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師德師風江淮行——走進臨泉縣

鄭莉:從鄉村教師到特級教師

編者按 “鑄師魂,守師道,立師表”。近年來,臨泉縣出臺《臨泉縣師德師風綜合提升年活動方案》,將績效工資的10%~12%用於師德考核結果運用。召開“師德師風綜合提升年”活動誓師大會,逐人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深入開展臨泉縣“最美教師”評選活動,30名教師被評為“最美教師”。設立96個師德大講堂,舉辦專題報告會214場次,開展師德師風演講比賽,21名教師獲一等、二等、三等獎。深入開展“五必須五不得五始終”教育活動,418所中小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18人獲市級表彰。

11月27日,記者見到鄭莉的時候,她一再表示“自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鄉村物理教師”。

但在臨泉縣教育界,鄭莉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師:2019年被評為省特級教師、省新時代教書育人楷模和全國“優秀教師”。

薪火相傳

鄭莉,1974年出生,臨泉縣迎仙鎮中心學校物理教師。1993年9月,她踏上了三尺講臺,從那時起,她就把人生的座標定在為教育獻身的軌跡上。27年來,她從未改變。

鄭莉樹立教師的職業理想就是幸運地遇到了好教師。小學時,家裡的一場車禍毀了她的家,她被迫輟學了,是她的教師給她幾十元錢讓她度過難關,從那以後,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向她的老師一樣做位好教師。

2006年,她所在班學生小程(化名)的父親患肝硬化腹水,為了治病傾家蕩產,他輟學了。鄭莉得知情況後,到他家,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你要堅強,老師也曾遭遇過類似的災難,老師相信苦難會讓你變得更堅強。”臨走時,她悄悄留下1000元錢,用她的摯愛使他重返校園。第二年,小程以725分考入臨泉縣第一中學。三年後,他以609分考入大學。

醉心教學

2004年,學校物理教師極缺,擔任班主任的鄭莉包攬了全校的物理課,每天像陀螺一樣在不停地旋轉。課堂上,她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引導學生留意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收集瓶瓶罐罐,自制簡單教具。在參加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中,她輔導的學生獲二等獎。

教研中,她精心研究探索“三人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科研中,主持的兩項課題被市級立項結題,並獲阜陽市教科研成果獎。其中“無校籍管理”模式被全縣推廣。鄭莉一直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二十多年來,她把教育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年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青年教師,促進他們很快成為教學骨幹。有近30名青年教師在市級、縣級優質課中獲獎。

“我相信你”

鄭莉的辦公桌抽屜是個“百寶箱”:有學生肚子痛,她就遞上一杯薑糖水;有學生受傷了,就立即給予處理。

除了認真教學,鄭莉還十分關愛學生。臨泉縣是勞務輸出大縣,鄉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鄭莉在與學生溝通、交流時最常用的一句話是“我相信你(們)能行”;最常用的一個動作是輕輕拍拍他們的頭,然後把他們攬在懷裡。

作為班主任。她堅持每天陪學生們做操、吃飯、讀名著、頌經典。直到熄燈鈴響過,她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她一直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母愛勝似母愛。有個學生右腳有點殘疾,且有不少的壞習慣,同學都不喜歡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作為班主任的鄭莉不能視而不見。一方面,上課時多提問、多鼓勵,課餘耐心跟他聊天,發現他有一丁點的進步就放大表揚。另一方面,要求全班學生在學習上幫助他、生活上關心他,後來他成了班裡的課代表。今年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臨泉縣第一中學。

鄭莉對於幸福的理解很簡單,她認為“最開心的事就是一群群學業有成的學生帶著微笑把一束束鮮花簇擁著送給我時,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在這微笑之中”。

