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北京名勝古蹟眾多,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只有7處,這其中就包括天壇。我1986年第一次去北京,就遊覽過天壇,還曾鬧出過把“齋宮”念成“齊”宮的笑話。多年後再次到北京,住在天壇東門附近,遂利用半天時間第二次遊覽了天壇。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在北京這幾天不是淫雨霏霏就是霧氣濛濛,只有遊覽天壇的當天是個藍天白雲的好天氣。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的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的正門是南門,稱昭亨門,又叫南天門,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頂覆綠色琉璃瓦。除昭亨門外,在天壇的東、北、西還有三座門,分別稱東天門、北天門和西天門。皇帝來天壇祭祀,一般均由昭亨門進入,因此昭亨門在四門中地位最高。昭亨門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封閉,1977年經修繕後面向公眾開放。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入昭亨門北行不遠,就是圜丘壇。圜丘壇初建於明嘉靖九年(1529年),由依次內收的三層臺組成,主要用於每年冬至舉行祭天大典。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認為最上層臺面過於狹窄,遂以“九五之數”對圜丘壇進行拓寬,最上面一層的直徑由五丈九尺擴展到九丈,面積增加了一倍多,並將原來的藍色琉璃檯面改造成艾葉青石臺面。登壇的石階、各層臺面石、石欄杆的數量都是九或九的倍數,暗合“九重天”之意。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圍繞圜丘壇築有兩道壝(wěi )牆,也就是矮牆;紅色牆體,上覆藍色琉璃瓦頂;外面一道圍成正方形,裡面一道圍成圓形。在兩道壝牆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上分別建有八座欞星門,均為六柱三門石質沖天式。圜丘壇與《金史·禮志一》中記載的金代類似建築物“圓壇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壝牆三匝,四面各三門。”基本差不多,只是壝牆少了一匝。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說起天壇,人們一下子就會想到祈年殿,而實際上天壇指的是圜丘壇,因為圜丘壇才是祭天的地方。在明朝,天壇最初僅指圜丘。嚴格意義說,圜丘壇才是天壇的第一主角。但歷史常常把目光留給了外形更為靚麗的祈年殿,卻冷落了形象過於平淡的圜丘壇。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繼續往北是皇穹宇。“皇穹宇”三個字沒有詞的含義,但三個單字分別有皇上、天空、世界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至高無上。進入皇穹宇的大門為三門七樓牌坊式,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皇穹宇為圓形單簷攢尖頂,位於所在圓形院落的正北,構建在約三米高的漢白玉基座上,通高19.5米,直徑15.6米,南面為菱花格隔扇門窗,東西北三面封以磚俱幹擺,上覆藍色琉璃瓦,頂飾鎏金寶頂。所謂“幹擺”,即水磨磚牆,是一種最講究的牆體,表面呈灰色,平整無花飾。由於皇穹宇在外觀上與祈年殿高度相似,只是後者為三重簷,使得許多第一次看到皇穹宇的人都誤以為皇穹宇就是祈年殿。皇穹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為現名,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處所。初為單簷圓形建築,是圜丘壇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現在的樣式。殿內穹頂飾以金盤龍藻井,貼金雙龍天花,金柱貼金纏枝蓮。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皇穹宇左右各有一座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的配殿,東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等神祗;西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和風雨雷電等神祗。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皇穹宇的圓形圍垣就是著名的迴音壁。這道圓形圍垣也以幹擺的方式砌築,表面光潔,使聲波不易被牆體吸收,發生反射,此其形成迴音的主要原因。有民間傳說稱,最早發現皇穹宇圍垣有迴音效果的是乾隆帝,不知真假。但我一向認為,迴音壁並不是工匠們刻意為之,而是無心插柳之作。至於皇穹宇正面石鋪甬道上的那塊“三音石”,則是人們在發現迴音壁的秘密後找到的最佳迴音位置,也非事先確定。要知道,即使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大型音樂廳、歌劇院的迴音效果也是經過反覆調整才達到完美的。關於三音石意在打造“人間私語,天聞若雷”神奇效果的說法更是穿鑿附會的隨意解讀。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從皇穹宇的背面看皇穹宇,完全是另一種感覺:一個衣著樸素的人戴了一頂華麗的帽子。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皇穹宇北面的這座門叫成貞門,其與昭亨門、泰元門、和廣利門共同劃定圜丘壇的範圍。這四座門名字的第二個字都出自《易經》:“乾,元亨利貞。”