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智取九龙仓,联手败英资,“绝代双骄”李嘉诚、包玉刚的荣耀一战

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商界几乎是英资公司的天下,华资虽然已经冒起,但还不是英资的对手,五大英资大财团实力非同小可,即汇丰、怡和、太古、会德丰、和记黄埔。当中的怡和集团,属下还有两家大企业,分别是置地和九龙仓。

当时的九龙仓是香港最重要上市公司之一,市值甚高,基本业务包括地产物业、运输、酒店、码头等。如果经营得法,按照九龙仓的潜力,肯定大有可为,利润甚丰,但问题却出在九龙仓当时的管理上,因为过于因循守旧,以致股价并没有因为香港经济向好而显著向上。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由英资控制的九龙仓,渐渐成了新兴华资垂涎之物。

此时,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航运业已经独占鳌头,背后又有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所以,想进入别的领域。这时,来了一个天赐良机。

智取九龙仓,联手败英资,“绝代双骄”李嘉诚、包玉刚的荣耀一战

1979年9月,一次香港商业史上非常重要的会晤在中环文华酒店发生。当日早上,包玉刚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香港商界大有来头的人物,他想邀请包玉刚见面会晤。包玉刚心想,他和这人只是泛泛之交,但却突然如此郑重地邀他会晤,肯定有极为重要的事情商谈。

这位相约包玉刚的人就是李嘉诚。在和包玉刚会晤时,李嘉诚透露了他正在进行的计划。

当时,李嘉诚已经得知怡和集团虽然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但实际上,他们的股份并不超过两成。另一方面,九龙仓拥有大量土地,随着地价升值,九龙仓的真正资产值肯定会越来越高。可是,九龙仓的股价却没有什么变化,因此,九龙仓的实值早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股价。据估计,当时就算九龙仓股价暴涨五倍,也依然是值得投资的项目。

李嘉诚心里已经盘算清楚,只要及早取得九龙仓足够分量的股权,便可以抢走怡和对九龙仓的控制权,然后再把九龙仓持有的土地好好发展,以此必然会获得巨额利润。

智取九龙仓,联手败英资,“绝代双骄”李嘉诚、包玉刚的荣耀一战

李嘉诚对包玉刚透露,他目前已持有九龙仓80%股份,由于他不断收购买入,所以已经使九龙仓的股价升了两倍,由原来的每股10元升到每股30元。但是,股价有这样不正常的升幅,怡和已经注意到,如果怡和进行反收购,以高价回收股票,李嘉诚便必然战败,因为论到财力,当时的李嘉诚还远远不能和怡和匹敌,更何况,李嘉诚正在打“和黄之战”,想收购当时还是英资的和记黄埔,已经分身不暇了。

因此,李嘉诚需要一个有实力和怡和打“九龙仓之战”的人。他思前想后,想到一个可以联手之人,那就是包玉刚。

客观地讲,李嘉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他大可以在怡和进行反收购时,抬高股价,然后大举沽货,赚上一大笔;但李嘉诚志不在此,他的目标是要动摇英资在香港的地位,而令华资有发展的空间,如果他取和黄,包玉刚取九龙仓,那时,香港的商业势力必然会重新划分。

包玉刚惊叹于李嘉诚这样的大手笔,那并不单是赚钱那样简单,而是对现有英资巨头的挑战乃至挑衅。不过,在商言商,这也是有巨利可图的生意,因此,包玉刚在脑子里快速思考利弊后,果断答应了李嘉诚的建议。

智取九龙仓,联手败英资,“绝代双骄”李嘉诚、包玉刚的荣耀一战

不久之后,李嘉诚把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全部卖出,让包玉刚暗中买入,李嘉诚在这桩交易中赚了纯利5000万。怡和原本注视着李嘉诚的收购动向,但见他把买入的股票尽沽,以为李嘉诚只为赚钱,虽然这时还暗中有大量买盘,但怡和大班却没有料到还有一个包玉刚。

包玉刚从李嘉诚手中买入了2000万股九龙仓,然后又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再买入1000多万股,此后继续收购,到1980年,包玉刚领导的“隆丰国际投资公司”正式宣布,他们已经持有合共3900万股九龙仓的股票,占总股份接近30%。

一招暗渡陈仓,当怡和大班醒觉时,已经发现九龙处于危险边缘,他们所拥有的只是20%的九龙仓股份,因此,怡和需要在法例规定的限期内买入足够的股份,才可以维持对九龙仓的控制权。怡和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找到汇丰银行,请求帮手,尽管包玉刚是汇丰的董事,而且包玉刚和汇丰有着良好的关系及业务往来。可是,英资的力量毕竟还是互相照顾的,所以,经过一番谈判后,怡和最终成功得到汇丰的支持,开始让其子公司置地收购九龙仓的股票。

怡和知道,只要能持有九龙仓合共49%的股份,包玉刚便不成气候,因为包玉刚需要迅速增持额外2000多万股,这要动用上超过20亿元以下。怡和大班相信,包玉刚并没有这样的财力。

智取九龙仓,联手败英资,“绝代双骄”李嘉诚、包玉刚的荣耀一战

一场港界著名的商战就这样正式开打。

怡和的反攻正式开始于1980年6月20日,这一天,置地公司在香港各大报章刊登大版面的广告,以高价征求九龙仓的股票,每股价格高达95元,这个价格实在非常吸引人。这时候,包玉刚刚好不在香港,他正在海外各国拜访多家大企业的高层,当他收到从香港送达的消息后,知道事关重大,便临时取消了多个原定的行程。

不过,包玉刚并没有立即返回香港,而是先约了两位相熟的大银行家吃早餐。这次早餐使包玉刚获得足够的“弹药”。包玉刚把他遇到的问题和盘托出,当时他手上只能动用5亿港元,要击败怡和,就要多15亿港元周转。一次早餐会议,他成功得到两位银行家的支持。

李嘉诚一招暗渡陈仓,让怡和措手不及,如今,包玉刚依样画葫芦,依然采取暗渡陈仓之法。包玉刚一反面让属下向外放出声气,告诉公众,他正前往墨西哥拜会墨西哥总统,可实际上,他已经暗暗返回香港,并立即召齐智囊团商讨大事。他唯一要决定的,是要如何取得49%股权,以什么理想的价钱抢购。

结果,包玉刚把收购价定为每股105元,比怡和置地高10元。

1980年6月23日,包玉刚公布以105股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这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使包玉刚在两小时之内,便集得超过2000万的股份,加上他原有的30%,已经得到超过了49%的股权,成功地控制了九龙仓,击败怡和置地。

包玉刚成功取得九龙仓控制权后,顺利地将业务由航运转移到岸上。他预见到在不久的未来,航运业将有严重衰退,需要及早部署,否则必然损失惨重,因此,他陆续把船队中的一百多艘船只卖掉,将资金移到岸上,从事物业投资,而九龙仓正是其转型的桥头堡。

由李嘉诚发起、包玉刚主战的这一场对外资的大胜仗,既改变了香港的经济形势,又挫败了英资。此后,包玉刚的岸上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李嘉诚的事业自此也实现飞跃性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