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沈魏沈大师的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透漏了哪些人性的一面?

关中刀客


纠正两点:

1.是“沈巍”,而不是“沈魏”。

2.“大师”一词是某些人对他的称呼,他很反感,请称呼他为 “沈先生”。

这些年各式各样的文化垃圾漫天飞舞,主动或被动的塞满了民众的脑袋,沈先生的出现,让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终于知道了我们需要什么,也知道了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不好的,知道了什么是灵魂的高贵,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明了民智的觉醒,也预示着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人性暴露无遗。有人衣衫褴褛却有着高贵的灵魂,有人衣着光鲜却为了名利和虚荣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和气节,如跳梁小丑一般。有人仗义出手救人于危难,也有人沽名钓誉利欲熏心大玩儿手段。在这些人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广大网友的正直、同情与善良,还有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与尊重。

至于沈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相信不会被埋没,还望他在短暂的休整后能继续回到社会,找到合适的平台与环境,用他深厚的学养荡涤民众头脑中沉积已久的垃圾,滋养那些干涸的灵魂。

至于垃圾桶里的垃圾,还是交给有关部门吧!


醉卧听风2019


沈先生的爆红,不过是一场意外,一场先期构架既不明确,后期陷入混乱的表演秀,而最先爆料的组织者,并未建立细致的行为框架准则和目标,导致后来局势的彻底失控,各路人等纷至沓来,借沈先生之名快速提振人气,各有所图,也有凑热闹围观赶网的,场面一度混乱不堪。刚开始,沈先生还能应付,虽知各有所图所利,只当是玩了,也颇有得意之色,直到后期,人越聚越多到应接不暇,忙于疲命的时候,才不堪其扰,渐露倦意和怒容,方晓得当个明星并不好玩。

吸引公众眼球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一:标题

就是那十个字,我就不写了,因为我并不认同,大家都知道的。这十个字,宣泄着一种情绪,有屈大夫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意味,当然,这里的其他意思,由于敏感,就不一一解释了,总之迎合了一部分社会情绪。

二:形象

沈先生以破衫褴褛,蓬头垢首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夜色撩人的路灯下,大上海的街头,手持书卷,旁若无人,安静的读书。这种心如止水的形象,视觉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强烈诱导人们去想,他是谁?他发生了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引发公众的持续好奇,不自觉的关注他,引爆关注点。

三:背景

最初爆料者,似乎并未吐露沈先生的来龙去脉,姓氏名谁。陆续的视频伪信息,终于使之爆表。什么复旦高材生、妻儿遭遇意外,令其精神重创,流落街头,使得公众同情泛滥,大有立即拯救的念头,传播迅速蔓延,范围之广,可能超出想象。后来辟谣了,也没有减少关注度,反而渐长,为什么呢?因其公务员的背景身份,虽然病休,但他仍然是隶属公务员序列编制啊!这和他捡不捡垃圾,分不分类没关系,他的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病休中做垃圾分类的公务员。这就说明,沈先生虽然病休,但他一直从事着社会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几年,太励志传奇了,能不引起公众关注吗?

四:学问

沈先生到底是不是国学大师?这要先弄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国学的标准和性质。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一个学术界的统一标准来定义国学,尺度拿捏含糊。我觉得,要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去衡量国学,不能只言片语的解读。对于沈先生的古典古籍的阐释,我个人表示敬佩,因为我没有沈先生的功底和造诣,不敢妄评。正由于沈先生的侃侃而谈,释义悠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儒者的形象,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那种泰然自若的神态,吸睛无数。但沈先生从来没有承认自己的大师身份,他无法安载内心的不平,这是饭丝强加给我的,沈先生甚觉不安。这从他的一遍遍解释看得出来。

五:造势

自媒体是个好东西,因为自由的空间扩大,讯息流通广而快,造势功能愈强。美国抨击我们不自由不民主,在我们的自媒体面前,谎言不攻自破。正是快捷方便的自媒体,使得沈先生的讯息快速传播,红遍大江南北,未见政府干预,说明对这件事,政府是持开放态度的,只要不出现踩踏事故,政府不会理会,自由到底。由于这种开放的态度,顺应了各种自媒体的各种目的需求,只要沈先生自己不反对,应景应时,满足各路需求,只是苦了社区居民。

沈先生的路,今后怎么走,是个大大的问号。虽然他饱读诗书,历经沧桑,也未见得起明白自己如何把持以后的人生。他是个另类,一个特殊的人类。祝余生安好!自由安详!




