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的宗藩王爷都享受什么待遇,为何到后来迅速腐化?

沈海疆



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不降爵的传递,同时藩王还不需要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这种环境之下,不迅速腐化才怪。

明朝的藩王说不好听的,有如圈养的动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会迅速腐化成为国家的拖累。

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明朝藩王的特色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世袭罔替啊!

世袭罔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封亲王,然后亲王的嫡长子可以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来世袭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

再对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袭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开国初期赫赫战功而封的,还有四位是开国以后恩封的铁帽子王。

而且清朝不论是世袭的铁帽子王还是一般亲王依次传递降爵,都是儿子中一个人继承,其他儿子最多成为郡王下一等的贝勒。

像清朝历史上也就是因为雍正帝对于十三弟胤祥特别恩宠,所以特地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给了胤祥,允许他在儿子中随意指封一人,一般情况下亲王的儿子是不会像明朝那样嫡长子世袭,其他儿子成为郡王的。


对比一下,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明朝就有好几十位铁帽子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藩王的俸禄更定为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待遇是很好了。(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当然明神宗万历年间随着宗室藩王的泛滥,还有国库的空虚,于是朝廷开始少给甚至拖欠宗室的俸禄。

这些表面上的俸禄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更要命的是因为明朝独特的藩王制度,这些藩王发展到后期是开始成为加速兼并土地的代表了。

中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土地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老百姓一般是有口饭吃都不会造反的,但随着王朝的发展,地方的士绅豪强通过强取豪夺来兼并土地,造成了王朝根基的散乱,使百姓吃不饱饭,最后搞的天下大乱乃至亡国。

可以说封建王朝的新兴到衰落就是一个土地兼并的过程,而明朝藩王就起到了加速这种土地兼并的负面作用。

因为明朝藩王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加上明成祖朱棣身为藩王通过造反方式篡位以后,对于藩王的提防,又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过提高经济特权来换取藩王军事特权的软性削藩方式来削藩,同时还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随着藩王经济特权的加强,加上皇帝对于自家兄弟儿子什么的赏赐甚厚,一次性就赏赐几千甚至上万顷的土地,再加上地方士绅豪强的兼并土地,搞到最后老百姓的土地是越来越少,甚至像河南一省就有几位藩王,霸占了全省大部分土地。

这样一来,藩王有着赏赐土地的收入,不用承担赋税任务,国家还要掏空国库给俸禄,而老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却要承担所有的赋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可以说明朝藩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过程,也就是说加深了明朝灭亡。

为什么会说这样呢,并非是明朝藩王都是废物。

而是经过太祖和成祖时期的开创和完善,明朝的藩王制度就好似圈养动物的环境一般,在这种环境之下,藩王想不迅速腐化都难啊!


宋安之


【1】

说起历朝历代宗室待遇,最好的莫过于明朝。

不说别的,先说汉朝。

汉朝宗室,基本上是爵位不断下降的,比如说刘秀吧,他祖宗是汉景帝,但是呢,到刘秀父亲那代,基本上地位很低了,倘若西汉不亡,估计再过几代,刘秀这样的远支宗室,也要沦为老百姓了。

再说宋朝。南宋建立以后,宋高宗没有儿子,最终只能从宋太祖的后人里面找继承人,而此时经过一百多年岁月的变迁,宋太祖的后人,大多是寻常百姓,泯然众人。

几乎历朝历代,远支宗室,最终都要沦为平民。

【2】

同时,宗室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麻烦之处,那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为好。

汉朝和晋朝分封了许多宗室子弟做诸侯王,结果呢,汉朝搞出了七王之乱,晋朝则闹出了八王之乱。

因此,宗室不能太依赖,否则就有篡位的危险。

因此明朝以后,给宗室制订了这样的政策:

1、福利上,宗室子弟代代是亲王,永不降级,而且,秦王的子弟也都封王;

2、给王爷们划分封地,但是不许随便外出,养起来。

这就导致了,随着明朝建立时间越久,王爷们越多,而王爷们的吃喝开销自然要跟老百姓要。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剥削者越来越多,劳动者越来越少。

最终,明朝的财力,也因为宗室问题,而运作艰难了。

【3】

中国有句老话,叫为富不仁。

明朝王爷里面,作为一方首富,为富不仁的,想必也不少。

终于,随着明朝统治走向末日,这些王爷们,也大多死在了农民军的屠刀之下。

你们说这该怪谁?


