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作为一场直接影响了汉朝和匈奴这个两个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庞然大物的浩大战争,汉匈战争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年代久远且史料匮乏,史学界对汉匈战争的细节都所知不详。

然而,从1907年到1992年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敦煌地区先后出土的九批敦煌汉简却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的那场浩大战争的冰山一角。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敦煌汉简

一、敦煌汉简的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朝风土,因它而诞生的敦煌学如今也盛行国际,它的出土,是华夏文明的一次璀璨绽放

敦煌汉简最先由犹太籍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斯坦因虽然是个名副其实的文物贩子,但他也的确在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敦煌汉简的挖掘和研究上,他的相关理论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广泛引用。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斯坦因

从1900年到1921年,斯坦因在英国政府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了三次中亚探险。1907年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时挖掘出了708枚敦煌汉简,8年后的第三次中亚探险中,他又挖掘了189枚敦煌汉简。

虽然在此过程中,斯坦因骗取了大量珍贵文物。不过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古代和田》、《西域考古记》和《亚洲腹地考古记》等著作,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和学习敦煌文化的敲门砖。

此后,斯坦因在敦煌竹简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国际上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敦煌学研究领域。正是因为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国内大量学者开始自发前往敦煌挖掘和研究敦煌汉简。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斯坦因等人的合照

从1920年到1944年,先后有周炳南、阎文儒等著名学者参与敦煌汉简的挖掘研究工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建国以后,敦煌汉简的挖掘和研究工作达到高潮。从1977年到1992年,在相关单位的努力下,先后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挖掘工作。而且随着敦煌汉简挖掘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挖掘成果也逐渐丰硕。最后一次挖掘工作中,收获的汉简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枚。

这些汉简上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各面,通过解读敦煌汉简,史学界逐渐对汉朝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政经文化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对汉朝社会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虽然敦煌汉简内容繁杂,但其中最侧重的还是军事方面。敦煌汉简详细记述了汉朝军队屯戍时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军队之中的职位和责任,也记载了军士各种违法行为的刑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侧重,主要原因还是在汉朝时,敦煌属于西域地带。有汉一代,虽然对西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西域毕竟是边疆地带,相比于中原腹地的诗书礼教,在这里,军事和战争才是主旋律。而在敦煌汉简记载的汉朝战争中,最重要的便是武帝时的汉匈战争。

二、汉匈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极为深远的浩大战争,它不仅逆转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强弱关系,也铸就了汉民族的铮铮铁骨

汉匈战争如果从汉高祖刘邦时开始算,那就应该叫汉匈百年战争。但这场战争的最高潮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而且也正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波及到西域地区,其中种种也被敦煌汉简记载下来。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汉匈战争

从秦朝末年开始,北方草原的匈奴部落内部开始发生一次剧烈的蜕变。通过杀父自立上位的冒顿单于对整个匈奴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手段,组建了一支战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并最终统一了整个草原。

然而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秦末大乱的华夏大地才刚刚统一,新生的汉朝完全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国力衰弱到了极点。传说汉朝初立之时,汉高祖刘邦所乘的驷马车驾甚至都凑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

正是在这种不公平的强弱对比下,汉朝和匈奴展开了第一次军事对抗,最终造成了白登之围的屈辱后果。

白登之围后,整个汉朝清晰地认识到了匈奴的威胁和强大。为了积蓄力量战胜匈奴,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的皇帝就一直秉承着“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致力于恢复因秦末战乱而损失的中原大地的元气。

这种国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时期,历经六位统治者的不懈努力,整个汉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尤其是文景两帝在位时期,不仅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更扫平了国内尾大不掉的诸侯王,为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汉军反击匈奴

历代皇帝的坚持不懈,近一百年的修养生息,终于在汉武帝时结出了硕果。

元光二年,义商聂壹献上“马邑之谋”,勾动了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整个汉朝都动员了起来,数月之内便调兵三十余万,兵分五路,将马邑团团围住。再遣使前往匈奴,假装和亲,请匈奴单于前往马邑接亲,以便将其一举歼灭。