东方红102714247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自由表达观点的人的最大爱好就是,看热闹。人闲着没事,总得干点什么,当你想不出要干什么,或你想干什么,想说什么会受到总总限制甚至危险的时候,看热闹就成了缓解无聊的最佳选择,只要脖子够长,眼睛够尖就行,你唯一的期盼就是,这热闹越大越好。国人的这个爱好,古已有之,近代更甚,当代隨着高科技的引进,小视频的出现,更是到了极至,挖掘热闹的,制造热闹的,围观的,评论的,业余的,专业的,依然成了产业,有人还借此发了大财,即然是看热闹,那就不怕事大,要是自然发生的,又正好让你赶上,看也就看了,问题是有人从中看到商机,主动去制制造热闹,这就有些危险,你制造也许就不是热闹,有可能就是麻烦,或是犯罪,无脑的看客本来分辩力就差,看后评论传播甚至模仿,那对社会的危害可就大了。国人对高科技的追捧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热衷,5G时代的到来更让人欢呼雀跃,但是,若把这用来看更大,更清,更细,更全的热闹,那无异于爆损天物,还有什么意义哪?


午夜阳光3226


沈巍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火的方式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

沈巍的🔥,恐怕是2019年中国最为轰动性的事件。

从网络到传统媒体,可以说是狂轰滥炸。

而论调当然不一致,充满争议。

看到对沈先生最多最高的评价是:灵魂的高贵,心灵的自由,内在的富足,人性的洒脱!

在这些评价里面,先是对沈先生狠夸一通,然后就调转目标,对当下社会狠批一通。

ok!这没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与言论自由,更有表达的权利。

对于沈巍,我不知该如何表述,就且放下不表!

想说的是,一些人既然崇尚沈巍,什么灵魂、心灵、人性等等,那又何必在不吝溢美之词用在他身上的同时,去贬损另外一个群体呢?

无论是为了自由的流浪还是做一份工作养家糊口,都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只要不破坏公序良俗违法犯罪而获取的生活资源,就该获得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换句话说,流浪者应该获得认同,靠辛勤工作获得物质基础的人们更不应该受到指责!



更让人可笑的是,一部分人在推崇沈巍的时候对当下社会的批评,字里行间,有一种优越感,好像灵魂出窍了,飘起来了,脱离了这个功名利禄的尘世,高高在上,以为自己的灵魂也高贵起来了,心灵也自由了,人性也光辉起来了。

但细想一下,你不就是充满因惑与不满的一种情绪上的发泄吗?

说沈巍洒脱,能放下一切尘世的功名利禄,说这些话的人,不过是自己对功名利禄追逐而不得的一种愤怒和失落。再说了,追求功名利禄只要合法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富足强大的原动力。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放不下名利,俗不可耐!

同理,我也可以把流浪或者是流落街头看作是一种消积的生活态度。

就这,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对于流浪者沈巍,我是没有好感也无恶感,但讨厌无限地拔高!