校長點評

鄭莉27年堅守在鄉村學校教學第一線,潛心教學、立德樹人,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多、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現象,她探索出“三人行”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並負責立項、研究“三人行“課題成功結題,獲得市級科技成果獎。工作之餘,她加入臨泉縣七彩之光愛心協會成為義工,關心、幫助“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搭建平臺發佈救助信息,實行一對一幫扶,兩年多的時間已對全縣52名A類孤兒進行每人每月500元的救助。為86名B類孤兒在平臺發佈救助信息,讓他們能夠與同齡孩子一樣享受七彩童年。

臨泉縣迎仙鎮中心學校校長 韋湘濤

师德师风江淮行——走进临泉县

王海生: “人生最大願望就是做一名好教師”

“我人生的最大願望就是做一名好教師。”王海生如是說。

王海生,55歲,中共黨員,臨泉縣第九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1983年7月參加工作至今已35個年頭,35年來,尤其是重新登上講臺(2009年因患食道癌做根治手術治療)近10年來,他潛心教書、默默奉獻。

2007年,王海生患反流性食管炎伴慢性胃炎,在上課時時常感到胃痛。每當疼痛時,他就採用“指壓止痛法”來一時緩解疼痛,從未耽誤學生一節課。2009年患惡性腫瘤需住院手術,他考慮到畢業班學生的學習時間緊不能耽誤,在去醫院的前一天還堅持給學生上完最後一節課。手術後,他睡在病床上用收音機給學生收集時事資料,讓學校黨組織書記劉剛轉交給學生。

在接受四個療程的化療之後,待身體稍有恢復,他就堅持上班。不料,2011年4月因癌症復發——淋巴轉移再次入院接受放療、化療,他的體重急劇減輕,脖子烤爛嚴重潰瘍無法再進行化療,入院45天后僅完成全部放療和兩次化療(還有兩次化療不能再做)就被迫出院,療養一個月,待脖子潰瘍康復後又堅持完成兩個療程的化療。當時化療後藥物反應的痛苦無法提起,那真是滿腹翻山倒海、嘔吐不止,腸肚都要嘔出來,口水和淚水一起往外流;滴水難進、心慌意冷、不思飲食;體重急劇下降,骨瘦如柴。每看到腫瘤醫院的三號樓(三號樓一樓是化療室),他就止不住的流口水和淚水。此時,親戚、朋友讓他病退,領導、同事勸他請假,他在身體稍有恢復後又堅持回到學校工作。

王海生說,很想拿起那三寸粉筆、登上那三尺講臺,培養更多可愛的孩子。可未曾想,病魔讓他元氣大傷且無法復原——身體抵抗能力較差,身體極度虛弱,上課時不能站得過久。由於手術的原因,飯不能吃得過急也不能吃得過飽(要一日多餐),吃飯後更不能彎腰,否則胃液就會倒流。就是在這種情境下,他始終堅持一線教學並負責政史地教研組的工作。

就這樣,在這10年內他去上海市複查二十多次,都是要麼趁節假日去,要麼先和其他教師調好課去,從未曠學生一節課,這一堅持又近10年。

在教學上,王海生深入瞭解學情、精心備課、認真編寫教案,精心製作課件,他製作的課件先後獲得縣級、市級、省級獎項,撰寫的論文分別在縣、市論文評選中獲大獎。由於他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先後被評為縣優秀德育課教師、縣優秀教師、全國第三屆“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優秀輔導員。

在他剛出院回到講臺的時候,身體極度虛弱,稍久站一會兒,兩腿痠軟,時而胃液倒流刺激喉部,他強韌病痛仍用笑臉面對學生。他說:“我還要再接再厲,繼續與病魔抗爭,向高級教師邁進,力爭成為‘四有’好教師,爭取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校長點評

王海生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好教師。年輕時曾主動放棄他人一直夢想的從政和進城的絕好機會,身體力行,以黨員的標準——堅守在黨最需要的地方。

他與病魔作鬥爭十餘年裡,一直潛心育人,深入教研,與時俱進。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分別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阜陽教育》發表,他所創作的課件、微課、調查報告獲國家級、省級、市級表彰;他編寫了初中《思想品德》全部課程的學生自學導案。多次受到主管部門的表彰,2019年被評為阜陽市“師德標兵”。

