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南懷瑾先生開示:老子與《道德經》

《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不止屬於道家的道,就是諸子百家乃至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這個範圍,也是源頭中所包含著的。廣義的“道”是如此的廣闊,容納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南懷瑾先生開示: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曉得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
  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如果我們看中國各種書,尤其是道家書籍中的神仙列傳的記載,老子是個非常稀奇的人。他是永遠不死的,生來頭髮鬍子就是白的,活在母親胎裡的時候八十歲,生下來就是八十一歲了。
  《道德經》主要是講“道”與“德”這兩部分的事。我們手邊經常用的《道德經》是魏晉的時候,由王弼把它分類、編排過,變成了九九八十一章,所以《道德經》原文的次序有很多是值得討論的。這又是屬於學術範圍的事情,我們不去講它。老子的學問其實就是道和德,這是中國上古文化五千年以來的來源。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講體,德是講用。後來所講的“仁義”,是道德的支流來的。上古的時候,也有“仁”和“義”這個名稱。但是上古最重視的是“道”與“德”,仁義是它的應用的一種。


  我們現在一般人提中國文化,就提到孔孟之道,其實這是個很小的範圍,諸子百家一切文化統統在“道”,尤其老子所講的五千言中的“道”的精神,是滲透在每一家學術裡面的。它包含了宗教、哲學、科學。我們古代講道家,經常 “黃老”並稱。“黃”指黃帝。什麼是黃帝的學問呢?你不要看學醫的人看了一本《黃帝內經》,那就是黃帝學問了?所謂“黃帝”其實是代表上古文化的總彙。“老”指老子,“黃老”就是從黃帝到老子這個範圍形成的原始文化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就是“道”。儒家的孔、孟之道也是從這裡面分衍出來的。有人說,中國文化受了道家老莊思想的妨礙,使科學沒有發展。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真正道家“黃老之學”,尤其是老子思想範圍以內,包括中國過去的醫術、藥物乃至神仙煉丹,很多應用包括民間的應用,都是從這個範圍裡來的。
  所以老子代表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一種傳統,他首先提出來形而上的本體論,即形而下的這一切萬有的變化的根本是“道”。這個“道”是什麼東西呢?是“心物一元”。《道德經》原文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裡“有物混成”,指精神和物理不是二元論,二元論是分開講的,而這裡是混合在一起的,唯物裡頭有唯心,唯心裡頭有唯物,心物是一體的。所謂“先天地生”,是指這個宇宙在時間、空間沒有形成以前,就是永恆存在的。這裡,無形無象的變成有形有象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觀點,也是哲學觀點,還是宗教觀點。

  諸子百家中,法家是道家來的,兵家是道家來的,農家是道家來的,一切一切都是道家來的。漢朝以後,中國文化才分成三教九流。大家問,我們中國文化是哪一家為中心代表。我說,真正的中心代表是“雜家”。它包含了儒、釋、道諸子百家在內。“雜家”是應用之學。民間所流傳的觀念,很多都是從道家老莊觀念變化而來,是心物一元的文化演變下來的。這一點,我們在研究的時候是需要注意的。
  老子講“無為之治”,“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是包含一切,“無形無象”,靜態達到天下太平,是這個“無為”。所以“無為”也包括一切的“有為”。老子五千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譬如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老子是反對“兵”,反對爭鬥的。他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裡又主張用“奇”,怎麼叫“奇”的用?這個學問又非常非常多了。
  譬如我們中國現在都講“法治”,跟西方吻合,如民主、自由、法治等,這些名稱叫得很響很鬧熱。其實中國法治的觀念,是從道家來的,法家出於道家。政治與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無為”,不可以多,不可以亂,不可以雜。
  譬如我們都曉得老子提出來:“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仁愛,愛一切人,愛一切物。“儉”即儉省,這似乎與消費刺激生產這個階段好像是完全相反的,其實不是的。你看老子的《道德經》原文講儉,是從用的方面,不要浪費。同時要擴大發展,不斷的發展,永遠是“厚生”,很深厚的、生生不息的這個經濟發展,這個是“儉”。“不敢為天下先”,好像講每一個都退後,其實不是這個意思。看完了《道德經》,我們知道,不敢為天下先,正是領導天下。

  五千字的《道德經》內涵太深刻了。我們要對中國文字、古代的繁體字搞清楚。每個字包含的內容都非常多,可是給現在許多人都講錯了。
  老子開創的文化,即道家或者說《道德經》系統,明顯走的另一條路線是神仙之道,即修道。神仙之道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名稱叫“方伎”,是指通過方法研究各種技術,使生命轉化,使自己永遠長生不老,甚至說長生不死。
  方伎之學,不是技術的“技”,是“人”字旁一個“支”字的“伎”。方士是人文社會里特殊的人,是來演變神仙之學的。按照道家文化說法,人的生命是可以永恆存在的,之所以不能永恆存在,是人類不懂,自己把自己糟蹋了,在神仙方面的修養它是有方法有技術的。這些思想都是老子的精神演變出來的,後來變成道教,變成一個宗教,老子一變就變成太上老君教主了。這中間許多都是生命科學的問題,包含了許多認知科學。
  中國唐朝以後提儒、釋、道三家,這三家也可以說是學術,也可以說是宗教。佛家是從印度滲入中國文化,變成中國文化的,以出世為主。道家變成道教,修神仙之學也以出世為主。儒家則以入世為主。正統的道家是不出不入、也出也入。出世之學站在超越物理時空之外,道家是兩面都通的,他始終站在中間,在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中起著很大作用。當時代、社會、國家出問題的時候,他出手了,所以救時代、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把亂世變成太平,把走邪門歪道的撥回來變成正道。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叫“高士”,他們“別走一路”,有“高士”的傳記。宋朝以後變個名稱叫“處士”,“處士”是不出來的,隱在旁邊,也就是“隱士”。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讀書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到清朝為止二十六部歷史,這種人物並不少,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同老子《道德經》有絕對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