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允禔和伯父福全鬧矛盾,康熙皇帝給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淚認錯

康熙二十八年,噶爾丹率大軍進攻蒙古喀爾喀部,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康熙皇帝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兵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兵出喜峰口,準備合擊噶爾丹。

裕親王福全是順治皇帝的二兒子,也是康熙皇帝的哥哥。順治皇帝一共八個兒子,除了夭折的幾位,都被封為親王。福全在康熙六年被封為裕親王,老四被封為榮親王,老五常寧被封為恭親王,老七被封為純親王。

允禔和伯父福全鬧矛盾,康熙皇帝給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淚認錯

此前的記載中,找不到福全、常寧帶兵出征的記載,當年三藩之亂時,兩個人在軍事上也沒有什麼貢獻,現在康熙皇帝一下子讓兩個兄弟分別掛帥,是否恰當,令人懷疑。

不但如此,康熙皇帝還作了另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是派自己的大兒允禔充當福全的副手。常寧那邊,也派簡親王、信郡王充當副手。

此外,康熙皇帝又派自己的舅舅、內大臣佟國綱和佟國維、內大臣索額圖、明珠、阿密達等人一起出徵,充當福全的參謀和助手。在此之前,康親王傑書也已經率軍駐守在歸化城。

整體看來,這次出征的清軍陣容非常豪華,而且全是康熙皇帝的親信。戰爭的具體過程我們這裡就不說了,簡單說就是,清軍在烏闌布通打敗了厄魯特大軍,但沒有乘勝進擊,致使噶爾丹逃脫,留下後患。

這期間,身為副將軍的允禔與裕親王之間產生了意見分歧,允禔還派人把自己的意見奏報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擔心允禔繼續留在前線會出事,趕快下令說,允禔聽信小人讒言,妄生事端,私行陳奏,把他召回北京。

允禔和伯父福全鬧矛盾,康熙皇帝給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淚認錯

十一月,裕親王福全等人率軍返回北京。康熙皇帝說,當年阿敏、阿濟格在出徵時犯錯,回師之後,都要在都門之外聽候處置,所以裕親王等人都留在朝陽門外,等候議政的親王大臣們討論他們的功過。

已經提前回京的皇長子允禔請示父皇,自己面對親王大臣們的質詢時,應該如何回答?康熙皇帝的回答耐人尋味,他說:“裕親王是你的伯父,議政王大臣們詢問時,如果你的說法與裕親王的說法稍有不同,朕一定會依法處置你,絕不寬容”。

在這裡,康熙皇帝沒有指示允禔實事求是、如實回答,而是嚴格要求他的回答必須與裕親王的說法一致,不能有半點差異,否則就要依法處置。也即,無論裕親王如何說,允禔都必須承認,不許有一句反駁。換句話說,康熙皇帝嚴厲禁止允禔當眾與裕親王爭論對錯,不想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大哥和大兒子之間的分歧。

允禔和伯父福全鬧矛盾,康熙皇帝給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淚認錯

如此一來,壓力就完全落到了裕親王的身上。在議政王、議政大臣們會審時,允禔果然按照父皇的吩咐,首先聲明:“我與伯父裕親王供同”。

裕親王聽了這話,俯首思索許久,明白了康熙皇帝的用意,流淚道:“我復何言?”

裕親王原本打算列舉允禔的種種過失,現在也不敢說了,因為說出來允禔都會一概承認,不會為自己辯解,如此一來就要給皇長子允禔定罪,那肯定是康熙皇帝不願見到的。

所以裕親王流著眼淚,把一切的過錯全部攬到自己身上,避免了自家人互相指責。

會審之後,大家給出的建議是奪去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簡親王雅布三人的王爵,奪去福全屬下的三個佐領。同時,內大臣佟國維、索額圖、明珠等人革職。允禔一點兒事都沒有。

這種議政王、議政大臣會審,都有一個套路,就是定罪會相對嚴厲一些,再由皇帝從寬處理,往回收一收,以顯示皇恩浩蕩。

允禔和伯父福全鬧矛盾,康熙皇帝給允禔一命令,逼迫福全含淚認錯

這一次也是如此,康熙皇帝認為應該從寬處置:三位親王和幾位內大臣都沒有革職,但取消了福全、常寧二人的議政資格,三位親王罰俸三年,奪去福全的三個佐領。佟國維、索額圖、明珠等人也被奪去議政資格。

在錯失戰機一事上,不太清楚允禔負有什麼責任。整體來看,康熙皇帝根本就不應該讓福全和允禔搭檔,他想鍛鍊大兒子,可以另找別的機會。事後,康熙皇帝既不想重懲自己的哥哥,更不願懲治大兒子,他讓允禔承認一切,手腕還是相當高明的。但是,這種手腕成立的前提是福全足夠聰明,能夠理解康熙皇帝的用意。如果遇到一個糊塗的福全,康熙皇帝就會很尷尬了。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