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如何陷落的?苏军后来又是如何夺回的?

王司徒军武百科



曼施坦因

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是在曼施坦因指挥下,德军11军团和罗马尼亚军在二线中的最强一击,非常有看点。

自1854年英法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塞瓦斯托波尔战火不断,经过俄国的多年经营,1941年时的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已是铜墙铁壁。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7月27日,罗马尼亚以战死10486名士兵的代价收复之前苏联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之后德国正式要求罗马尼亚军队作为主力,在德军支援下攻占苏联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Odessa),罗马尼亚军队在敖德萨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8.1万人(其中17729人阵亡),失踪11471人(多数被俘)。敖德萨战役最后以罗马尼亚军的胜利告终。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时的苏德战争形势图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1941年9月24日发动了对克里 米亚半岛的进攻。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国第11军团负责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其中罗马尼亚军又是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国第11军团包括德军3个军: 德军第30军,德国第49山地军,德国第54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罗马尼亚军由第1山地师、第4山地师、第18步兵师组成。

负责防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主要是由艾云·拉赫曼尼诺夫指挥的黑海舰及独立海岸防卫军(它被从被包围的敖德萨运到)。塞瓦斯托波尔市内守军由菲力普·彼得罗夫指挥(共23,000人、150门战防炮及海岸炮和及82架飞机)。不过防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大部份师团已在之前在敖德萨的战斗中被削弱。


德军于1941年10月30日发起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首次快速突击,进攻部队包括2个步兵师及1个摩托化旅,德军尝试从北面、东北面及东面攻入市内,但被击退,因此德军将城市包围。

11月11日,60000名轴心国士兵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展开向心攻击,但攻击中途,曼施坦因取消原命令,德军未能突破防线,损失惨重。

到12月4日,当地红军已经重新建立南翼的防御工事。苏军重新建立防御工事后,曼施坦因放弃从南面进攻及将部队调往北面,德军又调动了他们最大型的火炮,口径31.5吋的史威尔·古斯塔夫炮来准备另一次进攻,德军首先进行为期5天的炮轰。



1941年12月17日,6个德军步兵师及2个罗马尼亚旅在1275门大炮及迫击炮、超过150辆坦克及300架飞机支援下发起第2次总攻。血战至12月21日,当德军突入苏军第40骑兵师的防线大约2000米,准备作最后推进时,苏军第79旅及第345狙击师被苏联海军运入塞瓦斯托波城中。苏军大举反攻,德军被迫后退,第2次总攻又告失败。

1941年12月26日,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12月30日,苏军第44及第51军共41930人在费奥多西亚进行另一次登陆,登陆后,苏军不断补充兵力,希望在德军彻底封锁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前突破德军战线。

此后,苏军与德军第11军团一系列的攻击及反击不断出现。

直至1942年4月9日,刻赤半岛苏军发动6个师及160辆坦克试图攻退德军,但苏军反击攻势在2天后就失败了。

1942年5月8日,德国第11军团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动反攻,目的是消灭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兵力(有17个师及数个独立团),德军方面共有7个步兵师及1个装甲师进行反攻,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尼亚军。


二战中的罗马尼亚军

5月18日,刻赤半岛的苏军投降,有170000人沦为战俘。击溃了刻赤半岛苏军后,德军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帮助攻城,曼施坦因调动大批大型火炮(超重型的600毫米口径迫击炮卡尔臼炮及800毫米口径史威尔·古斯塔夫炮)加入进攻。

1942年5月21日,德军再次开始轰炸及炮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6月2日,主要火力攻击开始,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所有力量轰炸预定目标,轰炸及炮轰持续了5天,之后主攻展开,到1942年6月7日,德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第2道防线。

塞瓦斯托波尔的外围防线于1942年6月16日被突破。6月28日,曼施坦因开始横越海湾以突破核心防线,德军进攻十分凶猛,但苏军仍坚守至日落。不久,德军及罗马尼亚军突破苏军防线,苏军防御阵地在南北两面几乎同时陷落。


陷落后的塞瓦斯托波尔

塞瓦斯托波尔城区在苏军于1942年6月29日最后防线战败后陷落。

1942年7月4日,曼施坦因受到德国最高统帅部嘉奖,称赞他是塞瓦斯托波尔的征服者,即时通知他晋升为陆军元帅。

曼施坦因的德军共损失24,000人,数字看来很少,但数字不包括罗马尼亚军的损失:损失惨重的罗马尼亚军在战斗中表现良好,为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军重新夺回塞瓦斯托波尔,也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役,限于篇幅,以后再仔细描述。


