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清朝没有像奥斯曼土耳其一样被西方列强肢解掉?

EvaLongoria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复杂,但大体也就这几个。

第一,奥斯曼帝国的位置太差,就在列强眼皮底下。

相比远在 远东的中国,奥斯曼帝国是欧洲列强的传统邻居。

当年技术不发达,鸦片战争时期的邮件和信件都必须通过快船运输。

从伦敦发一份快信到广州的英国领事馆,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那么,派兵和运输粮草自然就更难,所以武力进攻中国并不容易。

但土耳其则不同,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欧洲土地包括东欧和高加索地区,和列强紧靠在一起。北非的土地也不过和列强隔一个地中海。而地中海在列强严重,压根就不算海。

所以,奥斯曼帝国自然首先遭殃。

第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结构过于复杂。

比如征服欧洲的东欧,奥斯曼帝国并不是仅仅使用的弯刀,还有古兰经。

但并不是说,所有东欧民族,比如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愿意接受宗教和土耳其的传统,仍然保留着很多基督徒。

他们大体只是臣服于土耳其而已,实际上持续不断的发动反土耳其的各种战争和暴动。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拼凑在一起的所谓帝国,实际上貌合神离,尤其还存在严重的宗教和民族问题。

比如埃及人,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直接脱离土耳其窝里反,差点取代土耳其的地位。

一旦列强入侵,这种帝国就极端容易瓦解。

而大清则要好得多,毕竟主体民族都是汉族,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想要分裂他们并不容易。

第三,奥斯曼帝国是块大肥肉,人人都想咬一口。

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的很多地盘,不仅仅非常富饶,还有重要军事政治意义。

比如土耳其麾下东欧的丰富资源,高加索和北非重要战略意义,以及中东石油资源和同样的军事意义。

土耳其控制着这么多的领土,就像一块大肥肉。

关键的是,腐朽的土耳其苏丹无力控制国家大局,那么自然人人都想咬一口。

土耳其历史上,同俄、英、法、意、奥匈、西班牙等几乎所有欧洲列强交战过。

敌人实在太多,土耳其苦于招架。

于是,经过长达几百年的战争,最终土耳其几乎瓦解。

本来土耳其的地盘极大,东到中东的伊拉克、沙特,西到欧洲的南斯拉夫、北非的摩洛哥,北到今天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南到亚丁湾,堪称世界数一数二的超级帝国,超过700万平方公里。

到了一战结束后,土耳其仅剩本土70多万平方公里,差点就要亡国。

相比起来,中国领土虽也比较富饶,好在距离列强太远。

真正有资格入侵全面入侵中国的,只是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日本。

其余英国、法国、美国之流,尚不足以对中国发动长期的征服战争。

即便到了一战时期,从欧洲或者美国运输一支部队赶赴中国长期作战,也是非常困难的,基本的粮食和弹药补给往往只能坚持几个月。

第四,满清其实也被肢解了

外蒙古丢了,远东外兴安岭丢了。

本来属于藩属国的朝鲜、琉球都没了,名义上的藩属国越南和缅北领土也没了。

西藏差点没了,好在英国和俄国毛子内讧,搞了个《英俄条约》规定保持西藏领土完整,英俄双方不能吞并西藏。

新疆也差不多,满清势力全部瓦解了,靠64岁的左宗棠拼了老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这才夺回来。

最后台湾也没了,东北沦为半殖民地,靠抗战用几百万军人的死伤才收回来。


萨沙


首先,主体民族比例太低。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土耳其族占据的领土面积很小,主体民族人口数量太少。一战后,民族主义兴起,各个民族不再因为同一种宗教、同一个皇帝而组成一个国家,开始以民族为标准建立一个国家,这样就很难维持统一。


第二,遇到英俄这两个大BUG国家。

英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必须要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不然英国到印度殖民地、东南亚殖民地的交通就会被切断,得绕道好望角,所以英国就一定要拿下埃及,埃及丢了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北非的领土也就丢了。

