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基金爆仓,基金经理为什么会跳楼?

基金决策宝


一般来说,公募基金没有爆仓的说法,只有清盘。按照中国基金相关法规,连续60日基金净资产低于5000万,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少于100人,基金则会被清盘。

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管理费,至于盈亏是基民自负,旱涝保收。公募的基金经理基本上没有亏损的风险,也不会跳楼,不过基金被清盘会影响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发行,因为基民选择基金的时候经理的过往业绩是很重要的指标。产品卖不好就会直接关系到管理人的收入,所以公募基金经理也会尽力避免基金被清盘。

私募基金是有可能出现爆仓的情况,私募在募集发行的时候为了更容易获取让客户的信任,往往会以自有资金跟投,甚至还有部分激进的私募经理还会加杠杆来赚取超额收益。行情好的时候,鸡犬升天,私募基金通常也能赚的盆满钵满,牛市的时候很多私募的收益大幅跑赢公募。然而,行情差的时候,泥沙俱下,这个时候加杠杆的私募基金就可能被爆仓,这时私募经理就会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同时多年坚持的投资体系也将受到重大打击。

并不是所有人都精神足够坚韧,直到东山再起的。


玉鱼与瑜


  • 基金爆仓,基金经理为什么会跳楼?

  • 其实这应该说的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有一定的清盘线。如果到达清盘线的话会被强制平仓。而公募基金则没有这个清盘的压力。反正都是基民的钱。可以买进,也可以赎回。谈不上过多的压力。
  • 之前有个私募基金刘强,就在2015年时满仓期指做多,以及配资炒股。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爆仓了。爆仓之后,因为受不了太多的压力就选择跳楼。期货天才从此消失了。非常可惜。
  • 至于其他的基金经理很少有听说跳楼的。特别是公募根本不存爆仓的说法,现在还有基金净值少于0.5的,可是一直好好的。而且管理费照收。哪管什么业绩啊。私募就难说了,如果没有好的业绩,一般也不敢收多管理费,还约定了清盘线。因此私募更看重业绩。最好的行情感觉就有很多私募在不断做减仓的动作。就是为了防止再度大跌导致清盘啊。

最近问答点赞好少啊,虽然行情不好,但还是希望多多帮忙点赞哦,谢谢!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关注!


股海重生2015


市场上总有人扛不住,多的是一些散户个人,而基金里面公募基金其实压力还是不大的,跳楼的多半也是私募基金经理,因为核心问题就是私募基金一个是入门门槛比较高,大家也都是这个圈子里面的人,这些朋友因为信任才把钱交到私募基金经理人手上,最后的结果亏了,一个是辜负了朋友的信任,一个是自己心里也迈不过去这个坎,最主要是自己经营了十几年的信任也会一下子崩塌。
还有很多原因会造成这样结果:
  1. 私募基金发行初期基金经理自己需要领投资金,基金亏完首先自己的做部分钱就没了。
  2. 疯狂上杠杆,发生巨大亏损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做风险防御,杠杆效应能让你赚钱,效益扩大几百倍,就是能让你的亏钱效应变大几百倍。
  3. 我认识的一次摧毁,行情下难免会产生怀疑,怀疑自己之前所有的价值观导致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观被摧毁,这也是非常的难受。
还是来说在中国最真实的一个案例吧:
南京的瑞林嘉驰对冲基金经理刘强,在杀了自己的妻儿之后,于7月22日在北京华贸酒店顶楼平台跳楼自杀,年仅36岁。这是他当时最后写的一篇微博结尾:
每一次大熊市,都有因为股票亏钱而自杀的人,即便是投资大师也不行。
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美国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大暴跌,道琼斯指数跌到了惊人的41点。在这场股灾中,近4000人因破产跳楼自杀,5000万人失业,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在这场股灾中,投资大师欧文费雪在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一代投机天才利弗莫尔在这场股灾中输掉了1亿美元,最终选择开枪自杀。一直到25年以后的1954年,美国的股市才回到了股灾前的指数水平。想一想这个场景,何等惨烈!而我们这次A股的股灾,虽然指数还没有如此惨烈,但下跌之快,下跌之猛,覆盖范围之大,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这些人他们不管是因为跌停,还是质押爆仓,还是贷款亏空,都输在了一件事情上,没有对自己的贪欲,进行一个合理的管控。明显高位之后还是愿意一意孤行,最后成为了整个市场的接盘侠。
再看到我们自己身上,未来也肯定还会有熊市的,到时候的你就应该知道风险是什么,因为对基本面的执着而放弃了技术面,反之。
所以当风险来临时,保命最重要!共勉!
我煮一壶酒,万事解忧愁,觉得不错点个赞吧!

