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薛佩萁


說實話,趙國得感謝秦國的後幾位國君。

不僅是趙國,應該說戰國七雄中的趙國、齊國、楚國、燕國、魏國、韓國等山東六國,都應該感謝秦國的這幾位國君。

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本來秦國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在長平之戰以後20年的時間內,就應該把天下統一到一起了。

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秦國也有不能一直執行計劃的時候。

事情是這樣的

秦昭襄王是戰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一共是56年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他依靠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國家儲備,不斷對外發動大規模兼併戰爭,攻佔了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等大片國土。

(秦昭襄王影視形象)

在這期間,人屠白起為他立下了赫赫戰功。

(白起的影視形象)

天下第一名將白起,加上天下戰鬥力最強大的秦軍,在對外戰爭無往不利。其中,最著名一場的就是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

應該說,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天下中最重要的戰爭之一,因為在當時山東六國中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就剩下一個趙國了!

趙國這個國家自從胡服騎射之後國家實力大增,軍隊的戰鬥力也很強。一開始甚至趙武靈王有繞道北方草原突襲秦國首都咸陽的計劃。可惜,這個計劃還沒有等他去執行,就因為沙丘之變被餓死在沙丘宮了。

於是,突襲咸陽的計劃被永遠的擱置了。

即便如此,趙國的軍事力量仍然讓秦國不敢小窺。

因為,戰國末期除了秦國擁有很多名將之外,擁有名將最多的國家就是趙國。在當時,無論是趙奢、廉頗還是李牧,都讓秦國軍隊一籌莫展。

趙奢其實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但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兒子,趙括。

趙奢本來是趙國一個收稅的小官,由於工作比較努力,成績突出,就被趙王提拔上來了。 趙國是一個尚武精神非常濃厚的國家,別看趙奢之前的崗位和打仗沒什麼關係,但是他的戰場指揮能力也是極強的。

最關鍵的是,在趙王看來趙奢有能力指揮軍隊打勝仗。

於是,在閼與之圍的時候,樂乘和廉頗都不敢率領趙軍去解圍,趙王就問到了趙奢。趙奢對自己的指揮能力還是很自信的,雖然他之前沒有指揮過大規模的戰鬥,只是當過收稅的官員,趙奢還是率領軍隊打敗了秦軍。

從這以後,他的地位變成和廉頗一樣了。

這也是為什麼趙王對趙括那麼信任,因為趙括他父親也沒有豐富的軍事指揮經驗,就取得對秦軍的大勝。而趙括呢,看上去年輕有為,軍事理論要遠超過趙奢,明顯比趙奢厲害嘛。

所以,他才會被趙王無限的信任。因為趙王以為將門虎子,趙括很可能比他父親還要厲害,只是趙括沒有機會表現,需要一個舞臺而已。

(趙括的影視形象)

趙國的另外一個名叫廉頗,雖然在軍事指揮能力上不如趙奢,但也是名將之一,在面對山東其他國家的時候,還是可以無往不勝的。

(廉頗影視形象)

不管怎麼說,廉頗雖然進攻不足,但是防守有餘,在面對秦軍攻擊時還能守住陣地不落下風 。正式因為趙國有這麼多的軍事指揮人才,趙王才敢於去接受上黨這個地方。

可惜的是,長平之戰打輸了,而且讓趙國軍隊損失慘重,45萬大軍全軍覆沒,幾乎佔到了全國人口的15%。以至於趙國當時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反擊秦國的攻擊。

好在當時秦國也損失慘重,按照白起的話來講:

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

秦軍雖然在長平打勝了,但軍隊也損失過半。

也就是說秦國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有白起來指揮,在面對趙括的時候也勝得非常的尷尬。這也直接導致了幾年之後邯鄲之戰的失敗,讓趙國以及山東六國延緩了被滅亡的時間。

這麼一延緩,秦國內部卻出了問題。

秦昭襄王死後,三年的時間內秦國換了三個國君。

第1位國君秦孝文王公元前251年繼位,但在位3天就去世了。3天時間估計連板凳還沒坐熱乎呢,所以什麼都幹不了。

第2位國君就是秦始皇的爸爸異人,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爸爸繼位之後,由於常年在外,在秦國內部是沒有什麼根基的。這種情況下,他只好選擇對外和趙國交好,並且把自己的妻子趙姬和兒子嬴政接回國。