俄国对领土就更厉害了!看地图,奥斯曼曾经打到了维也纳,差点就占领了维也纳,但奥斯曼失败了,因为欧洲的火器技术已经开始超过奥斯曼。俄国为了找出海口和奥斯曼打了几百年,黑海北边的领土全被俄国占领,南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地区,因为是斯拉夫民族,俄国以斯拉夫民族保护者自居,逼迫奥斯曼让南欧国家独立了。

也因此,奥斯曼恨透了俄国,一战时,奥斯曼站在了德国一边,因为德国打俄国,奥斯曼也要打俄国抢回领土,结果德国战败了,这下好了,协约国一商量,让希腊独立了,如果不是因为有凯末尔的上台打败了英法军队,土耳其现在领土面积会更小。


租房派租房


这和两国面临的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有直接关系!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惨败中拉开了序幕。此时的清王朝再也不复往日荣光,在列强的打击下一败再败,这激起了列强的垂涎,随即引发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万分危急状况,如无意外,进入20世纪,中国将再也不是领土上的大国。

与此同时,在西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在痛苦挣扎,这个曾经无比强大的国家此时领土正被列强逐渐蚕食殆尽。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被西方称为“西亚病夫”,和清朝的“东亚病夫”遥相呼应。

1914年一战爆发,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阵营,一战战败后,土耳其被彻底肢解,只剩下不到百万平方的国土。

相比而言,清朝是幸运的,如今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清朝的不朽功勋!

为何相似遭遇的两国会有南辕北辙的结局?

1、清朝更爱好“和平”,割地求和成常态;而政教合一的土耳其好战,常年战争导致国力不支!

鸦片战争开始,割地赔款成为清朝外交的主旋律。鉴于逢战必败,清朝已经习惯了用割地赔款求和平安稳了。

窝囊至极!为何不打?拼一下即使打不过也虽败犹荣嘛!

今天的我们看到这段历史无不对晚清咬牙切齿,因为它丢失的土地,差不多等于整个西欧!

这是无法原谅的行为!但是国家贫弱,哪里还有其他路可走?清朝每割一次地,客观上就迟缓列强几年的脚步,特别是沙俄这个邻国加服地魔。这种割肉自保的方式让很多冲突最终以一个相对小烈度的形式过渡,让我们熬到了民族复兴的那一天!

反观土耳其,这样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常见的外交形式就是开战,在欧洲和西欧国家开战,在黑海和沙俄缠斗300年,这让土耳其元气大伤,土耳其所遭受的战争拖累早已透支了整个帝国,崩塌只是时间问题,一战就是最好的导火索。

割地是耻辱的,特别是奕山等被沙俄一吓唬就拱手送出百万土地!但是,这客观上减缓了清朝的崩溃,加上清朝本身前期扩张的领土就比土耳其大很多,所以清朝能最终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状态!

2、列强需要一个大体量的中国遏制日俄,土耳其正相反,肢解土耳其相当于搬走了绊脚石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最终是被美国搅黄的,美国爱上了玩平衡的游戏,所以在中国土地上谁也别想一家独大,于是中国避免了被彻底肢解。

此时的沙俄,正在上演着灭亡前的最后疯狂,这头北极熊从新疆到山海关画出一条线,将以北地区作为势力范围,如若成真,今日中国北界将止步于山海关。沙俄的咄咄逼人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爽,于是列强开始遏制,默许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将沙俄势力逐出东北。

但美国和西欧列强也不想日本在中国过分强大,作为海洋国家,日本的海军很强,在后来的二战中给美国带来巨大伤亡,所以必须遏制!所以在日本周边扶植一个遏制日本的势力是符合美国及其他西方列强利益的,因此需要保留一个大体量的中国,中国最终得以基本保全。

反观土耳其,自从土耳其崛起,这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国家就成为西欧国家东去的巨大障碍,不得已的海路拓展最终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所以土耳其始终是绊脚石的角色。此时的土耳其已经失去了遏制沙俄南下的能力,所以肢解是最好的选择。一战是土耳其给西欧列强造成的最后一次威胁,也是肢解它最好的机会。

