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缘来如此148260023


知府作为正式官名的时间是在明朝洪武年间

最开始朱元璋将全国的府除了南京都城的应天府府尹为正三品外,其余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分为三等,一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品级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品级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品级从四品。而不久之后这样的等级之分就被废除,除应天府府尹外,其余150余个府的知府全部为正四品。

但是在明中期之后,明朝开始逐渐由巡抚来替代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随即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的品级也有原来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但是应天府府尹还是依然为正三品,同时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又增加了一个正三品的顺天府府尹一职。之后的清朝也都依照的明朝的官制来,知府的品级也都是从四品。唯一不同的就是应天府不再设府尹一职,而是改为知府,在奉天府设立了一个正三品的奉天府府尹。

那么既然题主问的是知府和知县的区别,那么肯定就是问明清时期的知府和知县的区别啦,因为明清之前没有知府这一说法。那么知县和知府到底有何区别呢?

品级

首先第一点很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的品级要高于知县的品级。地方府的知府品级为从四品,而地方县的知县为正七品。同时明清时期京都和陪都的府尹为正三品,而同样作为京都和陪都的知县品级就是正六品,比如清朝时期的大兴、宛平和承德三县的县令皆为正六品。当然不管是地方县还是京县,他们的品级都是比不上知府的。

职权

知府的职权就是掌管一府的全部政务,包括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和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他一般会管理着数个县,如衢州府知府,他就管理着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和开化五县。而这一府五县全部的政务皆有知府管理,而知县也归知府管辖。而知县与知府不同的是,知县管理的就是一个县的所有政务,他的直属上司就是知府。

待遇

当然品级和职务不一样,他们的工资也就不一样。以清朝为例,正三品的京都和陪都的府尹年薪为130两,从四品的地方知府年薪为105两,而正六品的京县县令年薪只有60两,正七品的地方县令年薪更是只有45两,可以说知府和知县的工资真实相差甚多啊。

当然清朝除了给予官员正常的工资外,还有一个独有的薪给制度,那就是“养廉银”,该制度始于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自雍正开始,每个官员除了可以领取正常的工资外,每年还可以领取一笔“养廉银”,当然这养廉银各地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仅以山西省来做例子,在山西省当知府的养廉银每年可领到大概3000两,而知县大概只能领到800两,但是不管如何知府的养廉银肯定是要比知县多出三四倍的。

官服

中国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那么这在官场中尤为突出,而在官场上最能突出身份的当然就是官服。还是以清朝为例,清朝正三品的府尹戴的是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穿九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孔雀,而从四品的知府戴的是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穿八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雪雀。

正六品的京县县令戴的是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穿八蟒五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鹭鸶,而正七品的县令就只能代素金顶戴,只能穿五蟒四爪蟒袍,官服的补服为鸂鶒。

仪仗

这里还是以清朝为例,在清朝正三品的府尹出行可坐八人抬绿呢大轿,鸣锣可打九响,誉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并还会有四把青旗、一把杏黄伞、一把青扇、二根桐棍、二根皮槊、二个回避牌和二个肃静牌开道。而从四品的知府出行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亦可打九响,出行的仪仗较之府尹要少一把青扇,其余皆一样。

正六品的京县县令出行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可打三响亦或七响,三响誉为“让让开”,七响誉为“军民人等齐闪开”,由四把青旗、一把蓝伞、一把青扇、二根桐棍、二根皮槊和二个肃静牌开道。正七品的县令出行亦可坐四人抬蓝呢轿,鸣锣也可打三响亦或七响,但出行的仪仗只有一把蓝伞、一把扇、一根桐棍、一根皮槊和二个回避牌。

当然不管什么官员出行的时候,都还会举一些其他的牌子,比如他的官职、品级和哪年年哪科的进士等等,这个都是根据那个人所决定的,这个朝廷并不限制。


澳古说历史


知县和知府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知县和知府都是古代的官职名,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呢?首先我们可以把它拆开看。

“知”这个字在古代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主管。

比如管理印章的人被称为知印,管理招待宾客的人叫做知客,负责内外事务人叫知事等等。

这么一来再看知府和知县就明了多了。

知县

知县就是主管一个县的人,就是县长。这个大家都好理解。

知县在古代就是一个县里的最高长官,县里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务都归他官,权利是非常大的。

知府

而知府就是主管一个府的人。府又是什么呢?