趙國這個時候也非常希望能夠和秦國保持一個比較良好的關係,畢竟趙國現在元氣大傷,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所以兩國關係趨緩。

即便如此,異人還是希望能夠做一番事業,沒準在他的任內能夠統一天下的,成為千古一帝。

所以,異人在位的第二年就開始發的對外戰爭,奪取了趙國的太原、榆次等地。

可惜,他在位三年之後就死去了,然後就是他年僅13歲的兒子嬴政繼承了王位。嬴政年齡太小了,只能由他的母親趙姬來處理朝政,沒有了異人,趙姬和呂不韋兩個人再續前緣。

呂不韋頻頻出入於秦國的宮殿,對趙姬的需求開始有點力不從心。就在外面找來一個叫做嫪毐的異人。

嫪毐憑藉著自己的超能力獲得了趙姬的寵幸。成為秦國最有權勢的大臣,在趙姬的支持下,嫪毐經常參與高層決議,其地位甚至在丞相呂不韋之上。嫪毐的超能力不是治國能力,他也出不了什麼好主意。

在趙姬的寵幸下,嫪毐狂妄自大,自稱為秦始皇嬴政的假父。

秦始皇親政後才開始繼續統一戰爭

事情一直到秦始皇成年之後才有改觀,秦始皇要親政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始皇親政之後肯定會改變目前秦朝的生態,像嫪毐這種只會扯淡的人是一定會被清算的。

嫪毐雖然能力不強,但不糊塗,他決定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掉嬴政。好在嬴政有所準備,平定了叛亂,並且將他的母親趙姬囚禁了起來,取得了國家的控制權。

秦始皇公元前238年親政,公元237年解除了呂不韋的職務,公元前236年,已經大權在握的他就開始了對山東六國的統一戰爭。

到公元前221年,經過15年的戰爭,終於滅掉了山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式的王朝,秦朝!

(秦滅六國)


所以,假如秦國在長平之戰之後,國君更換不是那麼頻繁,統一這件事可能會提前十幾年的時間開始執行。很可能還沒到嬴政繼位,天下就已經統一了。如果這樣,秦始皇就不是開國之君,而成了守成之君,以秦始皇的能力,斷不會出現陳勝吳廣起義這樣的事情吧?

作為守成之君多半會將政權順利交到公子扶蘇手裡,那麼秦王朝很可能就是一個壽命非常長的王朝了,漢朝很可能也不會出現了!


歷史風暴


在戰國末期,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了,但是在長平之戰這一強強對戰的戰役中,趙國完敗,而且還是毀滅性的失敗,這一役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兵馬,動了國之根本,整個趙國大部分戰力都在這一戰中損失掉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打蒙了,他們完全想不到會這樣慘敗,這時候的邯鄲城差不多已是個空城了,最多也只有趙王的幾萬護衛隊而已。

而這時候,死神白起正兵分兩路攻往邯鄲!在這緊要關頭,趙王趕緊派人遊說秦相范雎,讓他建議秦王撤兵,結果秦王還真聽了他的建議命白起撤兵了,趙國就這樣躲過了一劫。

但隨後趙國耍賴不賠償戰敗時答應賠的土地,秦王十分憤怒,於是派兵攻打趙國國都邯鄲!這場不亞於長平之戰的邯鄲之戰十分慘烈!這場戰爭之中,趙國把全國的軍隊和糧食都運到邯鄲,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所有的趙國人都參與了進來,平原君趙勝甚至把自己的妻妾編入軍隊中去,這一刻,趙國人都在為這尊嚴一戰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場攻城戰持續了整整一年多,趙國軍民齊心,守住了強大的秦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直到最後雙方都咬牙堅持,邯鄲城內糧食缺乏到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可想而知當時是多麼慘烈。

關鍵時刻,楚國和魏國出兵支援了,春申君和信陵君功不可沒。其實這時候秦軍也已經到了山窮水復的地步了,在三國聯軍的進攻下,秦軍一敗塗地。



邯鄲之戰非常關鍵,直接讓秦國損失了三十萬人,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延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這也讓趙國起死回生,沒有立刻被秦國滅掉。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接下來在名將廉頗和李牧的指揮下,趙國堅持了三十年,後面他們兩個被小人陷害逃的逃,死的死,最終趙國再也無力對抗越來越強的秦國而滅亡!


