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用戶88514469934


歷史不是我的長項,但一直都還算有點興趣,對你這個問題我特意去看了幾個回答,再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現在來試著來解釋一下你的問題——

1、先來搞清楚“朝”字和“國”字的意思,朝,本義指早晨,如:朝陽、朝露。“朝”是一天的開始,也表示今天,如:今朝。自此讀音為zhao,但由此沿用到古代早朝聽政,此朝讀音chao,百官皆至,所以就把早晨聚眾議事的地方稱為“朝廷”。把大臣見皇帝叫上朝、朝見。由朝廷這層意思,把君主統治的時期稱為朝代。至此我明白了一個問題,即“朝”,有時間的意思;再看“國”字,最早見於商代,本義指疆域,地域。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域”。引申指地區,區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後泛指國家。至此,我也明白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國”,有地盤的意思。

2、秦朝統一中國之前,包括秦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即一方疆域,後代歷史學家將這些諸侯國說成“國”,而不說成“朝”,主要是為了強調其地盤屬性,即它們的存在時期,是有一箇中央王朝居高臨下存在的,這個中央王朝已經存在幾百年了,而下面的諸侯國各自搏殺、兼併,大大小小,卻不能改變周朝是中央王朝的客觀事實,直到秦國在國與國的搏殺中完全勝出,徹底推翻了那個一直存在的中央王朝即周朝,從此以後,中央王朝換了,周朝不復存在,冒出了秦朝——由秦國變成了秦朝,因為歷史學家想說明當秦中央王朝存在之際,諸侯國已經沒有了,沒有什麼地盤說法,有的是存在了十多年的大秦王朝這一時期,以後又有漢朝。而“五代十國”這個詞語的誕生,歷史學家是為了強調地盤問題,即唐之後、北宋之前這段時間裡,中國大地上曾經有過很多割據政權,每一個政權都割一塊地盤成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直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開始南征北戰,最終統一了華夏大部分地盤,令大一統的北宋存在了一百多年,後來南宋繼續存在一百多年。

3、“南北朝”以及所有中華大地上的大一統王朝都被歷史學家稱為“朝”而不再稱為“國”,歷史學家當然是為了強調一段時間和一個政權的關係,強調一個時代,沒必要再強調地盤了,因為華夏大地已經統一成了一個國家,最多周邊的蠻夷番邦還沒有收服,北宋時期雖然地盤面積相對較小,但仍然要遠遠超過任何一個被稱為“國”的國家,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割據政權統治的國家。

——再次重複一下答案,從秦到清稱“朝”不稱“國”,是歷史學家要強調每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存在時間,即強調一個朝代、一個時代;春秋戰國以及五代十國叫“國”不叫“朝”,是歷史學家為了強調諸侯國或者割據政權存在的各自地盤屬性。

中國人大一統觀念根深蒂固,歷史學家尤甚,所以我認為這種將大一統政權國家稱“朝”強調時代,非大一統政權國家稱“國”強調地盤,其實質是這些歷史學家的一種“歧視”,他們瞧不起割據政權的小朝廷,雖然也不乏對一個個小朝廷進行研究的,但心底裡實在瞧不起他們,所以只要有機會就試圖表達一下自己對其藐視態度,比如稱國不稱朝,那意思就是“不過一塊小地盤而已,我才不願意研究它存在多長時間呢。”

上面最後一段文字是我瞎琢磨的,別當真。


天淞子


大家都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2100多年,各個朝代不斷更替。那麼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都稱“朝”,而不稱“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話題。


在古代,“朝”和“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類似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但是“國”在古代有時指“諸侯國”,或者“周邊小國”;“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一個“朝”(國家),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國家)為劃分標準。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準,所以往往會有“朝代”的時間與“朝(國家)”的國祚重疊的情形,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還有南朝中的宋齊梁陳、北朝中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疊,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沒有稱“朝”的,秦始皇在沒有統一中國之前也只是稱秦國,劉邦在沒有統一之前也只是稱漢王。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朝”的國祚相重疊,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上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國的時代,為了方便而全部納為一個朝代而已,“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

解密歷史,分享歷史,盡在歷史發源地。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加關注點贊或者評論!我會每天隨機抽取5位加關注的小夥伴送出25元紅包!


