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清灭亡之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

菩萨我想对你说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明朝朱姓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后来随着实力的强大,志向也从复仇变成了建国,并征服天下,这个家族就是爱新觉罗家族,也是清朝的皇族。

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自从入关后,共经历10位皇帝,统治268年,最后在1912年灭亡,但是当时皇族依然存在。

这里的皇族不仅仅是指爱新觉罗本身,因为爱新觉罗大多和满洲贵族联姻,因此也算皇族,所以当时的皇族群体高达10多万,那大清灭亡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呢?

爱新觉罗等皇族们虽然在清朝时期,享尽富贵荣华,然而清朝灭亡后,就得接受从皇族变成公民的命运了。

改名换姓,过普通人的生活

皇族们在清朝灭亡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换姓,在袁世凯掌握大权以后,要求爱新觉罗们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有黄金的意思。

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很低调的,真正的皇族后裔不会处处显摆自己出身爱新觉罗。

大多数皇族都变成了平民,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爱好,然后融入到社会中。

像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就是正宗的满人,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但是他却从来不愿提及自己的姓氏。

还有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叶赫那拉,现在成“那”了,还有关之琳,她本是满族正白旗瓜尔佳氏,后来改了“关”姓,社会上各行各业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这里不做赘述了。

和溥仪去了东北

大清灭亡后,虽然大清没了,可是皇族们的小皇帝还在,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以后,去了天津,当时很多满清遗老遗少们还是跟随者溥仪。

在溥仪跟随日本人去了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以后,很多皇族也和溥仪去了东北,虽然当时的溥仪是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可是那些皇族有很大一部分也选择安家在了东北,毕竟东北是他们老祖宗的龙兴之地,他们也隐姓埋名重新过起了普通人务农或者经商的生活。

在辽宁省本溪市辖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泥塔村”,这个村子大部分都是大清皇族的后裔,很多还保留着皇族生活的习俗。

艰难谋生

大清灭亡后,贵族子弟们曾经不学无术,还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手艺,很多人拉人力车赚口饭吃,有的贵族子弟卖起了蔬菜,还有街头卖艺的。

甚至还有很过分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挖自己祖坟的,毕竟很多祖宗去世前,家里还是很显赫的,也有点珍奇宝贝,也可以变卖来勉强度日,总之没有一技之长的会过的很惨。

带着钱财出国

有一些皇族子弟还存在很多有远见的人,因为在那个风雨摇坠的大清末期,有脑子的人或多或少会有警觉,毕竟当时出国也不算稀奇事情了,外国人在京城都有一大堆。

因此很多皇族子弟们带着已经积攒好的钱财移居到了海外,有的留学,有的定居,这也间接造成了白银和奇珍异宝的外流。

综上所述,大清灭亡后,皇族们深知自己早已没有了特权阶级,也都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当起了普通公民,过起了适合自己的生活。


小聪历史客栈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权以后,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那么,大清亡了之后,大清的数万乃至十万的皇子皇孙去了哪里?


一、溥仪


溥仪先搬到了父亲载沣处暂住,之后遭到了日本人的拉拢,连其父亲都骂他没有骨气。最后,在天津住了七年。溥仪一直想复辟,在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年号康德,成了傀儡皇帝。后来,溥仪从天津又去了东北。


溥仪当时从紫禁城搬走之后,带出了大量的珍宝,随后在天津变卖了一些,以此来弥补生活上的一些开销。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准备逃亡国外时,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在军事法庭上控诉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点贡献。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溥仪与李淑贤)


后来,溥仪上了户口,还与护士李淑贤结婚,过起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


二、其他皇族人员的去向


当时的皇族成员,据有关统计男性有两万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计也有差不多十万人了。那么这么多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首先,他们先改了姓氏,毕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了,爱新觉罗已经成了过去式。有的改为了“金”,有的改为了“那”,还有的改成了“罗”。当然,也有改姓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满族,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启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后代,他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启功,而不加爱新觉罗姓。


也有说法是爱新觉罗是被俘虏的宋朝的后裔,本姓‘赵’,‘觉罗’就是赵的意思。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赵’。

那么,这些皇室成员到底去了哪里呢?