博古論今天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45萬精銳盡失,導致趙國從戰國後期第二號國家一下子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當時連弱小的燕國都敢來欺壓趙國了,但是即便是損失了45萬人,趙國還是把燕國打的大敗。如果從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的話,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一共過了38年趙國才滅亡,當時趙國最多不過四五百萬人,當時長平損失了45萬人幾乎是趙國全部的兵力了,為什麼趙國還能堅持這麼久呢?

首先來說,就是秦國自己的失誤,當時長平之戰趙軍損失殆盡,當時秦國如果一舉攻下趙國邯鄲的話,那麼趙國很可能就滅亡了,但是秦昭襄王竟然答應了趙國的割地求和,可是過了半年之後趙國又不答應割地了,於是秦昭襄王才派大軍伐趙,包圍邯鄲,三十萬秦軍,包圍邯鄲,但是在趙軍的拼死防守之下,加上後面的魏楚聯軍趕來,後來韓國也加入到聯軍之中,導致秦國大敗,從邯鄲一路退守到了河西。秦軍三十萬就這樣損失殆盡了。邯鄲之戰也是影響秦國統一步伐最關鍵的一戰,直接導致了秦國統一時間的推遲。而邯鄲之戰的勝利也讓趙國從長平之戰的失敗中走了出來。

後來趙國還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當時燕國派遣六十萬大軍伐趙,但是卻被廉頗打的大敗而且還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地求和趙軍才退去,後來趙軍在廉頗的統帥下又攻下了魏國的繁陽,廉頗之後趙國當時有李牧還有龐煖,龐煖可以說接替了廉頗的位置,趙悼襄王三年燕國再次伐趙,但是又被龐煖擊敗,趙悼襄王六年,當時秦國派遣蒙驁統帥十萬秦軍伐趙,結果被龐煖打敗。斬首秦軍三萬。當時趙國國威大振。後來秦國又派遣桓齮伐趙,趙軍在李牧的統帥之下,全殲了十萬秦軍。

這幾次戰役的勝利直接導致了趙國短暫的恢復,而且國威大振。在這幾次趙國的勝利之戰中,最主要的還是邯鄲之戰的勝利。這次的勝利讓秦國在長平之戰的勝利全部吐了出來,上黨重新歸了韓國,而且趙國也收回了太原,皮牢等等地方。這次戰爭的勝利給了趙國恢復的時間。而且趙國正因為在長平之戰的失敗,也是激發了全國抵抗秦軍的熱情,邯鄲之戰當時全部老百姓都上去了,就連平原君趙勝都把自己所有的家產變賣了來鼓舞士兵。所以說趙國能夠堅持那麼久,趙國人的勇悍也是少不了的。

後來秦國大軍伐趙,趙國派遣李牧司馬尚抵抗,但是秦國利用反間計李牧司馬尚被殺,之後趙國滅亡。


中國歷史研究所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傾盡了兩國的國力。秦國雖勝已經元氣大傷,白起本來想一鼓作氣滅趙,後來趙國賄賂秦相范雎,說如果白起滅趙,功勞將遠在他之上。所以范雎勸說秦王撤兵。

關鍵秦王不傻,怎麼會放棄這樣的大好機會呢?秦國的難處秦王是最清楚了。

其一,如果趙國滅亡,各諸侯必定大為驚恐,再搞一次五國合縱伐秦,效仿樂毅伐齊,將是秦國的噩夢。

其二,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已經傾盡了國力,趙國雖然已經大傷元氣,但要真正覆滅趙國也並非易事。趙國再拼死抵抗,必定是個魚死網破的局面。諸侯再群起發難,後果將不堪設想。秦國在後來的邯鄲之戰輸給了趙國,也是因為魏國與楚國的出兵。