欢迎评论,点赞,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塞瓦斯托波尔是位于克里木半岛上的一座海军要塞,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堡垒,构筑有大量的筑垒地域,前后总共有三道筑垒地带,配备有强大的装甲炮塔,口径最大超过300毫米,另外许多工事都修筑在石头的洞穴和山坡中,即便是德军的重型榴弹炮直接命中也难以摧毁这些坚固工事。由于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紧靠海岸的海军要塞,因此仅从陆上是无法彻底包围这座要塞的,除非进攻方能够掌握黑海的制海权,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没有能力在黑海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和其他战场一样,德军从未能掌握海洋。



对于塞瓦斯托波尔这样的坚固“堡垒”,德军毫无选择,只能正面强攻,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先后发起过两次进攻,第一次进攻由于苏军在刻赤半岛发起了登陆并击退了那里的德罗联军,对进攻德军的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迫使德军中止了对要塞的进攻。在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一次进攻中,德军步兵的作战素质得到证明,德军的炮兵并不能真正摧毁这些工事,只能是进行火力压制,最终仍要由德军步兵冲上去用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一个一个解决掉。但是德军投入作战的兵力实在太少,4个野战师中只有2个战斗力还比较完整,而他们要面对的是5万苏军,并且在战斗期间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如果德军能多投入一个师的兵力,这个要塞极有可能就在12月份陷落了。



1942年东线德军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南方,德军主力将深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作战,据守在克里木半岛的苏军对南翼德军的纵深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牵制了整个德军第11集团军,德军再次将焦点放在了克里木半岛,在发起大规模攻势前,德军必须肃清克里木半岛的苏军,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必须予以占领。为此德军在克里木半岛集结了空前的空军和炮兵单位,包括整个第8航空军的600架飞机和611门各型火炮。尤其是一些超重型的火炮也被运到了这里,如600毫米“卡尔”大炮、800毫米的“多拉”大炮。德军将这次进攻行动称作“捕鲸行动”,最终在轰炸机、火炮和德军步兵的共同作用下,德军占领了这座著名的要塞,绝大部分守军被俘。事实证明,在现代化的航空兵和炮兵的打击下,即便是再坚固的要塞也会被攻陷。



相比于德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艰难和漫长,苏军收复塞瓦斯托波尔就显得比较容易了,这主要是一开始就能集结其绝对的数量优势,在火炮和空中火力上,1944年的苏军远超过两年前的德军,在步兵上苏军也占据了近2倍的优势,这使得苏军保持进攻的强劲势头,避免出现频繁的进攻间歇,防止守军重组防线。德军在攻城作战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兵力不足,尤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每次进攻完后都要停顿下来进行重组,从而使苏军得以获得增援,重建防线,德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军就不存在德军的问题,苏军在进攻中都非常注重保证数量上的优势,当然苏军总兵力是远多于东线德军的。1944年德军步兵的素质优势基本已经不复存在,有经验的老兵已经损耗殆尽,而那些训练不足的新兵战斗力很差,在这种伤亡率极高的要塞战斗中,德军步兵的战斗力并不比苏军高多少,占据数量优势的一方自然能获得胜利。由于德军不占有黑海的制海权,困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绝大部分都被苏军所歼灭,德军第17集团军重复了两年前苏军滨海集团军的覆辙!


战略论


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德军及仆从国——罗马尼亚王国共组织了第11集团军共35万人(下辖3个德国军,2个罗马尼亚军,共计11个师的兵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其当面是苏联南方面军下属的黑海舰队,独立滨海集团军,第51集团军的约23个师及配属分队,约27万余人。

希特勒视察德国造巨炮

德军为了拿下这个要塞,在进攻中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队,利用超重型榴弹炮对塞瓦斯托波尔外围的诸多要塞阵地进行了攻击(主炮台几乎都是被“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车炮摧毁)。同时歼灭了从刻赤半岛来援的苏军第44、51军等部队。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因后勤不济而陷落。

战役中,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

1942年5月初,德军击败在刻赤半岛登陆的苏联第44、51集团军,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塞瓦斯托波尔,形势非常危急。德军加强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轰炸和海空封锁,切断了苏联红军海上交通线,并于6月7日拂晓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德军不断增调兵力,而苏联红军的各种补给开始奇缺,同时失去了空中掩护。6月30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出。至7月4日,苏联红军一部分乘舰艇撤走,一部分突围后进入山区参加了游击队。