尋蹤歷史足跡


“朝”與“國”有何區分呢?為什麼有的歷史上的王朝叫做秦朝、漢朝等等,有的就叫魏國、蜀國、吳國呢?我們先來說一下“朝”與“國”的解釋。

朝: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為天下共主者才敢稱為“朝”,而“朝”是指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帝王擁有自己的帝號並且世代相傳的統治時代,被稱為“朝”;這就是為什麼秦朝只有二世,而秦國則擁有近700年曆史的原因。

國:

這個字源於商代,本意就是指的疆域或者地域的意思,所以它用來指統治者擁有一部分領土的統治權,與其他的國家形成對立形勢,這就是諸侯國或者附屬國的意思;這也會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諸侯國都叫什麼國,好比齊國、趙國、楚國等;即便在五代十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自稱朝,但是他們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

從這兩個字的解釋來看,可以看出“朝”在古代所代表的的就是大一統王朝,而“國”更多的代表是地方諸侯;而在現在我們所說的國與歷史上的國並不一樣,現在的國代表的是國家的意思。


歷史文武君


這個題問的很好。中國古代有出現過“朝”、“國”、“代”的說法,但“國”除了中華民國和“金國、遼國”等外,秦到清這段時間沒出現過。

我解釋下這三個之間的關係:

  • 朝,為“面對、面向”的意思。引申為“君臣朝見”和“朝會”,即君臣相見處理國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權”、“政府”的意思。在史學語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繼承了法統的中央政權。

  • 國,乃“疆域”的解釋,先秦時期有特指“都城”。以後又慢慢的轉變成“有土地、人口、政權的政治實體”的意思。接近類似國際政治的國家概念,即“領土、人民、主權的政治實體”。

  • 代,拆開解釋為“人”與“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際的遷移”,有特指傳承過程中的某個節點,後面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改革(取代、代替),並特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代、年代、世代。

從秦至清朝為何不用“國”?

  1. 嚴格的來說,中國從古至今只是一個國家,因為至三代以來中國的法統、道統就沒有斷絕過。從夏商周到民國,只是中國四千年的不同國號、不同政權。四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國期間短暫的斷代過一次和南北朝分裂過一次。
  2. 只有繼承了法統和道統的君主才有資格被承認為“天子”,也才有資格稱為“朝”,不是隨便一個國號或政權都可以稱作“朝”。自古以來中原大地能夠稱“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統,但沒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楊荊益雍),不算中央政權,所以不能稱“朝”。更多被認為是漢晉的過度政權,與秦漢之間的“楚差”不多。

(遼、金)未繼承中原法統,更不被中原道統承認,以中國古代視角的歷史的敘事形式,只能稱他們為“遼國”、“金國”。

3.以漢朝為例,“漢”指的是“漢朝封建中央政權”,性質類似“人民共和國”一樣。中國古人喜歡言簡意賅,不會稱為“中華大漢帝國”什麼的。“漢”,國號。跟“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一樣,主要用於跟獨立政治實體進行外交時使用。

“漢代”,漢朝統治時期的意思。只有“漢代”才包含了“時代”的意思,而“漢朝”不包含“時代”的意思。


這裡介紹下“朝”和“代”的區別

王莽有“新朝”,武則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質。即奪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進而改了“國號”。雖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備法統,因此可以稱“朝”。

但他們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統,且無法改變這個性質,到最後還是要歸還於最終合法繼承人(劉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沒“換代”。

所以“王、周”能稱“朝”,但不能稱“代”。因為王莽的“新朝”仍屬於“漢代”,武則天的“周朝”也仍屬於“唐代”,他們只是在“代”延續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轉折點而已,並沒有發展到了下一代。

此外,還有“換代”而沒“改朝”的情況,比如秦漢之間的“楚”。項羽雖然滅了秦,但“西楚”未繼承法統,建立新的中央政權,所以“西楚”不能稱“朝”。

而太史公則把“秦朝”滅亡後的時點作為“漢元年”,劉邦稱帝已是秦亡五年後,這時的“秦代”已經徹底結束,時間已經步入了“漢代”了。


大國布衣


問: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中國自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稱"朝″而不稱"國″,是因為從"家,國,天下″而來,

每個朝的最高統治者,都以擁有"天下″而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下才是"國″,"天下″為共主,"國″只為"藩屬″。"國″要受封於"天下″,要受制於"天下″。擁有九鼎者才稱"天子″稱"朝″,"國″只享七鼎。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統稱為"天下″,這個"天下″用我們現在的稱呼就叫"中國″,也叫"華夏″。"天下″有若干個強族統治,無道者被有道者頂替接管,一代接管者就是一個朝代。

過去,統治者認為″國″不如"天下″大,"國″只是"天下″的藩屬,"國″要"朝覲天下″,給"天下″進貢。

而幾千年的"天下″並不是一家的,是由若干家分階段統治,"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到了自己統治的階段就說是天下某"朝″,不說某"國″,說"國″就等於是降低了身份。所以各朝代都稱"朝″不稱"國″。

