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沈魏沈大師的事件說明了什麼問題?透漏了哪些人性的一面?

關中刀客


糾正兩點:

1.是“沈巍”,而不是“沈魏”。

2.“大師”一詞是某些人對他的稱呼,他很反感,請稱呼他為 “沈先生”。

這些年各式各樣的文化垃圾漫天飛舞,主動或被動的塞滿了民眾的腦袋,沈先生的出現,讓人如沐春風、耳目一新,終於知道了我們需要什麼,也知道了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東西是不好的,知道了什麼是靈魂的高貴,什麼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明了民智的覺醒,也預示著傳統文化的迴歸。

在整個事件發展過程中,人性暴露無遺。有人衣衫襤褸卻有著高貴的靈魂,有人衣著光鮮卻為了名利和虛榮而失去做人的尊嚴和氣節,如跳樑小醜一般。有人仗義出手救人於危難,也有人沽名釣譽利慾薰心大玩兒手段。在這些人的背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廣大網友的正直、同情與善良,還有對知識與文化的渴望與尊重。

至於沈先生這樣的飽學之士,相信不會被埋沒,還望他在短暫的休整後能繼續回到社會,找到合適的平臺與環境,用他深厚的學養盪滌民眾頭腦中沉積已久的垃圾,滋養那些乾涸的靈魂。

至於垃圾桶裡的垃圾,還是交給有關部門吧!


醉臥聽風2019


沈先生的爆紅,不過是一場意外,一場先期構架既不明確,後期陷入混亂的表演秀,而最先爆料的組織者,並未建立細緻的行為框架準則和目標,導致後來局勢的徹底失控,各路人等紛至沓來,借沈先生之名快速提振人氣,各有所圖,也有湊熱鬧圍觀趕網的,場面一度混亂不堪。剛開始,沈先生還能應付,雖知各有所圖所利,只當是玩了,也頗有得意之色,直到後期,人越聚越多到應接不暇,忙於疲命的時候,才不堪其擾,漸露倦意和怒容,方曉得當個明星並不好玩。

吸引公眾眼球的到底是什麼呢?我覺得有這麼幾點。

一:標題

就是那十個字,我就不寫了,因為我並不認同,大家都知道的。這十個字,宣洩著一種情緒,有屈大夫的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意味,當然,這裡的其他意思,由於敏感,就不一一解釋了,總之迎合了一部分社會情緒。

二:形象

沈先生以破衫襤褸,蓬頭垢首出現在公眾視野,在夜色撩人的路燈下,大上海的街頭,手持書卷,旁若無人,安靜的讀書。這種心如止水的形象,視覺的衝擊力可想而知。強烈誘導人們去想,他是誰?他發生了什麼?一連串的疑問,引發公眾的持續好奇,不自覺的關注他,引爆關注點。

三:背景

最初爆料者,似乎並未吐露沈先生的來龍去脈,姓氏名誰。陸續的視頻偽信息,終於使之爆表。什麼復旦高材生、妻兒遭遇意外,令其精神重創,流落街頭,使得公眾同情氾濫,大有立即拯救的念頭,傳播迅速蔓延,範圍之廣,可能超出想象。後來闢謠了,也沒有減少關注度,反而漸長,為什麼呢?因其公務員的背景身份,雖然病休,但他仍然是隸屬公務員序列編制啊!這和他撿不撿垃圾,分不分類沒關係,他的身份不是流浪漢,而是病休中做垃圾分類的公務員。這就說明,沈先生雖然病休,但他一直從事著社會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幾年,太勵志傳奇了,能不引起公眾關注嗎?

四:學問

沈先生到底是不是國學大師?這要先弄清楚國學到底是什麼,如何定義國學的標準和性質。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一個學術界的統一標準來定義國學,尺度拿捏含糊。我覺得,要從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去衡量國學,不能隻言片語的解讀。對於沈先生的古典古籍的闡釋,我個人表示敬佩,因為我沒有沈先生的功底和造詣,不敢妄評。正由於沈先生的侃侃而談,釋義悠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儒者的形象,安貧樂道,與世無爭,那種泰然自若的神態,吸睛無數。但沈先生從來沒有承認自己的大師身份,他無法安載內心的不平,這是飯絲強加給我的,沈先生甚覺不安。這從他的一遍遍解釋看得出來。

