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從秦漢一統以來一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從三千萬增長到六千萬,始終徘徊在千萬級別,其中像三國等軍閥混戰時期,人口一度不滿千萬。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人口才有激增,根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六年首次突破一億,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人口為兩億零五百萬人,到了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人口突破四億,達到四億兩千萬。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而這期間人口的增長要歸功於一種外來物種的引入,它就是番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紅薯或者地瓜。而番薯的傳入,要歸功於當時的福建商人陳振龍。根據《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陳振龍與番薯

陳振龍是福建省福州府人,自幼生活在書香世家,按照父輩規劃好的路線,陳振龍自幼飽讀詩書,不到二十歲就考中了秀才,眼看著要踏上仕途的光明大道,可是不知道是江郎才盡還是時運不濟,秀才陳振龍參加鄉試,屢次不中。眼看晉升陳舉人無望,陳振龍一氣之下,棄儒經商,從士農工商的第一梯隊來到了第四梯隊。

畢竟是讀過書的人,也有賴於閩浙地區濃厚的經商環境,陳振龍並沒有做那些蠅頭小利的小本生意,他上來就做起了國際貿易,隨家鄉的商人一同前往呂宋島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經商。當時正處於大航海時代,早期的海上商人西班牙人把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的番薯帶到了呂宋島。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面對這種聞所未聞的農作物,陳振龍極為好奇,因為當時的福建地區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而番薯“大如拳,皮色硃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不僅口感香甜產量高,而且生命力極其頑強,可適應各種複雜氣候條件時。如果把它引種到老家,肯定是造福鄉梓,功德無量。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古代遠洋船隊

於是陳振龍便向當地學習番薯的種植方法,併購買薯種。但是把番薯引種到中國還有一衝障礙。當時的呂宋島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精明的西班牙人把番薯視為戰略物資,嚴禁運輸出境。盜取番薯的甚至要處以死刑。但這並沒有難倒聰明的陳振龍,早已經掌握栽培方法的他深知只要有一棵藤,番薯就可以漂洋過海。於是說幹就幹,陳振龍把番薯藤編入船的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汙泥,巧妙地騙過了西班牙守衛,經過七天的大海航行,番薯藤來到了福建。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乾隆畫像

陳振龍當即就在自己家附近進行試種,經過陳振龍精心培育,番薯藤煥發了生機。就這樣,陳振龍得到了薯種。當年福建地區大旱,糧食減產嚴重,陳振龍就讓他的兒子陳經綸上書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番薯可以救荒。經過試種,番薯豐收,金學曾大喜,命各地廣泛種植,福建饑荒得以緩解。當地人感激金學曾推廣番薯的恩德,將這種神奇的作物稱為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康乾盛世閱兵

番薯傳入中國後,表現非常好,適應能力強,產量高,史稱“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而且“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甚至還能釀酒。十七世紀的時候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將引種到上海,之後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又將番薯傳播到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乾隆劇照

到了十八世紀,乾隆皇帝“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併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而由於此前雍正皇帝實施“攤丁入畝”,人口稅取消。一方面增加人口不需要多納稅,另一方面多增加的人口有了充足的口糧,於是人口大爆發便順勢發生了。

為何清朝乾隆年間人口能激增3億,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這一切可以說都要歸功於陳振龍,為了紀念這位番薯先驅,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專門建立了“先薯亭”。如果當時陳振龍鄉試成功,或許歷史上只是多了一個稱職的小官僚,可能史書中都不會對他什麼記載。但是因緣際會,陳振龍成為了那個影響歷史的關鍵人物。棄儒經商實乃身不由己,但是讀書人的使命和胸懷不能忘記,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