春秋戰國時"天下″的共主是周王室,"天下”是周王室的,所以王室下邊只能稱"國″,"國″下邊的士大夫們稱"家″。以後有敢挑戰周王室的,才稱了"王″。

到了清朝道光以後,才知道國外有國,天外有天,才知道整個地球才是"天下″,我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國,清朝道光以後才稱清朝為"大清國″,不敢再夜郎自大而稱"朝″了。


生產隊長老楊


朝、代、國三個字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實際上三者很多時候可以互通使用,很多時候又有所不同。


從秦朝到清朝都稱為朝,朝這個字除了指國家以外,實際上還有年代的意思。在這點上和代倒是可以互通。因此我們可以把秦朝成為秦代,把漢朝稱為漢代,把唐朝稱為唐代,把清朝稱為清代!也就是說此時的朝、代兩個字指的是以時間軸而產生的歷史。

而有的時候朝又可以和國相互替代。當朝和國都代表一個政權時,一般就可以相互代替使用。比如說此時我們說秦朝稱為秦國。宋朝稱為宋國!此時都表示一個完整的政權。

另外相對來說我們一般會把已經成為歷史的朝代和政權稱為朝。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和節點為人們所瞭解。而把正在經歷的政權稱為國。這就好比清朝時的人會將清朝稱為大清國。而會將以前的歷朝歷代稱為唐朝時期,宋朝時期,元朝時期和明朝時期等。這時上頗有一些過去完成時和正在進行時的區別!前為朝今為國!

而代則沒有了政權的意思。代這個字純粹的表示時間節點和歷史時期。而不能指一個完整的政權。比如說我們說的秦代時期、唐代時期和五代時期都指的歷史上的某一段時間跨度!而並非指那個政權!

由此可見朝這個字大部分時間是用來指代歷史節點和歷史時期。而國的意思就是指一個政權及統治下的疆域。而代則只能用來表示歷史節點和歷史時期!


珞珈山的貓


先秦時期的秦、楚、齊等為什麼稱呼秦國、楚國、齊國等,而不稱楚朝之類的等,下面來說說。

先來聊聊概念

為什麼要稱楚國,而不是楚朝,這是因為概念定義所致。國字發展至今有很多意思,我們如今常用的是指國家以及國家相關的東西,而《說文》:“國,邦也”,即王或者諸侯的封地。朝字也有很多意思,其中一個是朝代的意思,是指整個王朝或者某一個皇帝的執政時期。兩者並沒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定義,瞭解了國字和朝字,就知道很明顯這兩個字至少在如今並不能完全畫等號。



呼之欲出

知道了國和朝兩個字的概念,答案也就呼之欲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稱帝到滿清滅亡,中間大家熟悉的那些,基本上是符合王朝的概念。然而先秦的那些諸侯國,它們稱為某國的原因本就是源自於周天子分封或者承認的封地,只是殲滅和吞併之後,有些擴大了體量,有些則是被兼併了。這些諸侯國上面還有一個大框架就是周,雖然越往後越是名存實亡。然後根據這些原因,我們在劃歷史分期的時候就稱呼周朝,而那些諸侯國就稱呼為某國,直到秦統一之後,秦有了兩個稱呼,秦國和秦朝。





不過也得知道這些概念都是人為定的,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都是人為的劃分而已。就像五代十國,各個都以皇帝自居,但是卻被後人分成了五代十國。故如果以後又有人重新定義歷史分期,引申“朝”字的意思使其和“國”字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意思誕生,並且得到廣泛的認同,那麼先秦的那些諸侯國變成楚朝、魯朝、中山朝等亦不是不可能。


淡看天上月


  • “朝”: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稱之為“朝”。使用“朝”來稱呼一個古代“王朝”,往往具有很強的中央法統地位。比如以夏朝為基點,往後延續了周朝、秦朝、漢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屬於中原正統王朝。所以,在古代歷史當中,延續了中原王朝的合法統治地位的國家,才能稱作“朝”。

  • “國”:“國”在古代往往是封建王朝內部的屬國或者周邊的藩國,才稱之為“國”。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的封地都被稱作“國”。比如齊國、楚國、趙國、燕國、魏國等諸侯國,這些都周天子的封國和屬國。比如東漢以後,有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由於三國時期,沒有統一的中原王朝,合法的政權無法確立,史學家只能把他們劃分為三個諸侯國。除了三國時期,無法確立中原正統王朝,其它朝代都有合法的中原王朝存在。所以,“朝”比“國”已經高了一個等級。到了近代已經形成了“國家”的概念,比如“民國”、“中國”、“英國”、“美國”等等,在古代是指封國,現在意思是指一個國家,兩者已經區分開來。
  • “代”:是指歷史上劃分的某個時期。如周代、商代、漢代、唐代等等。“代”往往與“朝”合併使用,稱作“朝代”。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其實就是五個朝代,加上十個屬國。因為“五代”當中的梁、唐、晉、漢、周,在歷史上已經出現過,於是在朝代前面加了一個“後”字,成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都屬於中原合法的正統王朝,那“十個國家”不屬於中原正統王朝,所以只能把他們當做“屬國”來看待了。