一开始,这个计谋进行的十分顺利,匈奴单于也应约来到马邑。但常年征战使得匈奴大军的警戒心远超常人,很快就有人发现马邑附近的气氛不对。为了确保安全,匈奴单于立刻率军抓了一个汉军军官,在一番威逼利诱之下,很快就从这名汉军军官口中得知了埋伏的事情。

于是乎,这番调动了整个汉朝力量的军事行动彻底功败垂成。而汉朝的军事行动也激怒了匈奴,此后,匈奴与汉朝正式拉开高强度的对抗战争。这场战争的惨烈和规模远超以往,在长达几十年的持续战争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西汉疆域图

但是,就战争代价而言,汉匈战争对匈奴的伤害远超汉朝。在汉匈战争中,匈奴失去了大片肥沃的草场,单一的游牧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而汉朝却通过这场战争训练出了大批能征善战的将军和士兵,巅峰时期,甚至达到了“一汉当五胡”的程度,极大地提升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

相较于这些,更重要的是汉匈战争中汉朝与匈奴强弱关系的逆转不仅为汉朝赢得了强大的国家形象,也鼓舞了汉族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场战争所凝聚的精神,最终随着汉族百姓的繁衍而代代传承,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由于汉朝离如今已有两千多年,所以史学界对汉匈两国在西域发生的故事一直所知不详,敦煌竹简的出土有利地弥补了这一缺憾,是历史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斗争始于汉武帝时期。在此之前,由于匈奴一直对汉朝处于压制地位,所以汉朝根本无心经营西域。也正因如此,在汉武帝之前,匈奴的势力遍及西域,除了同为游牧民族的乌孙保有一定的自主权外,其他西域国家都被匈奴统治着。

不过这种情况在汉武帝时期得到终结。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对一直侵扰汉朝的匈奴十分痛恨。不过刚刚即位的汉武帝并没有掌握国家大权,所以无法直接与匈奴展开军事对抗。但高瞻远瞩的他还是在尝试着派出使节前往西域,试图联合与匈奴有深仇大恨的月氏国,对抗匈奴。

月氏国与匈奴算得上是世仇,秦朝时期,月氏就和东胡联手打击匈奴,使得匈奴长期处于衰弱状态,到最后,匈奴甚至只能送质子以求平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冒顿上位后,当冒顿吞并东胡后,立刻展开了对月氏的军事行动。

相比于冒顿这个北方草原千年一遇的盖世枭雄,月氏当然不是对手,很快就被匈奴打败灭国,连国王的头颅都被割下来做成了酒器。不过,月氏毕竟是大国,虽然灭国,但残存的国民并不少。因为明白自己和匈奴是世仇,所以月氏人果断西迁,一直到进入西域才停下脚步。

汉武帝就是知道这段往事,所以才认为可以联合月氏打击匈奴。于是在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纵然此举只是一种外交试探行为,但却直接影响了之后西域格局的巨大变动。可以说,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势力介入西域的开端。

从近一个世纪出土的敦煌汉简看汉匈的西域之争

张骞通西域

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异常艰难,堪称九死一生,而且最终也没能成功联合月氏。但张骞个人却对整个西域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当他将这些情况如实禀告汉武帝后,立刻就引起了汉武帝的兴趣。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汉军立刻在西域与匈奴开辟第二战场。张骞本人也随着汉军进入西域,对盘踞在西域的匈奴势力进行打击。从此,西域的局势因汉朝和匈奴两个庞然大物的争斗而变得错综复杂。

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汉书之中虽有西域志一章,但描述的并不多,而西域各国的文献典籍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导致后世学者即使想研究这段历史也只得望而却步,成为历史学领域的一大遗憾。

但敦煌汉简的出土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虽然敦煌汉简的记载偏向于军事,但其中少量的对西域各国风俗文化和匈奴军队的描写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历史学界研究匈奴和西域各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敦煌汉简也因此成为汉匈西域之争的无声见证,屹立在时光长河的下游,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古朴苍凉的历史。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大唐西域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