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未來三到五年內,新造車勢力有幾個存活?

戰馬童


未來三到五年內,新勢力造車品牌應該會陸續消失,新能源去補可以理解為對混亂的新勢力品牌進行“回收”,在這些亂七八糟的品牌裡【理想汽車】眼光比較獨到。

電動汽車最大的製造成本是動力電池,在高補貼時期一組電池能補貼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車企的主要利潤在於拿補貼;而在高紅利期結束後電池補貼越來越低,最終一定會完全退出,屆時誰在“裸泳”也就一清二楚了。

  • 因依靠採購動力電池的車企無法控制整車製造成本,去補後只能提升價格維持合理的利潤;而電動汽車的價格本就高於同級燃油車,不降價已經很難有市場,漲價無疑是自掘墳墓。

  • 而且車市逐漸趨於飽和,燃油汽車的價格在大幅的跳水,新能源汽車在排放升級沒有完成之前會被擠壓到邊緣,在這一階段價格逆勢上漲總會交出白卷。

  • 重點:總會有一些車企有獨立研發製造動力電池的能力,這些品牌可以有效的控制整車製造成本,有能力不提高價格甚至降低價格;對於依靠採購動力電池的新勢力品牌而言,這些車企的穩定價格策略才是致命打擊。

所以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的新勢力品牌,最大的可能性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按照出現的順序陸續跌倒,只有比較特殊沒有參與這一陣營的品牌有可能存活,比如理想汽車。理想ONE並不是一臺純粹的電動汽車,而是以合理電池容量加增程器的模式打造了一臺REEV;增程式汽車是繼PHEV之後最有可能被普及的混動類型,將PHEV的模擬行車發電模式獨立放大後成為增程式,能體現的優勢如下。

①:電池組容量居於普通PHEV與EV之間,超過40kwh的儲能可以行駛180KM(NEDC測試值),這就決定了絕大多數時間用車仍可以充電以EV模式駕駛,能耗和PHEV一樣低。

②:增程器使用內燃機作為動力源,與發電機集成後不再需要成本高昂的變速箱,製造成本降低很多;其次作為增程使用的內燃機對性能要求不高,所以理想ONE只用了一臺成本很低的1.2T三缸機,製造成本再次拉低。

③:內燃機如參與驅動則油耗會更高,而已低功率輸出全時或大部分時間發電,低轉速能實現這臺發動機最低油耗狀態,用車成本可控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不過理想的只是這種模式,具體到理想ONE還是沒有性價比的,畢竟指導價32.8萬還是很高,如果理想汽車能夠在REEV混動汽車領域豐富產品線,價格下探到輕奢級甚至消費級,其市場佔有率才能有快速的增長。

老牌車企同樣在佈局REEV的轉型,新勢力品牌如果能提前抓住這次機遇還有可能留存,否則即使是理想汽車可能也會讓理想破滅。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僅代表個人觀點;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



天和Auto


新造車勢力盛行,造車感覺就跟做玩具一樣了,如果真的這麼簡單中國的汽車估計早就超過了歐美。我敢說絕大多數造車新勢力都是為了圈錢,那麼誰才是在真正造車呢?



在我看來新造車勢力中比較踏實靠譜的是威馬汽車和小鵬汽車,所以我認為它倆可以存活。



沒有利潤,只靠輸血,再好的車企也只有破產併購的命運

說起跑車、豪華車我們一般會聯想到蘭博基尼、法拉利、保時捷911、賓利等一些列耳熟能詳的汽車名字。但可曾想過,縱使法拉利、蘭博基尼超級跑車如此強悍,賓利極致奢華,最後都因為經營不善被收購了。收購他們的是大眾、菲亞特這樣的平民品牌,其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它們很優秀,都是各個汽車領域的頂尖佼佼者,但它們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銷量太少,沒有利潤,造車不能靠情懷,汽車是一件商品,要有利潤才行。只靠投資人的輸血只能風光一段時間,最終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蔚來汽車股價走勢,背後原因可想而知。




不比高科技,老百姓買得起的才是能活的最長久

縱觀汽車歷史,能活到現在並未成為大企業的都是一些平民品牌,如大眾、豐田、現代等等,說明普通百姓才是企業的根基用戶。威馬和小鵬的售價在15-20萬之間,續航400-500km之間、配置厚道,總體來說性價比很高,我們直接看新造車勢力的銷量就知道。


道遠說車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造車新勢力都面臨交車大考。由於很多造車新勢力都有資本的參與,而資本過度貪婪的本性必將嚴重影響造車新勢力的發展。汽車製造本身是高投入、長期積累、回報又慢的行業,這都非常不適於資本市場的本性,因此五年後,造車新勢力基本會全部消亡,即便是消亡不了的品牌也會被各大車企收購,資本參與者變現離場,這就是他們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