辰州观海


大明的王爷有宗藩王与异姓王之分,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都属于异姓王。

明室初兴后,朱元璋十分潇洒地封疆阔吏,但是日子久了,头疼的事儿就来了,分封藩王的麻烦事儿总是不断。

要说异姓王还可以杀,但是自己的宗藩王如儿子们总不能自断血脉吧?!

于是,朱重八想了一下几条计策,专治藩王。

首先。给皇子们专门编写了两本小册子既《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这两本小册子收录了历朝历代藩王作恶的典型案例,强制让自己儿子们认真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自己不定时抽考,免得有人敷衍浑水摸鱼。如此一来,朱元璋的儿子们的政治觉悟远远提升不知几个台阶。行事有章法多了。

其次,朱元璋给皇子们制定了相当多规矩,衣食住行都有仪制不得逾越。稍有不慎,“违制”免不了他一顿家法伺候。同时朝廷对于大明大小官员的“违制”的处罚,也相当严厉。 渐渐百姓也开始上行下效。



接着,朱元璋规定,藩王“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言下之意就是皇家子孙,世代都能够吃皇粮,所以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就不要掌权当官啦!这从制度上限制便藩王掌握实权,避免了藩王乱政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朱元璋禁止皇子随意离开封地,也不准随意进京,以免与朝廷大臣勾结。哪位皇子想要离开封地都得给他打报告经过允许才可,否则都是大罪。这就是说,藩王一般都在封地养尊处优,连出趟远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后来,“靖难之役”,朱棣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深知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继续削弱藩王的权力。

(朱棣)

那么,朱棣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朱棣对藩王给予很优厚的待遇,“倍加恩礼”。不但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还动不动就打赏银子发红包。大小喜事儿都没有红包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觉着这样能够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对藩王严加管控,稍有越规,轻则降低待遇,重则削去爵位。

他自己的亲弟弟在封地上很张狂,甚至不顾朱棣忌讳直接向地方官发号施令。那模样仿佛他是皇帝。后来,有人告发朱橚谋反,朱棣便大怒要治他,朱橚终于服软,“顿首谢死罪”,这才获得宽大处理。

(朱橚)

自朱棣以后,藩王士农工商样样不沾,天天坐吃大明山空,享受其皇室的经济和政治待遇。藩王俨然一群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被关在封地这所无形的监狱里面。

搞不了政治便只好搞经济,藩王的经济特权日益发展,如宗藩“世世皆食岁禄”,至嘉靖年间,皇族人口已近十万,仅岁禄一项,“诸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几乎占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老百姓自己不吃攒着上交给朝廷都还不够,宗藩们还要变相收刮民脂民膏,百姓又怎能不反?!


不书


这个就得从明朝宗室制度说起了。这可能和朱元璋小时候的遭遇有关,为了保证自己子孙后代的生活,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室爵位制度,并建立了相对应的俸禄体系。这种制度虽然极大保证了宗室的基本生活,却也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明朝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的分封制度极为完善,分为皇子、皇女两类:

1、皇子:自上而下一共八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根据明制,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再降一等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降一等封辅国将军……除嫡长子袭爵外,其余儿子逐代降一等,一直到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子孙均为奉国中尉。

2、皇女:自上而下同样为八级,分别是: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明制,皇姑称大长公主,皇帝姐妹称长公主,皇女称公主,女婿均为驸马都尉。亲王女称郡主,郡王女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女婿则均称仪宾。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论男女均有爵位。

明朝宗室待遇

有了爵位还不行,明朝宗室还有一个特点,即: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也就是说,这些宗室是不用干活的,完全是由国家养活的,根据爵位的不同,他们都有相应的俸禄。

