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基层督查的“困局”:“风”不止,查不“效”

督,字“叔”又“目”,“叔”字是一个人弯腰拾取东西的样子。下半部“目”字,本义是“眼睛”,引申为“看”。“目”与“叔”合起来表示“看人捡拾豆子”、“看着一颗一颗豆子被捡拾干净”。本义则是监督、检查。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而督促检查正是推动落实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式

。否则,工作就难以考量、难以推进、难以详实。在工作中,开展督查检查,本来是为了查找实际问题,着力解决完善提高实效,是推进基层工作、狠抓落实、检验成效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然而,在对基层或者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督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基层部门“自说自夸”,督查部门“浮光掠影”,导致出现督查“失督”,反变“走过场”怪象,表面看“车如流水人成队”,扬尘背后,实则是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与督查检查方式的失当,“虚气”折射出的是作风问题的“亚健康”。从基层角度看,有的基层领导对督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督查就是临阵打打电话,发发通知,无足轻重,对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睁只眼闭着眼”、“得过且过”;有的则大力“粉刷包装”,单靠材料“大放其彩”,不报群众“所忧所急”,导致督查失去“杠杆”作用,不能带头撬动基层工作横向发展、纵向深入;从督查部门的角度看,有些上级领导和督查部门,对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偶尔下去调研,也是蜻蜓点水、车上看看车外;拘泥僵化,会议室看看材料;忽微厌小,单看不足不解诉求,“存在感”刷足以后,“一脚油门”便扬尘而去,工作的整改和落实情况便再也无人问津,加之有些领导和督查部门习惯于看材料、听汇报,导致靠“材料包装”成了基层迎接上边检查、督导和考核的一种常见怪象。发人深省的背后,是“督查”作风变异的一种折射。领导干部和督查部门在走督调研的过程中,要想摆脱督查“无为”的困境,关键在于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改进方式,对于督查中的情况,如果发现的不是真实情况而是“美图秀秀”,不是实景全是“盆景”,就要敢于批评,敢于问责,既要完善科学接地气的考核考评制度,定好多谈问题少谈成绩的总基调,鼓励说短板说丑处,反对虚假作秀,防止“一刀切”,坚持“回头看”。如果一味地被牵着鼻子走,任期隐瞒和糊弄,或者逃避问题,只是为了督查任务而督查,不光助长了基层部门弄虚作假的作风不实气焰,更不利于日后工作的深入开展和高效推进,不光损害了督查部门的公信力,更“凉”了广大群众的一番期待和厚望。调研督查是了解基层情况最真实的一面,也是“零距离”接触群众的一次机会。督查过程中,群众可能会“摆脸色”、“多抱怨”,甚至可能“劈头盖脸”不留情面,但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称职”、让群众不“称心”的地方;督查过程中,由于督查部门对所督查工作可能是“跨业务”了解,被督查对象可能会“蒙混过关”,拿出包装后的“纸上兵法”,看似“十全十美”,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树立督查调研的正确导向,要充分掌握了解下情,问计于民;要身心都沉下去,查找政策不足;要抓小抓微,为决策做准备;要不按照“规定动作”,寻求新方法,寻找改进策略。尽可能选“难”点、“远”点、“棘手”点,实实在在体察民情、民意,把功夫下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防止督查“失效”,这根炫不能松懈,否则就会反弹。不管是基层部门还是督查部门,都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进行学习成效转化,坚持问题导向、敢于亮丑说短、坚决整改落实,慎思之,笃行之,切实推动督查的横向发展、纵向推进的“杠杆”效应,让督查检查真正回归“本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