五:造勢

自媒體是個好東西,因為自由的空間擴大,訊息流通廣而快,造勢功能愈強。美國抨擊我們不自由不民主,在我們的自媒體面前,謊言不攻自破。正是快捷方便的自媒體,使得沈先生的訊息快速傳播,紅遍大江南北,未見政府幹預,說明對這件事,政府是持開放態度的,只要不出現踩踏事故,政府不會理會,自由到底。由於這種開放的態度,順應了各種自媒體的各種目的需求,只要沈先生自己不反對,應景應時,滿足各路需求,只是苦了社區居民。

沈先生的路,今後怎麼走,是個大大的問號。雖然他飽讀詩書,歷經滄桑,也未見得起明白自己如何把持以後的人生。他是個另類,一個特殊的人類。祝餘生安好!自由安詳!




東方紅102714247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能自由表達觀點的人的最大愛好就是,看熱鬧。人閒著沒事,總得乾點什麼,當你想不出要幹什麼,或你想幹什麼,想說什麼會受到總總限制甚至危險的時候,看熱鬧就成了緩解無聊的最佳選擇,只要脖子夠長,眼睛夠尖就行,你唯一的期盼就是,這熱鬧越大越好。國人的這個愛好,古已有之,近代更甚,當代隨著高科技的引進,小視頻的出現,更是到了極至,挖掘熱鬧的,製造熱鬧的,圍觀的,評論的,業餘的,專業的,依然成了產業,有人還藉此發了大財,即然是看熱鬧,那就不怕事大,要是自然發生的,又正好讓你趕上,看也就看了,問題是有人從中看到商機,主動去制製造熱鬧,這就有些危險,你製造也許就不是熱鬧,有可能就是麻煩,或是犯罪,無腦的看客本來分辯力就差,看後評論傳播甚至模仿,那對社會的危害可就大了。國人對高科技的追捧從來沒有現在這麼熱衷,5G時代的到來更讓人歡呼雀躍,但是,若把這用來看更大,更清,更細,更全的熱鬧,那無異於爆損天物,還有什麼意義哪?


午夜陽光3226


沈巍火了,火得一塌糊塗。

火的方式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

沈巍的🔥,恐怕是2019年中國最為轟動性的事件。

從網絡到傳統媒體,可以說是狂轟濫炸。

而論調當然不一致,充滿爭議。

看到對沈先生最多最高的評價是:靈魂的高貴,心靈的自由,內在的富足,人性的灑脫!

在這些評價裡面,先是對沈先生狠誇一通,然後就調轉目標,對當下社會狠批一通。

ok!這沒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認知與言論自由,更有表達的權利。

對於沈巍,我不知該如何表述,就且放下不表!

想說的是,一些人既然崇尚沈巍,什麼靈魂、心靈、人性等等,那又何必在不吝溢美之詞用在他身上的同時,去貶損另外一個群體呢?

無論是為了自由的流浪還是做一份工作養家餬口,都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只要不破壞公序良俗違法犯罪而獲取的生活資源,就該獲得尊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換句話說,流浪者應該獲得認同,靠辛勤工作獲得物質基礎的人們更不應該受到指責!



更讓人可笑的是,一部分人在推崇沈巍的時候對當下社會的批評,字裡行間,有一種優越感,好像靈魂出竅了,飄起來了,脫離了這個功名利祿的塵世,高高在上,以為自己的靈魂也高貴起來了,心靈也自由了,人性也光輝起來了。

但細想一下,你不就是充滿因惑與不滿的一種情緒上的發洩嗎?

說沈巍灑脫,能放下一切塵世的功名利祿,說這些話的人,不過是自己對功名利祿追逐而不得的一種憤怒和失落。再說了,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合法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富足強大的原動力。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放不下名利,俗不可耐!

同理,我也可以把流浪或者是流落街頭看作是一種消積的生活態度。

就這,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對於流浪者沈巍,我是沒有好感也無惡感,但討厭無限地拔高!


