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深受唐朝三代皇帝隆恩,為何最後卻倒向武則天?

劉紅


徐茂公在《隋唐演義》中的印象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水滸傳》中的公孫勝有幾分神似。歷史上的青年徐茂公是當時瓦崗寨的核心領導人之一。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後為避李世民諱改名李績。徐茂公十七歲參加了翟讓的軍隊,曾經勸說翟讓拜李密為老大。後來李密歸唐復叛被殺,徐茂公披麻戴孝親自為其守靈,可見他對舊主的忠誠之心。

唐初三代皇帝確實都很倚重徐茂公,因為他是一個“純厚的臣子”,這是李淵的原話,意思很明瞭,徐茂公就是臣子的典範。我們可以從他與這三代皇帝的故事中來一探究竟。

李密降唐後,原來李密的大部分地盤都歸徐茂公掌握,雖然他也有降唐之意,但他並不爭功,堅持要讓李密親自向朝廷獻出地盤,以換得功勞。此事被李淵知曉,非常讚賞徐茂公的做法,誇他是個懂得感恩,不搶功勞的人。此後,徐茂公就一直追隨李淵,輔佐李世明平定四方,開疆拓土。

一次,李世民正率軍攻打王世充的城池,他不知道一個危險人物正向他靠近——單雄信輕騎簡出準備襲殺李世民,幸被徐茂公發現,及時呵斥道:“不可放肆,此秦王殿下!”單雄信才羞愧而退。單雄信被俘後,徐茂公多次替其求情,雖然無果,但單雄信死後,仍然收養了他的孩子。

徐茂公對舊主、舊同僚的深厚感情,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倆是又愛又煩,可為什麼還是隆恩厚重?因為徐茂公是個處理君臣關係的天才。

“玄武門之變”當夜,李世民曾邀請徐茂公共商大計,徐茂公深知厲害關係,以不便介入家庭糾紛為由,把李世民給打發了。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危之際,又演起了託孤大戲,只是這個託孤大戲與之前的帝王玩的不一樣——徐茂公被貶了。

李世民將徐茂公貶為疊州都督,消息一出,滿朝大臣錯愕,太子李治也大惑不解,親自求見皇帝,這時,李世民才對太子說:“李績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意思是:你對李績沒有什麼恩惠,我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我死後,你就授給他僕射的官職,他就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如果他有顧慮撂挑子,就直接幹掉他。

其中的奧秘徐茂公自然清楚,他二話不說,擼起袖子精神飽滿地直奔新的工作崗位。李治登基後,徐茂公被召回長安,委以重任,後被拜為司空。

跟著兩個厲害的領導人都順利活下來了,面對年輕的李治,他更是遊刃有餘。剛當了五年皇帝的李治,想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後,群臣爭吵不休,李治就去徵求徐茂公的意見,徐茂公故技重施,又以不方便介入家庭糾紛為由敷衍李治,只是與上次不同的是,徐茂公臨了對李治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這句話無疑給了李治莫大的精神鼓舞,順理成章地把事情給解決了。

值得注意的是,徐茂公確實深受三代皇帝的隆恩,但依他的性格分析,是不可能倒向武則天的,只是偶爾做做順水人情罷了。

徐茂公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以獨有的政治頭腦,在險惡的環境中保全了自己與家人。在徐茂公去世十五年後,其孫徐敬業以反對武則天、恢復李唐正統為由起兵,但很快就被朝廷剿滅,徐家一門皆被斬首,徐茂公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憤怒的武則天下令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可惜了這位大唐開國元勳竟落得如此下場。


東觀太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所謂李勣最後倒向武則天,主要指的是永徽六年(655)立武氏為後的事情吧。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李勣說不上倒向了武則天,只不過李勣支持高宗的做法而已,而且說實話,李勣的支持力度也比較有限,只不過因為他位高權重,所以他的立場直接影響了這件事情的結果。

當時,高宗李治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就廢王皇后、立武氏為後的事情訊問這幾位重臣的意見。當時,李勣的應對措施是,”勣稱疾不入“(《資治通鑑》),可以看出,此時,李勣還不想就此事表態,他是採取了躲避的措施,這說明,李勣剛開始是不願意摻和立武氏為後這件事情的。這一次,因為褚遂良的堅決反對,這事兒沒搞成。

