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堅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是如何陷落的?蘇軍後來又是如何奪回的?

王司徒軍武百科



曼施坦因

堅固的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是在曼施坦因指揮下,德軍11軍團和羅馬尼亞軍在二線中的最強一擊,非常有看點。

自1854年英法與俄國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開始,塞瓦斯托波爾戰火不斷,經過俄國的多年經營,1941年時的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已是銅牆鐵壁。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7月27日,羅馬尼亞以戰死10486名士兵的代價收復之前蘇聯佔領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之後德國正式要求羅馬尼亞軍隊作為主力,在德軍支援下攻佔蘇聯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sa),羅馬尼亞軍隊在敖德薩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8.1萬人(其中17729人陣亡),失蹤11471人(多數被俘)。敖德薩戰役最後以羅馬尼亞軍的勝利告終。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時的蘇德戰爭形勢圖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於1941年9月24日發動了對克里 米亞半島的進攻。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指揮的德國第11軍團負責進攻塞瓦斯托波爾。其中羅馬尼亞軍又是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指揮的德國第11軍團包括德軍3個軍: 德軍第30軍,德國第49山地軍,德國第54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羅馬尼亞軍由第1山地師、第4山地師、第18步兵師組成。

負責防守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主要是由艾雲·拉赫曼尼諾夫指揮的黑海艦及獨立海岸防衛軍(它被從被包圍的敖德薩運到)。塞瓦斯托波爾市內守軍由菲力普·彼得羅夫指揮(共23,000人、150門戰防炮及海岸炮和及82架飛機)。不過防守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大部份師團已在之前在敖德薩的戰鬥中被削弱。


德軍於1941年10月30日發起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首次快速突擊,進攻部隊包括2個步兵師及1個摩托化旅,德軍嘗試從北面、東北面及東面攻入市內,但被擊退,因此德軍將城市包圍。

11月11日,60000名軸心國士兵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展開向心攻擊,但攻擊中途,曼施坦因取消原命令,德軍未能突破防線,損失慘重。

到12月4日,當地紅軍已經重新建立南翼的防禦工事。蘇軍重新建立防禦工事後,曼施坦因放棄從南面進攻及將部隊調往北面,德軍又調動了他們最大型的火炮,口徑31.5吋的史威爾·古斯塔夫炮來準備另一次進攻,德軍首先進行為期5天的炮轟。



1941年12月17日,6個德軍步兵師及2個羅馬尼亞旅在1275門大炮及迫擊炮、超過150輛坦克及300架飛機支援下發起第2次總攻。血戰至12月21日,當德軍突入蘇軍第40騎兵師的防線大約2000米,準備作最後推進時,蘇軍第79旅及第345狙擊師被蘇聯海軍運入塞瓦斯托波城中。蘇軍大舉反攻,德軍被迫後退,第2次總攻又告失敗。

1941年12月26日,蘇軍在刻赤半島登陸,12月30日,蘇軍第44及第51軍共41930人在費奧多西亞進行另一次登陸,登陸後,蘇軍不斷補充兵力,希望在德軍徹底封鎖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前突破德軍戰線。

此後,蘇軍與德軍第11軍團一系列的攻擊及反擊不斷出現。

直至1942年4月9日,刻赤半島蘇軍發動6個師及160輛坦克試圖攻退德軍,但蘇軍反擊攻勢在2天后就失敗了。

1942年5月8日,德國第11軍團對刻赤半島的蘇軍發動反攻,目的是消滅蘇軍在刻赤半島的兵力(有17個師及數個獨立團),德軍方面共有7個步兵師及1個裝甲師進行反攻,其中三分之一是羅馬尼亞軍。


二戰中的羅馬尼亞軍

5月18日,刻赤半島的蘇軍投降,有170000人淪為戰俘。擊潰了刻赤半島蘇軍後,德軍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為幫助攻城,曼施坦因調動大批大型火炮(超重型的600毫米口徑迫擊炮卡爾臼炮及800毫米口徑史威爾·古斯塔夫炮)加入進攻。

