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上周,第三届老舍戏剧节落下了大幕。

举办三年,从老舍热爱的北京金秋开始,这个戏剧节一直都以“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为主旨。今年又用老舍先生温厚、包容的胸怀,再一次吸纳了富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12部口碑之作,并延伸出戏剧论坛、剧本朗读会、主题展览等系列活动。

戏剧节的种种,再一次印证了“戏剧文学精神”是和伟大时代共生同步历久弥新的创作源头。

就像立陶宛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所说,“戏剧的特征之一是所处时代的声音,这让戏剧具有了天籁之音。”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错误的喜剧》

以文学遗产,塑造当代剧场筋骨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开幕论坛首次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IATC)中国分会,以“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的文学性”为题展开讨论并且将“第一届IATC国际戏剧评论奖(中国当代演出)”颁奖仪式放在了老舍戏剧节开幕式上。老舍文学精神的民众性和国际化,以及戏剧文学对于剧场的意义,也由此成为中外评论家的研讨焦点。

论坛上,戏剧理论家林克欢提示大家,不要忽略了老舍民俗性背后坚实广阔的国际视野,其文学精神恰恰和那些从政治角度、阶级斗争宏观视野出发的剧作家不同,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生、审视历史,审视中国的大变局。

来自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原汁原味的《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成为开幕演出,取材于旧编年史和民间传说,悲喜交融雅俗共赏,在天桥艺术中心掀起阵阵欢笑的浪潮。而老舍描绘广阔社会生活画卷的人民性,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民间源头共同辉映着为大众生活创作的向心力。剧中蕴藏着不少让我们重新体认莎翁笔下人物情感关系的瞬间。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导演布伦丹·奥黑被问及“欧洲把古典戏剧进行解构,环莎为什么一直坚持再现原汁原味莎翁戏剧”,他回答:“莎士比亚的作品永远都是跟当代息息相关的,都是当代人所拥有的,具有国际性和世界性的,因此没有必要刻意当代化。”

反观三届老舍戏剧节,这也正是老舍戏剧精神和时代同步共融的最大心得。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新原野》

文学与剧场,突破各种表达可能性

老舍先生说:“戏剧是文艺中最难的。一整个世纪也许不产生一个戏剧家,因为戏剧家的天才,不仅限于明白人生和文艺,而且还须明白舞台上的诀窍。”

老舍戏剧节的种种作品在文学精神之外,同样能看到各种“舞台上的诀窍”。

作家万方向父亲曹禺的致敬之作话剧《新原野》,以对舞台时空间的独特处理,以情感的真实和飞扬的诗意融会了文学与剧场,将剧作中所蕴含的情真和诗意“牵引”了出来,开掘出剧作蕴含在文字之下文学的力量。曹禺剧作兼具契诃夫式的诗意深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耐人寻味的意境,皆是以真实情感与盎然诗意的交融兼顾着剧作文学与剧场的属性。

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探索超越不同国别、民族和语言的和谐,试图找到属于所有人类共通的交流与共情方式,在身体与声音的节奏中重新找到探索表演艺术的方向和路径,并通过时间、空间、节奏的蒙太奇,重新赋予动作、声音在剧场里的崭新意义,向观众传递悲剧力量与实现情感的净化。

以色列剧作家列文的《孩子梦》以轮回沧桑的目光阅尽母与子颠沛流离、受尽屈辱的灵魂之旅,水波荡漾的梦幻舞台,基于全人类文化记忆的联想时空。

德国默剧《生命无限好》讲述全球化老龄心理体验,肢体和舞台氛围使得静止的面具放散出无限人生瞬间谐谑丰富的表情魔力。

法国默默剧团的《等待戈多》以自说自话的折磨和空白表达心灵磋商和精神追问。简洁扎实的表演突显出贝克特坚硬的哲学存在,一种诗意和孤寂的无所适从。贝克特从一个戏剧剧场作品的创作者变成一个后戏剧剧场的实践者,个中原因也出于在文学表达可能性已被他穷尽的困境突破。

回望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把剧场审美追求,系于民众生活

《生命无限好》

民族经典和民众生活,驻守时代前沿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点破了老舍围绕民族历程创作的毕生使命。老舍的前半生以创作小说为主,后半生以创作戏剧为主,43个剧本中的21部得到公演。

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指出,老舍是文学大师,也是一个极其在意为百姓大众服务的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写不好剧本没有人看,还自诩精英,不屑于应和大众的艺术家。他不在意评论家对他大量曲艺作品的册封褒贬,也不在意在茶馆或广场的随地演出是否不够高大上。

和老舍作品一样,戏剧节上,来自民族经典和民众生活的作品永远是最生动浓烈的。

从卓别林、憨豆先生,到已故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的喜剧作品《三人行不行》,绝妙的喜剧总是从小人物的小心思入手,仅仅只用了三个演员分饰高达30个角色挑战角色转换的极限,所有角色场景都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真实日常。

陕西人艺演出的《白鹿原》堪称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变脸王”,厚重的中国农耕文明同样是城市观众的心灵根脉。

全阵容京剧名家名角把《广陵散》驾驭出多元融合古风卓著的跨界语意,交织着以历史审视尊严、恐惧、生命与选择的思考张力。戏曲演员遵循中国传统教授技艺的方式具有的飘逸古韵,体现着嵇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志向和节气。

今年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戏剧节特地举办的“老舍先生戏剧创作”展上,可以通过老舍独特的视角,回顾建国初期的变化和气象。这是对建国70周年的特别纪念,也集中展现了老舍先生作品所涵养的京味文化,以及在国际视野之下关注本土民众情感。

老舍长女舒济在“老舍与中国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五个《茶馆》版本的比较后感慨:“我可以看到舞台在逐步脱离剧本的设定。这很符合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舞台艺术在技术和观念上的变化和发展。我感到当代戏剧人视野越来越国际化,他们对老舍作品的解读越来越趋于在人道主义和哲学等非文学的层面展开对老舍作品和老舍精神的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