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9年43项制度,成就小村善治——宁阳县保安村的乡村治理调查

29年43项制度,成就小村善治——宁阳县保安村的乡村治理调查

王新广见证了保安村20多年的治村历程。

宁阳县堽城镇保安村凡事定规矩,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

29年43项制度

保安村实现制度治村

从1990年制定农机生产服务管理制度,到2004年制定第一份村规民约、2008年推出移风易俗规定,再到2019年第四次修订《保安村各项管理制度汇编》,29年来,保安村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务实稳定、行之有效的村庄治理和发展体系。

保安村制度治村是因时而动。“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时,保安村仅把耕地和牛分到了户里,机械、机井等设备还在村里,由集体负责管理维护,全村统一安排、免费服务。”保安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广说。土地均分、农业设备共享,这是当时约定成俗的生产习惯。

29年43项制度,成就小村善治——宁阳县保安村的乡村治理调查

1990年制定的《农机生产服务管理制度》

29年43项制度,成就小村善治——宁阳县保安村的乡村治理调查

保安村村规民约和各项制度

1990年,保安村把约定成俗的免费农机服务落在了纸面上,形成了《保安村农机生产服务管理制度》。这是改革开放后,保安村第一个村内制度。

从“农机生产服务制度”起步,到后来的“村干部管理制度”“村庄管理制度”“村风民风制度”等,近30年的时间里,保安村每遇到一个难题就立下一个规矩,每办成一件大事就定下一项规范,先后4次集中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逐步建立了涉及村庄管理、村风民风管理、党务工作等5个大类、43项制度,大到经济发展、党务村务,小到路灯管理、车辆停放等。

如今,《保安村各项规章制度汇编》全村168户村民家家一本。它涵盖面广、通俗易懂、操作性强,不仅引导村民,而且约束干部,被群众称为村里的“小宪法”。就是这部经过实践打磨的“小宪法”,为乡村治理立了“法”,也为村民说话和办事撑了腰,使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规矩”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在村民心里扎了根。

村民说了算,

村庄实现“三治融合”

在保安村,村民说了算。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每年的3月、8月,保安村都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涉及村庄建设、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等大小事项均由全体村民商议决定。今年,保安村修路还差30万元。9月15日晚上,村里临时召开了2019年第三次全体村民大会,“借用2019年村民福利金30万元修路”的提议获得通过。“村庄怎么建、道路怎么修、耕地怎么用,都会拿到全体村民大会上表决。村民知情了、认可了,啥事都好办。”王新广说。

在保安村,定了还要干。移风易俗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从2008年第一次定红白事规矩,把“四八席”改为“四大盆”开始,保安村的移风易俗制度已历经4次修订。2012年,村民司金花的丈夫去世,恰逢保安村移风易俗制度第二次修订完,要求不扎纸人、用袖章代替披麻戴孝。“村里刚开了村民大会商量完这事,我也举手同意了。虽说心里有些疙瘩,但也没啥好说的。”司金花说,如果不按定的规矩来,村里罚款不说,红白理事会也全撤下来,集体不再过问家里的事了。保安村移风易俗制度规定:白事上,村民只需交1000元给红白理事会,由其负责各项事宜,“成年男性村民按排序轮流出工帮忙,每人每天10元”。

连续23年,保安村没有出现治安和刑事案件以及信访上访案例。“矛盾在村里不可避免,我们将矛盾全部化解在网格内,消化在村里。”王新广说。为把矛盾解决在村里,保安村建立了网格员管理制度。将全村29条胡同划分为20个网格,由党员干部任网格员,负责本网格内的矛盾调处、治安防控、环境卫生、致富引领等6项任务。网格内邻里矛盾,由党员调处;不能调处的,交至村综治中心,确保网格内不出现治安案件。“现在我们网格员都快失业了,因为真没矛盾可调。”管着两条胡同的保安村网格员鹿令泉说。现在,就连环境卫生也不用操心。保安村街道管理制度规定,由村干部管大街,党员管胡同,村民管自家房前屋后,村里犄角旮旯都很干净。

尽管每个路口都装了摄像头,但保安村延续了20多年的冬季夜间巡逻制度没断。“阴历11月中旬开始,由党员干部轮流带队,全村18岁至60岁的男性村民轮流值班。”王新广说。

1996年,保安村就建起了村民道德评议会,每年定期评选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并建立家庭道德档案,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大张旗鼓地对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年近70岁的村民许桂云,从20多年前的“好媳妇”一路评到“好婆婆”,今年又评上了村里的优秀共产党员。如今,她的儿媳妇赵安霞也评上“好媳妇”,一家人十分和睦。

从最初的“双文明户”评比,到后来的“四德榜”评选,再到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保安村的道德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村民和村庄发展的凝聚力。“前两年,有村民出车祸住院,村里发起捐款,3天就凑了3万元,说明咱村的民心搁一块了。”王新广说。

集体创收,

村民按约享红利

从农机生产服务到土地使用,从合作社经营到村民出工,保安村坚持集体引领、村民广泛参与。

保安村现有耕、种、收等现代化机械40多台(套),均由村集体统一使用和管理维护。“全村168户都事先排了号,按顺序来,谁都不争不抢。每年每户能省下三四百元。”保安村妇女主任李霞说。现在,村里还有200多亩口粮田,其他400多亩地则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到了合作社。合作社的管理由村干部组成的管理小组负责,村民有序有偿出工,每人每天工资50元—70元不等。

“算上合作社收入、房屋和土地出租等,现在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达50万元。”王新广说。集体能创收,村民福利就有保障,办起事来就顺畅。如今,保安村村民每户享有年终补助、合作社分红和土地租金,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还有500元的生活补助和全额医疗保险。“考上正规大学的学生,也有1000元的奖励。”王新广说,保安村每年发给村民的红利就有15万元之多。

在保安村,集体的收益只有守规矩的村民才能享受。“村民该出工要出工,该执行的要执行,村里赏罚分明而且公开透明。”王新广说。对保安村村民来说,集体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温暖之家。事提了有人管、话说了就能算、事定了大家干,村集体和党员冲在前面,村民能广泛、公正地参与,村民对集体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