1942年5月21日,德軍再次開始轟炸及炮轟塞瓦斯托波爾要塞,6月2日,主要火力攻擊開始,德國空軍第4航空隊所有力量轟炸預定目標,轟炸及炮轟持續了5天,之後主攻展開,到1942年6月7日,德軍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第2道防線。

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防線於1942年6月16日被突破。6月28日,曼施坦因開始橫越海灣以突破核心防線,德軍進攻十分兇猛,但蘇軍仍堅守至日落。不久,德軍及羅馬尼亞軍突破蘇軍防線,蘇軍防禦陣地在南北兩面幾乎同時陷落。


陷落後的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城區在蘇軍於1942年6月29日最後防線戰敗後陷落。

1942年7月4日,曼施坦因受到德國最高統帥部嘉獎,稱讚他是塞瓦斯托波爾的征服者,即時通知他晉升為陸軍元帥。

曼施坦因的德軍共損失24,000人,數字看來很少,但數字不包括羅馬尼亞軍的損失:損失慘重的羅馬尼亞軍在戰鬥中表現良好,為攻佔塞瓦斯托波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蘇軍重新奪回塞瓦斯托波爾,也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役,限於篇幅,以後再仔細描述。


歡迎評論,點贊,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塞瓦斯托波爾是位於克里木半島上的一座海軍要塞,它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堡壘,構築有大量的築壘地域,前後總共有三道築壘地帶,配備有強大的裝甲炮塔,口徑最大超過300毫米,另外許多工事都修築在石頭的洞穴和山坡中,即便是德軍的重型榴彈炮直接命中也難以摧毀這些堅固工事。由於塞瓦斯托波爾是一個緊靠海岸的海軍要塞,因此僅從陸上是無法徹底包圍這座要塞的,除非進攻方能夠掌握黑海的制海權,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沒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沒有能力在黑海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戰場一樣,德軍從未能掌握海洋。



對於塞瓦斯托波爾這樣的堅固“堡壘”,德軍毫無選擇,只能正面強攻,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先後發起過兩次進攻,第一次進攻由於蘇軍在刻赤半島發起了登陸並擊退了那裡的德羅聯軍,對進攻德軍的側翼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迫使德軍中止了對要塞的進攻。在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第一次進攻中,德軍步兵的作戰素質得到證明,德軍的炮兵並不能真正摧毀這些工事,只能是進行火力壓制,最終仍要由德軍步兵衝上去用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一個一個解決掉。但是德軍投入作戰的兵力實在太少,4個野戰師中只有2個戰鬥力還比較完整,而他們要面對的是5萬蘇軍,並且在戰鬥期間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如果德軍能多投入一個師的兵力,這個要塞極有可能就在12月份陷落了。



1942年東線德軍將戰略重點轉向了南方,德軍主力將深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作戰,據守在克里木半島的蘇軍對南翼德軍的縱深側翼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牽制了整個德軍第11集團軍,德軍再次將焦點放在了克里木半島,在發起大規模攻勢前,德軍必須肅清克里木半島的蘇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必須予以佔領。為此德軍在克里木半島集結了空前的空軍和炮兵單位,包括整個第8航空軍的600架飛機和611門各型火炮。尤其是一些超重型的火炮也被運到了這裡,如600毫米“卡爾”大炮、800毫米的“多拉”大炮。德軍將這次進攻行動稱作“捕鯨行動”,最終在轟炸機、火炮和德軍步兵的共同作用下,德軍佔領了這座著名的要塞,絕大部分守軍被俘。事實證明,在現代化的航空兵和炮兵的打擊下,即便是再堅固的要塞也會被攻陷。



