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未來大有作為:區塊鏈的五個應用場景

傳統互聯網是信息互聯網,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所以,區塊鏈也被認為是互聯網的下半場。那麼,何為價值互聯網?區塊鏈具有哪些價值?下面從思維的角度,說明區塊鏈區別與傳統互聯網的價值所在。

幾年前,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各家眾說紛紜,這裡主要引用趙大偉的觀點,互聯網思維的四個核心觀點: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的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九大思維: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互聯網思維幾乎囊括了最好聽的商業思維,很多實體產業者對此非常不屑,認為過度誇大了互聯網而貶低了傳統產業。實際上,很多傳統產業或企業也具備這些思維。如寶馬汽車將汽車做到極致,汽車一代代更新也是不斷迭代,迪士尼樂園也是流量為王,沃爾瑪則利用大數據做供應鏈管理,無印良品以簡約思維做產品,蘋果手機則是跨界的產物。

由於傳統產業的產業鏈跨度較大,管控難度比較大,實體產品高質量量產不易,而互聯網產業鏈短、產品虛擬化,易於管控,容易屬於標準化和非標準化產品,以至於相對容易把傳統優秀的商業思維落地,故而形成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可以理解為優秀的商業思維。今天講區塊鏈思維,也不想把它說得高高在上。區塊鏈思維與互聯網思維一樣,也是從傳統商業社會中延伸出來。區塊鏈依託於分佈式賬本、加密技術等,實現了原有互聯網和商業不夠重視或無法落地的需求,進而形成了一套商業邏輯,稱之為區塊鏈思維。

區塊鏈利用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具備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點。利用這些技術構建起來的商業模式,具備以下思維邏輯:

區塊鏈思維之一:分佈式思維

分佈式意味著去中心化,也可以說去中心化,但是分佈式的表述或許會更為本質。首先要打掉業內人士的傲氣,分佈式或去中心化一定比中心化好嗎?

如果因為鼓吹區塊鏈思維、去中心化而否定中心化,這是不理性的。否定中心化實際上在否定我們的歷史,也是違揹人性。人類社會幾千上萬年都依賴於中心化得以生存下來,否則我們的祖先早已消失在洪古荒流之中。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人來的。為了抵禦人性中對自然萬象的恐懼,人類從刀耕火種開始尋找並歸屬於首領、族長、氏族、城邦、國家以及王侯將相。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投資人恐懼於投資風險,到處打聽並跟隨大佬項目、知名投資機構背書項目、大型中心化交易所。

以上是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分佈式思維。分佈式往往寄託著人類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好夙願,但是不能過分誇大分佈式思維。在比特幣網絡中,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分佈式記賬,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實現轉賬系統的分佈式結算、驗證以及記賬。不過,分佈式思維未必完全依賴於分佈式數據存儲,而是通過技術、協議、制度形成的去中心化的商業邏輯。因此,對於傳統經濟而言,分佈式思維依然有他的實際價值。

分佈式思維本質上是權責利的去中心化,在傳統經濟中表現為權責利分佈式再造。集權中心往往是分佈式改造的重點。如央行,以美聯儲為例,美聯儲7名委員決定了美元貨幣政策,決策一旦出現大失誤,或導致全球經濟混亂。大型上市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決策關係到廣大中小投資、股民的實際利益。在西方國家,上市公司治理機構也不斷地去中心化,大量引進外部董事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公開性以及降低權力作惡。

現在的經濟系統呈現冪律分佈、平臺化特點,如滴滴打車一個平臺掌控著成千上萬的出租汽車,P2P平臺交易資金達千億級別,FACEBOOK掌控著20億用戶信息。這些大型平臺一旦出問題,如信息洩露、系統故障、風險失控,可能引發社會混亂。分佈式思維來構建這些平臺,實際上也為這些平臺降低因權力集中帶來的責任與風險。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因用戶信息洩露事件,被44名國會議員圍懟5個小時。議員質問扎克伯格:“我是不是要給你錢,你才能不洩露我的個人信息?”“Facebook是不是獨裁公司?”,更要命的是“從2006年你到國會道歉,為什麼你今天還在道歉?”面對FACEBOOK這樣中心化的平臺,議員們顯然不甚瞭解更不理解,扎克伯格更難以自圓其說,不得不從2006年開始至今一直還要去國會道歉。

除了權力與責任,分佈式思維最大的影響或許是啟發數字資產私有化思想。資產私有化,人類為此奮鬥了幾百年。今天,大多數實體經濟資產已經實現私有化。而數字資產包括數據、虛擬資產,都沒有真正實現私有化,或者不被私人掌控。分佈式數據存儲將從技術層面實現數字資產私有化。從產權理論角度,數字資產私有化將極大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區塊鏈思維之二:代碼化思維

在比特幣網絡中,轉賬作為交易按分佈式記賬來處理。按分佈式思維,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參照轉賬作為交易來分佈式驗證、記賬,實現去中心化。以太坊認為,人類的行為極其複雜,不能完全按照交易和記賬的方式處理,而應採用協議來完成,在區塊鏈上通過代碼來執行協議,智能合約由此誕生。