1、留在北京继续生活


虽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员都有自己的家业,有一大部分人选择留在京城生活,并守着自己的祖业。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如此,后来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过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给卖了,维持生活。

大书法家启功就是雍正的九世孙,是雍正的儿子弘昼的一脉。他们非常低调,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并不愿向人提及自己是皇室后裔。

我们熟悉的歌手那英、关晓彤都是皇室后裔,她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让自己更出色。

(启功)


2、跟着溥仪去了东北

溥仪去天津,去东北的时候,有一些皇室成员就选择跟着溥仪一起走了,比如溥仪的几个妹妹和妹夫,还有溥仪的一些亲信们。

有一部分人到了东北之后,就隐姓埋名,甚至成立了村子,一起靠着自己的特长,或者是经商,或者是务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有一个300多年的满族村,它是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

腰站村里聚居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宗、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全村总面积为17.98平方公里,共计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村民324户,1193人,满族人口占97%,其中,满族清朝皇室后裔肇姓409人。


3、去海外寻求发展

有的清朝后裔还带着金钱去了国外发展,比如有的在香港开照相馆,留着清朝时期的长辫子,穿着象征着高贵的黄色的衣服招揽着生意。比如爱新觉罗.州棠,就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经营照相馆为生。

还有的就在海外坐吃山空,靠变卖一些祖上的宝贝过活。

4、去其它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

同时,还有一些人去了祖国其他的地方,投亲靠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落脚地。不论怎样,他们都成了新中国的普通的公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爱新觉罗的后裔——恒绍,乾隆皇帝的七世孙。在2013年的时候,他带领族人对清朝的皇陵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参加了。这是从清朝灭亡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但是反响很大,有的人持反对态度,说大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不该举办。自此,再也没有举办类似的大型祭拜活动。


满清比较有名的皇室成员代表:


  • 爱新觉罗·恒绍,男,1958年10月出生,满族,副主任中医师。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清乾隆帝七世孙。
  • 爱新觉罗·毓紫薇,1960年生,女画家。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
  • 爱新觉罗·溥光,香港人,自称清太祖十一世孙,身份有争议,当代学者。
  • 启功(1912年-2005年),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九世孙,极具皇子气息。
  • 溥任,“最后的皇弟”,我国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 金毓嶂,生于1943年5月,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溥任的长子。

历史漫谈君


清朝真是一个十分幸运的朝代,如果他们不是遇到明朝最差的时期,如果没有汉奸吴三桂的叛变,他们怎么可能凭20半人马就打下诺大的中华呢。

非但如此,在他们灭亡的时候,他们没有为自己当年的暴行买单,汉人新政府对他们进行了以德报怨,没有对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进行清算,反而给予了他们优待政策。

当然这个所谓的优待仅限于皇室,那些远支皇族自然不在优待之列。

清朝灭亡的时候,他们的宗氏大概在10万人左右,这些人的命运有好有坏。

我们先来讲一讲,当时清朝遗老遗少中的老大,宣统皇帝溥仪先生。

虽然小小年纪就退位,溥仪一直不死心,一心想恢复大清朝的荣光。这位爷是吃着民国的饭,干着推翻民国的事儿。

尽管他一直不地道,但是民国政府对他还是很地道的,直到冯玉祥带兵入京之后,终于盛怒之下把这个累赘赶出了紫禁城。有人说冯玉祥的做法不地道,呵呵,这比满清王朝入关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做法要地道的多了。

被赶出皇宫,傅仪的复辟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就在这时日本鬼子找到了他,在日本人的利用之下利欲熏心的宣统皇帝决定和日本人合作,于是中国的末代皇帝成为了汉奸。

在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之后,这位两度出任皇帝的男人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成为了战犯的一员,直到被特赦之后。

特赦对于溥仪这个人来说,可谓是给予了他一次新生。他重新回归了人民,成为了广大中国人民中的一员。他也完成了从封建头子到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的转变。