我煮一壶酒


基金爆仓为何基金经理要跳楼?这得看是哪一类基金经理。

目前基金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公开向社会不特点人群募集资金进行金融投资。特点是利润共担风险共担。

这里关键点是风险共担!也就是意味着出现风险大家共同承担,并且有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出现损失会自动清盘或者投资者自动接收风险,不存在由于风险出现,由基金经理去承担的义务。

所以在公募基金出现亏损的时候,基金经理是不会选择跳楼的,因为合同里他没有赔付亏损义务,而且投资公募资金的人数众多,分担每一个人身上的资金也不同,风险相对而言也不是最大的,投资人也能够接受。

私募基金:是向特定极少数人群募集资金,并且必须募集资金起点高,募集人数少,并且有合同约束双方的权益,基金经理有承担风险的义务。

此外,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在投资模式上、投资规模上、风险承担上、投资约束上也有不同。公募基金规模较大,在投资方向上有严格约束和规定,在风险上也会有严格的限定,所以相对而言,公募基金风险要小,那么爆仓的概率也要低。相反,私募基金由于规模较小,投资方向较广泛,也不会受到约束这就形成了私募基金容易爆仓的事实。

基金爆仓,基金经理跳楼,一般指的就是私募基金经理。在风险承担上,私募基金有承担义务,如果爆仓,那就只能由发起人或者私募基金来承担。


股期江湖君


家族财富密码评论员杨丙卿: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爆仓”是个什么意思。

爆仓,是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的客户权益为负值的情形。爆仓就是亏损大于你的账户中的保证金。由公司强平后剩余资金是总资金减去你的亏损,一般还剩一部分。

在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果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资金的绝大部分都被交易保证金占用,而且交易方向又与市场走势相反时,由于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就很容易出现爆仓。如果爆仓导致了亏空且由投资者的原因引起,投资者需要将亏空补足,否则会面临法律追索。

爆仓大多与资金管理不当有关。

所以,如果因为爆仓而跳楼,这一定是个私募的基金经理!

因为公募基金是相对收益,按规模收取管理费,基金的涨跌和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个人没什么实质性关系。当然,名誉、奖金收入等还是和业绩相关的,但肯定不至于因为爆仓而跳楼。

而私募基金经理,或者代客理财者,如果使用配资进行股票交易,在股市暴跌时,很容易因为账户接近甚至跌破平仓线,而引发连锁反应。配资方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和利息安全,不计成本将股票往跌停板上打以求迅速卖出收回本金,如果市场很差,承接力度很弱,很容易造成连续跌停。

以下图为例:

股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阴跌后,一旦有一个大账户想出清股票,在承接力度不足的时候,很容易跌停。9月12日,长鹰信质跌停,导致一些账户因为未能追加保证金从而爆仓,9月13日和14日,股价被配资方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上。这就是爆仓的杀伤力。

如果某个基金经理使用了配资(比如1配2也就是三倍杠杆)进行了投资,三个跌停后,相当于本金损失了90%,如果建仓成本更高,现有市值甚至已经不足以还钱。在巨大的压力下,不排除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因此,投资一定要注意本金安全,谨慎利用杠杆资金,稳健第一。毕竟,熊市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家族财富密码