老牛不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王海生35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人生的信仰,譜寫著一個共產黨員教師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臨泉縣第九中學校長 侯東傑

师德师风江淮行——走进临泉县

在耐心地給學生指導作業

張文鳳:在異鄉奉獻青春

2009年9月,從宿州學院畢業的張文鳳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以特崗教師的身份到了臨泉縣張新鎮陶李行政村大李小學(現在為大李教學點)執教。

當時的大李小學校園破舊不堪,院內到處是斷壁殘垣、雜草叢生。沒水、沒電、沒像樣的住宿……和臨泉縣其他特崗教師不一樣的是:張文鳳不是本地人,她來自六安市裕安區,在臨泉縣無親無故。

走還是留?經過幾天激烈的思想鬥爭,張文鳳還是留了下來。

那時學校唯一的飲用水源就是現在男廁所裡沖廁所的水井。因喝不下從廁所裡接的水,她只能去買礦泉水喝,燒好的米稀飯卻難以下嚥。在剛開始任教的那段時間裡,她不知道幹啃了多少包方便麵。校園裡沒有電,為了照明,就從學校旁邊農戶家拉過來一根電線。最可怕的是宿舍裡的老鼠,它們無處不在,米袋裡,電飯鍋裡,甚至在床頭竄來竄去。

艱苦的環境讓張文鳳產生了“逃跑”的念頭,2010年寒假過去了,在老家的張文鳳沒有及時返校,她所在班的學生急了,紛紛打電話給她:張老師,您不要我們了嗎?那一刻,她流淚了,她想起了每次回老家都是老校長接送她去車站,想起同事們對她的照顧,想起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

2010年正月十八,張文鳳回到大李小學,告訴學生們,老師遲到了,但老師回來了。

就這樣,張文鳳在這個偏僻而又落後的大李小學一教就是10年。10年的堅守、10年的情懷、10年的師魂在那裡綻放、在那裡飄香。

張文鳳對每個學生都一樣關心、一樣愛護,無微不至。她曾看見一位男生在寒冬臘月裡沒有穿襪子,就跑回宿舍拿出自己的襪子給學生穿上。她愛生如子,默默守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工作中,張文鳳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身兼數職、勇於擔責。從語文教師,到班主任、教務處主任、留守兒童管理員、學校信息員,再到扶貧教師,她幹一項愛一項,項項業務精湛。

在教學工作之餘,張文鳳對於自己承擔的扶貧任務總是激情飽滿、幹勁十足、從無怨言。她常常頂著炎炎烈日、迎著凌冽寒風,騎著電動車,帶上自己的孩子一起下鄉,到她所幫扶的貧困戶家中。

張文鳳的愛人在六安市做物流工作,她和兩個孩子在大李小學校園工作、生活,一家人每年見面機會很少,但張文鳳很滿足。張文鳳的微信暱稱叫“校園農民”,她在學校的空地上種上了蔬菜,“我愛上這裡了。”張文鳳如是說。

校長點評

張文鳳來自六安市裕安區,2009年9月到張新鎮西北角條件最艱苦的大李教學點至今。

工作中,張文鳳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身兼數職,勇於擔責。從語文教師,到班主任、教務處主任、留守兒童管理員、學校信息員,再到扶貧教師,她幹一項愛一項,項項業務精湛。每天她都是朝沐雨露、夜伴孤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仔細批改每一本作業,及時總結每一天的得失,深受師生好評。

生活中,張文鳳十分簡樸,有一顆熾熱的愛心,她用真誠的愛哺育著每一位學生。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脾性好與壞,她都一樣關心、一樣愛護,無微不至。

張文鳳,不忘自己神聖的使命,用執著的堅守和芳香的青春詮釋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師的光輝形象。

臨泉縣張新鎮中心學校校長 韋 琨

师德师风江淮行——走进临泉县

張文鳳和她的學生們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王浩淼,特約記者李強,通訊員李文靜、陶銘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