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古代帝王会在墓穴里埋藏机关呢?他们怕什么呢?

花果山里有个水帘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古代帝王是不是真的在陵墓里设置机关?

根据现行的文物法规,一般情况下考古发掘都是非主动的,帝王陵更是不能主动发掘,所以总体而言,我们对帝王陵地下部分的了解还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皇帝陵,可以说所知甚少。



就目前所了解的而言,帝王陵墓中很少会设置机关,跟史书记载的截然不同。

在文献记载中,关于帝王陵墓设置机关的记载最早来自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的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话不算长,可是内容很丰富,也是历来研究秦始皇陵的学者所必定引用的文字。这里面就提到了,陵墓中有所谓的“机弩矢”,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触发机关,引起弩箭发射。

可是有一个问题,司马迁记载的这些,是不是全都可靠呢?

答主认为,有些内容是可信的,比如他说陵墓中有水银做的江河大海,而现代考古学者通过科技检测发现,秦始皇陵的水银含量确实存在异常。他说的埋藏公观百官,其实不是埋真人,而是埋藏象征性的关键机构,也能够为考古材料所证实。



但是,有些内容也未必可靠。机弩矢,顾名思义,就是有一定机关的弩。通过民族学调查可以知道,过去有些少数民族猎人在山林里捕猎猛兽也会用到类似的装置,最常见的就是把弓弩拉开并安放好箭矢,通过一个机关让弓弩保持这个状态。当猎物经过时,机关松弛,箭矢射出。


问题在于,这样的装置保持一两天是没问题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会失效。因为古人制作弓弩的材料都是竹、木、筋、角等天然材料。通过处理加工,弓弩的弹性很强。但如果一直让弓弩处于张开的状态,就会导致弹性衰退。古人甚至不会让弓弩长期上弦,不用的时候就要解下弓弦。

所以,对弓弩的材料特性如此了解的古人,又怎么会用这样的装置呢?

另外秦始皇陵的地下结构,并不是像地下室那样,有一个封闭空间,那种结构的墓葬要到了汉代才出现。秦陵的基本结构是带墓道的土坑墓,埋葬之后,地下基本上没有可以安放机弩矢的空间。



此外,考古工作者虽然没有发掘汉代帝陵,但是诸侯王墓还是发掘了不少,里面同样没有这样的机关暗器。

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史记》当中关于秦陵采用机弩矢的说法,可靠性并不高。至于其他的一些记载毒气、莫邪剑等机关暗器的古代文献,因为流传中的问题,可靠性还远不如《史记》,就更不足以作为绝对证据了。

不过,没有那些机关,并不意味着没有防盗设施。

最常用的防盗手段,就是深埋,以及想办法加固墓葬。比方说,已经发掘的一些汉代诸侯王墓采用黄肠题凑的结构,一般的盗墓贼根本挖不开。还有的直接用大石块把墓道填满。



(黄肠题凑模型)

为何如此大动干戈?原因也简单的很,就是不希望被盗墓。

当然,这些办法根本挡不住盗墓贼。最后还是曹丕醒悟了,他说: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所以他大力推行薄葬,希望能获得安息。


考古军中马前卒


陵墓修造是中国丧葬文化的集中体现。宅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艺术,科学水平,风俗习惯,宗教神学……这在众多的考古发掘中是发掘一回证明一回。


古代帝王陵的修建,与古代帝王宫殿的建设,不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同出一辙。帝陵建造是地面建筑的浓缩版。其工艺结构,建造设计,科技含量在当时都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古代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都讲究"事死如事生",对于死后的归宿可谓慎之不慎,含糊不得。


死后入葬之后,防盗是个最突出的问题。历来的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先人祖上"被盗被掘。因为这是对先人祖宗大不敬,对在世之人大侮辱。是后不孝的结果。这当然让后人切齿。以此故,陵,墓,坟的防盗环节就是修建时的重中之中。

秦始皇的防盗,后人找了二千多年,连入口也没找到。这不能不说是奇迹。那皇陵的内门,中门,外门三道大门就是生死之门。秦二世为防盗,连工匠都一起封死在中门外门以内。这两道门一合,外上数丈深的封土,谁还找得到?