明初,明朝宗室的待遇那是相当高的,不过随着子孙的开枝散叶,朱元璋可能也意识到这么大一家子养活起来实在有点费钱,于是对宗室的待遇进行了调整。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对宗室俸禄进行了调整,后世以此为标准予以执行。具体标准如下图:

而宗室即使因犯罪被削爵废为庶人,朝廷仍然负责拨给其粮食用以生活。嘉靖时期,规定每月供给米六石,万历时期则削减至两石或一石。

宗室人口增长带来的沉重负担

朱元璋或许只是出自于对后代的关爱,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人口增长问题,宗室之人不用劳作,无事可做就只剩下生孩子了,因此人口的增长是极为可怕的。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二百余年,仅是先后分封的亲王就有65位,追封的亲王又有22位,各王府又先后分封郡王924位。这还仅是亲王、郡王一个级别,不难想象,爵位每降一级,人口必然是十余倍乃至数十倍的增加。(如下图)根据推算,到明朝末年,明宗室的人口已达20余万,要养活这么大一群人,朝廷每年的支出是极为可怕的。

而且,根据祖制,宗室是“不可参合四民之业”的,这便成了很多宗室不从事生产的借口,毕竟“祖制不可违”嘛。明末,由于朝廷已经无力负担宗室支出,于是便很自然的“遗忘”了很大一部分宗室,即使如此,相当一部分人宁愿去要饭,也不愿自力更生。


香茗史馆


明朝藩王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远超唐宋,然而因为爵位世袭罔替,没有降等袭爵,导致随着时间推移,每代帝王都相继分藩各个皇子为亲王,每代亲王又分出许多郡王,枝繁叶茂下,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明朝体制积重难返的弊端,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一大诱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鉴于西南北三面都是蒙元王朝的残余势力,内部湖广、川贵不服王化的土司也比比皆是,而在经济上北方百业萧条,而中央直接从江南千里迢迢地转运军队和粮草又多有不便,因此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边寨的战略要地派出信得过的大员恢复生产,长期驻军就提上了日程。

同时,朱元璋又认为,元朝中后期以后,宗室整体在军事力量上的弱势,是元末朝纲不振,权臣凌主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着力加强宗室力量,也成了明初政治构建的重要一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先后分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封王,规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官员最高俸禄的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赏赐。

诸王的府第、服饰规格和出行仪仗,只差天子一等,其他公侯大臣见了这些龙子龙孙,都要“伏而拜谒”。而此前的唐宋时期,亲王如不另加官衔,品级不过三品,和宰相见面是互相持平礼。相比之下,足见朱元璋对自家子孙之优厚,地位尊崇礼绝百僚,肥田厚禄代代不减,裂土封藩一方。以至于明人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细究明初所封二十余王,齐王、鲁王、周王、唐王、伊王……这些坐落在中国南北关节动脉的诸王是为了保护南北经济动脉的流动,燕王、宁王、辽王、谷王、代王、秦王、肃王、晋王、庆王则直接坐落在北部边防线上,和后来的九边重镇高度重合,甚至比九边重镇的管辖范围更加靠北,明初长城以北的大宁、东胜就分别由宁、晋二王节制。而初分的明初诸王也不是后来顶个名头,光领禄米不干活的存在,而是真正领兵作战与将士共甘苦的大将。

蓝玉死后,朱元璋发动的第八、第九次对蒙古北伐,即分别由晋、燕二王合作领军,及燕王朱棣单独领军,此外还有秦王出征甘肃,楚王征讨湖广诸蛮、随征云南等诸多亲王参与明初军事行动的记载见于史册。

这个时期拨付给诸王的岁禄虽多,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诸王自身的欲望开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抵扣王府本身军事和民政行动的费用。

然而,这种藩王体制终归是个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明朝国内经济情况的好转,以及边防压力的减轻,再维持如此多握有实权的藩王,确实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经济民生行。然而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情急操切去削藩,反而在武勋集团的冷眼旁观,被燕王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登基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一方面剥夺藩王的亲兵护卫等军事权利,和参与管理地方事务的政治权力,一方面又听任藩王到处圈占良田为庄园,听任其扩张经济特权,以为妥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国家出钱从生到死,大包大揽,把藩王和宗室都当猪养废。」

