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25年前,姜文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火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多人是在那个时候才第一次认识了美国,看到了美国的华人,电视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年一整代赴美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剧中的“王启明”的影响,以为努力奋斗就可以功成名就。音乐家王启明最后放弃了他的梦想,转身成为商人,终于在纽约有了立足之地。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豆瓣

但最终却发现,王启明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涓涓细流,无数在美国终生一事无成的人才是汪洋大海。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美国人口普查局指出,截止2016年,美国共有大约有2141万华人群体,其中加州的华人群体最多。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部分的华人并不是来自中国的一线城市,而是来自福建省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区——长乐、连江和福清。

这三个地方恐怕在地图上都不容易轻易被找到,却占据着美国华人群体最大一部分,约110.2万。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最早的一批福建人在上世纪8、90年代就已经开始赴美做生意了,很多人如今也都衣锦还乡,甚至有些人在美国扎下了根。

因为福建人多地少,刚开始,很多人为了生存决定到美国务工,当地人管这个叫做——下南洋。

有一部分人在“南洋”赚了钱,寄回家盖起了房子,于是吸引了更多当地人到美国打工,“纽约”也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天堂”。很多年轻人,甚至甘冒偷渡的风险,也要到美国拼一个头破血流。

但是,并不是所有故事都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网易新闻

林朝掌,出生于福州琅岐,家中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二,父母年老体弱,而弟弟从小体弱多病,一直靠药物维持生命。

为了能出人头地,改善家里的条件,支付弟弟的医药费用,兄妹三人决定赌一把,偷渡去海外打工赚钱

当时,大哥决定偷渡去西班牙,林朝掌不放心妹妹,决定和妹妹一起去美国,相互照顾。

对美国的一些华人老板来说,他们很喜欢来自中国的“黑工”,既不用缴纳保险,也不用支付太多的薪水,有些老板支付的薪水甚至都没有到达美国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微博

林朝掌最初的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馆里,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他也不会反抗、或是有什么额外的要求。因为失去了这份工作意味着失去住所、稳定的工资。

只会说简单的英语,看不懂英文报纸,林朝掌根本不知道哪里还有什么工作可以找。

他能依靠的,只有当初介绍他来美国打工的华人老板

刚来美国不久,他就接到了他哥的电话,因为偷渡被发现,大哥已经被西班牙当局遣返回国,并列入黑名单,终身无法进入西班牙境内,大哥只能回家照顾老人和生病的弟弟。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微博

一家人的希望就全都落在了林朝掌兄妹两人身上,但三年后,妹妹也出事儿了。

妹妹的尸体被发现在曼哈顿17号码头,被人奸杀,一丝不挂的扔到了东河。因为是偷渡入境,不光难觅凶手,就连自己的身份也有可能随时被发现。

无奈之下,这件事只能草草了结。

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2007年林朝掌被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需要入院进行治疗,但是费用昂贵,又没有保险公司理赔。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美国侨报

加上偷渡所欠下的巨额债务,老家弟弟高昂的医药费,使得林朝掌不得不偷偷从医院跑了出来继续打工,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他状态不好,白天打工神情恍惚,晚上躲在宿舍里整夜的哭,常常无法入眠

据他朋友说:

“林朝掌经常收到他爸的电话,催他赶紧还清偷渡欠下的债款,大概15万美元,老家还有哥哥和弟弟,全家只有他一个人可以挣钱,压力太大了。”


再后来,连少数的朋友也找不到他了,邻居也一直以为他在外面打工......

最后发现,他在曼哈顿的街头商场不知休止地捡着垃圾,吃路人剩下的食物和饮料,已经精神失常变成了流浪汉。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美国侨报

而他家门口到现在还有人在上门讨债,原来的“美国梦”变得如此残破,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中慢慢腐烂发酵。

如今,已经没人能够认出他原来的样子了.......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对于很多偷渡去美国的华人来说,中餐馆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英语要求不高,只需要会简单的交流即可,如果在后厨工作,那么完全可以不用英语。

但在餐馆工作,一般都是需要工作10-12个小时一周只能休息一天,这些打工的人, 晚上回到住处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了。一年365天,在狭小闭塞的厨房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微博

一个在唐人街中餐馆工作的厨师介绍:

“在中餐馆打工,一般也有2500美刀左右,一个月差不多18000元,如果没有什么开销的话,一年能挣20万人民币,如果干上十年,能存上将近200万,可以在二三线买上一个房子了。”