相比於德軍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艱難和漫長,蘇軍收復塞瓦斯托波爾就顯得比較容易了,這主要是一開始就能集結其絕對的數量優勢,在火炮和空中火力上,1944年的蘇軍遠超過兩年前的德軍,在步兵上蘇軍也佔據了近2倍的優勢,這使得蘇軍保持進攻的強勁勢頭,避免出現頻繁的進攻間歇,防止守軍重組防線。德軍在攻城作戰中最大的缺點就是兵力不足,尤其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每次進攻完後都要停頓下來進行重組,從而使蘇軍得以獲得增援,重建防線,德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軍就不存在德軍的問題,蘇軍在進攻中都非常注重保證數量上的優勢,當然蘇軍總兵力是遠多於東線德軍的。1944年德軍步兵的素質優勢基本已經不復存在,有經驗的老兵已經損耗殆盡,而那些訓練不足的新兵戰鬥力很差,在這種傷亡率極高的要塞戰鬥中,德軍步兵的戰鬥力並不比蘇軍高多少,佔據數量優勢的一方自然能獲得勝利。由於德軍不佔有黑海的制海權,困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德軍絕大部分都被蘇軍所殲滅,德軍第17集團軍重複了兩年前蘇軍濱海集團軍的覆轍!


戰略論


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德軍及僕從國——羅馬尼亞王國共組織了第11集團軍共35萬人(下轄3個德國軍,2個羅馬尼亞軍,共計11個師的兵力),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其當面是蘇聯南方面軍下屬的黑海艦隊,獨立濱海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約23個師及配屬分隊,約27萬餘人。

希特勒視察德國造巨炮

德軍為了拿下這個要塞,在進攻中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隊,利用超重型榴彈炮對塞瓦斯托波爾外圍的諸多要塞陣地進行了攻擊(主炮臺幾乎都是被“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車炮摧毀)。同時殲滅了從刻赤半島來援的蘇軍第44、51軍等部隊。最終塞瓦斯托波爾因後勤不濟而陷落。

戰役中,蘇軍在刻赤半島損失約17萬人,在塞瓦斯托波爾損失約7萬餘人,合計24萬餘人。

1942年5月初,德軍擊敗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聯第44、51集團軍,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塞瓦斯托波爾,形勢非常危急。德軍加強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轟炸和海空封鎖,切斷了蘇聯紅軍海上交通線,並於6月7日拂曉發起了第三次進攻,德軍不斷增調兵力,而蘇聯紅軍的各種補給開始奇缺,同時失去了空中掩護。6月30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至7月4日,蘇聯紅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


蘇聯紅軍重新收復塞瓦斯托波爾

德國人對塞瓦斯托波爾的佔領並不長久。隨著德軍在蘇聯戰場節節敗退,不到2 年後,蘇聯紅軍捲土重來,先奪取東烏克蘭後攻入了克里米亞半島。敗退的德軍第17 集團軍也逃入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希特勒於1944 年4月15 日下達命令:“凡還能夠拿起武器的人,一律不準從克里米亞撤退”。至4 月20 日,德羅聯軍在塞瓦斯托波爾集結起12.5 萬人的守軍。但德軍全然沒有堅守之意,只顧搶著登船逃跑。這些船隻又遭到蘇聯海空軍的襲擊而損失慘重。儘管德軍指揮官在5 月3 日再度強調“堅守塞瓦斯托波爾前進基地上的每寸土地”、“任何人都不得後退,一定要堅守每道壕塹、每個戰坑,每個掩體”,第17 集團軍還是沒法擺脫迫近的末日。經過激烈戰鬥,蘇軍迅速逼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中心。


被擊落的納粹飛機

5 月7 日,紅軍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重要高地薩蓬山。戰鬥進行到5 月9 日晚19 時,紅軍奪回了整個塞瓦斯托波爾。德軍當年耗時247 天才拿下的要塞,俄國人僅用二十多天就收復了。除了撤退到羅馬尼亞的一部分兵力外,德國第17 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滅。戰役期間,蘇方宣稱在陸上殲敵10 萬,俘虜德國和羅馬尼亞軍官兵61587 名。在敖德薩和克里米亞,一共“殲滅”德軍76800 人,俘虜72270 人。

同時繳獲512 輛坦克,30050 門火炮,9740 門挺迫擊炮和機槍,15500 輛各種汽車,近60 架飛機,280所倉庫。撤退中隨船沉沒和失蹤的德軍官兵也達37000 人,另有羅軍約5000 人。俄國人也付出了相應的沉重代價。戰役期間,蘇軍死亡或失蹤了17754 人,傷病67065 人。紅軍還損失坦克自行火炮171 輛,火炮迫擊炮521 門,飛機179 架。

