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脫貧專刊」“清豐”送來食用菌脫貧致富經

作者|本刊全媒體記者 高陽 李蘇

通訊員|韓驚濤

「脫貧專刊」“清豐”送來食用菌脫貧致富經

在馬莊橋鎮食用菌種植基地大棚,貧困戶正在削菇

“清豐可是有名的食用菌種植大縣,我們這裡有種植食用菌的傳統,現在大部分都規模化生產了。”記者一行剛到清豐縣食用菌種植基地,恰逢濮陽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李金明調研,他向我們介紹了清豐近年來在種植食用菌方面的整體情況和帶貧成效。當然,他還告訴我們,清豐歷史文化厚重,忠勇勤勞之風、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在與李金明的談話中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濮陽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清豐的17個鄉鎮都有食用菌種植基地,實現了貧困村種植食用菌全覆蓋。目前,全縣剩下的7個貧困村,10152個貧困人口,也正在通過食用菌種植以及相關產業鏈,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而這一切,都與清豐縣委、縣政府以食用菌種植為基礎,不斷創新帶貧模式,持續拓寬增收路徑從而形成的“黨建+扶貧+食用菌”模式密不可分。

黨建為旗,群眾有方向

脫貧致富,對於絕大多數貧困群眾來說,都是希望早日實現的,清豐的群眾亦是如此。然而,光有一身蠻力,還不能脫貧致富,關鍵得有增收渠道,要選對產業、找對路子。

清豐縣副縣長程志學告訴記者:“過去的清豐人,雖有種植食用菌的傳統,但是規模都不大,散而小,對銷路和市場的需求狀況更是一無所知。”基於此,清豐縣委、縣政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這一要求,對清豐縣的食用菌種植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和分析,最終總結出“加強指導、鄉鎮實施、黨員示範”的以黨建引領助群眾找準增收路子的根本措施。

引路人找到了,發展食用菌的方向確定了,接下來就看是怎麼個做法。

清豐縣成立了“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領導小組,專門設立了“食用菌辦公室”,明確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直接抓食用菌種植,並組織第一書記、縣直幫扶單位黨員參與貧困戶結對共建……

黨建引領,三級聯動,各負其責,落實到人。群眾有了領路人,看到了旗幟方向,備受鼓舞,對於種植食用菌脫貧致富心裡自然底氣足。

政策為基,脫貧有保障

找準了路子,接下來就是幹。然而,如何幹?如何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如何給予脫貧帶頭人以激勵?如何保障貧困戶的生產安全?這些問題很現實。

針對這些問題,清豐結合實際、科學決策,制定並出臺了《清豐縣關於加強2019年度農業產業扶貧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用於獎補資金和降低群眾風險。同時,對全縣的農業產業設施投保財產保險,對因自然災害引起的財產性損失進行賠償;設立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切實讓貧困戶“出力就能掙到錢”,以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在六塔鄉董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515個大棚裡,種植的食用菌品種有羊肚菌、黑木耳、大球菇、雞腿菇等七八種市場上熱銷的食用菌。據該鄉黨委書記馮志龍介紹,所有大棚的收益每年在500萬元以上。目前,全鄉3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無論脫貧與否,都參與到了食用菌種植中。

“六塔鄉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屬於濮陽市興建菌業有限公司,今年,我們鄉共申報脫貧攻堅項目10個,資金共計941萬元,主要是產業扶貧獎補項目、貧困戶食用菌大棚建設補貼項目等。”馮志龍說。

對於食用菌基地申請的項目資金如何到群眾手中這一問題,雙廟鄉黨委書記武儉闊告訴記者:“我們一直秉承扶貧資金專款專用,到賬資金不滯留,保證貧困戶的錢第一時間發到貧困戶的手中。”

創新為力,致富有希望

脫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然而在脫貧的方法上,由於受到貧困戶個體的差異化約束,每一個貧困戶所能承擔的勞動也不盡相同。

對於此,清豐縣委、縣政府從食用菌種植實際出發,注重扶貧模式探索,創新了五種帶貧模式,即包棚創業模式、勞務承包模式、菌棒託管模式、基地務工模式和受益幫帶模式。

“其實直白一點說,就是包棚貧困戶‘既出錢、又出力’,承包貧困戶‘只出力、不出錢’,託管貧困戶‘只出錢、不出力’,務工貧困戶‘出小力、掙小錢’,幫帶貧困戶‘不出錢、不出力’。”李金明的總結更加形象。

董道盼是六塔鄉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65歲的他和兒子通過近年來在本村的食用菌大棚務工,每個月合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對一家四口有病人、缺勞力的老董來說,已經實現了照看病人和打工掙錢兩不誤。

馬莊橋鎮食用菌種植基地以種植黑皮雞樅菌、香菇等為主。該鎮的609座大棚裡,已經誕生了相當一批通過小額信貸包棚脫貧致富後又帶貧的農戶。

在該基地削菇車間,伴隨著歡快的輕音樂,記者發現了坐在門旁正在削菇的韓章明。“你一天能削多少斤菇?一個月大概能掙多少錢?”記者的突然提問讓這個患有先天下肢殘疾的章草村男孩有些緊張,只是看著我們憨厚地笑。“我削得不老練,一個月只能掙1500元左右。”記者瞭解到,韓章明由於行動不便,都是上午來幹活兒,下午走,中午合作社免費管飯,以前的他年紀輕輕只能在家吃低保,整天無精打采。現在每天出來勞動,與人交流多了,又掙了錢,整個人像變了個樣。

電商為臺,產品銷四方

明確了種植方向,擁有了政策保障,創新了扶貧模式,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鬥志被激發,食用菌也是樣樣產量高、種種品質好。

然而,好產量、好品質,還得有好銷路。

為了能讓本縣的食用菌遠銷四方,清豐縣創新探索了“互聯網+”銷售模式,他們依託全縣5家電子商務公司,與京東、淘寶、拼多多、快手等平臺合作,日均線上銷售8000餘單。同時還成功上線“中國社會扶貧網”電商平臺,使清豐的菌菇產品在國內各大城市銷售。

“我們利用各大電商平臺推廣本地食用菌,打開了食用菌市場,目前帶動清豐縣六塔鄉貧困戶29戶,283個電子商務服務崗位,2018年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食用菌1700萬元。”在六塔鄉電子商務中心,河南華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董國帥向記者介紹說。

“龍頭企業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扶貧基地是脫貧增收的主要載體,合作社抱團發展是產業扶貧的有效途徑,只有把這些問題理順了,再加上‘黨建+扶貧+食用菌’模式的有效引領,清豐的食用菌產業定能繼續發展,貧困戶定能如期脫貧,走向致富路。”清豐縣委主要領導講得很有底氣。

(文章來源:《農村農業農民雜誌》2019.10A總第517期 河南脫貧大決戰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