謀士說


“國”這個字,在古代的語言中不是指的國家,而且多用於指代除了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所以古人不會自稱自己是某國人,比如孔子,只會說自己是魯人,而不可能說自己的是魯國人。

而“朝”則是指的某一個在縱向上相關聯的大的時代,同樣也不是指的一個國家。“某朝”的稱呼是這個朝代完蛋以後後人的一種稱呼,當時的人只會稱之為“某”或者“大某”,比如漢朝,漢朝人稱呼自己一般為“漢”或者“大漢”,絕對不會自稱為漢朝,那樣稱呼簡直是笑死人。

先秦時期,以周朝為例。周王室分封諸侯時,最大的最富有的一塊兒土地留給了周王室自己,稱為王畿。在王畿以外,分封了很多諸侯。諸侯的封地叫做“邦”,邦的都城叫做“國”。所以,先秦時期國的意思就是指的一座城池,連諸侯國都不能指代,之所以我們現在用國來指代邦,就是因為漢代的皇帝有個叫劉邦的,邦國犯了皇帝的名諱,所以一律改稱國了,這算是為國這個稱呼長了級別。

而且,周朝以前也沒有“天下”這種稱呼正式出現在國家的文典之中,“天下”只不過是後世人用後世的語言來表達上古時代的事情。周王室稱呼自己的通知區域為王畿,諸侯為邦,僅此而已。天下大同這種笑話式的語言最早也只能出現在戰國中期。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了郡縣制,所以也就沒有國這種稱呼了。漢朝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於是又有了國的出現。而此時的國則是指的封國,漢皇室成員的封邑。而且,自漢代以後,國的含義基本上指的是某種級別的封邑,即便是漢代級別較高、面積較大的封國其實力大概也就相當於一個縣,或者一個郡。何況漢朝以後的國都是虛銜,根本就不是實體國家。

試想,會有哪個認為是萬邦之主的皇帝,怎麼肯用一個小“縣”的名稱來稱呼自己的大帝國呢?



小觀點


先簡單說一下朝代和國家最大的區別,某個朝代,某一王朝,“朝”這個字它更傾向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某一帝王世系建國之後,由此延續傳承下來的一個統治時代,而國指的是國家,一個國家的名字,國號稱謂,比如:李淵建國後,定國號為唐,唐就是這個國家的名字,包涵了他整個統治疆域的國土,而唐王朝,則是指自李淵起到唐哀帝李柷亡國,這一整個帝王世系的統治時期。

題目中問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什麼叫國而不稱朝,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但是這些國家他們是諸侯國,諸侯國和國家是有本質區別的,諸侯國的土地是周天子按功勞分封給他們,讓他們在這世襲統治,所以也許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但是別忘了他們之上還有一個名譽的統治者是周天子,他們雖然身為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但是同樣的他們也是周天子的臣民,諸侯國是隸屬於某一王朝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也都是周朝的產物。

那麼可能有人又要問了,為什麼秦國後來稱秦朝呢?秦國和其它諸侯國還真不一樣,他幹了一件非常牛13的事,滅了六國統一中國,並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戰國七雄的其他六個國家: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都稱霸一時,但是唯獨秦國從商鞅變法後,養精蓄銳統一了天下,這時周王室早已不存在了,秦始皇取而代之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也是一個新的帝王世系統治時期的開始,改朝換代已經完成,所以秦也由一個諸侯國變成了全中國王朝的稱呼。

但是中國歷史還有一些特殊的時期,比如三國,五代十國,宋朝時期的金國和遼國,蒙古國,為什麼不稱朝,而叫過國呢?因為從古至今我們始終是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只有正統的君王,保證整個中國統一的政權,我們才稱職為朝代,像三國我們講的常常是三國時期,因為魏蜀吳沒有一家統一中原,後來晉統一中原也就成了一個朝代的稱謂,唐朝之後五代十國,也是割據政權紛爭不斷,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統一的宋王朝才正式建立,雖然之後遼國金國不斷入侵,但是始終沒有統一中原,所以也被稱為國,直到蒙古滅了南宋,統一中原,才變成了我們之後認同的元朝。

所以朝這個稱謂是認同這個政權是合法,正統的,才稱之為朝,而國一般則是對外使用的稱謂,或者是對一些沒有統一中原,正統地位沒有得到承認的地方割據政權才被稱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