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叫法了,它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府比县高一级,比省低一级,介于两者之间。

一个府下面管理着若干个县,跟现在的市是一样的。

知府还有另一种叫法,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太守。

太守和知府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朝代叫法不同而已,本质都是一个官职。

知县和知府的区别

经过上面的解释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知府的等级要比知县要高,是知县的顶头长官。

县长归市长管,这是现代人们的常识。放到古代也一样,知县归知府管。

延伸阅读

知州

而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另一个行政区,那就是州。

州其实和府是一个等级的,有些地方因为历史原因,地名上都带着一个州,这也是一个大概相当于地级市的型政府,和府等级一样。

而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叫什么呢,没错,就是知州。

知州和知府平级,基本上就是叫法不同而已。

古代的省长

古代的行政区划分基本都是三级,既省、州、县。上面我们说了州和县,那么古代的省长叫什么呢?

古代不同朝代,省长的叫法区别还是挺大的。

最早的时候叫刺史,后来随着行政区划分的变迁,又变成布政使,后来又变成总督,巡抚,抚台等等。


漂浮菌


举个例子吧,比如江苏省。

满清建立之后,以江宁苏州的首字相连,建立了江苏省,这个省下辖有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等8个府,而两江总督就常驻江宁,而江苏巡抚则待在苏州。

而常州府则管辖武进县、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四个县,到雍正时期又分成了8个。

常州府的长官就是知府,下面的县的最高长官则是知县,而且知府一般是从四品,知县仅仅只有正七品,这中间差了几个级别。

所以,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一把手,而知县则是现在的县的一把手。

在古代社会,知县一般就是朝廷任命的最低级官员了,再往下的乡村地区事务,一般都是交给地方乡绅中比较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

而平时知县和知府的关系,又可以参照巡抚和知府的关系,如果知县管的地儿距离知府的治所所在地比较远,比如常州府驻地在武进县,那相对来说,靖江县和宜兴县之类的知县就相对太平一些,除了每隔半年去武进觐见一次上级汇报工作之外,日常和长官的联系主要就是公文、书信来往,平日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威风八面,前呼后拥,做个自在的县太爷好不惬意。

而武进县的知县就比较苦逼了,按照传统礼仪,知府平时轻易不下县,平日里有事自然就把武进的知县呼来喝去,知县平时给知府打下手就够忙的了,更不敢在辖区内随便的威风八面,只能乖乖的做人,这种情况在督抚同城和巡抚知府同城的地方比较常见,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如果知县的辖区在省城或者都城旁边,那就更命苦了,一个七品芝麻官天天要面对那些动辄一二品的大员,日子过得是战战兢兢,不敢轻易得罪任何人,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有很大的后台,至于那些民间矛盾,比如田地纷争,更是不能轻易决断,因为任何一块地,都有可能是属于皇庄的,或者某些一二品大员的,毕竟古代社会,官员囤积财富除了金银珠宝,最喜欢的就是置地了。

万一一个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大员,这些七品芝麻官的命运简直跟蝼蚁一般,可怜的很。

如果有幸能生在官场,大多数官员对于仕途的起点,大都希望能远离权贵之地,毕竟,相对于结交权贵的机会概率,职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云中史记


若细细推究,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不妥,题目中的古代指的是哪个朝代?中国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代州县官员的称呼不一样,并非都叫知府或者知县。但一般来说,知县指的就是一县之长,知府是指一府的首长。

戏曲中的知县形象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郡县,一直沿袭至今。唐朝以前,一县之长称为县令,从宋朝开始称知县,全称是“知某某县事”,此处的“知”是主持、管理的意思。知县一般是七品官。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县,在县以下很少设置地方政权,一般都是由地方士绅根据宗族宗法实行自治,这与今天我们的行政体制不太一样。