巫山雲


沈大師事件是一面鏡子,折射了社會百態。有追名逐利、有譁眾取寵、有盲目跟風、有借題發揮……

從人性的角度,這恰恰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半個世紀之前,哪來的主見,哪來的個性,哪來的標新立異。所以人性是更包容了,表達自我的途徑更多樣化了。

畢竟,大眾對國學的精髓還有追捧,儘管“善始者眾,善終者寡”,但人存善念,何須奢求盡善盡美。即便是對沈先生有異議的,也是去粕存精。

求同存異,是我們追求的社會大同。揚善抑惡是社會前進的方向。我們有能也有所不能,更願眾生覺醒,做個有為也有所不為的鮮活個體。我們可以怒,可以向不正義不公平怒號奔走。我們可以哭,可以憂家憂人,但只有抱團方能溫暖人心。眾志成城,獨木難支!人生不只有追名逐,還有責任和擔當。人生不只是一場自我的修煉,更是發光發熱去溫暖明天的希望!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會完美,但我們更知道盡力而為。獨行俠不是英雄主義,團隊的進步需要相互成就。人性複雜,人心不古,但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得人和者得天下!”



頑強的武漢


說明要兩極分化,是這個時代必須要做出的選擇,沈先生完全是精神世界的代表,純粹為精神而活的人火了,奔他去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沈先生的精神吸引過去,一種是奔利而去,當然奔利會多,但從這個現象可以發現有人已經醒來了,至少是真的有人是奔著他的精神而去,這就是事實,說明當今的人們需要精神,需要真實,需要明確自己,需要明確方向,需要找到自己,需要做自己,渴望活出自己,有些人已經開始轉彎了,已經開始調整人生方向了,一個純粹追求精神的人,竟然火了,這是自然的火,絕不是刻意包裝,炒作,因為沒有人願意包裝一個“撿垃圾”的人,表面看是撿垃圾,實際是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撿垃圾不丟人,丟人的是背地裡幹一些損人不利已的事,那才是真的丟人。這個現象就是一個明顯的趨勢,明顯的方向,一個純粹追求精神,堅持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的人,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火了,這就是追求精神的人的結果。這就是事實,現象過後,人們自己去反思,去悟,人生到底在求什麼?選擇權,決定權,仍然在你手裡。這種現象值得每個人去深深反思。你的人生到底要什麼?


上使紀楠


怎麼感覺科技在進步,而人性與用人制度卻倒退了?漢初名將韓信,位至齊王,可他年輕時也是一個流浪漢; 朱元璋乞討過做過和尚; 諸葛亮也曾不過茅廬躬耕之山民。古之聖賢有為者,大抵為人不如意時或流民、或野夫,或窮困或潦倒,然一但有途於足下,便可青雲直上!虧爾等自稱也讀了些聖賢之書,豈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麼!

昔: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詩詞學者黃永強


我認為流浪漢沈巍事件不是說明了問題,而是提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們來思考。1.流浪漢沈巍以受過高等教育和50多歲的人生經歷體驗能結合國學知識說出自己對人生的一些看法就可以稱為大師嗎?2.拿著國家的工資不為國家幹事,這是什麼道理?3.以垃圾分類理念和工作有矛盾為理由,長期休病假去流浪,而且還把現在的流浪的原因歸結為是父親的責任。個人的興趣愛好是決定選擇職業的根據嗎?4.垃圾分類的理念是流浪漢沈巍提出的嗎?5.流浪漢沈巍以別人笑我太瘋狂.我笑別人看不穿的心態和鞋兒破,帽兒破的流浪漢形象自居,不崇拜雷鋒,而崇拜諸葛亮,崇拜印度國父甘地,這是什麼心態?


東方軒清之笑看人間


沈大師,這個稱呼本身就有問題,誰給他的大師稱號?是千千萬萬的網友,不是國家各級學術機構!至於他擔不但得起這個稱呼,只能說大家高興就好,不必當真,因為,就是身在廟堂之上的各類認證專家、大師,也真不見得有多高水準,用咱們民間俚語來說:也不見得尿的比誰高!世風日下,娛樂至死的年代,各種現象級事物、人物,猶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只給需要刺激的我們帶來短暫的荷爾蒙快感,這種快感猶如鴉片大麻般,讓人上癮,欲罷不能。沈大師一不小心變成了千千萬萬網民的消費品,在頭條這個幸福滿滿的小宇宙裡,猶如一道美麗的流星劃過天際,溫暖了人心,見證了群眾的力量,也引得各路神仙競相登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我們吃瓜群眾只能各盡綿薄之力,臺下坐好,認真看,仔細聽,再備好紙巾,就是對沈大師最好的支持了!


秋水共長天12580


沈先生是上海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