所以不要再為趙括開脫,在長平之戰中,秦國也已經耗不起了。誰能咬牙再挺一挺,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廉頗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選擇的戰法是最合適的。只可惜趙王選擇了賭徒的做法,輸掉了趙國的國運。




白耀亮


長平之戰後,趙國確實是元氣大傷了。

若是白起在打了長平之戰後,立刻帶領秦國驍勇善戰的士兵,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肯定是可以一舉拿下趙國,直接滅掉趙國的。而且當時的白起就是這樣想,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但是,當白起把這個情況彙報給秦昭襄王之後,被秦昭襄王給否決了。

不得已白起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班師回朝了。

那麼,秦昭襄王為何不讓白起直接把趙國給滅了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秦國的宰相范雎了,正是這個范雎從中作梗,然後壞了白起滅趙的計劃的。

本來趙國在長平之戰失敗之後,他們最怕的就是秦國直接出兵去打他們,畢竟他們損失了幾十萬人馬,國家也沒有糧食了。這時候強秦來了,他們根本無力防守;想要請求別的國家增援,也是沒有機會的,因為時間不允許。

所以,他們就派了人去說服范雎,讓范雎說服秦昭襄王,讓白起不要這麼快去滅趙國。

趙國使者打動范雎的,就是一旦白起把趙國給滅了,他在秦國的功勞肯定是最大的了,若是白起功勞第一,范雎儘管是宰相,他在面對白起的時候,也要底一頭了。

正是這個理由打動了范雎,所以,范雎就給秦昭襄王建議,最好不要現在滅趙。因為秦國的士兵在外已經征戰了幾年了,現在我們也要休養生息。現在在疲憊的情況下,出兵去打趙國,不一定能滅了他。

更何況趙國如今已經元氣大傷了,沒有個幾十年,他們是恢復不過來的。所有,秦昭襄王就聽從范雎的建議。

就這樣白起失去了最好滅趙的時機。

白起知道此次若是滅不了趙,短時間內也一樣滅不了趙國了。這就是為何趙國能在長平之戰後苦撐三十多年的原因。

為什麼白起會說,長平之戰後若是不立刻滅趙,短時間內就滅不了趙國了呢?

原因如下:

第一,當時的其他的國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滅亡的。一旦秦國沒有立刻去滅趙,就會給趙國爭取更多的時間,去遊說另外五個國家。

只要有任何一到兩個國家來援助趙國,那麼秦國想要滅趙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畢竟是一個國家,對付幾個國家呀。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白起班師回朝之後,趙國就說服力了魏國和楚國,讓這兩個國家的出兵來援助趙國了。

這也就是後來,為何秦國再次發兵滅趙的時候,沒有打敗趙國的原因。

第二,趙國還有很多名將,至少李牧還在,當然廉頗也在,只不過廉頗已經不被重用了。

李牧和廉頗都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一直帶領著他的士兵,在北方抗擊匈奴,他的主力軍還在。

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沒有參與,所以,他的軍隊還是十分的完好的,而且李牧的軍隊,也是十分驍勇善戰的,他們長期和匈奴作戰,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因此,長平之戰後,李牧的軍隊就擔負起來了護衛趙國安全的重任。

第三,趙國自身一直在發展中,因為秦國沒有直接把趙國給滅了。所以,趙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這期間趙國的男子不斷的成長起來,補充了趙國的兵員。

所以,正是這些原因,綜合在了一起,導致了秦國再想滅趙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漢史趣聞


長平之戰後,當時趙國舉國震恐,趙王大恐、群臣驚悚!趙國上下,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妻哭其夫、弟哭其兄……

然前方又傳來消息,說武安君白起已定上黨,復親率大軍直逼邯鄲!揚言要月餘克趙。

這就有點趁你病要你命,把人往死了整的意思了。趙國危在旦夕,三十六計咱都互相玩的溜溜的,誰不會用?此時也使用了反間計,說客對范雎進行離間,成功讓秦王退兵。錯失一舉殲滅趙國的良機。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也需要修養生息。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此後趙國又起用廉頗,在邯鄲之戰時以割地給齊國,楚國及魏國為代價(本是長平之戰割地求和給秦國,背約引發邯鄲之戰)聯合伐秦,大敗秦軍,又贏得一絲喘息的機會。此外還攻伐魏國,打燕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雖然意識到來自秦國的威脅,也確實被打怕了,秦國的實力在那裡,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從趙孝成王四年利令智昏接受上黨郡,到六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歷經趙悼襄王,趙幽繆王,趙幽繆王八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軍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正式嗝屁了。