当然不是每一个满清宗室都有富余这么丰富的生活经历。不过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也颇为玩味。

由于八旗子弟在北京的口碑很差,尤其是这些皇族成员,平时作威作福早就被人民群众恨到骨头里了。

所以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这些昔日趾高气扬的天潢贵胄,在北京市上成为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那是真的打。

眼看自己在北京站不住脚,很多天潢贵胄选择了背井离乡。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决定回到老家去发展。东北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这些凤子龙孙们在入关200多年之后重新回到了老家,改名换姓重新生活。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错把北京当盛京,已经在北京扎下了根,不愿意再回到东北苦寒之地去打拼, 为了生活这批向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们不得不成为了北京城市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北京的各行各业之中。

有的人由于家底丰厚做起了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大富豪。有的人没有看清形势,依然醉生梦死,很快就把丰厚的家产给败光了,在当年据说还有一位铁帽子王混到最后成为了一位拉板车的板爷,让人不胜唏嘘。

当然还有一批天潢贵胄他们觉得中国不安全被他们欺凌了两百多年的汉人百姓会趁机报复,他们当年对汉人多残忍,汉人都会悉数奉还,于是选择离开故国到其他国家发展,他们在离开中国的同时也带走了大批的文物,致使我国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海外,让人感到痛心。

这基本上就是满清宗室在大清朝玩完之后基本生活状态了。


策神历史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明朝朱姓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后来随着实力的强大,志向也从复仇变成了建国,并征服天下,这个家族就是爱新觉罗家族,也是清朝的皇族。

  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自从入关后,共经历10位皇帝,统治268年,最后在1912年灭亡,但是当时皇族依然存在。

  这里的皇族不仅仅是指爱新觉罗本身,因为爱新觉罗大多和满洲贵族联姻,因此也算皇族,所以当时的皇族群体高达10多万,那大清灭亡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呢?

  爱新觉罗等皇族们虽然在清朝时期,享尽富贵荣华,然而清朝灭亡后,就得接受从皇族变成公民的命运了。

  第一:改名换姓,过普通人的生活

  皇族们在清朝灭亡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换姓,在袁世凯掌握大权以后,要求爱新觉罗们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有黄金的意思。

  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很低调的,真正的皇族后裔不会处处显摆自己出身爱新觉罗。

  大多数皇族都变成了平民,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爱好,然后融入到社会中。

  像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就是正宗的满人,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但是他却从来不愿提及自己的姓氏。

  还有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叶赫那拉,现在成“那”了,还有关之琳,她本是满族正白旗瓜尔佳氏,后来改了“关”姓,社会上各行各业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这里不做赘述了。

  第二:和溥仪去了东北

  大清灭亡后,虽然大清没了,可是皇族们的小皇帝还在,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以后,去了天津,当时很多满清遗老遗少们还是跟随者溥仪。

  在溥仪跟随日本人去了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以后,很多皇族也和溥仪去了东北,虽然当时的溥仪是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可是那些皇族有很大一部分也选择安家在了东北,毕竟东北是他们老祖宗的龙兴之地,他们也隐姓埋名重新过起了普通人务农或者经商的生活。

  在辽宁省本溪市辖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泥塔村”,这个村子大部分都是大清皇族的后裔,很多还保留着皇族生活的习俗。

  第三:艰难谋生

  大清灭亡后,贵族子弟们曾经不学无术,还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手艺,很多人拉人力车赚口饭吃,有的贵族子弟卖起了蔬菜,还有街头卖艺的。

  甚至还有很过分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挖自己祖坟的,毕竟很多祖宗去世前,家里还是很显赫的,也有点珍奇宝贝,也可以变卖来勉强度日,总之没有一技之长的会过的很惨。

  第四:带着钱财出国

  有一些皇族子弟还存在很多有远见的人,因为在那个风雨摇坠的大清末期,有脑子的人或多或少会有警觉,毕竟当时出国也不算稀奇事情了,外国人在京城都有一大堆。

  因此很多皇族子弟们带着已经积攒好的钱财移居到了海外,有的留学,有的定居,这也间接造成了白银和奇珍异宝的外流。

  综上所述,大清灭亡后,皇族们深知自己早已没有了特权阶级,也都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当起了普通公民,过起了适合自己的生活。