“基本上周日会休息一天,但是,一般住的地方离商场很远,想要买点东西或者出去玩很不方便,所以周日我们会选择在家呆着。”


据了解,很多偷渡过去的人都会选择在中餐馆干,一来不用很高的英语要求,二来也不用很高的技术门槛,包括很多的留学生也会选择到中餐馆兼职。

但是,对这些偷渡打工者来说,10年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用10年的青春和无法喘息的工作,换来一套房子,真的值得吗?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美国侨报

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个答案背后的代价……

林代明福建长乐人,2016年偷渡到美国中餐馆打工,他的方式也是非法劳务中介介绍的,行前支付了一大笔中介费用,但中介信誓旦旦的表示:这份钱很快就会挣回来的

15世纪大量黑奴被贩卖到美洲,21世纪无数的海外劳工被吸引到北美“淘金”,百年之间,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林代明在国内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因为小城市收入低、不稳定,没有技术和文凭的他又无法在大城市生活。于是,铤而走险选择了海外务工这条路。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微博

林代明刚下货轮,就被美国移民局抓了个正着,在移民监狱被关押了4个月,后来被保释出狱后,一直在波士顿的一家中餐馆从事炒锅的工作。一周干六天,晚上回去之后住在餐馆统一安排的宿舍中。

刚工作了三个月,突然有一天,老板发现林代明没有来上班,打电话也没接,放心不下,就来宿舍寻找,发现人躺在床上过世了。

经法医初步鉴定是猝死,已经去世10多个小时了......

她的妻子悲痛欲绝,想要通过华人社会帮忙联系,按照当地习俗落叶归根接丈夫回家:

“早知道就不让他来了,家里人就算是饿死也不会让他来,现在还欠偷渡费50多万,他一走,这笔债务都落到了我们身上了。”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华人社区的中餐馆、美甲店、按摩馆,成就了多少人的人生?为了找到这个答案,又有多少人深陷其中?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比起上面的偷渡者,也有少数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像是《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人生逆袭,终于在美国有了一席之地。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图源:豆瓣)

在上世纪,中国制造业还未崛起的时候,无数海外工厂都在越南建厂,资本社会不断的剥削劳动力,提高他们的使用价值。

阮氏琳(化名)生于越南岘港,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在整个亚洲传宗接代的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一直不高。

阮氏琳从小就对读书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一起念书

所以阮氏琳的父母选择让姐姐进入工厂打工,把钱全都留给弟弟上学用,无论她怎么央求父母,都得不到同意。

“我喜欢中文,以前一直有一个中文老师辅导我,但是我的父母不同意我继续读书,他们认为这没有什么用,女孩子在我们那边以后都是要嫁人的。但我当时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由我自己决定。”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但是,她违逆不过父母,被安排到了一家工厂,从事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个工作类似电焊,经年累月,胳膊上全是工作留下的伤疤

后来为了学习中文,教她中文的老师建议她去

台湾读书,也是可以帮助她远离家庭。

本科毕业之后,便偷偷跑去了美国,刚开始并没有申请到学校,而是在美国餐馆打工,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申请到了美国西雅图大学的哲学专业,学院助教的工作可以为其免除学费。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西雅图大学)

本以为,摆脱了糟糕的家庭,追求了自己的学业,但在一次检查中阮氏琳被诊断出心脏有问题,美国医生断言她寿命不会超过50岁

当小编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早已经博士毕业,在台湾某大学当上了副教授,离医生当初的断言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人生的起起伏伏,早就令她看淡了生死。

或许,我们的人生在一条安逸的流水线上不断的被加工着:毕业、读研、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爸妈在催促着你结婚,社会在暗示着你生育。有时候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会被条条框框封死。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卓别林《摩登时代》)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简直就是21世纪最能迷惑人的“金句”了,应该说的是:谁的青春敢真实?

难道大多数人真的有勇气承担反抗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吗?

一名逆袭成功的偷渡者,她不应该被摆放在任何立场中被评价,阮氏琳代表不了所有来美国讨生活的人,《北京人在纽约》的王启明也不能。我们永远都只能做自己。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我想再看一次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泪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头,

试着把丢失的灵魂喊回来。


这是富士康“打工诗人”许志安自杀前留下的一首诗句,在资本不断被积累,却最终落入少数人手中的时代,很多人反复的询问:一颗螺丝钉真的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反思:那些年偷渡去美国的人,他们在“天堂里”乞求想要的生活


这个疑问或许也曾经停留在无数偷渡去美国的人心中,他们有些人寻找到了答案,有些人正在寻找,值与不值,没有标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