電子鑄造9353


長平之戰之後,趙軍主力盡喪,可戰之兵寥寥無幾。

如果這個白起在長平全殲趙軍之後,乘勝追擊,直下邯鄲,那麼趙國早就亡了。

這一點無可厚非。

之所有這個時候白起沒有滅趙,完全是因為秦國的內部鬥爭,導致白起無法繼續用兵,只能無奈退軍,這才給了趙國可乘之機。

長平之戰戰敗,白起準備乘勝攻取邯鄲的消息傳來,趙國上下舉國震驚,被一片恐慌的情緒所籠罩。

當時在位的趙孝成王趕緊派人議和,可秦國不允。

在這個生死關頭,趙國派出了一位說客前往咸陽,面見秦相范雎,向范雎陳說利害。

中心思想就是,武安君白起這麼大的功勞,又剛剛在長平大敗了趙國,如果再讓他滅了趙國,這滅國之功落到白起頭上,那到時候秦廷之上,還有相國你的位置了嗎?

范雎一聽,確實有理,便面見秦昭襄王,對昭襄王說。

秦軍現在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已成疲憊之師,不宜再戰。不如就允許趙國割地議和。

昭襄王本身就很倚重范雎,聽范雎這麼一說,就有了罷兵的意向;而且昭襄王考慮到趙國地廣,就算是滅掉趙國,也不能完全吃下趙國的地盤,還會過早的招惹燕國和齊國。

於是昭襄王就同意了范雎的請求,命令白起退兵。

趙國一下子就得以喘息,秦國也失去了滅亡趙國的最好時機。

秦軍一退,就派人來索要趙國答應割讓的城池。

但趙國大夫虞信認為,再割讓城池給秦國,那就是資敵,不如將城池割讓給齊國,或者楚國,聯合他們與秦國作戰。

秦昭襄王一見趙國背約,勃然大怒,立刻命令大將王陵率軍直取邯鄲,勢要打破邯鄲,生擒趙王。

於是在戰國曆史上著名的“邯鄲保衛戰”打響了。

我們所熟知的“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兩個典故,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趙國在邯鄲城內頑強抵抗,信陵君率十萬魏軍來援,楚國十萬大軍也在路上。

經歷了一番博弈爭鬥之後,最終秦軍被趙魏聯軍打敗;秦將鄭安平還率領兩萬秦軍投降了趙國。

至此,在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徹底的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機會。

再然後,秦國開始了頻繁的權利更迭,無暇他顧。

直到秦始皇除掉了呂不韋這個絆腳石之後,才大刀闊斧的將平滅六國提上了日程。

而這個時候,趙國已經越來越衰弱。

孝成王死活,悼襄王即位,寵信奸臣郭開,以及妓女出身的悼娼後。

並且逼走了趙軍之中廉頗、樂乘兩員大將,導致趙軍無能人可用。

最主要的是與燕國摩擦嚴重,徹底沒有了聯手抗秦的可能。

悼襄王死後,幽繆王即位。

幽繆王更加寵信自己的太傅郭開,以至於趙國佞臣當道,奸黨橫行。

秦軍伐趙之際,又趕上趙國大荒之年,再加上名將李牧被奸臣害死,以至於趙國再也沒有抵抗的能力,毫無懸念的滅亡在了秦軍的鐵蹄之下。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秦國與趙國的長平決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以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而告終,但是,過了30多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秦國才最終滅掉趙國。既然趙國已經在長平元氣大傷,為何秦國過了那麼久,才滅掉趙國呢?

