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2020年經濟工作五大信號

原標題:收官之年確保圓滿收官——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2020年經濟工作五大信號

即將過去的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我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確保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安排部署,傳遞重要信號。

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今年以來,在國內外複雜嚴峻形勢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態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注意到,會議指出,“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這些令人鼓舞的成績來之不易,也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他說。

會議提出,明年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怎麼確保?會議提出,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明年經濟工作的目標和舉措都已明確。這'四個堅持’,將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張燕生說,明年要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全面做好“六穩”工作。

會議同時強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

化外部壓力為改革開放動力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堅持用辯證思維看待形勢發展變化,增強必勝信心,善於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今年以來,國際上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貿增長放緩態勢明顯,地緣政治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對複雜形勢,我國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保持總體平穩態勢。

“展望明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一方面強調長期向好趨勢沒有變,穩定預期、堅定信心;一方面強調化壓力為動力,用改革開放和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李承健說。

會議還提出,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週期調節工具。

李承健分析,要在落實好既有政策的前提下,未雨綢繆、注重實效,著力提高宏觀政策效率,提升宏觀政策效能,比如促進投資投向更有效領域、疏通金融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等。

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

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能否兌現承諾、交出合格歷史答卷,三大攻堅戰是必須跨越的關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是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脫貧攻堅進入決勝的關鍵期,要把工作做深做實。”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說。

三大攻堅戰打響以來,相關任務已取得關鍵進展,但未來任務仍然艱鉅。

“要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確保實現階段性目標;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讓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質量更高,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穩、方向更加清晰。”張燕生說。

王軍說,在當前形勢下,會議強調打好三大攻堅戰,對於引導全國上下明確任務,實現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會議強調,要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王軍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強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中央著眼長遠,進一步強調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強調高質量發展,未來經濟工作將更加註重質量、結構、社會民生。

會議指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隨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不斷完善,中國改革開放、區域發展空間佈局持續優化。

“會議著眼於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強調充分釋放中國經濟的空間和潛力。”王軍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通過提振短期需求,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同時補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後勁;充分挖掘區域發展空間,要通過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部署,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佈局;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要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增強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

今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明確要求和工作部署。

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

“面對依然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明年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必須以強大的制度優勢和治理能力有效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說。

面對明年的目標任務,如何實現領導經濟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說:“這要求我們及時研判經濟形勢變化,不斷更新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觀念,既要提高法治化水平,也要增強專業化能力。同時,要持續改善領導經濟工作的作風,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資源真正用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體現。正值歲末,農產品價格牽動人心,北方供暖涉及千家萬戶,治理欠薪刻不容緩,各項民生工作千頭萬緒。會議要求,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表示,將指導各地認真執行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和重點群體基本生活,根據需要及時採取調控措施,促進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新華社記者趙超、安蓓、陳煒偉、許晟、劉紅霞)(完)

監製:劉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