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1……2……3,怎么数,能将“他律”的魔咒变为“自律”的法宝?

“都几点了,快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我数到3,要是你还不关,就别怪我不客气!1……2……”

传统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家长的话,所以管教起来非常简单,不纠结。

那就是数123,听话则已,不听话就放大招。

这种方法,震慑力超强,所以很多家长觉得管用。

你现在听到123是不是心里还有一丝丝发毛?简直是“童年阴影”般的存在。

现在我们当了爸爸妈妈,因为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和专家意见,变得纠结起来,潜意识里希望孩子听话,理智上,又希望孩子有自主性。

只是让孩子听话的方法我们很熟悉,因为从小就得爸妈的真传——数123+放大招;但是怎么让孩子有自主性,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却非常陌生。


Zoe的沙龙群里有位妈妈,比较平和的性子,她说自己和孩子形成一种默契,数三下成为一种缓冲期,孩子能够自觉配合。

这已经是比较好的做法了,比如和孩子约定,15分钟后关电视,并有效跟进。事先约定好家长的提醒方式,就是数完123,孩子就关电视。

这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良好,默契的基础上,大家都平和,效果比那种震慑性的好很多,已经十分考验家长的修炼度了。

但是这123始终是一种“他律”,要培养孩子的“自律”,即自主性,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内驱力,该怎么办呢?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故事,来自澳大利亚小学老师“松饼”的例子。

小Jack在上课时偷偷玩ipad,结果却被我发现了。

但是我并没有立刻没收他的ipad, 而是准备数1、2、3。

不过在数数之前, 我选择蹲下来和他对视:“你觉得一小时内iPad的游戏会消失不见吗?”他摇了摇头。

我又问他:“那么你觉得我们这节课的所学的东西,现在不听,一小时候后会消失吗?”他想了想,又点了点头。

“那么你觉得哪种做法比较有损失?”

他红着脸默不作声。

看来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接着说:“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是你没有对比过两件事情可能带来的损伤和利益。那么刚刚我告诉你了,现在给你三秒钟,你来重新选择你觉得损伤最小的做法吧!”

也许你不相信,在3秒倒数之后,小Jack真的停下了玩ipad,选择认真上课。

同样是数1、2、3,中国的传统是树立一种家长式的威严,听不听话,是家长关注的要点;

而澳洲小学老师数的1、2、3,则是在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做对的事,是在建立在学生内在的动力基础上,是培养人格的自主性。

外在力量即“他律”,比如赞美、惩罚往往能很快地达到约束或激励的效果。但是孩子往往是带着恐惧的心理(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和赞美,害怕惩罚)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灵处在压抑状态下,长大后往往会觉得自己在为他人而活,即使有所成就也常常处在虚空或迷失状态下,也就是常说的空心病。

与此相对,自律的孩子,不是被动接受并完成他们该做的事情,而是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想做并能做到的事情,自主性强。


看过“松饼”老师的故事之后,我对正面管教的“启发式提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指带着好奇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

相信孩子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更好。

前段时间,啊谷吃饭前洗了手,不擦在擦手巾上,而故意擦在爷爷的衣服上。

爷爷很生气,斥责他,啊谷越被骂还越笑嘻嘻的。

家人也曾讲过道理,也曾训斥过他,我也请他换位思考,把他衣服弄湿问他舒服吗?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夏天他挺享受湿衣服,反而是我们急于给他换了干的衣服。

更郁闷的是,弟弟开始学他也擦在爷爷身上,并乐于看到爷爷生气的样子。

我观察到啊谷几乎只对爷爷这么做,对其他家人极少这样,有时候甚至还会故意用玩具敲爷爷的背,然后逃跑。所以除了调皮的成分,更多的应该是求关注的心态,因为爷爷平时陪伴得少,比较严肃。

于是,有一天,啊谷又擦在爷爷衣服时,我将他拉书房说“悄悄话”。

我说,刚才你这么做,爷爷骂你,你感觉怎么样?

他笑嘻嘻地说,很好玩啊。

我说,可是爷爷的感觉呢?

他说,“生气了。”

我说,“啊谷被骂了妈妈很心疼,也不明白啊谷为什么这么做。”

他沉默一会儿说,“爷爷一直看电视。”

我问,“你是不是想让爷爷看你,和你说话?”

他闷闷地点点头。

我说,昨天你画画手工作品拿回家,爷爷夸你了吗?

……

中午吃饭你自己主动剃鱼骨头,要吃鱼眼睛,爷爷是不是看着你笑?

……

你折衣服折得好,爷爷是不是说你长大了?……

听我把爷爷平时关注他的地方一一列举出来,啊谷兴奋起来,自己又补充说会帮爷爷看日期什么的……

我说,“那时候啊谷什么心情,爷爷什么心情?”

他说,“啊谷开心,爷爷也开心。”

我说,“你喜欢爷爷开心对你,还是把手擦在爷爷身上,让他生气骂你呢?”

他说,“喜欢开心。”

我说,“那我们闭上眼睛数3下,想想以后怎么做可以让爷爷开心,啊谷也开心。”

他真的闭上眼睛,我们数了3下,他睁开眼很郑重地说,“我不擦了。”

我抱了抱他,说,妈妈相信你知道怎么做自己更开心。

后来,到目前为止,他真的不往爷爷身上擦手了。


以上就是我的现学现用,因为啊谷还小,主要在生活习惯上引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辅助内在驱动力的发展。大家知道内驱力源于兴趣和信心,但也需要自我管理能力的辅助,能够为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承受压力,直面困难,寻找新的方案。

它有五个要点:

了解孩子思维

许多时候孩子做一件事,并不了解有什么负面结果,这时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做错事的本质原因——包括正面管教说的四种错误目的(求关注、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缺乏知识或技能的行为(时间管理)、受情绪控制的行为等。

我们要带着好奇的精神,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共情,不要直接评判对错。

引导孩子反思

在理清思维后,要帮助孩子反思,重新评估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这个过程可以用引导性问题,比如“你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事件。

提出正向建议

头脑风暴,邀请孩子再重新思考,陪他一起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多肯定孩子提出的想法,如果家长不得不建议,避免用“你应该(should)” “你必须(must)”一类的字眼。

给予孩子时间

数3下是个小魔法,过去的人生不能重新选择,但数了3下,你可以在当下为未来重新做个选择和决定。

如果当下没有结果,意味着孩子的思路还没理清,或者家长还没能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心声。

家长可以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与时间,等待他们形成这个新的思维网,并通过内在动力的驱使,做出更好的选择。

鼓励孩子自主

最后,别忘了鼓励孩子——你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爸爸妈妈把这个选择做对的事情的权利还到你手上,相信你会做的更好。

到这一步,就完全将自主选择权交还给了孩子。

当然,孩子就是孩子,他们需要一边试错一边前进,我们接纳这一过程,重复以上的步骤,将培养一个自律自主的孩子。

“1、2、3……”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当听到这三秒的时间,不是汗毛竖起,警钟长鸣;而是自主地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拥有更独立的思考能力,喜悦地迎接更多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