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從“代工”到“帶工”:工業富聯上市這一年

遠離深圳市中心20公里的工廠,住著一群日夜忙碌的工業機器人。

漆黑的環境中,均速滾動的傳送帶上放置一塊塊待加工的物料,機器人們快速拎起後依據流程需要時刻變換手臂的高度、屈伸程度,物料在工站內完成物料清洗、加工等工作後又被放回傳送帶,前往下一個站臺。

工業互聯網覆蓋下的空間,沒有人,沒有燈,只有無聲“交流”的機器。這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十六家“燈塔工廠”網絡的新晉成員——富士康深圳龍華熄燈工廠的一角。

事實上,在中國,乃至在全球能做到這等程度的工廠可謂是鳳麟稜角。因為隔行如隔山,一招鮮吃遍天的玩法不適用於製造領域。所以,有的在探索可複製的方案路上,而有的正等著被複制。

2018年秋天,工業互聯網概念的首倡者,一直領跑的GE公司壯士斷腕,黯然宣佈出售旗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消息一出,舉座譁然,工業互聯網的前路陰雲密佈,各種爭議紛至沓來。“工業互聯網”到底能不能做成?“工業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否已經成熟?......在這些激烈爭議的背後,透露的是挖掘工業互聯網價值的不易,以中國市場為例,需要攻破數據採集、分析建模、行業機理模型沉澱、培育現象級工業APP等四個薄弱環節。

就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的探索之路不僅是長征,而且佈滿荊棘。對於選手來說,只有在風來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才有迎接利潤集中釋放的資格。在這其中,考驗服務提供商的不止是對產業生命週期的精準把控能力,還有駕馭全局的戰略思維。

通過運營邏輯的比對,工業富聯或是市面上最符合條件的標的之一。

第二曲線理論,是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提出的經典管理學理論。他認為每個企業的發展過程就好比是在拋物線上,在到了最高峰時就要及時切換到“第二曲線”,找到下一個增長引擎,否則就會隨原有的舊曲線下滑。而一旦切換成功,就會迎來新一輪的增長。

富士康清醒地認識到,從精密製造到智能製造,仍然只是停留在“造東西”的階段,依舊屬於物理屬性、代工層面的業務。但在製造能力之外,富士康還必須補足自己的運營能力、服務能力。而工業富聯被寄予通過創新型服務輸出實現“代工”到“帶工”的轉型,進而打造新的利潤增長極的厚望。

必須承認的是,工業富聯在工業互聯網賽道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專業領域知識、不可缺少的場域驗證,再比如工業領域的to B基因。換句話說,相對其他選手而言,工業富聯成長曆程不是從0到1,而是1到N。透視2018年財報,這家自成立伊始就備受關注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已為下一步進擊備足了“子彈”。

不差錢:90億元的研發投入

2018年,工業富聯首次跨越4000億大關,錄得營收4154億元,同比增長17.16%;實現淨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6.52%,經營性淨現金流220億元,比去年同期猛增158.47%。在規模持續放大並保持現金流穩健的同時,細心觀察財報,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數字:科研投入。2018年,工業富聯累計研發投入89.99億元,同比增長13.43%。

產業格局未定,得人才者得天下。不止是加碼科研投入,工業富聯還在優化人才梯隊。截至2018年期末,工業富聯研發人員已超過37000人。

這樣看來,此前備受市場質疑的高層變動,或是工業富聯強化人才護城河的另一種選擇。2018年,工業富聯大刀闊斧對管理層進行人事調整,由精密製造領軍人物李軍旗擔任董事長,由工業大數據及工業人工智能專家李傑擔任副董事長。

那麼,經過一年的籌備,工業富聯鍛造出了哪些重量級“武器“?

簡單點說,工業富聯走的是打通工業互聯網全鏈路的策略,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轉型的解決方案,核心產物則是Fii Cloud雲平臺。在這平臺上,融合了邊緣計算、雲計算、工業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等主流硬科技,客戶接入平臺的同時,搭載工業富聯研發而成的一系列基設級設備,可以實現“無憂式”內部智能升級。

雲計算---Micro Cloud(專業工業雲):涵蓋刀具雲、貼裝雲、機械雲、模具雲等工具,這意味著接入的企業不用再買服務器、數據器、防火牆等,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便可實現內部技術升級,大幅降低企業高昂的經營成本及時間成本。

邊緣計算:集計算、存儲、AI等能力一身的”霧小腦”,可以就近為設備們提供智能服務,決策更快、更準。目前,“霧小腦”能力邊界正由工業現場向智慧消防等城市安全領域延伸。

Gartner預計,到2022年,企業數據在邊緣計算的比例將由目前的約10%提升至75%。而IDC預測,到2022年,超過40%的組織雲部署將包含邊緣計算,25%的終端設備和系統將執行人工智能算法。

隨著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革新技術加速應用,以及產業政策的持續落地,工業互聯網技術將走進更多的工廠,而擁有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的工業富聯或將成為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首選。同時,隨著產品更新需求帶來的電子設備/工具換購潮,工業富聯的雲服務設備、5G通訊設備、工業機器人等智能硬件業務有望迎來增長的新高峰。

工業互聯網也講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由於技術積累不夠,我國不少工業基礎產品的質量、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不高,導致整機產品經濟成本高、安全性差。比如,我國通用零部件產品壽命一般為國外同類產品壽命的30%-60%,模具產品使用壽命一般較國外先進水平低30%-50%。

由此導致的後果是,同樣型號的高端數控裝備,即便是國外價格高出國內3倍以上,不少航空、汽車等行業企業仍願意選擇進口。對於眾多製造廠商而言,行業邏輯生變,依託造血式的內生增長能夠更好地穿越週期。