一、秦國損失巨大。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兵力投入也不少,大約是50萬-65萬之間,如此才能做到分割和包圍45萬趙軍。 但是,儘管秦國取勝,但自身損失也不少,甚至達到了損失過半,也就是25萬-30萬左右。 如此看來,長平之戰實際上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役。所以,在此之後,秦國也選擇了休養生息。



二、秦國內部不和。長平之戰,讓白起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此時的秦國宰相范雎,卻對此極為嫉妒和眼紅。他屢次建議秦王休戰,同是還讓秦王感覺到,白起正在變得尾大不掉。於是,秦王決定暫時罷兵。

三、趙國餘威尚存。長平之戰後,經過一年養精蓄銳的秦軍,再次入侵趙國,秦將王陵一度攻到了邯鄲城下。結果趙軍眾志成城,奮勇殺敵,再加上魏國、楚國的增援,將秦軍擊敗。

因此,秦國未能立即滅掉趙國,主要還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巨大,沒有力量立馬吃掉趙國。再加上秦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還沒有形成上下的合力。


深夜聊齋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來形容此時的趙國,毫不為過,即使是被拔光了抓牙,但老虎依舊是老虎,豈是幾隻豺狼就可以刁難的?雖然長平之戰後,趙國已沒有了利爪,但身為曾經的王者,底蘊猶在,尤其是在胡服騎射後,那種來自戰鬥民族的野性,更是被激發出來,使得趙國從那時起就是舉國皆兵。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那種源於對秦國,來自血海深仇的悲怒,轉化成了對燕國落井下石的憤怒。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的趙國,在嗜血和狂性的激發下,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之強,豈是那種無戰鬥之力的豺狼,所能抵禦的。要知道當時最弱的幾個國家當中,就有燕國的縮影。本就是一個實力不強的二流國家,卻一時頭昏,幹起了趁火打劫的勾當,能不失敗嘛,活生生的成為了被趙國人民當作宣洩的端口,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另外就是在當時趙國還有幾個能抗大梁的將領,如李牧,廉頗等。在趙國強弩之末之際,均起到了肩挑大樑的作用,這也是給了趙國留下了喘息之機。但趙國最終的滅亡,還是離不開當權者的昏庸糊塗,自斬羽翼,最終落了個國破人亡的下場。



我是森蟻,透過叢林探尋歷史遺蹟,尋找不一樣的歷史味道,如果你也喜歡我的見解,歡迎點贊,留言,關注,小森蟻在此就謝謝啦~


森蟻聊史


因為長平大戰之時,以秦國之國力尚無力滅國,卻幾乎拼光了家底。

有多慘烈:前後投入五六十萬軍隊,後勤不計其數,陣亡卻達三十萬左右。後勤死傷者更是難以統計。到包圍趙括的關鍵時刻,趙王連自身的精銳護衛軍萬人都派出救援,徵全國十六歲以上男丁入伍運糧馳援前線。秦王更狠:徵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徵至五千規模即行出發,一拔拔星夜馳援河東,見人即殺,見東西即搶,以阻趙援。

坑殺趙軍後,白起出兵趙境,秦相範沮受趙反間遊說,妒忌白起可能會立下滅趙之不世之功,說服秦王退兵休養。至來年趙國拒不履行議和之時割地承諾,秦王醒悟過來時已失去滅趙良機,趙國舉國白稿之仇,眾志成城,已從長平慘敗的恐懼中走出。與秦國陷入不死不休之局。

秦王大怒,白起拒不掛帥時,仍令王陵領軍十萬伐趙。此一伐實際為騎虎難下之伐,趙國不可能投降,要麼滅國,要麼失敗,此役更是勞師遠征之伐,長途作戰,加之長平一役國力大損,而趙國座擁堅城,以逸待勞,大大彌補了戰力缺陷,作戰決心空前的堅韌。

結果不難預料:秦王數次增兵換將累計達四十五萬餘眾,仍不能破邯鄲,卻傷亡過半,更有鄭安平兩萬秦軍投降東方聯軍之恥辱。

楚,魏從唇亡齒寒的角度,派出幾十萬援軍與趙國裡應外合,最終大敗秦軍,並順勢西進攻佔大片土地。

這幾乎是縮小版的長平之戰,秦國又傷亡二三十萬兵力,經此兩戰,秦國幾乎打光了家底,割讓大片土地求和而終。跌入幾十年之低谷。

其後二三十年間,秦國重新積累力量,給了東方六國最後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