大清的灭亡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西历1908年)秋,年富力强但又命运坎坷的光绪皇帝和统治大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双双离开人世。庞大的清帝国,落到了三岁孩子宣统帝的手里。

宣统帝只有三岁,对于朝政不具备任何处理能力。因此,在宣统帝在位的三年时间里,隆裕太后和摄政王,代表着宣统帝,对大清国上下发号施令。

隆裕太后和摄政王的能力远不敌先前的慈禧太后,因此,宣统帝在位的第三个年头,武昌起义爆发,并很快点燃了全国的革命浪潮——甚至远在山海关外的辽南,都爆发了颇具规模的新军起义,甚至还成立了遥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地方政权。

清政府希望能将革命镇压下去,但是此时清朝所能依赖的,唯独有袁世凯以及袁世凯所操纵的北洋系将领。而袁世凯也发现了此时国内局势的一个秘密——自己是清政府所能依赖的唯一力量,而南方的革命势头虽然很猛,但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统治者,很大一部分没有行政经验,无力长期维持大局。

于是,袁世凯巧妙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夺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另一方面,则逼迫宣统帝退位。

旗人的命运

为了哄骗宣统帝退位,袁世凯为宣统帝开具了一系列颇具诱惑力的条件:比如退位后,民国政府为宣统帝发放生活费;皇帝尊号依旧可以保存。最终,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接受了袁世凯的条件,自此,大清国灭亡。

大清灭亡后,留居紫禁城的宣统帝以及同治、光绪两朝的后妃可以利用民国政府发放的生活费过活,但是,多达十多万的清朝皇族子孙则没这么好运了。

这十多万皇族子孙,其中有不少在血缘上距离宣统帝较远,但不论远近,清朝皇族子弟都具备旗人身份。在清朝,旗人的生活,是由清政府发放薪水来维持的——有说法认为,所谓“铁杆庄稼”,起初指的就是清朝旗人的薪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光绪帝主张旗人自谋生计,结果触怒旗人,成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清朝灭亡后,包括大多数皇族子弟在内的旗人,只能自谋生计。少数生活能力较强,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在民国社会中自食其力——不论是做买卖,当教师,或者给人当司仪。

但是,占据主流的皇族子弟,则因为祖祖辈辈生活优裕,最终沦为膏粱子弟,民国来临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的,迫于生计,只能充当劳力工人甚至沦为乞儿。


寻你and奔跑


清朝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统治在刚入关的时候,人口并不是很多。

不过后来在入关之后清朝政府给了满族人各种优待政策,而且生了孩子之后还可以得到补助,一生之中就算什么事都不干,清朝政府也会将满族人给养活。

所以在满族入关之后人口迅速扩大,在清朝灭亡之时,北京城已经有10多万个皇族子孙。

而在清朝灭亡之后的一夜之间这些皇亲贵族的子孙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那么在清朝灭亡之后,这些皇家贵族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其实满清皇子的消失应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清朝在该灭亡之时,由于和民国政府签订了皇室优待条约,皇亲贵族可以继续生活在皇宫之中。

满清之前的一些王侯爵位也得以保存,民国政府会每年给他们发放一定的钱财供他们生活,比如溥仪曾经都是住在皇宫之中,仍然拥有奴才和丫鬟,这部分经费就是由民国所支出的。

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一些政府的赡养的皇族只好自己外出打拼。刚好当时又流行到海外远洋地区生存,所以有很部分人在此期间去了国外,或者说回到了东北老家。

第二个时期就是溥仪被赶出北京城的时候,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北京城,诸多王爵也瞬间失去了民国的赡养,他们不得不自己另谋出路。

其实在清朝衰落之后,满族人就失去了原本的光环,除了那些拥有爵位的黄金贵族之外,很多满族人都趁机改了名字,因为当年清朝存在的时候,一直是满族尊贵于汉族,因此在汉人心中对于满族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抱着一定的仇视心理。