这门是防盗之重,其里面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武器的,各式各样的地面上的最尖端的武器系统,都有一部分被带入地宫,一作防盗安装,二作殉葬之物。这在秦始皇兵马俑及各地的陵墓发掘中己被证明。

但是,无论古代帝王陵怎样完善防盗守护,还是防不了强盗们的挖掘,因为里面的民脂民膏化成的金银财宝,文化珍藏始终是地面上的贪婪者注目攫取的目标。再强力的守护在欲望无止的活人手中,都不堪一击。地面上几千年留下来的帝王陵,应该不多了吧。

躺在地宫里的在黄肠题凑中的他们,其实不怕阴森森的地下世界,他们或者怕别人报复,或者怕尸骨爆光,或者怕生前骄奢淫逸,死后不得投生,或者怕阎王爷不收而阴魂游荡……就是不怕有人去偷他身边的金银财宝。因为他坚信不会有人会夺取死人物品的。只有死人才爱死人的东西。


劉一千五


古代属于封建社会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不能证明生与死是属于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有了这种观念,大富大贵之人便在生前开始建设自己的陵墓,以便死后继续享用。

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陪葬的东西也可以享用,所以都要建造一定规格的陵墓。不过普通人的财力和物力都有限,也就不十分关心死后的事情,帝王及诸侯王们就大不相同了。另外,帝王和诸侯生前虽享尽荣华富贵,可也是与人结怨最深的人,他们更怕的是死后有人盗墓,甚至是报复到尸体上,这时在陵墓里设立机关就很有必要了。



曹操是一代枭雄,生前平定叛乱,革除社会弊病,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可同时也是手上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曹操很清楚死后会有人找其报仇,或者是劫掠财富,于是在出殡那天打开了七十二道门,同时抬出来七十二口棺材。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疑冢的由来。至今,世人仍然没有找到曹操的陵墓所在。


诸葛亮是一个治世平天下的奇才,他把后事安排的同样很绝,不逊于曹操。当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不幸病死在五丈原。临危之际,诸葛亮告诉手下将士,抬着棺椁回蜀中,绳子在哪里断了,就把棺椁埋在哪里,不设立墓碑。结果绳子在定军山下断了,士兵们还没有挖好土坑,山上的一大块土石就塌方了,棺材正好全部被埋在了底下。很显然,诸葛亮生前考察过地形,也计算过绳子的承重能力,知道在什么地方会断。至今,诸葛亮的陵墓也没有被找到。

人生短暂,拥有荣华富贵的人更觉得人生短暂,这就是穷人不怕死,富人怕死的原因。世界上有谁不想一生享福呢?一无所有的人在忙着获取幸福,应有尽有的人再思考把幸福带到陵墓里。总之,每个人都很忙。


妖娆史话


机关陷阱是为了死后避免被盗墓贼扒坟。毕竟古代人都视死如生,那些帝王们继位的时候就开始营造自己的坟茔,在墓穴里埋藏各种奇珍异宝,以便自己死后继续享用荣华富贵。而古代,盗墓技术就比较发达,盗墓毁尸的例子不胜枚举。专业化规模化的盗墓者形成了组织,董卓焚烧长安城,盗掘了汉武帝的陵墓,把汉武帝的尸体暴晒了好久,盗取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西汉末年的赤眉军居然发掘了刘邦的长陵,吕后死了几百年居然被士兵奸了尸。可见盗墓贼是多么的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盗墓盛行,与之对应的防盗措施提高就不奇怪了。曹操修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为了迷惑盗墓者。有诅咒盗墓者的,还有设置机关,设陷阱的,修泥沙流,设置机关喷尸毒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


如流水兮逝如风


古代帝王会在墓穴里埋藏机关其目的是因为墓穴中有帝王死后下藏时所陪藏的很多其在位时喜欢的珠宝玉器·古代文物,黄金白银等……。为了保护這此希世的·贵重的金银珠宝·及帝王之棺椁不被破坏特在墓穴里埋藏机关以防盗贼。

可叹的是,帝王们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身后事安排得富丽皇堂·可谓机关算尽·聪明至极。但事实证明,不少帝王陵墓还是被盗掘一空。甚至连寿中正寑王之尸也未能如愿安宁。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就是一个明火执仗盗墓始祖,不但盗墓·而且还封莫金尉·中郎将等专门指揮领軍士之官。所以,其盗墓始祖之名一直传说至今。个人认知,对与否,请大家评之正之。


浩贤2


主要是防贼。这得大部分功劳归功于曹操,摸金校尉的主要职责就是刨坟。所以很多帝王的陵寝在王朝覆灭以后,就会遭受严重破坏。于是设置机关暗器,目的就是让里面的人能够不受外界骚扰,“睡个安稳觉”~


经纶策


防盗、防报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