基金经理爆仓之后选择跳楼大宝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自尊心

做金融的一般来说学历都挺高的,金融的门槛也挺高的,能做到基金经理的一般都是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了。成为基金经理学历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七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历,这个只是基本要求了。在成为一名基金经理之前,通常会经理产品助理,助理,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能力得到基金公司认可之后,才有机会成为基金经理。一旦基金经理打理的基金爆仓,这个是对基金经理能力一种彻底否定。对于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爬上来的基金经理来说,是莫大的打击。特别是一直高高在上的心里作祟,很多人都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



经济压力

基金经理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打理基金的业绩,业绩好坏决定了基金经理全年的收入,如果一个基金不赚钱,那么基民再投入资金到这个基金的钱就少了,基金经理的收入除了跟业绩好坏有关系,跟基金经理的规模也有关系,业绩好的基金规模也就越大,反之业绩不好的基金规模也就越小了。如果一个基金经理打理的基金爆仓了,除了基金公司不会再重用他之外,他在行业里面的名声也就臭了,想要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就少了。因为成为基金经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一些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在40-50岁左右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爆仓,基本上也就等于失业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想要再就业是很难的,特别是没有其他技能的情况下,还要换行,这个年纪也非常纠结,那个行业会接受一个40几岁的新人呢,特别是在目前房价特别高的情况,每月的房贷加上车贷,还有孩子的抚养费,家庭的其他支出等,所以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是压倒基金经理的稻草!


总结

金融行业高收入也有高风险,爆仓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时间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对于基金经理这种业内精英来说,更是一种耻辱,除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这些都是导致最后基金经理爆仓之后,选择跳楼的原因。


大宝的股事


主要是因为加了杠杆;

实际上对于基金来说,基金的钱都是投资人的钱,基金经理只是管理人而已,实际上,不管是基金亏了多少,只要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没有超过基金所限定的范围,那么基金的下跌与基金经理没有法律上的责任,那么基金经理为什么还会跳楼呢?

1)基金经理违规操作,基金不仅爆仓,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2)基金经理自己的账户操作杠杆过大,导致自己身无分文;

3)基金经理受挫,感觉自己的多年的交易生涯被现实打败,正如项羽乌江自刎一样,一个人走的越高,跌的越高,当他行业传奇的时候。有可能受不了这种情况;

4)重仓杠杆;在杠杆市场上,比方说期货市场上,如果遇到极端行情,比方说,连续跌停,你的保证金是不够的,签下期货公司一大笔钱;

比方说,你买了一手大豆期货,交了10000元保证金,价格是3000,突然,价格一下子跌倒了1500点,你的亏损是15000元,可是你的保证金只有10000,你还欠期货公司5000元,看似没什么如果这个保证金是10亿呢?


以股易金


基金爆仓,跳楼的基金经理,说穿了就是一个字:贪。

第一,为了赚钱,跟客户承诺了高额收益,甚至把这种收益,写到了合同里。

第二,为了赚钱,除了帮客户炒基金,自己也借了亲朋好友大笔钱,来炒。

结果呢,爆跌,钱全部没了。

还好,平仓就是钱没了就行,不用再往里贴了。

然后呢,基金经理,客户损失了大几千万,甚至上亿;自己也损失了几百上千万。

这种债务,别说一辈子,就是几辈子,也还不清啊。

理性的人,会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尽量还就是了。

可是,你想,操刀几千万上亿资金的基金经理,有多少是理性的,恐怕有一半,就不错了。

所以,基金爆仓,基金经理跳楼自杀的事情,就屡见报端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建议,基金经理,要理性理财,不要狂热,更不要承诺不切实际的收益。


董江波


现在这样的行情散户不好过,很多基金经理的日子更加不好过,尤其是对于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来说更是如此,基金爆仓跳楼的也大多是私募基金经理,公募基金如果爆仓很少听说有跳楼的,那么这些私募基金经理为什么会跳楼,我想,大致原因有以下几个吧:

一、私募基金发行初期基金经理自己需要领投资金:

私募基金的发行本质上是属于集资,在发行初期基金经理个人或公司需要领投一部分,这样才能吸引外部资金跟投,例如发行1000万,你个人或者公司可能需要领投200万,如果发生亏损,首先是亏损基金公司领投的那部分资金,所以,如果私募基金一旦爆仓,损失惨重的除了广大客户之外,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也会很受伤!尤其是自己借款领投的基金经理们,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跳楼了!

