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从秦汉一统以来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人口从三千万增长到六千万,始终徘徊在千万级别,其中像三国等军阀混战时期,人口一度不满千万。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才有激增,根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六年首次突破一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人口为两亿零五百万人,到了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人口突破四亿,达到四亿两千万。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而这期间人口的增长要归功于一种外来物种的引入,它就是番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红薯或者地瓜。而番薯的传入,要归功于当时的福建商人陈振龙。根据《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陈振龙与番薯

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府人,自幼生活在书香世家,按照父辈规划好的路线,陈振龙自幼饱读诗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秀才,眼看着要踏上仕途的光明大道,可是不知道是江郎才尽还是时运不济,秀才陈振龙参加乡试,屡次不中。眼看晋升陈举人无望,陈振龙一气之下,弃儒经商,从士农工商的第一梯队来到了第四梯队。

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也有赖于闽浙地区浓厚的经商环境,陈振龙并没有做那些蝇头小利的小本生意,他上来就做起了国际贸易,随家乡的商人一同前往吕宋岛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经商。当时正处于大航海时代,早期的海上商人西班牙人把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的番薯带到了吕宋岛。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面对这种闻所未闻的农作物,陈振龙极为好奇,因为当时的福建地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而番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不仅口感香甜产量高,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可适应各种复杂气候条件时。如果把它引种到老家,肯定是造福乡梓,功德无量。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古代远洋船队

于是陈振龙便向当地学习番薯的种植方法,并购买薯种。但是把番薯引种到中国还有一冲障碍。当时的吕宋岛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精明的西班牙人把番薯视为战略物资,严禁运输出境。盗取番薯的甚至要处以死刑。但这并没有难倒聪明的陈振龙,早已经掌握栽培方法的他深知只要有一棵藤,番薯就可以漂洋过海。于是说干就干,陈振龙把番薯藤编入船的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地骗过了西班牙守卫,经过七天的大海航行,番薯藤来到了福建。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乾隆画像

陈振龙当即就在自己家附近进行试种,经过陈振龙精心培育,番薯藤焕发了生机。就这样,陈振龙得到了薯种。当年福建地区大旱,粮食减产严重,陈振龙就让他的儿子陈经纶上书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番薯可以救荒。经过试种,番薯丰收,金学曾大喜,命各地广泛种植,福建饥荒得以缓解。当地人感激金学曾推广番薯的恩德,将这种神奇的作物称为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康乾盛世阅兵

番薯传入中国后,表现非常好,适应能力强,产量高,史称“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而且“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甚至还能酿酒。十七世纪的时候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将引种到上海,之后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又将番薯传播到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乾隆剧照

到了十八世纪,乾隆皇帝“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而由于此前雍正皇帝实施“摊丁入亩”,人口税取消。一方面增加人口不需要多纳税,另一方面多增加的人口有了充足的口粮,于是人口大爆发便顺势发生了。

为何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能激增3亿,皆因此人冒死偷回一根藤

这一切可以说都要归功于陈振龙,为了纪念这位番薯先驱,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专门建立了“先薯亭”。如果当时陈振龙乡试成功,或许历史上只是多了一个称职的小官僚,可能史书中都不会对他什么记载。但是因缘际会,陈振龙成为了那个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弃儒经商实乃身不由己,但是读书人的使命和胸怀不能忘记,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