塞瓦斯托波爾終於度過了歷史上最殘酷的二戰歲月。

縱觀蘇德軍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交鋒,正是兩國國力此消彼長的具體反應。德軍開始與蘇軍作戰氣勢正盛,在某一個地方得手這很正常。都說兵敗如山倒,當德軍走下坡路時,原來佔領的地方會隨時失去,尤其是與蘇軍作戰,希特勒錯估了整個蘇聯民族的頑強抵抗精神,也沒想到英國和美國給予蘇聯巨大物資支持,使快要被擊敗的蘇聯鹹魚翻身,讓希特勒佔領整個歐洲進而和軸心國一起瓜分世界的夢碎。而蘇聯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得失,正是二戰進入相關階段的具體寫照。


王春來342


再堅固的要塞也沒有打不破的,要塞的作用就是多堅守一段時間,能等到援軍趕到,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已經起到這個作用了,要塞守軍一直堅守到刻赤半島的援軍被德軍全部消滅後,這隻增援部隊被消滅後就不可能再來增援了,德軍消滅援軍後才能集中全部兵力攻城,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號稱要塞,但先天不足,因為是臨海的,永遠只是對有海軍優勢一方有利,可以說誰有了治海權誰就能控制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所以歷史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從來沒有成功的守住過,只要能圍城斷絕北方大陸來援方向,攻下要塞都只是早晚的事,再堅固的工事在現代的大炮面前都不值一提,堅守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任何要塞只要被攻城方認定非常重要一定要拿下,而同時守方又沒有增援,就一定會被攻破的,斯大林格勒能守住並不是守軍有多強,而是因為和後方沒有斷絕,不斷的從後方填入士兵和補給。


海中巖haha


在19世紀的克里木戰爭中,爆發過一場長達349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最終城市被英法聯軍佔領,也標誌著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

蘇德戰爭爆發後,隨著德軍陸上的威脅的日益增大,蘇軍在1941年7月開始加強陸上防線構築。到了德軍進攻前夕的10月份,修築了75個炮兵火力點、1.7公里長的防坦克樁地帶,232個機槍火力點、347個步兵掩體、60個土質掩蔽部、9個指揮觀察站,埋設了各種地雷9805枚。

保衛戰打響時,守軍兵力2萬餘人,裝備150門火炮和82架飛機。之後兵力不斷得到加強,在1942年6月達到10.7萬人,裝備火炮606門、迫擊炮2000門、坦克38輛、飛機109架(可作戰僅53架)。與此同時,黑海艦隊也派出3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做為固定的火力支援隊。

面對蘇軍黑海艦隊的主基地,德軍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軍隊先後發動了3次大規模進攻,最高峰投入兵力達到20.4萬人,裝備火炮670門、反坦克炮655門、迫擊炮720門、坦克450輛、飛機600架。經過250天浴血奮戰,蘇軍在1942年7月1日最終失守。蘇軍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損失200481人(純減員156880人);艦隊為此損失了1艘巡洋艦、1艘驅逐領艦、8艘驅逐艦和10艘潛艇,元氣大傷。

1944年4月8日,蘇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強大火力掩護下開始發起克里木戰役,到4月17日先後收復彼列科普、刻赤、敖德薩、費奧多西亞和雅爾塔等地,抵達塞瓦斯托波爾郊區。

5月8日,蘇軍3個集團軍24萬餘人(裝備340輛坦克、5541門火炮和迫擊炮和567架飛機)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進攻塞瓦斯托波爾。此時,德羅守軍有7.2萬人,火炮1500門、反坦克炮330門、坦克50輛、飛機100架。僅僅經過4天戰鬥,蘇軍就在5月12日解放城市,斃敵2萬餘人,俘敵2.1萬人,另有大量德軍乘坐艦艇逃離。


榮華之武器堂


克里米亞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加 盟共和國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島,納 粹德國將領認為,駐紮在位於半島南端 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可以隨時從黑海登 陸對侵蘇德軍南線部隊進行包夾攻擊, 這使得德軍不能自由向東方推進;而且 從克里米亞機場起飛的蘇聯飛機時刻威脅軸心國的生命線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

