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用激素退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糖皮質激素是臨床常用藥,一些臨床醫生常把它開進醫囑,用來給發熱患者退熱。

但一些指南或用藥說明卻不支持糖皮質激素用於退熱,至少是不能單純以退熱為目而應用。

面對這樣的矛盾,你心中是否也有疑惑:

用激素退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糖皮質激素到底能不能用來退熱 ?如果能,應該如何安全應用呢 ?

小發熱,大說法

想知道糖皮質激素能否用於退熱,我們就需要先明確發熱的分類。由於產熱機制的不同,發熱又可分為致熱原性發熱和非致熱原性發熱。

致熱原性發熱

可以理解為外來病原體侵入人體後所拉響的「全身警報」,而病原體本身及其導致的炎性滲出物等大分子物質,即是拉響警報的第一步,也就是外源性致熱原。

這些大分子物質作用於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產生一系列的細胞因子:白介素家族、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也就是拉響警報的第二步——內源性致熱原。

正是這些內源性致熱原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了發熱。

非致熱原性發熱

多是由於產熱>散熱導致的,即產熱增加(如甲亢、癲癇持續狀態等)或散熱減少(如阿托品中毒、大量失水、失血等),以及體溫中樞直接受損出現的發熱。

糖皮質激素是否有退熱作用 ?

根據藥理學教材,糖皮質激素是有退熱作用的。其退熱機制如下:

1. 糖皮質激素可抑制細胞因子和炎症遞質的釋放(TNFα、IL-6 等),使內源性致熱源減少,抑制下丘腦致熱源反應,具有明顯的降溫作用。

2. 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使白細胞浸潤和吞噬現象顯著減少,增加了溶酶體的穩定性,輔助降溫。

3. 直接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降低其對致熱原的敏感性,使體溫迅速下降至正常。

4. 降低周圍產熱效應器的敏感性,使產熱減少,有利於退熱。

哪些情況會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 ?

從理論上分析,糖皮質激素對於致熱原性發熱確實是有退熱作用的。而對於非致熱源性發熱的應用,則缺乏一定的理論依據。

臨床上,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多出現在以下情況:

1. 重症感染:如重症腦膜炎、敗血症、膿毒性休克等,此類疾病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的情況較多。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對於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發熱,如風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可酌情應用。

3. 持續高熱:血液系統疾病及癌症晚期持續高熱的患者,其他解熱藥物無效時,糖皮質激素作為最後的「殺手鐧」,也可使體溫迅速下降。

4. 中樞性高熱:中樞性高熱的患者,在應用物理降溫無效時,也可考慮糖皮質激素降溫,但此時多以調節機體功能為主。

指南上為什麼說不可用 ?

中華醫學會 2011 年發佈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特別指出:糖皮質激素不能單純以退熱為目的,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時使用。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的指南中也指出:鑑於缺乏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的任何國內外研究證據和文獻報道,反對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用於兒童退熱。

人衛版《藥理學(第 2 版)》藥理學教材中也指出:在未明確診斷髮熱病因前,不可濫用,以免掩蓋症狀使診斷困難。

各大指南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糖皮質激素雖然退熱作用顯著,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1. 對於一些診斷尚未明確的疾病,迅速降溫可能會掩蓋原發病,延誤治療時機,且患者體溫下降過快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甚至昏厥等虛脫症狀。

2. 由於糖皮質激素的免疫抑制功能,用其降低體溫,可能會降低機體的免疫防禦反應,加重感染,給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以可乘之機。

所以,雖然糖皮質激素退熱效果顯著,也不可濫用。

糖皮質激素如何用才安全 ?

使用糖皮質激素退熱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嚴格掌握用藥指徵,且劑量宜小,療程宜短;

2. 僅危重細菌感染出現嚴重毒血癥(如高熱、中毒性休克)時,可選用短效類激素(短療程、衝擊量);對結核性腦膜炎或漿膜炎(如胸膜炎)者,可用短、中程療法,劑量中量;長效類激素可持久抑制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的功能, 故應避免應用。

3. 對於急性感染性高熱且對解熱鎮痛抗炎藥效果不佳的患者,必要時可以在實驗室檢查和各種檢測標本採取後,給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

4. 病原不明的細菌感染、耐藥性細菌及真菌感染忌用,麻疹、水痘等病毒性感染禁用 。

可見,在嚴格掌握用藥指徵前提下,糖皮質激素確實具有迅速降溫和改善中毒症狀的作用。

但現實中,由於一些醫生缺乏對激素藥物作用的認識,糖皮質激素常常存在誤用、濫用現象,在基層醫院中特別常見。調查顯示,在鄉鎮和村級衛生院「小兒發熱」門診中,含激素處方率竟然超過了 90%。

用激素退熱,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