由于一战中不同的站队,战败的土耳其最终遭到了英法等列强猛烈的报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再也不复存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19世纪中期之后,清帝国的确面临着巨大的领土压力。这包括:西南方向的法国,ZANG区之外的英国,新JIANG之外和东北地区的俄国,台湾等外岛方向的日本。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四个字:瓜分豆剖。局势确实非常危险,整个清帝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在丢失了大量领土之后,清帝国却基本保留了主要的边境格局,并将这种格局传给了民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从清帝国内部来看,清帝国的内部军事实力始终具有相对优势。经历了天平太国之后的清国军队实力有了本质提高,所以,在面对边疆地区的叛乱者时,仍然有军事实力去平叛,即使这些叛乱者背后都有外国势力。

典型的就是左宗棠平叛阿古柏的“浩罕国”。

这与奥斯曼帝国那些早就自治了许多年的地方实力派很不同,比如埃及的帕夏,对内仍然只是帝国的臣子,但在埃及他早就自称王了。奥斯曼帝国无法消灭他。

二是席卷全球的民族主义思潮进入中国还不久,所以在当时的汉族群体中国颇为流行,却并没有强烈波及其他边疆民族。这一点可以说中国是“幸运”的,因为清帝国恰恰是一个少数民族皇室所统治,而广大汉族是被统治者的国家。

熟悉“新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帝国是一个“二元帝国”,一半是定都北京,主要面向前明故地所统治,头衔是皇帝;一半是以承德为中心,主要面向满蒙藏疆等地所统治,头衔是汗,还兼有宗教头衔。这两个层次彼此有交涉关联,但不能等同。往极端了说,考虑到清帝国皇室的联姻和宗教情况,清帝国是一个以满为最高阶层,联合蒙(联姻)、藏(黄教)共同统治汉人等其他民族的帝国。

在这种帝国结构下,民族主义的影响是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不断反抗,最后的结果就是,这种民族主义不仅没有促成了帝国的肢解瓜分,反而在辛亥之后,汉族还要继续维持周边疆域的完整。这是非常吊诡的事情。

三是从外部看,清帝国“幸运”的遇到了美国。奥斯曼帝国位于中东,早在16世纪就和法国国王签订了协议,在奥斯曼最强大的时候,就曾赐给欧洲一些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治外法权。所以,奥斯曼与欧洲列强挨得太近,英法德奥俄国已经嵌入到奥斯曼的政治经济社会程度太深,等美国想要参与中东事务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而清帝国,恰恰遇到了美国。美国一方面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对清帝国的行动,但美国作为新世界,与欧洲的旧世界的理念不同,美国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希望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华取胜。所以,美国反对任何一个国家参与对清帝国的霸占、肢解,而是主张保持帝国的基本完整,从而更好的和美国做生意,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门户开放。在美国的推动下,其他列强没有过于强烈的欲望来肢解清帝国。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是俄国,但俄国割占的领土与肢解还有距离。其实真正想肢解中国的是后来的日本。


danyboy


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根本就不是一类国家,情况完全不同。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中国有一个庞大的主体民族存在。无论血缘、文化上的认同这是奥斯曼帝国无法比的。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主体民族的存在就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最重要基石,如果一个国家存在两个以上大型民族,就算不分裂也会矛盾重重。如果有外部势力助推,那肢解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奥斯曼土耳其就是这么个原因,帝国内部五花八门。

奥斯曼帝国仅仅只是政治军事帝国,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甚至源流上的关系都不大。一旦政治军事式微,分崩离析是必然的。

西方列强不是不想肢解中国,而是做不到。一是,主体民族很庞大,主观上没有分离的愿望。拿少数民族里的极端势力做文章,其实今天都在做手脚。西方是一个进攻型文化,给别人使跘、制造矛盾是他们的一贯作风。但反过来,你若对印第安人问题指指点点,他们会跳得很高的。高晓松讲印第安故事那件事不就证明过了。

