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投資指數基金的最大虧損,可能有多高?

永不消亡長期必然上漲

,是指數基金的兩大公認優點。

指數基金永不消亡,是說指數基金不像單個公司那樣會破產消失,因為指數基金中包含了一籃子股票,這一籃子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在正常的經濟社會中不可能會集體破產。

而指數基金長期必然上漲是指,只要經濟社會長期是向前發展的,那麼代表整個或局部社會企業的指數長期必然是會上漲的,這一點對滬深300、創業板等寬基指數更是如此。

但這並不代表投資指數基金是沒有風險的,永不消亡只能代表投資指數基金不會虧到一毛錢不剩,但有可能會虧到腰斬,甚至腳裸斬,而長期必然上漲中的“長期”可能指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

具體我們看數據,下表是A股市場中19個具有較為活躍的ETF交易的股票指數,我們列出了這些指數在最近一輪牛熊市中所經歷的最大虧損幅度,以及最大虧損所發生的時間區間。

投資指數基金的最大虧損,可能有多高?

以中證傳媒指數為例,2015年6月12日最高點時的收盤價是4714點,2018年10月16日最低點時收盤價是1034點,這期間錄得跌幅-78.07%,時間跨度長達3.35年。

如果投資者在2015年最高點時買入10000元中證傳媒指數並一直持有,那麼到2018年最低點時還剩2193元,基本虧的只剩個腳裸了,跟指數消亡了也沒多大區別。

至於說什麼時候能漲回去,中證傳媒如果要從最低點的1034點漲回到4714點,所需漲幅高達355.90%。

這個級別的漲幅,如果指數每年漲10%,需要漲15.96年,算上下跌時間的長度3.35年,接近20年才能回本。如果指數每年漲20%,需要漲8.34年,算上下跌時間的長度3.35年,大約12年可以回本。

所以說,指數基金長期上漲中的“長期”,可能會比大多數人期望的要更長,長到讓大多數人都接受不了。

當然,以中證傳媒為例,因為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它在上表中是虧損最大的指數,高達-78.07%,並且行業指數的波動本來就比寬基指數的波動要大一些。

如果換成核心寬基中的創業板指和中證500,最大虧損為-69.74%和65.20%,稍微小一點,但這對投資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完全不可接受的虧損幅度。

再看大盤核心寬基中的上證50和滬深300,最大虧損也有-44.70%和-46.70%,相對好一些,但還是難以接受。

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比較能接受的虧損極限大約在-20~30%之間,原因有兩個:

一是20~30%差不多是人類心理對虧損忍耐的極限閾值,超過之後可能就會造成人的情緒失控,比如準備破罐子破摔;

二是虧損幅度和它回本所需的盈利幅度是不對稱的,隨著虧損幅度的增加,回本所需的盈利幅度會成指數增長。

比如,虧20%之後需要賺25%回本,虧30%之後就需要42.86%,而虧50%之後要賺100%才能回本,虧80%之後要賺400%才能回本,越來越難,越來越不可能。
很多私募基金的清盤線都會設置在0.8左右,也就是最多接受虧損20%,也是有道理的。


怎麼辦?

說指數基金的投資風險小,只是相較於個股的投資風險比較小而已,實際上,投資指數基金的絕對風險也是很大的,對長期持有型的投資者,虧20~30%以上是常有的事。

那麼,投資者指數基金時,怎樣可以避免這種毀滅性的虧損呢,比如虧30%、50%甚至更高?

我總結了兩個辦法:買的便宜啟用止損

1.買的便宜

不要在估值過高的價位買入,儘可能在靠近價格底部的區域買入,自然虧損的不會太誇張,比如對上證50、滬深300等大盤藍籌指數,市盈率PE高於15倍不買,對中證500等中小盤指數,市盈率PE高於25倍不買。

但“買的便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一方面,怎麼算便宜,怎麼算貴,很難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只有一個很模糊的判斷,並且這個判斷的標尺還在隨時間而變化。

不同的人的便宜與貴的判斷可能大相徑庭,你所認為的貴,在別人的眼中可能就是便宜。這就是為什麼“低估買入,高估賣出”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做出來的投資業績卻大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嫌貴不買,踏空了怎麼辦,有沒有補救措施?如果市場就是不跌回到你所認為的便宜區域,那就永遠不買了嗎?

比如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PE低於15倍才買,現在16倍,結果一直漲的20倍、30倍,還要買不買,如果堅持不買,那滬深300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跌15倍PE了,是不是準備這輩子都不買了。

千萬不要小看踏空對人心理的影響,踏空會比套牢更讓人心理難受。也不要覺得可以做好心理準備:漲上去了就乾脆再也不買了,這種觀點只是缺乏投資經驗的人想當然的想法。

熊市時大家都在虧錢,雖然自己也虧錢了,但起碼心理上還有個慰藉,因為大家都很慘,可以報團取暖,而且一般人都會認為遲早有漲上去的一天,總會解套,希望是有的。

反觀牛市時,若別人都在嘩啦啦的賺錢,而自己卻是空倉,一毛錢沒賺,雖然也沒有虧錢,但卻很容易讓人妒火中燒、心態失衡,這種感覺會比套牢強烈得多,而且漲上去就意味著可能再也不會跌回來了,再也沒有希望了。

我見過太多人在2015年牛市時,大盤4000點清倉,4500點就已經安耐不住了,5000點終於又衝進去了。

當整個市場都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時,不要覺得自己還能夠保持理性。當大盤5000點時,一定會讓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次大盤能漲到6000點、8000點甚至10000點。

2.啟用止損

當用技術指標判斷股價已經步入下跌趨勢時,啟用止損,清倉或者起碼減倉。

這類方法的可操作性要比“買的便宜”好很多,因為它具有明確的操作信號。

比如,當指數價格跌破20日均線減倉1/3,跌破60日均線再減倉1/3,跌破120日均線全部清倉,如果上破均線了,再加回來,也不會踏空牛市。

雖然在震盪市會增加一些耗損,但這是必須要付出的成本,總的來說還是利遠遠大於弊的。

顯然,“啟用止損”比“買的便宜”具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

至於要用什麼樣的止損方法,這要看你投資指數基金時,具體用的什麼策略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和我交流。


投資指數基金的最大虧損,可能有多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