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允禔和伯父福全闹矛盾,康熙皇帝给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泪认错

康熙二十八年,噶尔丹率大军进攻蒙古喀尔喀部,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康熙皇帝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兵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兵出喜峰口,准备合击噶尔丹。

裕亲王福全是顺治皇帝的二儿子,也是康熙皇帝的哥哥。顺治皇帝一共八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几位,都被封为亲王。福全在康熙六年被封为裕亲王,老四被封为荣亲王,老五常宁被封为恭亲王,老七被封为纯亲王。

允禔和伯父福全闹矛盾,康熙皇帝给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泪认错

此前的记载中,找不到福全、常宁带兵出征的记载,当年三藩之乱时,两个人在军事上也没有什么贡献,现在康熙皇帝一下子让两个兄弟分别挂帅,是否恰当,令人怀疑。

不但如此,康熙皇帝还作了另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派自己的大儿允禔充当福全的副手。常宁那边,也派简亲王、信郡王充当副手。

此外,康熙皇帝又派自己的舅舅、内大臣佟国纲和佟国维、内大臣索额图、明珠、阿密达等人一起出征,充当福全的参谋和助手。在此之前,康亲王杰书也已经率军驻守在归化城。

整体看来,这次出征的清军阵容非常豪华,而且全是康熙皇帝的亲信。战争的具体过程我们这里就不说了,简单说就是,清军在乌阑布通打败了厄鲁特大军,但没有乘胜进击,致使噶尔丹逃脱,留下后患。

这期间,身为副将军的允禔与裕亲王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允禔还派人把自己的意见奏报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担心允禔继续留在前线会出事,赶快下令说,允禔听信小人谗言,妄生事端,私行陈奏,把他召回北京。

允禔和伯父福全闹矛盾,康熙皇帝给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泪认错

十一月,裕亲王福全等人率军返回北京。康熙皇帝说,当年阿敏、阿济格在出征时犯错,回师之后,都要在都门之外听候处置,所以裕亲王等人都留在朝阳门外,等候议政的亲王大臣们讨论他们的功过。

已经提前回京的皇长子允禔请示父皇,自己面对亲王大臣们的质询时,应该如何回答?康熙皇帝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裕亲王是你的伯父,议政王大臣们询问时,如果你的说法与裕亲王的说法稍有不同,朕一定会依法处置你,绝不宽容”。

在这里,康熙皇帝没有指示允禔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而是严格要求他的回答必须与裕亲王的说法一致,不能有半点差异,否则就要依法处置。也即,无论裕亲王如何说,允禔都必须承认,不许有一句反驳。换句话说,康熙皇帝严厉禁止允禔当众与裕亲王争论对错,不想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大哥和大儿子之间的分歧。

允禔和伯父福全闹矛盾,康熙皇帝给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泪认错

如此一来,压力就完全落到了裕亲王的身上。在议政王、议政大臣们会审时,允禔果然按照父皇的吩咐,首先声明:“我与伯父裕亲王供同”。

裕亲王听了这话,俯首思索许久,明白了康熙皇帝的用意,流泪道:“我复何言?”

裕亲王原本打算列举允禔的种种过失,现在也不敢说了,因为说出来允禔都会一概承认,不会为自己辩解,如此一来就要给皇长子允禔定罪,那肯定是康熙皇帝不愿见到的。

所以裕亲王流着眼泪,把一切的过错全部揽到自己身上,避免了自家人互相指责。

会审之后,大家给出的建议是夺去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简亲王雅布三人的王爵,夺去福全属下的三个佐领。同时,内大臣佟国维、索额图、明珠等人革职。允禔一点儿事都没有。

这种议政王、议政大臣会审,都有一个套路,就是定罪会相对严厉一些,再由皇帝从宽处理,往回收一收,以显示皇恩浩荡。

允禔和伯父福全闹矛盾,康熙皇帝给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泪认错

这一次也是如此,康熙皇帝认为应该从宽处置:三位亲王和几位内大臣都没有革职,但取消了福全、常宁二人的议政资格,三位亲王罚俸三年,夺去福全的三个佐领。佟国维、索额图、明珠等人也被夺去议政资格。

在错失战机一事上,不太清楚允禔负有什么责任。整体来看,康熙皇帝根本就不应该让福全和允禔搭档,他想锻炼大儿子,可以另找别的机会。事后,康熙皇帝既不想重惩自己的哥哥,更不愿惩治大儿子,他让允禔承认一切,手腕还是相当高明的。但是,这种手腕成立的前提是福全足够聪明,能够理解康熙皇帝的用意。如果遇到一个糊涂的福全,康熙皇帝就会很尴尬了。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