知府一般为五品官,属于中级官员

知府则是州、郡、府的行政长官,州府以下设县。知府这个层级的官员还有太守、刺史、州牧、郡守等不同称呼,宋代以后一般称知府。与知县一样,知府是知某某府事的简称,一般来说属于五品或从四品官。

北宋包拯曾任权知开封府事。图为舞台上包公的形象

通俗地说,知县大体相当于今天县或者县级市的一把手,知府则是地级市的主要负责人。与现在样,他们的职务、级别、待遇、管辖范围和职权都有很大的不同。

谢谢阅读,个人一得之见,欢迎留言讨论、指正。


民国年间那些事


知府、知县的名称开始于宋代。

中国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大体上经历了秦汉郡县制、唐宋道路制、明清行省制的变迁。

其中变化,这里不作详述。

单说知府、知县,其名称虽始于宋代,但与唐末脱不了干系。

唐末藩镇割据,积习相沿,至于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

诸镇节度使,在地方上,总领军政财大权,尾大不掉。

而传统皇帝尊位,也跌落尘埃。其废立先是由宦官(唐后期),之后又由军队(五代十国)。

鉴于此,宋太祖开国不久,即有“杯酒释兵权”之事。

宋太祖召诸镇节度使,会于京师,赐第留之,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府县,称为“权知某州、府、县事”。

所谓“权知”,即有权力知道、主持、管理。论名义,属于临时差遣,非本职。所以宋代的州县守令,都是由中央官员兼任。

比如你是江苏督军,中央还是保留你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江苏的事,令派人去管。

“权知某府事”,即简称知府;“权知某县事”,即简称知县。

而知府与知县,是地方行政的两级,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与县长。

知府知县,到清代,成为正式官名,而不是兼职了。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知府知县这样的官职设置与古代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讲知县可以理解为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就是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知府在古代也称作太守。在唐代以前有州的设置,与美国的州不同,行政范围较小,州的最高长官可以称之为州牧或者是太守。到了唐宋时期正式设立了地方长官“知府事”。到了元朝,废掉了府的设置,直到明朝时期重新设置。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负责宣布国家的政令,治理一方百姓,考核管辖内的属吏,征收赋税等等大小事务的总揽。

知县呢,级别要比知府小,但是作为官职名存留在历史中的时间要久远的多。因为县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最稳定的地方行政规划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县,后来才逐渐推行到了内地,直到秦始皇时期开始推行郡县制,才正式设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知县可以说是很贴近基层的干部了,一般也是管理一个县的行政、司法与经济。如果刚好遇到当地有驻兵的情况,也要兼职管理军事。明清时期,知县设置为正七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七品芝麻官”。但是,明清时期,军事与行政基本上就分开了。


国家人文历史


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

明清每府辖若干县,有的府还会下辖若干州,府衙所在县一般也成为“首县”,首县不仅有府衙,也有县衙。如明代河南汝宁府下辖二州(信阳州、光州)、十二县(汝阳、上蔡、确山、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首县为汝阳县,其中信阳州无附廓县,光州则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四县,其余则均属汝宁府管辖。据此,府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是中国存在久远的行政区划,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20世纪末,温铁军曾提出“皇权不下县”的理论,认为古代王朝权力只达到县一级,县以下以自治为主。“皇权不下县”理论提出以后,有学者同意,但也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这里不讨论这一理论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县是地方社会和王朝国家权力相连接的地方。

府衙

知府品级也比知县高很多,明制,知府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见《明史·职官志》);知县仅为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楚邾


知府和知县,最直观的区别是知府官大,知县官小。我明朝为例,简单说一说这个问题。

府,是行政区名,也是官署名。明朝的府,是在元朝路的基础上改置而来的。全国除了顺天、应天两京府外,共有159个府。洪武时期,按照税粮的多寡把府分上中下三等:20万石以上为上府,从三品衙门;20万石一下为中府,正四品衙门;10万石以下为下府,从四品衙门。
上图电视剧《十五贯》中梁冠华扮演的知府


