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越來越激烈,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散養式幾乎不存在了,想讓孩子更有競爭力,想讓孩子未來有好的發展,我們這一屆的父母可謂是拼盡了全力。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報一兩個興趣班,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孩子有點特長,掌握一兩個才藝,未來能夠稍微吃得開一些。當然,興趣班還是會根據孩子的愛好來選擇,孩子喜歡什麼就報什麼。但是有一天,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興趣班了。你該怎麼辦?

韓國有部電影《四等》,給了我們答案。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電影男主角金俊浩,是一個11歲的小學生。成績普通,但是特別喜歡游泳。媽媽順其自然,“那就報個游泳班學吧。”

1

孩子上興趣班的初衷

電影名叫《四等》,是因為俊浩在游泳班學了兩年,遇到大大小小的比賽,每次都能打進決賽,但又每次都與獎牌無緣,雷打不動第四名。

不過俊浩不在乎,因為他學游泳,就是想玩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俊浩媽媽卻不這樣想,一開始看到兒子輕鬆拿了第四名,媽媽非常高興,為兒子感到自豪。漸漸地,看到兒子每次都拿第四名,就開始失落、不滿、恨鐵不成鋼。

面對又一次拿了第四名的俊浩,終於發火了:“不拿名次,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第四名,我真的要被你氣死了,你現在還吃得下去嗎?你想以後過著很差勁的人生嗎?”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媽媽想擺脫兒子第四名的命運,為此,託關係給俊浩找到一個曾經的冠軍選手當教練,開始了一對一魔鬼訓練。

俊浩很刻苦,每天凌晨4點起來上課。媽媽也不輕鬆,3點起來做便當。教練對俊浩更是嚴上加嚴,遊的慢了就暴打一頓。過後還會告訴俊浩:“能打你的教練,才是真的為你好。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俊浩爸爸無意間知道了兒子被打的事實,他多次找教練告訴他不許再打孩子,甚至給錢賄賂,但都無果。

因為俊浩的媽媽似乎默許了教練打孩子的做法。媽媽總是在深夜等孩子睡著後偷偷撫摸著孩子的傷口,第二天卻又依舊送孩子去游泳班。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嚴酷訓練後,俊浩的成績果然明顯進步了,在一次比賽中獲得了銀牌。媽媽終於笑了,但她還想讓孩子繼續訓練,要讓孩子拿第一名,因為特長生在考大學時可以加分。

身體不堪重負的俊浩跟爸爸說不想再游泳了,因為不想再捱打。爸爸同意了,媽媽卻奔潰了。

2

孩子想放棄,該不該答應?

爸爸同意俊浩放棄游泳,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兒子捱打,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兒子嗎?當然心疼了,可是媽媽堅信,得了第一名才有未來,相比兒子捱打,她更害怕兒子得第四名。

她常問俊浩的一句話是“你是媽媽的什麼?”,俊浩回答“是媽媽的希望。”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從俊浩媽媽身上,我們能看到多少父母的身影,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以愛之名,想著“為你好”,卻也綁架著孩子

這一次,儘管媽媽責罵、發火、哭訴,俊浩也不想再游泳了,他反問媽媽“就算我捱打,只要拿第一,你就會開心嗎?”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媽媽無法回答,只能一直哭,最後說了一句“回家吧”。媽媽妥協了,不再讓孩子學游泳,而且告訴孩子不許再去游泳,玩一玩也不行。

這個因好玩而開始的興趣班,終於變得不再好玩,孩子的愛好,最終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3

上興趣班,“興趣”是最重要的嗎?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想要放棄時,他最容易說的一個理由就是“我不喜歡”。但是有時候他不喜歡的,往往並非內容本身,而是“缺乏動機”。

心理學認為,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必須要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autonomy

勝任感competence

需要感relatedness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這就給家長一個重要的啟示:想要讓孩子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興趣,而是這三種心理需求。需求得到了滿足,興趣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越有興趣,人越有更強的驅動力去做得更好。那怎麼看呢?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1、有沒有滿足孩子的自主感?

自主感,就是給孩子“自己當老大,自己做決定”的感覺。

電影中俊浩明顯沒有自主感,從報班到參加比賽,再到找教練,都是媽媽在替他做決定,難怪俊浩最後會反抗,生出放棄游泳的念頭。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可能你會說,小事可以聽孩子的,大事哪敢?他說放棄就讓放棄,學什麼都有困難,都放棄了還能幹成什麼?

可見,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時就要談到第二種心理訴求——“勝任感”。

2、有沒有滿足孩子的勝任感?

勝任感是指:孩子有沒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做到,他是不是覺得自己很棒。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例如別人的讚賞或者比賽得獎。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最初游泳的時候,俊浩是有勝任感的。他開始學游泳是抱著玩的心態,發現天生比別人遊得快,覺得自己厲害,發自內心產生勝任感。比賽意外取得第四名,媽媽的讚美狂喜滔滔不絕,從外部給了他勝任感。

但是教練加入以後,俊浩的信心不斷被打擊,勝任感逐漸在削弱。在他跑到爸爸面前說“我不想游泳了”時,其實是想去獲得一些鼓勵,增加自己的勝任感。

所以有時候孩子說不想學了,其實並不是真的不想學了。但是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卻是揪著孩子自主感不放,“當初是你自己說想學的!怎麼這會又反悔了!”看似有道理,實際沒說到點兒上。

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感,也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渠道進行,想從內部獲取,就幫助孩子拆分目標,把目前夠不到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一點點給孩子鼓勵。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想從外部獲取,就讓孩子從別人身上找一點優越感,讓孩子給父母當老師,給孩子崇拜的目光和適當的讚賞,讓孩子獲得勝任感。

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

3、有沒有滿足孩子的需要感?

需要感就是: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興趣是“自己需要”或者“別人需要”?注意,不是要父母覺得需要,是要孩子覺得需要。

就像俊浩想放棄,媽媽第一反應是自己需求沒被滿足:“我比你還辛苦,你有什麼理由說放棄!”這潛臺詞就是,“你就算為了不辜負我,也要繼續下去!”讓孩子感覺,游泳是為了大人,而不是為了自己,這正是在剝奪孩子自己的“需要感”。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而當俊浩被限制了游泳權限以後,在家裡的存在感一下子降低,媽媽也不再對他嘮叨,教練不再打罵貶低他。沒多久,俊浩對游泳的渴望又慢慢滋生出來。有一天晚上,他忍不住偷偷跑到泳池,悠遊自在地在水裡玩影子。

當保安趕他的時候,俊浩才意識到,自己這麼捨不得離開,自己仍然喜歡游泳。他主動找媽媽,表示願意為了拿第一名繼續捱打,因為得了第一名他就可以繼續游泳了。

再次回到泳池的俊浩,更加專注,更加刻苦。

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了,家長該堅持還是放棄?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因為這一次,他清楚“游泳是在為自己遊”,需要感非常強烈。在一次比賽中,他找到了自己最初喜歡游泳時那種隨心所欲與專注,一舉破了紀錄,奪得了冠軍。

今天花了這麼多篇幅給大家拆解“自我決定理論

”,其實就是想提示大家,當孩子選擇放棄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應是想當然認為“他不喜歡興趣班了”,而是應該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家長是不是忘記了傾聽,使他沒有了“需求感”?

是不是教練是不是施加了太多壓力讓他丟失了“自主感”?

是不是大人們只顧著抱怨責備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勝任感”?

這樣的反思才是有質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