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1……2……3,怎麼數,能將“他律”的魔咒變為“自律”的法寶?

“都幾點了,快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我數到3,要是你還不關,就別怪我不客氣!1……2……”

傳統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聽家長的話,所以管教起來非常簡單,不糾結。

那就是數123,聽話則已,不聽話就放大招。

這種方法,震懾力超強,所以很多家長覺得管用。

你現在聽到123是不是心裡還有一絲絲髮毛?簡直是“童年陰影”般的存在。

現在我們當了爸爸媽媽,因為看了很多育兒書籍和專家意見,變得糾結起來,潛意識裡希望孩子聽話,理智上,又希望孩子有自主性。

只是讓孩子聽話的方法我們很熟悉,因為從小就得爸媽的真傳——數123+放大招;但是怎麼讓孩子有自主性,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些卻非常陌生。


Zoe的沙龍群裡有位媽媽,比較平和的性子,她說自己和孩子形成一種默契,數三下成為一種緩衝期,孩子能夠自覺配合。

這已經是比較好的做法了,比如和孩子約定,15分鐘後關電視,並有效跟進。事先約定好家長的提醒方式,就是數完123,孩子就關電視。

這必須建立在親子關係良好,默契的基礎上,大家都平和,效果比那種震懾性的好很多,已經十分考驗家長的修煉度了。

但是這123始終是一種“他律”,要培養孩子的“自律”,即自主性,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內驅力,該怎麼辦呢?

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故事,來自澳大利亞小學老師“鬆餅”的例子。

小Jack在上課時偷偷玩ipad,結果卻被我發現了。

但是我並沒有立刻沒收他的ipad, 而是準備數1、2、3。

不過在數數之前, 我選擇蹲下來和他對視:“你覺得一小時內iPad的遊戲會消失不見嗎?”他搖了搖頭。

我又問他:“那麼你覺得我們這節課的所學的東西,現在不聽,一小時候後會消失嗎?”他想了想,又點了點頭。

“那麼你覺得哪種做法比較有損失?”

他紅著臉默不作聲。

看來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我接著說:“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只是你沒有對比過兩件事情可能帶來的損傷和利益。那麼剛剛我告訴你了,現在給你三秒鐘,你來重新選擇你覺得損傷最小的做法吧!”

也許你不相信,在3秒倒數之後,小Jack真的停下了玩ipad,選擇認真上課。

同樣是數1、2、3,中國的傳統是樹立一種家長式的威嚴,聽不聽話,是家長關注的要點;

而澳洲小學老師數的1、2、3,則是在給學生一個機會,去做對的事,是在建立在學生內在的動力基礎上,是培養人格的自主性。

外在力量即“他律”,比如讚美、懲罰往往能很快地達到約束或激勵的效果。但是孩子往往是帶著恐懼的心理(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和讚美,害怕懲罰)去完成他們的任務。

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靈處在壓抑狀態下,長大後往往會覺得自己在為他人而活,即使有所成就也常常處在虛空或迷失狀態下,也就是常說的空心病。

與此相對,自律的孩子,不是被動接受並完成他們該做的事情,而是清楚地知道,什麼是他們真正想做並能做到的事情,自主性強。


看過“鬆餅”老師的故事之後,我對正面管教的“啟發式提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指帶著好奇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

相信孩子知道怎麼做對自己更好。

前段時間,啊谷吃飯前洗了手,不擦在擦手巾上,而故意擦在爺爺的衣服上。

爺爺很生氣,斥責他,啊谷越被罵還越笑嘻嘻的。

家人也曾講過道理,也曾訓斥過他,我也請他換位思考,把他衣服弄溼問他舒服嗎?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夏天他挺享受溼衣服,反而是我們急於給他換了乾的衣服。

更鬱悶的是,弟弟開始學他也擦在爺爺身上,並樂於看到爺爺生氣的樣子。

我觀察到啊谷幾乎只對爺爺這麼做,對其他家人極少這樣,有時候甚至還會故意用玩具敲爺爺的背,然後逃跑。所以除了調皮的成分,更多的應該是求關注的心態,因為爺爺平時陪伴得少,比較嚴肅。

於是,有一天,啊谷又擦在爺爺衣服時,我將他拉書房說“悄悄話”。

我說,剛才你這麼做,爺爺罵你,你感覺怎麼樣?