第二天,高宗又提出此事,褚遂良再次反對,而且態度非常激烈,高宗也動了怒,是長孫無忌出言相救,才救下了褚遂良,這一次,史書仍然沒有記載李勣的態度,只是說當時于志寧在場,”于志寧不敢言“。據此看,李勣要麼又稱疾不來,要麼來了但還是不說話,總之,此時李勣依然是置身事外,不想表態。

最後,高宗單獨召見了李勣,其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讓李勣必須表態。直到此時,李勣才不得不說了一句: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實際上,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李勣還是沒表態,他只是讓高宗自己決定。但是,這至少表明,李勣並不反對高宗立武氏為後,從而形成了對高宗事實上的支持。

但無論如何,李勣此舉,只是表明李勣支持高宗,而不是支持武氏,高宗是皇帝,而武氏當時連皇后都不是,李勣作為武德年間就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怎麼可能跳過高宗去支持武氏。

而且,此後,李勣依然是保持他一貫的作風,悶聲發大財,不過多的摻和朝局,對於朝中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李勣基本還是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倒是對打仗仍然很熱心,在總章元年(668),以70多歲高齡,堅持率軍討平了高句麗。李勣臨終時,向他弟弟李弼交代後事,依然是小心謹慎。

綜合以上情況,李勣並未倒向武氏,他原本不想介入這件事,是高宗堅持要他表態,李勣才採取了對他個人而言最安全穩妥的辦法——支持皇帝,李勣對於武則天,並沒有什麼傾向性的態度。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些問題的,

說徐茂公倒向武則天,也不是很準確,當時是唐高宗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這個時候武則天還是武昭儀呢!受到了褚遂良、長孫無忌為首的顧命大臣的強烈反對,理由其實就是武則天的家室不好,不是有名的門閥貴族之後!而王皇后就不一樣了!

唐高宗李治當了皇帝之後處處受到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尤其長孫無忌的挾持,這樣下去,他哪裡還是皇帝,感覺長孫無忌才是皇帝,對於作為皇帝的唐高宗來說是十分受不了的!

而且唐高宗還百般討好長孫無忌,給長孫無忌送禮,還給長孫無忌的孩子升官,換來的也是不冷不熱的回報!這讓唐高宗是十分的不爽!

他是無論如何都要找個藉口要把長孫無忌幹掉的,否則他這個皇帝就做的不舒服,沒有皇帝的權利!

這個時候徐茂公看出來眉目,他也不摻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他們這邊!

當唐高宗一再的找不到援手的時候,就在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這個問題上去問徐茂公,徐茂公直接就來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別人呢?”

這下子唐高宗高興壞了,一想,是啊,這是我的家事啊,然後就直接下旨了,立武昭儀為皇后了!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也必須要受到懲罰了,於是唐高宗就開始講褚遂良貶官,同事通過一個案子直接的用一種誣告的方式製造了長孫無忌的謀反的證據,就這樣長孫無忌,也被處死了!

曾經長孫無忌在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的時候殺害的大量的人,這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鵬程日誌


徐茂公,即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唐初名將。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

一生無重大挫折,並且善終,陪葬唐太宗昭陵,極盡殊榮。

當時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權勢或者說已初露野心,倒向武則天乃是智慧之人的必然選擇,所以他不反對高宗立其為後(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績活著善終了,但是死後卻不得安寧。其孫子徐敬業曾起兵反武則天(那篇著名的檄文即出於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兵敗被殺,徐氏滿門抄斬,李績也被剖棺戮屍,後唐中宗奪權之後才平反,改葬,這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考古實習生


徐世勣,或者稱他為李勣,作者第一回聽到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上面寫了這個人的一生,而且說到這個人了,他拿下了高巨麗,拿到了隋煬帝和唐太宗李世民都一生想要做,但卻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我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很奇怪,說這麼著名的一個人,為什麼在後來很多的歷史書裡面,尤其是在《隋唐演義》裡面沒有找到這個人的名字,後來一去查,原來這個人就是徐茂公的原型。

徐世勣這個人很講義氣,怎麼說呢,當時他手底下有一個兄弟放了事情,李世民想要殺他,然後他親自去見了李世民,說他是我兄弟,我敢保證他以後不會背叛,你能不能饒過他,李世民不相信他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李世民證明他不會背叛李世民才,然後他可是接下來又背叛了,這回他二話沒說,上去直接把他兄弟給抓了殺了!

