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回望第三屆老舍戲劇節:把劇場審美追求,繫於民眾生活

上週,第三屆老舍戲劇節落下了大幕。

舉辦三年,從老舍熱愛的北京金秋開始,這個戲劇節一直都以“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為主旨。今年又用老舍先生溫厚、包容的胸懷,再一次吸納了富有代表性的5個國家12部口碑之作,並延伸出戲劇論壇、劇本朗讀會、主題展覽等系列活動。

戲劇節的種種,再一次印證了“戲劇文學精神”是和偉大時代共生同步歷久彌新的創作源頭。

就像立陶宛導演裡馬斯·圖米納斯所說,“戲劇的特徵之一是所處時代的聲音,這讓戲劇具有了天籟之音。”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錯誤的喜劇》

以文學遺產,塑造當代劇場筋骨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開幕論壇首次聯合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以下簡稱IATC)中國分會,以“國際視野下當代劇場的文學性”為題展開討論並且將“第一屆IATC國際戲劇評論獎(中國當代演出)”頒獎儀式放在了老舍戲劇節開幕式上。老舍文學精神的民眾性和國際化,以及戲劇文學對於劇場的意義,也由此成為中外評論家的研討焦點。

論壇上,戲劇理論家林克歡提示大家,不要忽略了老舍民俗性背後堅實廣闊的國際視野,其文學精神恰恰和那些從政治角度、階級鬥爭宏觀視野出發的劇作家不同,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人生、審視歷史,審視中國的大變局。

來自英國環球莎士比亞劇團原汁原味的《第十二夜》和《錯誤的喜劇》成為開幕演出,取材於舊編年史和民間傳說,悲喜交融雅俗共賞,在天橋藝術中心掀起陣陣歡笑的浪潮。而老舍描繪廣闊社會生活畫卷的人民性,和莎士比亞戲劇的民間源頭共同輝映著為大眾生活創作的向心力。劇中蘊藏著不少讓我們重新體認莎翁筆下人物情感關係的瞬間。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導演布倫丹·奧黑被問及“歐洲把古典戲劇進行解構,環莎為什麼一直堅持再現原汁原味莎翁戲劇”,他回答:“莎士比亞的作品永遠都是跟當代息息相關的,都是當代人所擁有的,具有國際性和世界性的,因此沒有必要刻意當代化。”

反觀三屆老舍戲劇節,這也正是老舍戲劇精神和時代同步共融的最大心得。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新原野》

文學與劇場,突破各種表達可能性

老舍先生說:“戲劇是文藝中最難的。一整個世紀也許不產生一個戲劇家,因為戲劇家的天才,不僅限於明白人生和文藝,而且還須明白舞臺上的訣竅。”

老舍戲劇節的種種作品在文學精神之外,同樣能看到各種“舞臺上的訣竅”。

作家萬方向父親曹禺的致敬之作話劇《新原野》,以對舞臺時空間的獨特處理,以情感的真實和飛揚的詩意融會了文學與劇場,將劇作中所蘊含的情真和詩意“牽引”了出來,開掘出劇作蘊含在文字之下文學的力量。曹禺劇作兼具契訶夫式的詩意深邃,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耐人尋味的意境,皆是以真實情感與盎然詩意的交融兼顧著劇作文學與劇場的屬性。

波蘭“羊之歌劇團”的《李爾之歌》探索超越不同國別、民族和語言的和諧,試圖找到屬於所有人類共通的交流與共情方式,在身體與聲音的節奏中重新找到探索表演藝術的方向和路徑,並通過時間、空間、節奏的蒙太奇,重新賦予動作、聲音在劇場裡的嶄新意義,向觀眾傳遞悲劇力量與實現情感的淨化。

以色列劇作家列文的《孩子夢》以輪迴滄桑的目光閱盡母與子顛沛流離、受盡屈辱的靈魂之旅,水波盪漾的夢幻舞臺,基於全人類文化記憶的聯想時空。

德國默劇《生命無限好》講述全球化老齡心理體驗,肢體和舞臺氛圍使得靜止的面具放散出無限人生瞬間諧謔豐富的表情魔力。

法國默默劇團的《等待戈多》以自說自話的折磨和空白表達心靈磋商和精神追問。簡潔紮實的表演突顯出貝克特堅硬的哲學存在,一種詩意和孤寂的無所適從。貝克特從一個戲劇劇場作品的創作者變成一個後戲劇劇場的實踐者,箇中原因也出於在文學表達可能性已被他窮盡的困境突破。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生命無限好》

民族經典和民眾生活,駐守時代前沿

“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巴爾扎克的這句名言點破了老舍圍繞民族歷程創作的畢生使命。老舍的前半生以創作小說為主,後半生以創作戲劇為主,43個劇本中的21部得到公演。

上海戲劇學院孫惠柱教授指出,老舍是文學大師,也是一個極其在意為百姓大眾服務的藝術家,而不是那些寫不好劇本沒有人看,還自詡精英,不屑於應和大眾的藝術家。他不在意評論家對他大量曲藝作品的冊封褒貶,也不在意在茶館或廣場的隨地演出是否不夠高大上。

和老舍作品一樣,戲劇節上,來自民族經典和民眾生活的作品永遠是最生動濃烈的。

從卓別林、憨豆先生,到已故臺灣戲劇大師李國修的喜劇作品《三人行不行》,絕妙的喜劇總是從小人物的小心思入手,僅僅只用了三個演員分飾高達30個角色挑戰角色轉換的極限,所有角色場景都是我們身邊再熟悉不過的真實日常。

陝西人藝演出的《白鹿原》堪稱當代長篇小說中的“變臉王”,厚重的中國農耕文明同樣是城市觀眾的心靈根脈。

全陣容京劇名家名角把《廣陵散》駕馭出多元融合古風卓著的跨界語意,交織著以歷史審視尊嚴、恐懼、生命與選擇的思考張力。戲曲演員遵循中國傳統教授技藝的方式具有的飄逸古韻,體現著嵇康“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志向和節氣。

今年恰逢老舍先生誕辰120週年,在戲劇節特地舉辦的“老舍先生戲劇創作”展上,可以通過老舍獨特的視角,回顧建國初期的變化和氣象。這是對建國70週年的特別紀念,也集中展現了老舍先生作品所涵養的京味文化,以及在國際視野之下關注本土民眾情感。

老舍長女舒濟在“老舍與中國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對五個《茶館》版本的比較後感慨:“我可以看到舞臺在逐步脫離劇本的設定。這很符合中國乃至世界戲劇舞臺藝術在技術和觀念上的變化和發展。我感到當代戲劇人視野越來越國際化,他們對老舍作品的解讀越來越趨於在人道主義和哲學等非文學的層面展開對老舍作品和老舍精神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