未來大有作為:區塊鏈的五個應用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網絡的思維是人類所有行為即交易,交易即記賬,分佈式賬本實現去中心化;以太坊網絡的思維是人類所有行為即合約,協議即代碼,智能合約實現去中心化。所以,不管是權責分佈式還是協議代碼化,都是為了實現去中心化,根本上都是解決信任問題,只是思維路徑不同。

人類社會在建立信任關係時發明了“契約”,契約精神已經成為今天市場經濟和文明社會的靈魂。但是,違約情況依然屢見不鮮,小到個體大到國家的債務違約,公司信用破產、合同糾紛、毀約跑路屢見不鮮。從口頭協議,到書面合同,再到電子合同,契約從紙質化、數字化、數據化一直在強化信用風險管理。代碼化實際上是在契約數字化、數據化之後的升級,即通過代碼撰寫契約,在公開透明的鏈上自然履行契約,最大限度地降低違約率。

在區塊鏈的世界中,代碼即法律,可以理解為協議代碼化,通過代碼了約束協議執行。實際上,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正在從數字化、數據化上升到代碼化。人工智能正在進入大數據技術的深水區,即通過代碼開發來實現大數據模型構建與計算。所以,在數字經濟中,區塊鏈將協議上升到代碼化,人工智能將計算上升到代碼化,一個改善信任生產關係,一個提供運算生產力。

現實經濟中,協議代碼化非常實用。供應鏈金融、國際貿易融資、銀行信貸、私募基金、商品期貨期權合約、能源合同管理、零售供應鏈管理、眾包眾籌協議等都可以通過協議代碼化,增加合作的透明度,提高履約率,降低信用風險。

區塊鏈思維之三:共識性思維

人類紛爭、世界動盪、國際矛盾本質是共識的流失、撕裂和瓦解,社會文明、經濟繁榮、公民幸福本質是共識的凝聚、達成和昇華。今天反國際化思潮興風作浪,中美貿易進入戰爭狀態,實際上是主要經濟體之間缺乏利益共識。

未來大有作為:區塊鏈的五個應用場景

區塊鏈網絡是以共識為基石來構築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共識。區塊鏈思維從共識出發,只有共識才能開啟交易、合作與社區,如果共識破裂,鏈也就可能分叉。比特幣網絡採用POW共識機制,主流的還有PoS、DPoS、PBFT等。共識並非只有區塊鏈才有,人類最大的智慧在於尋找共識合作,以抵禦自然威脅。但是,人類達成共識的機制有很多,如中心化權威、等價交易、意識形態等等。而區塊鏈共識達成更多地通過平等、自願、公平的方式達成,這種共識性思維實際上包含了去中心化的自由信仰。

之所以說“共識性”,是因為共識是相對共識,而非絕對共識。人類總是在感性與理性的智慧中不停地選擇,不斷地分化出不同的想法和利益追求,共識也在不停地瓦解和進步。丘吉爾借帕麥斯頓首相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形容國家關係,實際上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

共識性,是最基礎的共識,也是市場交易的前提。區塊鏈經濟共識性思維給予現實經濟更多的指向性。互聯網思維裡的用戶至上、用戶思維,實際上是從用戶的角度設計產品及服務滿足用戶需求,本質上是與用戶需求達成共識。在區塊鏈世界中,先與用戶達成共識,而後採用產品與服務。有點像按需生產,用戶達成協議先下單然後再生產。區塊鏈的經濟共識性思維,在營銷中,這是一種提前鎖定用戶的策略;在商業模式中,這是將用戶納入產業鏈之中;在管理中,讓用戶參與了監管環節之中。

責權分佈式思維、協議代碼化思維、經濟共識性思維都是在原有商業思維裡發展出來的,大數據思維要求大數據運算升級到代碼層面,進而出現代碼化思維;平臺思維中大平臺管理遭遇極限挑戰,構建分佈式管理以實現平臺戰略;共識性思維是用戶思維和流量思維的前站;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和迭代思維不僅僅體現在用戶界面上,在區塊鏈的開源系統中展露無疑;社會化思維在分佈式社區做得更為徹底;跨界思維在區塊“鏈”上落地。

責權分佈式思維、協議代碼化思維、經濟共識性思維是區塊鏈的三大思維。這三大思維支撐著去中心化的自由民主思想,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數字資產私有化轉變,推動社會組織向分佈式社區制轉變。

在這個區塊鏈的時代如何才能加入呢,可以試著瞭解鏈信

鏈信是基於夸克區塊鏈的一個區——區塊鏈應用社交平臺。我們鏈信希望通過區塊鏈的激勵機制,讓用戶在這個平臺上通過社交的方式產生價值。同時讓更多的人瞭解比特幣,接觸區塊鏈,使用區塊鏈和比特幣,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的區塊鏈和比特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