為了拔除這顆釘子。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於1941年9月24日發動了對克里 米亞半島的進攻。1941年10月28日,蘇聯紅軍在克里米亞的其他地區的防線崩潰。10月31日,德軍兵臨塞瓦斯托波爾城下,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正式打響。

自1854年英法與俄國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開始,塞瓦斯托波爾戰火不斷,經過俄國的多年經營,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開始時,塞瓦斯托波爾已經變成了一座要塞城市。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時,塞瓦斯托波爾配置了12個永久要塞群,中心地帶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別烏”這3個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寧”和“北堡壘”這2個要塞,正東有5個聯合要塞,即“斯大林”、“西伯利亞”、“伏爾加”、“頓涅茨”和“烏拉爾”。所有要塞都被永久混凝土裝甲板覆蓋,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鐵路連接,在山地部分更設置難以數計的暗堡、火力點,同時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絕對優勢射界。

1941年時的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用銅牆鐵壁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為了攻克塞瓦斯托波爾,德國集中了德軍及其僕從國軍共35萬人(德國第11集團軍,下轄德軍第30、49、54三個軍,功9個師;在羅馬尼亞第3集 團軍,共6個旅),指揮官是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

防守塞瓦斯托波爾的是以紅軍獨立第51集團軍為主的 10餘萬人,其中包括黑海艦隊的 3 個海軍步兵旅;為了加強統一指揮,蘇聯紅軍及時地完善了指揮機構,任命黑海艦隊司令員兼任防區司令統一指揮陸海空三軍的行動。

戰役開始後,軸心國士兵在JU-87“斯圖卡”轟炸機和各種火炮的火力支援下,對塞瓦斯托波爾進行了疾風暴雨般的進攻。而蘇聯軍民憑藉塞瓦斯托波爾堅固的工事,在黑海艦隊和空軍的火力支援下,與德國軍隊展開了殊死戰鬥。戰鬥非常的慘烈,蘇軍不少師僅剩戰鬥員幾百人,彈藥也將告磬。但蘇聯守軍依舊頂住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12 月17日,經過1個多月的的猛攻,德軍在付出重大傷亡下終於推進到 了“斯大林”要塞(塞瓦斯托波爾北灣 最重要要塞工事)附近。

為了扭轉塞瓦斯托波爾戰局,蘇聯 最高統帥斯大林親自部署外高加索第 44、51集團軍在德軍側後的刻赤、奧普 可角兩地實施登陸,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

一時之間,塞瓦斯托波爾戰局變得焦灼起來。

面對塞瓦斯托波爾久攻不下的戰局,德國決定動用戰略級的“超級巨炮”,轟開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要塞,以此破局。

1942年6月初,口徑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和口徑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在塞瓦斯托波爾前線部署完成,隨即開始轟擊蘇聯塞瓦斯托波爾防線的基石“永久要塞群”。

在巨炮轟擊之下,蘇聯防線大片建築物和永久性防禦工事被夷平,精心建造的永久性防禦工事直接炸出了核心,30米深的防禦工事被直接炸穿。

失去了要塞的依託,雖然蘇聯軍隊依舊頑強戰鬥,但還是沒有抵擋住德軍的攻勢。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至7月4日戰役結束,蘇聯紅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另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

堅固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隨即陷落。

1943年,隨著蘇聯獲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勝利。德國東部戰線上的主動權自此也永遠的失去了。蘇聯隨即開始戰略反攻,失去的國土開始一步一步的收復。

1944年3月16日,最高統帥部下令發動一場解放克里米亞的行動。克里米亞行動本身是在1944年4月8日至5月12日期間由烏克蘭第四方面軍部隊和濱海獨立的邊疆部隊與黑海艦隊和亞速海群島合作進行的。

1944年5月5日至7日,托爾布欣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部隊經過激烈的戰鬥摧毀德國的防禦工事,德軍防線隨之崩潰。

1944年5月9日,蘇聯解放了塞瓦斯托波爾。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