他笑嘻嘻地說,很好玩啊。

我說,可是爺爺的感覺呢?

他說,“生氣了。”

我說,“啊谷被罵了媽媽很心疼,也不明白啊谷為什麼這麼做。”

他沉默一會兒說,“爺爺一直看電視。”

我問,“你是不是想讓爺爺看你,和你說話?”

他悶悶地點點頭。

我說,昨天你畫畫手工作品拿回家,爺爺誇你了嗎?

……

中午吃飯你自己主動剃魚骨頭,要吃魚眼睛,爺爺是不是看著你笑?

……

你折衣服折得好,爺爺是不是說你長大了?……

聽我把爺爺平時關注他的地方一一列舉出來,啊谷興奮起來,自己又補充說會幫爺爺看日期什麼的……

我說,“那時候啊谷什麼心情,爺爺什麼心情?”

他說,“啊谷開心,爺爺也開心。”

我說,“你喜歡爺爺開心對你,還是把手擦在爺爺身上,讓他生氣罵你呢?”

他說,“喜歡開心。”

我說,“那我們閉上眼睛數3下,想想以後怎麼做可以讓爺爺開心,啊谷也開心。”

他真的閉上眼睛,我們數了3下,他睜開眼很鄭重地說,“我不擦了。”

我抱了抱他,說,媽媽相信你知道怎麼做自己更開心。

後來,到目前為止,他真的不往爺爺身上擦手了。


以上就是我的現學現用,因為啊谷還小,主要在生活習慣上引導。

對於小學生來說,我覺得這個方法非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輔助內在驅動力的發展。大家知道內驅力源於興趣和信心,但也需要自我管理能力的輔助,能夠為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承受壓力,直面困難,尋找新的方案。

它有五個要點:

瞭解孩子思維

許多時候孩子做一件事,並不瞭解有什麼負面結果,這時我們需要理解孩子做錯事的本質原因——包括正面管教說的四種錯誤目的(求關注、權力之爭、報復、自暴自棄)、缺乏知識或技能的行為(時間管理)、受情緒控制的行為等。

我們要帶著好奇的精神,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多共情,不要直接評判對錯。

引導孩子反思

在理清思維後,要幫助孩子反思,重新評估他們的選擇和行為。

這個過程可以用引導性問題,比如“你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你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來幫助孩子們理解事件。

提出正向建議

頭腦風暴,邀請孩子再重新思考,陪他一起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多肯定孩子提出的想法,如果家長不得不建議,避免用“你應該(should)” “你必須(must)”一類的字眼。

給予孩子時間

數3下是個小魔法,過去的人生不能重新選擇,但數了3下,你可以在當下為未來重新做個選擇和決定。

如果當下沒有結果,意味著孩子的思路還沒理清,或者家長還沒能傾聽和理解孩子的心聲。

家長可以給孩子充分的信任與時間,等待他們形成這個新的思維網,並通過內在動力的驅使,做出更好的選擇。

鼓勵孩子自主

最後,別忘了鼓勵孩子——你有能力做出正確選擇,所以爸爸媽媽把這個選擇做對的事情的權利還到你手上,相信你會做的更好。

到這一步,就完全將自主選擇權交還給了孩子。

當然,孩子就是孩子,他們需要一邊試錯一邊前進,我們接納這一過程,重複以上的步驟,將培養一個自律自主的孩子。

“1、2、3……”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當聽到這三秒的時間,不是汗毛豎起,警鐘長鳴;而是自主地為自己的未來做選擇,擁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喜悅地迎接更多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