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1360年,朱元璋招揽了刘伯温,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随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在1360年之时,天下形势并不明朗,朱元璋还没有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而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如日中天,为何刘伯温愿意投靠朱元璋,而不是其他人呢?本世纪之初,在江苏南京聚宝山,考古专家挖出一块墓志铭,上面文字令人动容,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墓主叫孙炎,是镇江句容人,死于1362年,墓志铭落款是1372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补给孙炎的一块墓志铭。

关于孙炎,虽说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但相信几乎没几个人听说过他,然而在他的墓志铭上,却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原来朱元璋招揽刘伯温并不顺利,开始刘伯温不愿意出山,最终孙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为朱元璋成功招揽了刘伯温。

《明史》: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以南京为根基,向周围辐射,当打下浙江金华之后,听说刘伯温、宋濂等人,就“以币聘”,开出高工资,结果刘伯温根本没有响应。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刘伯温本是元朝官员,想要高工资途径很多,只是生性淡泊,所以才三番五次的辞官归隐。既然如此,朱元璋是如何招揽到刘伯温的呢?孙炎墓志铭上揭露了孙炎帮朱元璋请刘基的细节。

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招揽了孙炎,先是任命为江南行中书省掾,后来又让孙炎到浙江做官,而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所以,在“以币聘”没有成功之后,朱元璋就让孙炎再次前往招揽。

太祖命炎招刘基,基不出。使炎再往,基馈以宝剑。炎曰: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

孙炎第二次见刘基时,刘基赠送了孙炎一把宝剑,但孙炎却回答说,宝剑赠天子,斩不听话的人,我作为臣子的岂能收?于是孙炎就将宝剑还给刘基。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对于孙炎的回答,刘基深感意外,因为这句话中隐含了一个政治抱负,即:孙炎提到“天子”、“人臣”,显然是说朱元璋就是天子,希望刘基亲自把宝剑送给朱元璋。

然而,孙炎这么说,还是没有打动刘基,最后一封信终于打动了他。

遗基书,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据金陵,神武不杀,顺天应人,心怀天下。

孙炎又给刘基写了一封信,说如今天下群雄并起,但真正有拯救天下万民之心的人,只有朱元璋,其他人都是为了荣华富贵。所以,“基动容,始就见,送之建康。”刘基听了之后,就将宝剑送给建康(南京)的朱元璋。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孙炎与刘基的对答非常关键,相当于开出了两个条件。

一,朱元璋立志天下,而不是做一个割据军阀。作为一代风流人物的刘基,肯定不愿投奔一个地方割据豪强,而是希望辅佐明主,投奔一个天子,相当于投资未来的皇帝。孙炎在谈话中,用“人臣”二字,就明确说了朱元璋就是天子。

二,刘基本身心怀天下,也希望青史留下美名,所以自然不愿助纣为虐,而要选择一个拯救苍生的明主,而孙炎信中就谈到了朱元璋与其他军阀的不同,打动了刘基之心。当然,刘基肯定对朱元璋做过调查,不会轻信孙炎的话。

正因如此,刘基才投奔朱元璋,而不是其他势力,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既有雄心,又真有仁义之举,让刘基认为朱元璋值得投资。其实,如刘基这种人精,在这种人生大事上,又怎会眼瞎?

南京出土一石碑,上面文字令人动容,难怪刘伯温愿投朱元璋

由此可见,孙炎绝对是一代奇才,属于顶级的猎头,深谙顶级人才的精神追求。令人遗憾的是,成功招揽刘基的孙炎,却因浙江苗军作乱,于1362年被擒杀死,享年40岁。如果孙炎不死,或许又是一位千古留名的传奇人物吧。

孙炎死了,但刘伯温的传奇却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