主体民族存在的重要性有时是被忽视的,比如开疆拓土。光打下来,控制住并没有多少用。最关键的是移民。因为认同感很重要,所以我才说,云南纳入版图是从明朝开始,因为明朝才大规模移入主体民族。满清时代最关键的是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下南洋。主体民族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剂。当然,人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并不是主体民族多特殊。但是认同感是关键。我们今天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因为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历史中走散了而已。比如藏族的锅庄和苗族的牯藏就是一个文化,汉族的咱、本人这些说法也是,就是颛顼(壮婿)的一种,姑壮。与壮族是一个意思。就连泰国人都可以确定为商代人,属于楚人。可想而知,建立一个共同的认同感不仅有现实需要,还有祖先源流的背景联系。否则你不认同我,我不认同你,有一天,汉族人口真的下降了,会不会被外人撺掇着就分裂了呢?外人当然希望你分裂成无数的小块。中国今天稍有点起色,你看看他们又是贸易战,又是制造南海问题,又是要星球大战。未来还会跳多高,真不好说。


國病


奥斯曼土耳其曾经的辉煌也很耀眼,持续了600多年,陪伴了明朝的崛起与灭亡,也陪伴清朝走完了最后的生命历程。

面对近代工业革命浪潮时,同样跟不上时代的两个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和清朝,最后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奥斯曼被列强肢解为40多个国家,清朝则基本保存了疆域。原因何在,尔朱少帅为您道来:

【一、地理位置很重要,地缘政治环境的不同,使得列强对清朝和奥斯曼有不同的诉求。】

国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就比如日本,面积不大、四面环海、远离强国。历史上只有他外出打劫,没有别人打劫他的机会。美国的位置也绝佳,两次世界大战,欧洲都打成一锅粥了,美国政客们还可以慢悠悠讨论,咱们要加入哪一边,才能捞更多的好处呢?

【清朝】咱们老祖宗挑选建立国家地方,地理位置也相当不错哦。两面大海,一面大山、一面草原。面积够大,资源丰富,天敌也不多。这位置,有了发展为大国的充分条件。雄起时,向四方宣扬国威;衰弱时,也可以自保一时。


即使在清朝最衰败的时候,没有真正有能耐全面侵占清朝的国家。那时日本刚刚崛起,有心无力,占据朝鲜和东北就够消化好长时间了。俄国陆地距离实在是有点遥远,只能看着地图流口水,派遣少量军队,蚕食居民不多的苦寒边疆,已经是极致了。

再看欧美其他列强,千里迢迢跨海而来,短时间打几个胜仗,讹诈一番还行。想要侵吞清朝,他们还不敢想。

【奥斯曼土耳其】在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奥斯曼,有着北非、地中海、黑海、巴尔干半岛、波斯湾这么多世界级的战略位置,太遭人羡慕嫉妒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关键是,这边欧洲列强们扎堆存在,按咱们古人的话就是“四战之地”。

要说列强在清朝存在『重要利益』,那么列强在奥斯曼就是存在着『核心利益』。英法德俄奥等列强针对地中海和高加索的争夺,几次三番大打出手。列强们对于侵略奥斯曼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清朝的。主要列强对奥斯曼有着强烈的领土渴望,而对清朝更多的是获取经济利益。

【二、清朝有着一脉相承的稳定的主体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相同的文化认同】

【清朝】中华民族以汉族主体、多民族和谐共存,这样的关系已经传承几千年,共同的主体文化认同相当稳定。历史上尽管分分合合,共同的思想都是大一统。即使清朝最懦弱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可以分裂清朝;即使推翻清朝后,也没有发生种族报复。

【奥斯曼土耳其】从一个突厥小部落,迁徙到地中海沿岸,发展壮大成为一时间的地区霸主。一个王朝能够存在600年的确不短,但是奥斯曼的历史传承也就仅仅这600年。

奥斯曼境内种族庞杂,突厥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埃及人、波斯人、亚述人、希腊人都曾经是有过一时荣耀的民族,没有一个占绝对主导位置的主体民族。众多民族臣服于突厥民族的统治下,离心力本来就很强。奥斯曼突厥统治者又采取了不好的民族政策,种族屠杀成为常态,各民族关系紧张。