工業富聯擁有不可缺少的場域驗證,Fii Cloud雲平臺在內部實踐效果如何,年報給出的答案是五個字:高質量發展。展開說就是“提質增效、降本減存”。

產品質量提升:在雲網設備生產製造業務中,前五大客戶產品良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最高提升比例達1.5%。而在通信設備領域,高精密機構件產品良率更是提升了2.75%。

生產效率提升:

通過Fii Cloud雲平臺的改造,作業人員人均營收、淨利均得到同步提升,分別為25%、11%。不僅是人,工具效率也在提升,比如,在某電子產品的表面貼裝生產製程中,吸嘴實現智能動態保養後,平均保養週期達到8萬次,較之前提升3.2倍,吸著率更是提升到了99.96%。

生產成本降低:場景轉換至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加工,接入Fii Cloud雲平臺後,產能提升了18%,形成對比的是,人力耗用下降比列高達84%。財務表現上同樣出色,比如,在雲網設備的製造上,實現每百萬元營收製造費用降低11%,管理費用降低9%。

另一方面,減少能耗,高度凸顯企業社會責任感,正成為檢驗科技實力的關鍵指標之一。Fii Cloud雲平臺服務嵌入精密刀具的設計和生產後,2018年已實現34%材料綠色循環再生使用,減少水消耗約6萬噸,節約用電約100萬度。

庫存下降:通過Fii Cloud雲平臺及時跟蹤全球庫存水位信息,客戶可以在管控存貨水位基礎上制定採購訂單,如此一來,能大幅減少庫存積壓與資金風險。

數字不會說謊,工業富聯的內部實踐,向“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製造業進化目標邁出了一大步,對於在在利潤、成本的夾縫中徘徊的傳統制造業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按照工業富聯副董事長李傑教授的觀點,工業互聯網不是傳感器、網絡二者的簡單疊加,而是發現及解決不可見的未知痛點,最終實現無憂製造。

2018年,工業富聯通過工業人工智能技術與機械設備的有機結合,率先在部分精密工具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務領域完成了熄燈工廠樣板的改造,成為全球首個離散製造、無憂生產的智能工廠。

在熄燈工廠裡,Fii Cloud雲平臺是設備與設備、設備與人、人與人“溝通”的橋樑,將海量設備連接至邊緣計算及雲端,目前已應用到表面貼裝、數控加工、組裝測試等場景。

在這個環境下,工業機器人擁有獨立思考、獨立修復、獨立操作等能力。機器換人的結果,就是可以將一條生產線從318個工作人員降低到38個的同時,生產效率提升30%,庫存週期降低15%。

工業富聯副董事長李傑曾公開表示,工業富聯常說獨善其身,就是先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場域內解決自身不足,而後把學的經驗、方法、技能、工具賦能給全世界的中小企業。

賦能工業APP

翻看工業富聯年報,對於未來的佈局和規劃著墨最多的,正是生態。在過去的一年裡,工業富聯生態護城河的建設是從服務、人才、開發等三大方面優先展開的。

目前,工業富聯將融合戰略生態模式設定為“A+B+C+D+E=F”,即Fii = AI(工業人工智能技術)+Big Data(大數據)+Cloud Technology(雲技術)+Domain Knowledge(專業知識)和Evidence(事實)。

在這其中,工業APP作為工業技術軟件化的重要成果,傳承了老工匠的寶貴經驗,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現實問題是,與個人消費APP不同,我國工業APP應用數量偏少,現象級工業APP更是稀缺。這也成為制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普及的一大瓶頸。

截至目前,Fii Cloud雲平臺擁有114種開發工具,並支援15類通用算法模型,構建了良好的工業App創新環境。在這基礎之上,工業富聯還通過打造內部工業APP開發大賽等形式,以此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工業技術軟件化應用解決方案。

為了完全激發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價值,解決新興產業“找不到人,請不起人,留不住人”的難題,工業富聯還成立了“燈塔學院”,在智慧賦能領域形成了路徑清晰的解決方案,即從高校、競賽等社群引入技術人員,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實現人員技能升級,並調動全生態資源為專業人才提供最廣場域的實習基地、最全面的工業大數據平臺。

從技術賦能到智慧賦能,從產品輸出到服務輸出,工業富聯構建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深度綁定產業鏈夥伴生命週期全節點,並在產業新思維下持續升級:工業富聯在財報中指出,未來將通過戰略投資及併購,將更多合作伙伴融入工業富聯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內,實現對外賦能。

生態就是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最大的好處就是會不斷自我更新。工業富聯深耕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的背後,或有更深層的意思:開放共贏。

相比消費端,工業行業之間、個體之間的專業知識及數據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工業互聯網呈現碎片化特徵。通過整合產業鏈夥伴,不同行業、不同主體可以交流、合作,而服務提供商在這個過程中與夥伴同成長,能更清楚垂直領域具體需求並進行業務演進,與標準組織、開源社區合作,構建共性問題、可複製的開源解決方案。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賦能平臺連接起大量需求和資源方,形成了正反饋循環,強化了網絡集聚效應。邊際效益遞增之下,參與者的競爭優勢也將得到提升。對於工業富聯而言,打造生態閉環不僅增加了製造企業對其賦能服務的依賴性,實現了對高端客群的價值再挖掘,提供穩定可觀的服務收入,還有超級入口價值這一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後工業時代,由於發展重心還未從製造向工業互聯網完美轉換,工業富聯一系列優質資產的作用尚未完全凸顯。但隨著產業發展思維的轉變、潛在市場的激活,以及工業富聯從“代工”向“帶工”戰略節奏的調整,資產迸發效益或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