清朝在的时候有清朝可以保护他们安全,但是清朝没有了,他们这批人的安全就没人可以保护了。

这些贵族失去了优待之后,必须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为了方便找工作更好的融入人群,他们便开始改名换姓。

有很多满族人将姓氏改成了汉姓,比如现在的金姓氏还有关姓氏都是由当时改过来的,明星关晓彤、那英都是满族人后代。

而这些改了姓氏的人一般都是继续留在北京城生活,守着祖上留下的那点田地祖业得以生存。

当年溥仪被赶出北京城之后,在日本的扶持之下组建了满洲国,并且到了东北地区。一部分人不想看到清朝灭亡,所以跟着溥仪去完成复辟大业。

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流落到天津,还有一部分直接跟着来到了东北,在满洲国灭亡之时大多人的下场并不是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当时借助着家中原本的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到了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财。

很多人为了方便做生意,则是举家迁徙到了香港广州这些经济贸易更繁荣的地方。有的也到达了南洋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


夏目历史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后金,到公元1912年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一共有11位皇帝,在清朝延续的276年里,皇族子孙的人数不断的繁衍增多,每年养这群人就要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在乾隆年间专门对皇族子孙血缘亲疏关系进行了一次划分,但是即便如此到了清朝末年,皇族子孙的人数也高达十余万人,那么这些人在清朝灭亡后去哪了呢?

首先是清朝末年以溥仪为首的这群清朝皇室成员,在清朝灭亡后,因为清朝皇帝溥仪是宣布和平退位的,所以和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最后得到了一些优待条件,比如溥仪皇帝仍用皇帝尊号,皇室成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另外清朝皇室可以得到每年400万银元的补贴。

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无视优待条件,率兵闯入了紫禁城,溥仪被迫搬出北京城,后来溥仪短暂的跑到了天津居住,又在日本人的帮助之下,前往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清朝皇室的一部分成员,也就在这期间前往了东北追随溥仪,这群人有一部分在之后的战乱中死于非命,有的人移居到了苏联,还有不少人和溥仪一样,最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进入了战犯管理所劳改。

而对于大多数清朝的皇室成员,他们是属于那种没落的贵族,往上溯源有的出自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其他子嗣的分支,这些人到了清朝末年,空顶着一个皇族子孙的头衔,实际上没权,没势,没地位,他们的情况和大多数的八旗子弟差不多,有的人变卖祖业坐吃山空,最后沦落到沿街乞讨,有的人自食其力,和大多数的百姓一样凑合着过。

而从嘉庆,道光皇帝这些近一点繁衍出的皇族子孙,在晚清时期有的人还是有些权势的,我们把这些算是中产阶级吧,这些人中有很多就选择出国去寻求发展,或是定居在了异国他乡,而清朝皇族子孙,说句不好听的叫做前朝余孽,绝大多数人害怕被清算,都会选择改名换姓,默默无闻的生活下去,当然了像现如今的太平盛世,也有一群人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清朝的皇族子孙。

所以清朝灭亡后,这些皇族子孙并没有就此消失,他们很多人失去了清王朝的庇护,成为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如果你身边有金姓的朋友,说不定他祖上就曾经是清朝的皇族子孙。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1912年,清廷颁布退位诏书。除皇室享受优待条件外,其他爱新觉罗家族后裔从此失去俸禄。十二年后,清室被逐出紫禁城,满清皇族后裔自此各奔东西。

满清皇族子孙到底有多少人?