巫山雲


沈大师事件是一面镜子,折射了社会百态。有追名逐利、有哗众取宠、有盲目跟风、有借题发挥……

从人性的角度,这恰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半个世纪之前,哪来的主见,哪来的个性,哪来的标新立异。所以人性是更包容了,表达自我的途径更多样化了。

毕竟,大众对国学的精髓还有追捧,尽管“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但人存善念,何须奢求尽善尽美。即便是对沈先生有异议的,也是去粕存精。

求同存异,是我们追求的社会大同。扬善抑恶是社会前进的方向。我们有能也有所不能,更愿众生觉醒,做个有为也有所不为的鲜活个体。我们可以怒,可以向不正义不公平怒号奔走。我们可以哭,可以忧家忧人,但只有抱团方能温暖人心。众志成城,独木难支!人生不只有追名逐,还有责任和担当。人生不只是一场自我的修炼,更是发光发热去温暖明天的希望!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会完美,但我们更知道尽力而为。独行侠不是英雄主义,团队的进步需要相互成就。人性复杂,人心不古,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得人和者得天下!”



顽强的武汉


说明要两极分化,是这个时代必须要做出的选择,沈先生完全是精神世界的代表,纯粹为精神而活的人火了,奔他去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沈先生的精神吸引过去,一种是奔利而去,当然奔利会多,但从这个现象可以发现有人已经醒来了,至少是真的有人是奔着他的精神而去,这就是事实,说明当今的人们需要精神,需要真实,需要明确自己,需要明确方向,需要找到自己,需要做自己,渴望活出自己,有些人已经开始转弯了,已经开始调整人生方向了,一个纯粹追求精神的人,竟然火了,这是自然的火,绝不是刻意包装,炒作,因为没有人愿意包装一个“捡垃圾”的人,表面看是捡垃圾,实际是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捡垃圾不丢人,丢人的是背地里干一些损人不利已的事,那才是真的丢人。这个现象就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明显的方向,一个纯粹追求精神,坚持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的人,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火了,这就是追求精神的人的结果。这就是事实,现象过后,人们自己去反思,去悟,人生到底在求什么?选择权,决定权,仍然在你手里。这种现象值得每个人去深深反思。你的人生到底要什么?


上使纪楠


怎么感觉科技在进步,而人性与用人制度却倒退了?汉初名将韩信,位至齐王,可他年轻时也是一个流浪汉; 朱元璋乞讨过做过和尚; 诸葛亮也曾不过茅庐躬耕之山民。古之圣贤有为者,大抵为人不如意时或流民、或野夫,或穷困或潦倒,然一但有途于足下,便可青云直上!亏尔等自称也读了些圣贤之书,岂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么!

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诗词学者黄永强


我认为流浪汉沈巍事件不是说明了问题,而是提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来思考。1.流浪汉沈巍以受过高等教育和50多岁的人生经历体验能结合国学知识说出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就可以称为大师吗?2.拿着国家的工资不为国家干事,这是什么道理?3.以垃圾分类理念和工作有矛盾为理由,长期休病假去流浪,而且还把现在的流浪的原因归结为是父亲的责任。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决定选择职业的根据吗?4.垃圾分类的理念是流浪汉沈巍提出的吗?5.流浪汉沈巍以别人笑我太疯狂.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心态和鞋儿破,帽儿破的流浪汉形象自居,不崇拜雷锋,而崇拜諸葛亮,崇拜印度国父甘地,这是什么心态?


东方轩清之笑看人间


沈大师,这个称呼本身就有问题,谁给他的大师称号?是千千万万的网友,不是国家各级学术机构!至于他担不但得起这个称呼,只能说大家高兴就好,不必当真,因为,就是身在庙堂之上的各类认证专家、大师,也真不见得有多高水准,用咱们民间俚语来说:也不见得尿的比谁高!世风日下,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种现象级事物、人物,犹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只给需要刺激的我们带来短暂的荷尔蒙快感,这种快感犹如鸦片大麻般,让人上瘾,欲罢不能。沈大师一不小心变成了千千万万网民的消费品,在头条这个幸福满满的小宇宙里,犹如一道美丽的流星划过天际,温暖了人心,见证了群众的力量,也引得各路神仙竞相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我们吃瓜群众只能各尽绵薄之力,台下坐好,认真看,仔细听,再备好纸巾,就是对沈大师最好的支持了!


秋水共长天12580


沈先生是上海人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