二、加杠杆,不仅本金没了,还欠下一大笔钱:

第一种情况只是亏了自己领投的那部分资金,如果不是借款,还不至于让人走上绝路,但是如果发行之后还加杠杆融资,那一旦爆仓,不仅自己领投的本金没了,还得欠下一大笔加杠杆的资金,尤其是遇到那种连续一字板跌停,强制平仓都平不出去的时候,等跌停被打开可以平仓的时候股价早已跌的他妈都不认识了,加杠杆如果碰到这样的雷,其亏损程度可想而知,例如碰到保千里、中消安、乐视、ST天业这样的票,不跳楼可能一辈子也还不起这么多债!

三、信心崩盘,对这个行业彻底绝望:

在资本市场,充满着金钱的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望,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其中不乏很多青年才俊,如果是换做做其他行业,或许早已功成名就,而最终他们选择了资本市场,这条最难走的路,这是对资本市场的一份挚爱,作为同行,很懂他们面对爆仓时的绝望,因为我以前也爆仓过几次,不过我那时只是小资金玩,所以无伤大雅,但是,那份心情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会比我更绝望,信心更加备受打击!

在投资之前,我们都是信心满满、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因为那是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行业,而一旦行情并未按照自己预想的轨迹运行的时候,有过质疑,也有过自我否定,但最终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然而市场总是喜欢去嘲讽一个过于自信的人!

所以,对于投资,我们不要太执念,或许半糖主义、中庸之道最为合适,可以爱这个行业,但不一定要爱某个股票或某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理性不带入个人感情色彩,像机器人一样去操作!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看来你是电视剧看得有点多,这里首先要纠正你一点的是:股市跌了,基金爆仓了,基金经理们并非一定要跳楼的。特别是公募基金经理,他们赚的是管理费,业绩差最多没有年终奖金而已,那些跳楼的大多是私募基金的。

公募基金赚的是管理费

公募基金,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主要盈利靠的是管理费,而与基金净值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业绩太差会影响整体基金规模,从而间接影响基金公司的收入。这也是中国公募基金一直被诟病的地方,老鼠仓事件也时有发生,从业人员约束仍然不够规范。

这些基金经理们和国企上班的人差不多,每个月拿着高额的薪水,虽然业绩差可能会下岗,但是决不至于跳楼,通常来说只是没有了年终的奖金而已。

私募基金压力较大

相对公募基金的旱涝报收,私募基金基金经理们的压力就要大得多了。特别是那些中小私募基金公司,因为他们在设计产品结构时,往往要自掏腰包认购劣后级份额,以此为安全垫来保护优先级份额(客户)的安全。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私募基金经理想要发行1个亿规模的私募产品,那他首先要自己掏出2000万来认购劣后级份额,然后客户认购8000万的优先级。

然后产品顺利成立后开始运作,此时的基金净值为“1”,如果市场波动,产品净值跌到“0.9”,那么产品可能就会被投资人问询甚至赎回,而这个时候,投资人是可以赎回本金的。如果产品净值跌到“0.85”,则产品会面临强平的风险,这个时候会面临资金托管方的强制平仓风险,以确保8000万优先级客户本金的安全,而私募基金经理自己的2000万则所剩无几了。

这2000万很可能是私募基金经理一辈子的积蓄和战果,甚至也是亲戚朋友东挪西凑的,一旦亏空或爆仓很多人会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这才出现了自杀的倾向。

(版权说明:本文为一牛财经编撰,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牛财经”,每天带来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财经、股市背后的故事,关注“一牛财经”。我们不止是专业,就怕你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