清朝的宗室是按照嫡庶亲疏来划分的,主要用黄、红带子来区别。黄带子表示努尔哈赤的后代,属于近支宗室。红带子是其父亲兄弟的后代,属远支觉罗。

黄带子就是通常所说的皇室宗亲,红带子的血缘则相对远一些。据文献记载,在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百人。在顺治入关后,皇族人数增加到四百人。

到第康熙年间,皇族人数近五百人。到雍正时期,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一千人。到嘉庆时期,皇族成员已近五千人。民国建立后,皇族后裔已增加到两万人。

据《爱新觉罗宗谱》统计,在民国初年,努尔哈赤的后裔男性约有五万人,觉罗远支的后裔男性约三万多人,再加上女性,整个觉罗家族后裔近十四万人。

由于清朝最后三位皇帝无后,所以皇室的后裔并没有多少人,大多都是家族后裔。据统计,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在膨胀,如今觉罗家族大致有四十多万人。

十几万满清皇族子孙的去向

皇室成员及亲王

溥仪,在北京政变后进驻静园,后赴东北“伪满洲国”,抗战胜利后,溥仪作为战犯先被押赴苏联,后回国在抚顺进行改造,1959年被特赦成为政协委员。

溥杰,与哥哥溥仪一样,先去伪满洲国,再成为战犯后被特赦,进入政协工作。溥仪弟弟溥任,一直跟随父亲载沣,后为北京政协委员,另一个弟弟早夭。

溥仪有七个妹妹,大妹韫媖1925年就已病逝,其余妹妹都跟随父亲载沣生活。在全国解放后,都回到北京生活。清朝灭亡后,除了载沣外,还有九位亲王。

溥仪父亲载沣,一直生活在北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于1951年病逝。其余几位亲王都居于北京或天津,生活基本没多大困难,大部分在民国初年病逝。

其余皇族子孙去向

其余的皇族子孙的去向主要有三类,一是继续留在京城谋生,二是返回东北谋生,三是携带钱财远赴海外。民国建立后,这些皇族后裔基本都改成汉姓了。

大多是取姓氏中的一个字为姓,如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瓜尔佳氏改姓关,那拉氏改姓那。也有将姓氏译为汉字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

而皇族爱新觉罗氏则大部分改姓金。清朝灭亡后,绝大部分皇族子孙留在京津一带,不少人依旧幻想着复辟,依然迷恋着昔日的权贵生活,久久不愿离去。

亲贵宗室起初还能享受到优待条件,生活不用发愁,优待丧失后,便入不抵出,开始变卖家产来为生。有些人则放下贵族身段,开始通过经营和劳动谋生。

像乾隆的五世孙镇国将军毓朗,在清亡十年后,就已穷困潦倒。康熙六世孙载泽,也在京城迅速成为穷人。溥仪堂兄弟溥涧,在吃完家产后,靠卖画为生。

还有约三万的皇族成员随溥仪前往东北,这部分人也算是落叶归根。回到东北的爱新觉罗氏大都改姓“那”、“金”、“关”,不少影视明星就是其后裔。

最后一类就是定居海外的一些皇族后裔,这类人都是当年家业比较大的。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氏的高贵身份早已作古,与普通民众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

爱新觉罗氏代表

爱新觉罗·恒钛,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毕业于中央美院。

爱新觉罗·启祥,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禄的九世孙,从事文化艺术研究。

爱新觉罗·启骧,雍正皇帝九世孙,著名书法家。

爱新觉罗·毓震峰,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州迪),自称多尔衮十世孙,喜欢蓄发梳辫,穿龙袍。

金毓嶂,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溥任的长子,从事政协工作。

爱新觉罗·紫薇,惇亲王奕誴的第四代孙女,著名画家。

启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著名书画家、教育家。


野史也是史


大清,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由努尔哈赤到溥仪,整整几百年的王朝,最后消失殆尽。最后大清灭亡,其余的皇子皇孙究竟去了哪里?

一、东北。东北是爱新觉罗皇族去的最多的地方,毕竟是溥仪带头去了,没看到“皇上”都去东北了,自然是跟了一小半的人去到东北隐居。

爱新觉罗是后面改的姓氏,前身为金姓,到东北后,在东三省地界依靠大量的皇室财产隐居下来,成为当地隐姓埋名的土霸主。

二、出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当时都是非常欢迎这些皇子皇孙移民的,因为这个意味着会给他们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