奥斯曼境内有伊斯兰教区和基督教区长期相互敌对,两教本来就水火不容,成为走向分裂的隐患。

【三、奥斯曼统治者很悲催地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是失败的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错误地站错队,加入了同盟国,并且惨败,成为列强帝国主义分裂和瓜分奥斯曼的借口和导火索。虽然奥斯曼的衰亡已经注定,但是深度卷入世界大战,加速了这个进程。

这时候,“东亚病夫”清朝已经灭亡,“西亚病夫”奥斯曼顾不上默哀他的“难兄难弟”。要说清朝的灭亡是“寿终正寝”,那么奥斯曼土耳其的灭亡则是“五马分尸”。


尔朱少帅


这个问题有意思。

从地理上来看,奥斯曼帝国占据中东,其位置十分重要,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占据了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巴尔干半岛等地,几乎整个黑海都是其内湖可以说几乎。所以,不管是俄国还是欧洲国家,必然要将其肢解,哪怕他奥斯曼还顶着个西亚病夫的帽子,也要必欲除之而后快。


再者奥斯曼还有大量封建制的残余,一个个帕厦控制了相当多的地区,族群矛盾、教派矛盾非常明显。而且奥斯曼是由苏丹强行捏合而成的,可以说从他诞生那一天起,就埋下了解体的隐患。
而中国则与之相反。首先,中国地理位置来看,远离欧洲,也非中东那样的三大洲交汇点,自然不会引起列强的重点关注。其次,中国对于列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列强需要的是这个市场的稳定,否则也无法获利。第三,古典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最大的优点可以保证境内没有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中央的政令可以贯彻执行;再者,古典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说穿了其内涵就是就是一个领袖(君主),一个导师(孔子),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因此,洋人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在中国复制奥斯曼的那一套玩法,即便是封疆大吏与洋人合作,也无法对中国进行渗透瓦解,因此中国可以避免奥斯曼那样的结局。所以在从这一角度来说,孔老二可谓是居功甚伟。

当然,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中国古典和近代两个时期的分水岭,中国自从进入近代以后,国家观念从天下观向主权国家转变,中国也从一个传统王朝变成了大清帝国(对外一般叫中华帝国,也就是Chinese Empire,比如北洋海军就叫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ICN),翻译成汉语就是中华帝国海军)。所以朝廷也就变成了清政府,所以辛亥革命也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政府间的交替,清朝以《大清皇帝退位诏书》为法律保障,将帝国的主权、法统完整的移交给了民国政府,其意义不亚于光荣革命,从而也就从法理上避免了分裂之祸。
不过总体来说,辛亥革命依然是中国人送给列强,尤其是日本的一份大礼。毕竟军阀割据,形同分裂,日本完全可以效仿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扶弱打强,让中国继续分裂下去。


北洋海军炮手


其实,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这涉及到不少历史问题,回答这问题之前,我想试问下:中国从古到今分裂过多少次,为什么最后还是天下一统。


问题其实都一样,中国自从秦始皇一统之后进行了文字和思想一统,后来虽然中间出现过很多分裂,但最后还是统一了,其实这就要归功于始皇帝焚书坑儒进行的思想统一,让大家心里都有了一个共识,都认同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有了国家的认同

所以从这时起,不管我们内部有多混乱,分裂有多严重。都知道天下分久必合的道理。 而反观奥斯曼土耳其,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国内民族林立,各自为政,没有文化,没有国家认同感,互相攻奸,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

但反观我们:无论内部多混乱,内战打的多激烈,一旦有外敌就马上团结御敌,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
所以,不管当时是欧洲列强无法顾忌也罢,还是侥幸逃脱也好。其实,归跟结底还是需要老百姓的认同,老百姓对民族的认同,老百姓对国家的认同,这样一旦遭遇入侵,就会共同团结一起抵抗,反之如果没有这些认同,可想而之后果如何,自然不用多说 ,本来就一盘散沙,外部的入侵其实只是加速了漰溃的速度而已,其衰败早已注定!!