燕王、明成祖:朱棣

这使得明代的宗室和藩王,既不能在军事、政治上为皇帝分忧,像其他朝代一样成为皇权的助力,又给国家和地方财政上带来的极重包袱。

从“仁宣之治”内阁设立并掌握中枢权力起,文官士大夫集团怀着重建传统官僚政治的迫切愿望,对藩王更是竭力打压,严防死守,绝不容忍他们参与中枢和地方政事,最后竟极端到了:

藩王的亲生母妃去世,想回京奔丧都不被允许;藩王离开四方天的王府超过几里,就被当做造反;

两个藩王更绝不允许见面,否则便被视为“图谋不轨”的地步。

经历二百年时光演进,也并没有哪个才能卓著的皇帝,有雄心魄力将藩王和宗室问题,以平缓而少后患的方式去彻底解决。锦衣玉食的藩王们,实为被皇帝和官僚们以层层“祖宗法度”软禁的高级囚犯,他们除了欺凌小民、聚敛财富、混吃等死,又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可言呢?

至于绝大部分的远支宗室,更是不许科举做官、不许经商营生,只能守着被官僚几经克扣那点禄米,勉强糊口的可怜人。有贫困之极的宗室,上奏本想做小买卖贴补生计,皇帝却一边假惺惺哀叹他们的遭遇,一边以"祖制"搪塞,就是不肯允许。

甚至中原大乱时,唐王朱聿键(后来的南明隆武皇帝),率王府护军千人北上勤王,和农民军交锋数次,互有胜负,却被勃然大怒的崇祯帝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七年。键这位藩王和宗室中难得的德才兼备之人,心系大明朱家儿孙的江山,才会挺身而出,却几乎被折磨至死。

唐王、隆武皇帝:朱聿键

足可见哪怕国家大难临头了,明朝皇帝和中枢官僚们,依旧不肯放下对几十万凤子龙孙的猜忌之心,以“祖制”之名不许他们为官从军,将这些原本是皇室屏藩之人白白抛弃。

因此,如万历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那样,自己肥的流油,却在百姓饥寒交迫时,漠不关心,甚至李闯军兵临城下,依旧一毛不拔,也就不足为奇了。

福王:朱常洵

归根结底,不是藩王们甘心醉生梦死、酒池肉林,而是皇帝根本就不允许他们努力振作,为国出力。

(本文部分内容为【墨舞】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狐狸晨曦


明朝宗藩王爷享受的可以说是顶层待遇,从待遇上来说,除了皇帝很少有其他人能够超过这些王爷们。

第一,俸禄。明朝宗藩王爷的俸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到万历张居正时期,亲王的俸禄基本保持在万石左右,具体来说有多又少,这就看藩王与皇帝的关系如何了。关系好,可能多一点,关系不好就会少一点。然而在明朝,即使是官居一品,其年俸也远不及藩王。明朝一品官月俸48石,一年也才576石。与藩王相比简直天差地别。当然了,不管是藩王还是朝廷官员都不会只靠俸禄生活,但是从朝廷明面上的俸禄待遇来看,藩王的待遇要远远超过朝廷官员。

第二,礼仪。明朝官员从地位上来看是超品的。即使当朝一品大员见到藩王也要磕头行礼。“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可见藩王地位是很高的。当然了,随着藩王实际权利的萎缩,这些规矩也就形同虚设,许多藩王封地的官员,如知府等对藩王也只是保持面子上的客气,实际上是瞧不起藩王的。

之所以藩王迅速腐化,还是在于其实际权利的萎缩。成祖后,地方上的藩王基本上被朝廷当猪养,甚至藩王没有命令不许出城,许多藩王一辈子没有出过城,只能生活在方寸之间。试想把你放到一个衣食无忧,行动首先的环境中,除了吃喝玩乐还能干什么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圣人恐怕也会很快腐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