满清末期,一直在衰落的清朝一直在搜刮民脂民膏,累计了大量财富在国库,尽管修建圆明园花费了很多,但是国库还是较为充盈。

当大清灭亡之后,整个皇室陷入了风雨飘摇,这个时候所有的皇子皇孙为明哲保身,纷纷从国库提取大量财产,作为以后自身的保障。

但是尽管这些人去了国外,受到了优待,却没有一个较为出息之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地讽刺,国家的宝物都留给了国外,自己还没有出息。

三、这最后一部分是继续留在了原地,哪都没去。清朝灭亡之后,皇室没有收到封杀,也没有受到歧视,反而被优待。根据《皇室优待条例》中指出,大清灭亡后,如前身是贵族王爷之流继续保留爵位,只是有些时候需要做一些义务。

所以有很多的皇子皇孙留了下来,在北京过着跟以前一样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去给军阀以及民国政府卖力,毕竟当初的清朝虽说倒了,但是基数在那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酒囊饭地。


笔下点史


清朝灭亡之后,皇室贵族有的被杀,有的被流落民间,有的隐姓埋名……

去向一.被民国政府的优待

民国政府规定,皇族的所有成员,除了免服兵役之外,其个人的公权、私权与一应国民同等;皇族的私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满洲王公贵族,世爵仍旧。

去向二:做官或投靠民国政府

在军阀混战时期,有的皇室贵族担任一些职务。有的则主动投靠了国民政府。

去向三:坐吃山空

很多皇室贵族有钱、有珠宝、有宅子、古董等,他们可以变卖家产,不用为生活发愁。

去向四:当卖国贼。

有的想恢复帝制,出卖国家和民族。

去向五:投亲戚或到海外

有的皇室贵族没落了,他们选择投靠亲戚。有的在伪满洲国结束之后去了国外,隐姓埋名,自食其力。

其他去向:

有的满清皇室贵族参加了,有的办起了学校,有的做起了生意……


彦姊情感观


前清皇室的显赫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摄政王载沣。

在解除王职之后,载沣黯然退居醇王府。不过,就载沣本人来说,也或许称得上是一件幸事。

对“清帝退位”一节,载沣事后说了这样一句不无清醒的话:“共和是潮流,专制的灭亡不可避免。退位减少了杀戮,对国家有利。”

民国以后,载沣的生活平静低调,他不曾参与任何复辟活动而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保持现状,不温不火则足矣。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为安全考虑,载沣带着全家搬到了天津租界居住。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后,载沣除1934年去长春住了一个多月外,从此再未去过。

1951年2月3日,载沣在西扬威胡同的一所普通四合院内平静去世,享年68岁。

至于其他的皇族,大多随着“树倒猢狲散”的不可逆转而相继走向了败落。按说,这些皇族应该有不菲的财产,但因为管理不善、坐吃山空等原因,这些家产最终也是难以为继。

在宣布退位前,隆裕太后将各王公的府邸、旗田、园寝等公产赐为私产,所有者可以自行处分。到民国后,这些前清王爷们倒是经常上报纸,不过大多是出卖王府的新闻。

如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在将王府卖给了总理熊希龄后,接着又卖祖坟、卖陵木,连陵墓中最为气派的御赐驮龙碑(其先人福彭之碑)也卖给了张学良,后来这块碑被辗转运到东北,树在了张作霖的墓前。

再如清末煊赫一时的度支部尚书、辅国公载泽,由于对家业经营不善,以致其死后竟无钱安葬。

卖王府、卖东西还不算最惨,更有几位王公被称为“车王”的。1931年,北平报刊曾刊登过一则“铁帽子王拉洋车”的新闻,据说这不是别人,正是晏森本人。

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后,次年又没收王府旗产旗地,更是引发了一场出卖王府、宅邸的热潮(因为怕没收)。

事后,昔日的王府依旧气派,但大都换了主人,如庄王府卖了20万银元,豫王府卖了12万。

顺承郡王府卖给张作霖,报价15万,结果给打了对折,而且除细软外家具摆设一律留下,没得商量。好在老福晋精明,除了给老张家留下空荡荡的王府外,一个物件也没留下。

至于原怡亲王的后人溥斌,从清末就卖东西上瘾,一卖就是40年。如此皇族,大清如何能不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