苏联红军重新收复塞瓦斯托波尔

德国人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占领并不长久。随着德军在苏联战场节节败退,不到2 年后,苏联红军卷土重来,先夺取东乌克兰后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败退的德军第17 集团军也逃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希特勒于1944 年4月15 日下达命令:“凡还能够拿起武器的人,一律不准从克里米亚撤退”。至4 月20 日,德罗联军在塞瓦斯托波尔集结起12.5 万人的守军。但德军全然没有坚守之意,只顾抢着登船逃跑。这些船只又遭到苏联海空军的袭击而损失惨重。尽管德军指挥官在5 月3 日再度强调“坚守塞瓦斯托波尔前进基地上的每寸土地”、“任何人都不得后退,一定要坚守每道壕堑、每个战坑,每个掩体”,第17 集团军还是没法摆脱迫近的末日。经过激烈战斗,苏军迅速逼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中心。


被击落的纳粹飞机

5 月7 日,红军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重要高地萨蓬山。战斗进行到5 月9 日晚19 时,红军夺回了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德军当年耗时247 天才拿下的要塞,俄国人仅用二十多天就收复了。除了撤退到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兵力外,德国第17 集团军几乎全军覆灭。战役期间,苏方宣称在陆上歼敌10 万,俘虏德国和罗马尼亚军官兵61587 名。在敖德萨和克里米亚,一共“歼灭”德军76800 人,俘虏72270 人。

同时缴获512 辆坦克,30050 门火炮,9740 门挺迫击炮和机枪,15500 辆各种汽车,近60 架飞机,280所仓库。撤退中随船沉没和失踪的德军官兵也达37000 人,另有罗军约5000 人。俄国人也付出了相应的沉重代价。战役期间,苏军死亡或失踪了17754 人,伤病67065 人。红军还损失坦克自行火炮171 辆,火炮迫击炮521 门,飞机179 架。

塞瓦斯托波尔终于度过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二战岁月。

纵观苏德军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交锋,正是两国国力此消彼长的具体反应。德军开始与苏军作战气势正盛,在某一个地方得手这很正常。都说兵败如山倒,当德军走下坡路时,原来占领的地方会随时失去,尤其是与苏军作战,希特勒错估了整个苏联民族的顽强抵抗精神,也没想到英国和美国给予苏联巨大物资支持,使快要被击败的苏联咸鱼翻身,让希特勒占领整个欧洲进而和轴心国一起瓜分世界的梦碎。而苏联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得失,正是二战进入相关阶段的具体写照。


王春来342


再坚固的要塞也没有打不破的,要塞的作用就是多坚守一段时间,能等到援军赶到,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已经起到这个作用了,要塞守军一直坚守到刻赤半岛的援军被德军全部消灭后,这只增援部队被消灭后就不可能再来增援了,德军消灭援军后才能集中全部兵力攻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号称要塞,但先天不足,因为是临海的,永远只是对有海军优势一方有利,可以说谁有了治海权谁就能控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所以历史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从来没有成功的守住过,只要能围城断绝北方大陆来援方向,攻下要塞都只是早晚的事,再坚固的工事在现代的大炮面前都不值一提,坚守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任何要塞只要被攻城方认定非常重要一定要拿下,而同时守方又没有增援,就一定会被攻破的,斯大林格勒能守住并不是守军有多强,而是因为和后方没有断绝,不断的从后方填入士兵和补给。


海中岩haha


在19世纪的克里木战争中,爆发过一场长达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最终城市被英法联军占领,也标志着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苏德战争爆发后,随着德军陆上的威胁的日益增大,苏军在1941年7月开始加强陆上防线构筑。到了德军进攻前夕的10月份,修筑了75个炮兵火力点、1.7公里长的防坦克桩地带,232个机枪火力点、347个步兵掩体、60个土质掩蔽部、9个指挥观察站,埋设了各种地雷9805枚。

保卫战打响时,守军兵力2万余人,装备150门火炮和82架飞机。之后兵力不断得到加强,在1942年6月达到10.7万人,装备火炮606门、迫击炮2000门、坦克38辆、飞机109架(可作战仅53架)。与此同时,黑海舰队也派出3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做为固定的火力支援队。

