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骡子”,看过《毒枭》的大概都晓得,不是啥普通正经职业,那是给贩毒集团运输的底层运输员

90岁还在老骥伏枥、孜孜不倦、辛勤工作当骡子的?听说过吗?反正我之前没听过,这么励志的吗,但看了东木老爷子(Eastwood,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代表作有“镖客三部曲”、[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等)的新片[骡子]后,我信了。

还真他喵地有这么励志的犯罪传奇。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骡子]海报,豆瓣8.0,IMDB7.1

时间回到2011年,当90岁高龄的老爷子利奥·夏普开着他那辆破卡车浪荡天涯在密歇根州的大道上时,被设下重重埋伏的警察逮了个正着——

虽然老爷子还一贯地漫不经心“啥?啥事?”着跟警察装傻充楞,但还是经不住警察从后备箱里搜出的5大包毒品,足足有104公斤,价值超过了300万美元(而他这一趟能赚10万美金以上)。

一个参考数据,当时警方每个月只能搜查到5公斤左右毒品,但老爷子的每个月运输量可都在平均200公斤左右上。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骡子],老爷子和警察斗智斗勇

而且,一职业要干还就要一条道走到黑,被捕时他已经大摇大摆地在警察眼皮子底下运输十年了,早已是一位成名已久的“都市传奇”

就像[骡子]电影里,东木老爷子自己演这位利奥·夏普大爷,跟搜查他的警察住一旅馆时,还跑人面前喝咖啡,唠着家常、把自己当反面例子劝告人家要重视家庭莫追悔。

真实事件里应该没这么打脸又凄惨吧,但那位抓到他的警察后来也承认,以前的确见过他但又放走了他。但,怎么就能把人给漏了呢?这一漏还漏了十年。

很简单,因为警察压根就没怀疑过他。

白人、老头子、笑容和善、无犯罪记录,就这几样特征就够把他从“毒贩”里排除了。

看看电影里,警方搜查的目标都是什么样的吧:在路上拦下的墨裔脸小哥

,一脸战战兢兢地重复着“这已经是我人生经历的最危急时刻了”;在旅馆里揍趴下的彪型壮汉,搜遍了全身也只是搜出了一丁点的自用毒品。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骡子]里搜查墨裔小哥

不客气地说,利奥·夏普大爷能干上10年“骡子”成为“都市传奇”,都要靠这帮警察因为刻板印象而来的种族偏见。

什么是刻板印象呢?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打从心底相信,能干“骡子”这活儿的都是长得歪瓜裂枣的墨裔黑哥们。

反正不会是一位辛勤的、正直的、为国家打过仗、服过役的白人老头子。

[骡子]这个剧情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看过的一部律政剧中的某一集,国内翻译的剧名叫《金牌律师》(Justice),其实更简单地就应该叫“公正”。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金牌律师》(Justice)

即使很多年过去,我对其中哥特小哥因暗黑形象获罪的那集(我又去搜了下是第六集)都不能忘怀。

剧情一开始:洛杉矶,那个曾以查尔斯·曼森和他邪教老巢闻名的地点,一个17岁的不良少年被人发现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引发全民轰动。

警方逐渐把目标嫌疑人锁定在了他的同学柯林·克拉克身上,一个日常以哥特风格装扮的少年,一个被周围人称为“孤僻的怪人”的少年。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金牌律师》里的哥特少年

我又想起前不久还在微博引发讨论的画哥特妆被拒进地铁事件,广州一姑娘只是因为化了哥特浓妆、穿了哥特系黑色洋装便被工作人员拦下来,要求“当场卸妆再进站”。

是的,2019年了,一种黑暗系审美风格,仍然能引发某些人的道德恐慌,让他们能把一种独特的审美直接和危险恐怖画上等号。

《金牌律师》里这集后续的发展更甚,没有目击证人、没有作案工具,没有实质性的证据链,只是因为一种假想猜测——

因为男孩的黑色眼影、唇色和指甲,因为他房间里的十字架、黑金属、反主流T恤,因为那些哥特音乐、那些[电锯惊魂]、[沉默的羔羊]的犯罪电影。

哥特男孩就这样被陪审团认定为“有罪”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金牌律师》

为什么呢?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什么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呢?

它大概就是你和外国友人说你是中国人后,人家会一脸惊叹“哇那你们是不是都会功夫”;是你跟人说你是“看电影”编辑后,人家会满眼放光“哇那你们是不是天天都在看电影哦”。

是“顶马”(顶楼的马戏团,上海一摇滚乐队)在那傻嘻嘻地开唱“朋克都是娘娘腔”;是“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是“超级英雄都要披风在肩”;是[绿皮书]里白人司机教黑人老板吃炸鸡时满脸不可置信“黑人都喜欢吃炸鸡的啊,还有你怎么不听爵士乐”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绿皮书]

也是同性主题的《SKAM》第三季里,一个女孩对着同志说“我喜欢你们同性恋,同性恋都好有意思的”。于是被纠正道:“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有意思哦,就像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

所以[骡子]里没警察会觉得,给墨西哥毒枭运输毒品十年之久的会是个白人老头;

《金牌律师》里的陪审团也没人觉得,以“死亡"与“黑暗”作人生美学的哥特小孩其实是完全清白的。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印象来做判断,肤色、性别、年龄,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成为他们刻板印象的直接印证。

如果说,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它本来就是一种习惯性“以类取人”的记忆偏见,但在犯罪学中这样任由被它广泛影响还是太武断了些。

但如果,你稍微对犯罪学的历史有了解的话,就知道即使是在最严肃的判断犯罪与否的问题上,人类也从来没有摆脱过它的影响。

早年还有所谓的“颅相学”、甚至“天生犯罪人”这类的伪科学,指导了上百年人们对怎样寻找罪犯的判断。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里,莱昂纳多饰演的庄园主拿着黑人老管家的头颅赞其奉献多年,因为黑人老管家的头颅中“奴性凹陷”。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被解救的姜戈]

因为“颅相学”,它将一个人的性格、智力和他的头颅形状相联系起来,“黑人是天生的奴隶”就这样有了“科学证明”。

而在它基础上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将这种偏见发挥到极致:犯罪人都是返祖的,所以他们拥有着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起还眼窝深陷。

是的,就是最为直接的“以貌取人”,还被奉为犯罪学科的真理多年。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如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你以为它早就被扔进历史的尘埃。

但发生在2011年[骡子]的故事告诉你,它没有、它不会,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不会消亡,它不过换了个名字继续流亡。

它只是从头颅形状、额头高低变成了肤色的黑与白,或者,你是否画了哥特妆。

我想起那个画哥特妆被地铁拒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