徐世勣這個人聰明,而且做事情很講原則,當然有的時候看起來很矛盾,但事實上我提到這件事情,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十分鐘忠心於李世民的,可以說李唐王朝如何變化,他就跟著如何變化。

李世民死的時候,把他貶到了其他地方做地方官,並且召回自己的太子,說今後我死了以後呢,趕緊把他給重新召喚回來這樣的話,父親做的罪,兒子來贖罪,徐世勣將會更加死心塌地的幫助你成就皇位。

再後來,唐高宗李治想要廢掉之前的王皇后,徐世勣直接選擇,稱病在家,不去參與這件事情,由此可見,徐世勣對於摻和李唐王朝自己家裡面的事情沒有任何的興趣,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況且武則天當初也是自己一時不忍,不願意去打攪才登上的皇位,現在出去反對她,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武則天雖然越位,自己當了皇帝,但是他畢竟是李世民的妃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可以說是整個李唐江山的二把手,後來唐高宗李治死了以後,更是直接的一把手,她當不當皇帝,這是李唐王朝自己家裡面的事情,與他本人無關,自己所要做的,只不過是幫助李唐王朝去建立自己的功績和家園。

所以武則天站出來的時候,徐世勣表示與自己無關,況且武則天在對待士卒大家的問題這上,和徐世勣兩個人是出奇的不謀而合,徐世勣投靠李世民的時候,光桿兒司令一個,就只剩下幾十個騎兵,他也挺痛恨那些在李唐江山裡面作威作福的世族大家,能夠找到一個人幫他了卻平生之願,他也是在高興不過。


漩渦鳴人yy


這個應該從當時的形勢來說,隋唐時期,整個政治鬥爭的主線就是皇室和世家門閥的鬥爭,伴隨著關隴貴族和南方士族集團的鬥爭,從楊堅楊廣到唐朝李淵李世民,都脫離不了這個基本格局,武則天雖然奪取了李家的皇權,但並不意味著武則天就是站在李世民父子的對立面,武則天掌權之後,奉行的是打擊門閥士族的策略,這和李唐皇室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武則天做的就是李世民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從這個角度來說,武則天實則是李世民事業的繼承人。

對於徐茂公而言,受三代皇帝恩寵,說明他是新興勢力的一員,是李世民事業的鐵桿支持者,所以對徐茂公而言,在政治上的抉擇取決於屬於哪個集團,誰能代表本集團的利益,他就會支持誰,徐茂公在政治上,是站在門閥的對立面的,那麼他必然選擇支持武則天了。

另外,武則天雖然掌握權力,但是仍然屬於李唐皇室本身,只不過從以前的女性幕後執政,前進了一步,走向前臺而已,對於政治利益上的矛盾來說,都是小問題,真正決定政治人物立場的是利益而不是其他什麼東西,所以徐茂公的選擇從政治利益上,只能選擇武則天。


由豫之海


徐茂公本名徐世勣,李淵時被賜姓“李”,自此改名李世勣。唐太宗時避李世民之諱,改名李勣。隋末唐初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和“軍神”李靖齊名。從594年出生到李淵武德二年(618年)24歲的時候就被李淵封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後又加授右武衛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歷史上位數不多的天才人物。此時的成就對他人而言就是巔峰,對李勣而言卻僅僅只是開始!

直奔主題為何倒向武則天,這裡應該指了是唐高宗李治時的“廢后事件”,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為後。李治召眾顧命大臣商議時剛開始李勣是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事後李治暗中詢問李勣,他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自此李治堅定了立武則天為後的決心,也就是武則天能當上女皇,李勣功不可沒。其實當時李治想立武則天的心思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情,李勣只是用了春秋筆法式的回答順勢而為,既能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還不用得罪他人(當然他也不怕得罪人哈)。故不存在倒向武則天的說法。


187211355


官方直營,大額無憂。一言九鼎 誠信天下!



seehiu


他兒子徐敬業不是在楊州造反了嗎?駱賓王幫他寫的《討武氏檄》文釆斐然,流傳千古。他也被牽連,從墳中刨出鞭屍!到頭條怎麼他從墳中爬出來倒向了武則天?太奇葩了。


山騾


沒有吧,人老徐一直是“誰是中央擁護誰,永遠緊跟X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