面对苏军黑海舰队的主基地,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先后发动了3次大规模进攻,最高峰投入兵力达到20.4万人,装备火炮670门、反坦克炮655门、迫击炮720门、坦克450辆、飞机600架。经过250天浴血奋战,苏军在1942年7月1日最终失守。苏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损失200481人(纯减员156880人);舰队为此损失了1艘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8艘驱逐舰和10艘潜艇,元气大伤。

1944年4月8日,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开始发起克里木战役,到4月17日先后收复彼列科普、刻赤、敖德萨、费奥多西亚和雅尔塔等地,抵达塞瓦斯托波尔郊区。

5月8日,苏军3个集团军24万余人(装备340辆坦克、5541门火炮和迫击炮和567架飞机)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塞瓦斯托波尔。此时,德罗守军有7.2万人,火炮1500门、反坦克炮330门、坦克50辆、飞机100架。仅仅经过4天战斗,苏军就在5月12日解放城市,毙敌2万余人,俘敌2.1万人,另有大量德军乘坐舰艇逃离。


荣华之武器堂


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 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纳 粹德国将领认为,驻扎在位于半岛南端 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 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 这使得德军不能自由向东方推进;而且 从克里米亚机场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

为了拔除这颗钉子。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1941年9月24日发动了对克里 米亚半岛的进攻。1941年10月28日,苏联红军在克里米亚的其他地区的防线崩溃。10月31日,德军兵临塞瓦斯托波尔城下,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正式打响。

自1854年英法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塞瓦斯托波尔战火不断,经过俄国的多年经营,到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开始时,塞瓦斯托波尔已经变成了一座要塞城市。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时,塞瓦斯托波尔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即“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所有要塞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同时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

1941年时的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为了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德国集中了德军及其仆从国军共35万人(德国第11集团军,下辖德军第30、49、54三个军,功9个师;在罗马尼亚第3集 团军,共6个旅),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

防守塞瓦斯托波尔的是以红军独立第51集团军为主的 10余万人,其中包括黑海舰队的 3 个海军步兵旅;为了加强统一指挥,苏联红军及时地完善了指挥机构,任命黑海舰队司令员兼任防区司令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的行动。

战役开始后,轴心国士兵在JU-87“斯图卡”轰炸机和各种火炮的火力支援下,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了疾风暴雨般的进攻。而苏联军民凭借塞瓦斯托波尔坚固的工事,在黑海舰队和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殊死战斗。战斗非常的惨烈,苏军不少师仅剩战斗员几百人,弹药也将告磬。但苏联守军依旧顶住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12 月17日,经过1个多月的的猛攻,德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下终于推进到 了“斯大林”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北湾 最重要要塞工事)附近。

为了扭转塞瓦斯托波尔战局,苏联 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部署外高加索第 44、51集团军在德军侧后的刻赤、奥普 可角两地实施登陆,迫使德军从塞瓦斯托波尔调走大量兵力。

一时之间,塞瓦斯托波尔战局变得焦灼起来。

面对塞瓦斯托波尔久攻不下的战局,德国决定动用战略级的“超级巨炮”,轰开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要塞,以此破局。

1942年6月初,口径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和口径600毫米Karl“卡尔”重型臼炮,在塞瓦斯托波尔前线部署完成,随即开始轰击苏联塞瓦斯托波尔防线的基石“永久要塞群”。

在巨炮轰击之下,苏联防线大片建筑物和永久性防御工事被夷平,精心建造的永久性防御工事直接炸出了核心,30米深的防御工事被直接炸穿。

失去了要塞的依托,虽然苏联军队依旧顽强战斗,但还是没有抵挡住德军的攻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出。至7月4日战役结束,苏联红军一部分乘舰艇撤走,另一部分突围后进入山区参加了游击队。

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随即陷落。

1943年,随着苏联获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的胜利。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了。苏联随即开始战略反攻,失去的国土开始一步一步的收复。

1944年3月16日,最高统帅部下令发动一场解放克里米亚的行动。克里米亚行动本身是在1944年4月8日至5月12日期间由乌克兰第四方面军部队和滨海独立的边疆部队与黑海舰队和亚速海群岛合作进行的。

1944年5月5日至7日,托尔布欣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摧毁德国的防御工事,德军防线随之崩溃。

1944年5月9日,苏联解放了塞瓦斯托波尔。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