明朝除了南北四个京县(大兴、宛平、江宁、上元)外,共有1171个县。县和府之间还设置有州,全国共234个州。知府是知县的上级领导,府之下必有县。诸县中有些是直属于府,有些是属于府下之州,还有些是属于省下的直隶州。以正德九年(1514)之后的北直隶为例,一省中共有8个府,2个直隶州,府下的属州17个,县116个。
上图海瑞,曾担任淳安知县

顾名思义,知府即知(主持)一府之事。一名太府,又依古官名被尊称为太守、郡守。

明人吕坤在《实政录.知府之职》中说:“府,非州非县,而州、县之政,无一不与相干。府官非知州、知县,而知州、知县之事,无一不与相同。是知府一身,州、县之领袖,而知州、知县之总督也。”
上图河南省南阳知府衙门

知县,知一县之政,又称县主、县尹、大尹,与知府、知州同为牧民官、亲民官和父母官。

每个县设正官知县一人,正七品。其主要职事是负责户籍和贡赋。由于知县是国家最基层官府首脑,“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类、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亲躬厥职而勤慎焉”。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装戏中百姓告状要先去县衙敲鼓的历史依据。
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俯瞰

明代前期和中期,非常重视府、县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太祖曾说:“代天理民者,君也;代君养民者,守令也。”宣宗曾说:“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守即知府,令即知县。《明史》在论述明朝前期的吏治时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人,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余年。”
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大门

明朝后期,轻视府州县官,造成很多守令在任时,孜孜以求的,一是结交要路,取誉上官,二是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地方官员已经不再是安定民生和稳定社会的工具,而是演变成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之一。

天启二年(1622),明末农民战争就是由饥民冲入陕西省澄城县杀死知县张斗耀而拉开了序幕。


邓海春


诚邀,如题。简单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委书记,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

知府,是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这时候的知府官位权力极大,比如开封府知府包拯。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敬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古代的知府管辖规模来看,相当于现在我国的市长和委书记两个职位。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差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知府为四品官,相当于一个独立市的市长(不包括县级市)、市委书记,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对应的知县七品官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县长、县委书记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知府和知县的区别,约等于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市长(副省级)和县长(正县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级别高低上差的比较远。

在唐朝以前,中国古代是没有知府、知州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两级,实行郡县制,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太守),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唐朝开始向州委派官员,称权知××县州(府)事,简称知州(府)。

在宋朝以前,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从赵匡胤开始,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也实行中央委派制,称权知××县事,简称知县。

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市长

从唐朝开始,州府一级开始设知州(知府),属于中央委派到州任职的地方官,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州长官刺史。

府是特殊的州,跟州没有本质区别,一般是在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经济比较发达的州设府,州和府的关系有些类似如今一般地级市和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之间的关系。


这样看来,知府和知州没有本质区别,都相当于市长,只是因为府的地位略高于普通州,因此知府的级别也略高于普通知州。

宋朝名臣包拯,一生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便是“权知开封府”,通俗地说就是开封府知府。

知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

县自古以来就是最基层政权,县级最高行政长官的任命是历朝历代十分关注的。宋朝以前,县级最高行政长官都是县令,品级不高,但位置重要,事关一方百姓福利。

唐朝中后期,地方藩镇力量十分强大,经常侵夺朝廷的人事权,当县令出现空缺时,不等朝廷派人,自己派亲信占据位置,然后让朝廷发文认可,称“权摄××县事”。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权力,开始从中央派遣官员到县任职,称称“权知××县事”,纯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后逐渐形成定制,简称“知县”。

知府、知州、知县,分别相当于副省级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市长(副省级)、地级市市长(正厅级)、县长(正县级),他们原本是中央派到地方府州县任职的官员,顶着京官的帽子,干着地方官的活,但到明清时期,他们便被固化为纯地方官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