句。“元”為始生萬物;“亨”為萬事亨通;“利”為陰陽相合;“貞”為不偏不倚。此四座門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出成貞門,即是寬29米、長達360米的丹陛橋。丹陛橋名為橋,實際上是一條由南而北逐漸抬高的磚石鋪就的甬道,它讓天壇本來虛而無形的中軸線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丹陛橋又稱海墁大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海墁”指城牆頂部用磚鋪成的平面,在這裡指丹陛橋路面採用了城牆磚鋪地。丹陛橋中間以石面稍呈弧形的白石鋪就,是祭祀時神輿經過的道路,稱神路。兩側以城磚鋪砌的道路,東行帝王,曰:御路;西行王公大臣,曰:王路。據說,當年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遊覽天壇時,先是被女兒推行在神道的西側;但當他聽介紹說,中間的路僅供神靈通行時,立刻用專用語音識別器示意女兒“middle”,表示他要從中間走。丹陛橋南北兩端各有一座丹陛橋在1976年曾以水泥方磚進行改造,歷史年代感蕩然無存。2007年,根據歷史資料,重新採用城牆磚對丹陛橋路面予以恢復,還丹陛橋以歷史本來面貌。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丹陛橋北端的這座三拱券磚門是進入祈谷壇的第一道門。祈谷壇是一座方形磚城,除剛才提到的這座門外,在東西兩面還開有同樣形制的兩座門,均為綠色琉璃瓦覆頂;北面的一座門和皇穹宇的正門相類。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南門內是一座門殿,稱祈年門,面闊五間,廡殿頂,覆藍色琉璃瓦,為明初原構。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穿過祈年門,即可見到非雄偉壯麗、氣勢恢宏不能形容的祈年殿。祈年殿建於高達6米的三層漢白玉臺基上,直徑32.72米,通高38米,為層層收進三重簷攢尖頂圓殿;紅色柱子及門窗、以藍綠為主色調的彩繪、藍色琉璃瓦和金色寶頂相得益彰,互為映襯。祈年殿在色彩搭配、造型唯美方面都達到絕美狀態,堪稱我國古典建築的登峰造極之作。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裡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十二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重簷廡殿頂方形殿宇,稱大祀殿,是當時天地合祀的場所,也是天壇最早的建築,但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曾一度被拆除;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簷攢尖頂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瓦,寓意天、地、萬物,改稱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過程中,將三色琉璃瓦改成單一藍色,更顯莊重,始改名祈年殿,成為祈谷的專用場所;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毀於雷火,光緒十七年(1891年)開始恢復重建,六年後才告完成。由於沒有準確的圖紙參照,重建的祈年殿與原殿只大體相似,外觀上略微粗矮。二層簷下的“祈年殿”殿額由康熙帝御題。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建築大師梁思成曾經這樣評價祈年殿:“在色彩的運用上,從古以來,中國的匠師是最大膽和最富有創造性的。咱們就看看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建築吧。白色的臺基,大紅色的柱子。門窗、牆壁;簷下青綠點金的彩畫;金黃的或是寶藍的琉璃瓦頂,特別是在秋高氣爽、萬里無雲、陽光燦爛的北京秋天,配上藍色的天空做背景。那是每一個初到北京來的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印象。”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特別慶幸,梁思成所說的“秋高氣爽、萬里無雲、陽光燦爛的北京秋天”恰好讓我趕上了。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在一張老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及其他一些古建築研究、保護人員坐在祈年殿二層簷頂“祈年殿”殿額旁,神情既輕鬆又莊重。這是1934年北平市政府決定大修祈年殿時留下的珍貴照片,林徽因也由此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祈年殿殿頂的女性。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天壇公園內的數百株古柏也要感謝這位中國才女,如果不是當年她的據理力爭,這些古柏可能早已不復存在,天壇空闊、幽深的環境也可能早已遭到破壞。

天壇,中國古典建築的瑰麗之作

皇乾殿在祈谷壇的北端,面闊五間,廡殿頂,覆藍色琉璃瓦,是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帝王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皇乾殿和大祀殿建於同年,簷下懸掛的“皇乾殿”匾額為嘉靖帝親書。

至此,走完了天壇中軸線。

如果能從空中俯瞰天壇,我們可以看到中軸線的南端是兩個等圓——圜丘壇和皇穹宇;北端是方形的祈谷壇。這提現了古代中國樸素的天圓地方理念。

天壇等祭祀建築與實用建築不同,除了合情合理,還需要豐富的想象,而這非常考驗的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