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破净股越来越多,是“见底”的信号吗?

在今年的A股市场中,结构性行情的特征十分明显,有些个股不断新高,有些个股却一路走低。4月份以来,A股的破净率就出现逐步增多的现象。截至11月29日,两市破净股共369只,破净率近10%,已接近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那么,A股“破净”再创新高的背后隐含了哪些信息?是否真的迎来抄底时机?

老股民都知道,在A股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底出现,都出现了破净公司的大幅增加。比如在2006年大牛市前的2005年5月初,市场跌破净值的公司达到了21%,后面马上引发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在2008年6月份大盘处于1600多点的低时,市场的破净公司也达到了13.7%。后面大盘指数马上开始反转。特别是2008年6月初至2008年末的这一特征非常的明显。那么是不是破净公司达到一定比率,大盘就必然见底反转和牛市马上呼之即来了?

破净股的“重灾区”

周期性行业是破净的“重灾区”。从破净率来看,银行(69%)、钢铁(50%)、采掘(39%)、房地产(34%)和交通运输(23%)位居前列;从破净数量来看,房地产破净股票高达45只,而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紧随其后,分别有27只。一方面,周期性行业大多属于重资产行业,PB估值本来就相对较低,在市场情绪悲观时更容易跌破净资产。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随着供给侧改革进入后半场,市场对周期性行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存在较大担忧。

借鉴港股和美股的经验,未来A股“破净”或成常态。美股市场当前的破净率在20%左右;而港股市场截至11月29日的破净股票数为1427只,破净率达58%,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港股被边缘化,市场不愿意为其“买单”,叠加退市制度松散,导致“僵尸遍地”。未来随着A股市场回归本源,强化价值发现功能、完善退市制度,“破净”或成市场常态,但大概率不会走向“港股化”。

破净逼近极值是否意味市场见底?

“破净”创新高往往被看作“抄底信号”,因为在牛市开启前的历史低点,破净率往往会达到历史高位。而A股市场当前的破净率接近10%,已超过2013年底部,逼近2005年和2008年底部的水平,那么是否真的意味着牛市开启?

破净股越来越多,是“见底”的信号吗?

一般来说,牛市的开启需要盈利、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相互左用。

如2005-2007年的大牛市来源于“经济周期上行、盈利提升 货币宽松、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涌入 股权分置改革提振风险偏好”共振;2008-2009年的“改革牛”,在四万亿投资和十万亿信贷的刺激下,经济触底回升、货币大幅宽松;2014-2015年的“改革牛 宽松牛”,国企改革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央行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

但从当前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增速下滑已成“共识”;货币政策仍在一定程度上受结构性通胀的掣肘;年底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趋向“落袋为安”。

所以短期市场或仍以震荡行情为主。

总结

今年以来的这次破净率持续上行与历史上相比,大盘指数并没有明显下行,目前仍处于2900点左右。整体估值也没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正处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新旧产业交替的背景下。而且目前市场主力资金的结构和成份与10年前的2008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当前投资者均倾向于持有逆周期、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景气度向上且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比如医药生物、高新科技、新兴产业、大消费类,机构资金抱团现象愈演愈烈,得到资金青睐的公司自然享有较强的估值溢价。而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不被资金青睐的公司市净率更容易回落至更低的区间。

另外破净公司主要集中在周期类行业中,比如银行、房地产、采掘等。而TMT、食品饮料等行业的破净公司数量极少。而银行和资源板块等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公司估值本来就比较低,再非理性地下跌自然就很容易跌破净值。所以,虽然当前A股市场的破净公司达到10%左右,但是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资金结构来讲,只能做为一个有效的参考指标,但是以此来下结论,就此判断离大盘底部为时不远,未免有些太过于武断。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点关注跟上吃肉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