浮游上青天


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盘上:

英国要控制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确保自己东方的利益,控制地中海的岛屿作为自己在地中海的据点。

法国要控制叙利亚、黎巴嫩、耶路撒冷等,因为那是十字军梦寐以求的地方,历史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曾经占领过这里,主力就是法国人。

希腊人要寻求独立,恢复拜占庭的荣光。

俄国人和土耳其是死地,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区以及巴尔干几乎是全方位的冲突。

所以奥斯曼土耳其对西方列强来说是有直接利益需求和领土需求的,加上历史上奥斯曼和西欧在地中海的争夺和冲突、伊斯兰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所以很难保全自己。


在大清这里:

对英国开始:大清远离英国本土,人口众多,英国控制困难,其次英国自身已经进入新的殖民模式,并不再一味追求土地和人口(维护殖民地的负担太重)转而追求贸易权。所以对英国来说,对大英开放贸易又不具备威胁的大清就是最好的。

对法国来说:和英国利益基本一致。

对德国来说:我虽然是新来的,但至少要追上英法的利益。

对美国来说:你们这群老牌列强都是强盗,不应该搞殖民,但是贸易特权我也要...

对俄国来说:想吃掉新疆、想吃掉蒙古、想吃掉外东北。成功了不少,最终被日本人阻挡了进一步下嘴。

对日本开始:中国是我的势力范围,要把你们都赶出去,但是我底气不足,拳头不够硬,西方列强都反对我。只吃掉台湾和东北,东北还不被承认,很烦。


所以首先的原因实际上大清最大的优势是距离欧洲列强太远,体量太大,他们无法下嘴,土耳其距离西欧就太近了。

实际上瓜分大清的狂潮是在日俄之间,他们还为此打了一仗。因为他们近!

俄国刮分了吃掉了大清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不包含策划独立出去的蒙古国,想想如今中国才960万平方公里。吃掉的也不少了

其次日本崛起后和俄国是竞争关系,清朝的外交有一定成果,那就是让日俄打了起来,避免了被进一步刮分。

最后,一战站队成功,回收了列强绝大部分特权,拿回了德国的租借地。二战让日本侵占的地方全吐出来了。所以最终大清丢失的领土基本只剩下沙俄侵占掉的那些了以及被策划独立出去的外蒙。


茗居枫海


简单地说,清朝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土紧凑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清朝内部不存在离心倾向,故不容易被被肢解,而奥斯曼帝国治下的民族,尤其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强烈要求民族独立,加上奥斯曼帝国靠近欧洲,此种独立意识更容易被大国推波助澜地利用,大国本身也要通过掠夺奥斯曼帝国扩大自己的版图。

先从国家性质上看。虽然我们经常说清朝是帝国,其实真的不是,它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除了蒙古部落因为算是清朝的统治同盟享有一些特权和自治外,其他地方都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在中国内部,没有分裂的因素。太平天国那么多年,南方成为一片孤岛,但是依然没有分裂。奥斯曼帝国是一个真正的帝国,在它的统治核心小亚细亚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之外,它统治着北非,中东,东南欧,有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希腊人,鞑靼人等等。这些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有的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甚至帝国。处于少数地位的土耳其人,面对如此众多的民族,自然没有能力去同化和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所以,其帝国范围内的各民族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这就为日后的独立打下了伏笔,一旦机会成熟,加上外部势力的煽动,帝国就雪崩式地瓦解了。

除了国家性质不同,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到了两国的前途,那就是地理位置。清朝距离欧洲十万八千里,想肢解,即使有心也无力。而奥斯曼帝国,本来就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强大的时候可以欺负欧洲国家,直到1683年,土耳其人还曾经包围维也纳,16~18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和东南欧的扩张始终是欧洲政治的重要议题。但是,18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土耳其与崛起的欧洲狭路相逢,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奥地利,还是英国,都把奥斯曼帝国当做好吃又易吃的肥肉。它们一方面鼓励东欧北非的民族独立,另一方面直接牺牲奥斯曼帝国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幸好沙俄与英国在黑海海峡问题上针锋相对,奥斯曼帝国才苟延残喘了那么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