出自打击功臣的目的进行腾挪。汉朝初建,曹参是一开始就跟从刘邦的龙从元老,陈平却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国重臣。两人在朝堂上的份量和代表族群也不相同。


曹参与萧何一样是沛人在本地当官,为监狱官,刘邦为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就是第一批支持追随者,打过东郡,击败王离残兵,刘邦入关中,曹参一路征战,攻打夺取武关、峣关这两个重关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楚汉相争时相助平定三秦,代理左丞相为韩信副将相从北上,捉魏豹败夏说,迫降燕国攻破齐国,韩信的功劳,有相当一部份是曹参的,项羽败亡。大封功臣,除了诸异姓王外,刘邦以功人功狗的说法把萧何提为功臣第一,曹参以赫赫战功无争议列为第二。

曹参与萧何自先交好,随刘邦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属武,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属文,及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始生嫌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邦也没有亏待他,萧何当汉朝丞相,便把曹参封为长子齐王刘肥的国相,曹参于是进入文官系统,在齐国采纳众长,选用与萧何相同的黄老之术清净无为治国。一对老友,不约而同,所以,刘邦临终前问相国后人的事,刘邦以曹参代萧何,虽然这段记载有争议,但另一段却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萧何直到刘邦儿子刘盈惠帝当了二年皇帝才去世,萧何便向请教后事的刘盈推荐了曹参,而曹参得知萧何病故的消息,就让下人赶紧收拾行李说,朝廷要征召我当丞相了,快点,大家听了都不相信,不久,朝廷的使者果然到了。而当上汉朝丞相的曹参,有了一个名传后世的成语“萧规曹随”,曹随并非毫无作为,黄老崇尚大方向把好不在小节上纠缠,让车轮自己自然运转,休养生息,不作过多干涉,在这汉朝初百废待兴的局势下是最佳恢复国力的策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陈平其人,虽然处事公平,但朝楚暮汉,得项羽看重而生二心,为人谋而不忠,投刘邦之后,所献计策无一不是阴谋诡计,欺人杀人,有小术而缺大智,能临机却不能保全,帮项羽则助刘邦,帮刘邦则助吕后,助吕后则谋诛诸吕,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势利人,如何可以托以危国时宰衡天下的丞相?后来的文帝见用,更多的是迫不得已,角力需要,连陈平也感叹说自己阴谋过多,必祸及子孙。这样的人当丞相,岂不是昏君所为,刘邦虽有痞气,知人察人之能还是有的,这两人优劣高下,萧何更是知之甚详。


南方鹏


帝王均以开疆拓土为已任,幻想江山千秋万代,刘邦自然不能免俗,他恨太子刘盈宽厚仁弱,欲废重立,因萧何、张良等重臣多次诤谏,吕后请来商山四皓等原因作罢,刘邦为保江山永固,为儿子选定一位合格的宰相,成了刘邦最大的心愿。

前195年,刘邦去世前,吕后问道:“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刘邦回答道:“曹参。”

前193年,萧何病危之际,汉惠帝问道:“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萧何答道:“知臣未如君”,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后竟挣扎起病体,顿首道:“陛下英明,臣死而无憾了。”

刘邦与萧何都默契选中曹参,而非陈平,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曹参与刘邦是老乡,刘邦举起义旗第一天起,曹参就紧随其后,打东郡、败王离、夺二关、平三秦、捉魏豹、败夏说、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战功卓著、资历甚老。

前202年,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左右为难之际,关内候鄂君的一番言论,刘邦得以顺水推舟,才将萧何排为第一,曹参排为第二。

当时朝中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周勃、灌婴等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这些骄兵悍将,只有曹参这位资历和能力能够镇得住,他人上去也很难坐稳位置(王洪文点名许世友,许大将军不应,同为一理)。

陈平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国重臣,虽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但他先归魏王,又投项羽﹐后降汉,朝楚暮汉,为人谋而不忠,让人难敢重用。

汉朝初期,齐国是最大、也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诸候国,诸侯王在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等基本上完全自主,所以刘邦将自己的私生子刘肥封为齐王,刘肥当时年幼,刘邦任曹参为齐国国相,完全是对心腹才有的高度信任。

曹参担任齐国相9年,尊胶西盖公为师,以黄老之术治国,齐国社会井然、人民安居乐业,贤相美誉实至名归。

曹参与萧何曾同在沛县共事,共同志向让他们追随刘邦,萧何为相后,详立规章,克尽辛劳,曹参独服其能,任齐相后,凡萧何所订规章,曹参无不全力推行。萧何明白自己的修养生息的政策,唯有曹参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

当时必须由开国功臣担任宰相的潜规则之下,曹参对此心知肚明,所以萧何死去的消息传到齐国,曹参马上做好任帝国丞相准备。这如同五年一届,国家XX换届,我等小民,都能看出一、二,就是因为资历,履历。

萧何,威高位崇的丞相,曹参,战功显赫的大将,二人因功臣名次,将相生隙,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为了自保,演给刘邦看的呢?

陈平以奇谋见长,治国非其所长,为刘邦所献全是阴谋诡计,欺人杀人,自己都感叹说自己阴谋过多,必祸及子孙。

刘邦命他杀掉樊哙,他阴奉阳违,在刘邦灵前如丧考妣,边嚎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谈什么聊斋,吕后听后,心中冷笑,此货可利用不可重用。

吕后为立自己的侄子为王,征求丞相陈平、王陵的意见,王陵以高祖刘邦“白马盟约”一口回绝,陈平却说谁掌权谁说了算,给予放行。

帮项羽时助刘邦,帮刘邦时助吕后,助吕后又谋诛诸吕,这样一个有奶便是娘胎的势利小人,如何可以托以危国时宰衡天下的丞相?哪天会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将枪头对准自己的子孙儿?

刘邦虽有痞气,但知人善任,两人优劣高下,萧何更是知之甚详。

曹参出任帝国宰相后,他将在齐国实施的那一套黄老之术又搬到了朝廷,整天就是一醉三倒,无所事事,因循苟且,惠帝召见问其缘故,便有了这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曹参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恍然大悟,曹参位相3年,遵照萧何所定制度,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富民强。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一语画龙点睛。


美丽青春您真痘


噢呵呵,还死后大力推荐呀!真太牛了!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只能说明曹到地府也走了一遭,目的当然是上贡去啦——

另外当时的皇帝老儿也被他邀去阴曹一游了……

三位在那边大摆宴筵,推杯换盏,不亦乐乎……

在一阵爽快的“一个哥呀,两个弟啊!三张嘴哇,四斤酒呀!五盘菜啦!六碗饭呀!七盆汤耶!八只筷喽!就这样呀!十分好呀——”

如此这般后,于是这事就敲定下来了……

随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还了阳……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里不再细表。

只说那陈平呀!尽管阳谋有一套,然而入地的“阴”计就……

哎——

所以他陈某只能靠边站喽——

大家感觉意下如何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